系辭上卷七 周易系辭上第七

關燈
号咷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7)。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1)乾剛坤柔,各有其體,故曰“拟諸形容”。

     (2)典禮,适時之所用。

     (3)《易》之為書,不可遠也。

    惡之則逆於順,錯之則乖於理。

     (4)拟議以動,則盡變化之道。

     (5)鶴鳴則子和,修誠則物應,我有好爵,與物散之,物亦以善應也。

    明拟議之道,繼以斯義者,誠以吉兇失得存乎無所動。

    同乎道者,道亦得之;同乎失者,失亦違之。

    莫不以同相順,以類相應。

    動之斯來,緩之斯至。

    鶴鳴于陰,氣同則和。

    出言戶庭,千裡或應。

    出言猶然,況其大者乎;千裡或應,況其迩者乎。

    故夫憂悔吝者,存乎纖介;定失得者,慎於樞機。

    是以君子拟議以動,慎其微也。

     (6)樞機,制動之主。

     (7)同人終獲後笑者,以有同心之應也。

    夫所況同者,豈系乎一方哉!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則其迹雖異,道同則應。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緻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1)?《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盜之招也。

     (1)言盜亦乘釁而至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1)。

    分而為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

    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2)。

    天數五(3)。

    地數五(4)。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5),天數二十有五(6),地數三十(7)。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8)。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9),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0)。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11)。

    是故四營而成易(12),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13)。

    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14),神德行(15),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16)。

     (1)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

    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

    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四十有九,數之極也。

    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2)奇,況四揲之馀,不足複揲者也。

    分而為二,既揲之馀,合挂於一,故曰“再扐而後挂”。

    凡閏,十九年七閏為一章,五歲再閏者二,故略舉其凡也。

     (3)五,奇也。

     (4)五,耦也。

     (5)天地之數各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6)五奇合為二十五。

     (7)五耦合為三十。

     (8)變化以此成,鬼神以此行。

     (9)陽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

     (10)陰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

     (11)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

     (12)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

    挂一以象三,二營也。

    揲之以四,三營也。

    歸奇於扐,四營也。

     (13)伸之六十四卦。

     (14)顯,明也。

     (15)由神以成其用。

     (16)可以應對萬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

    酬酢,猶應對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1)?《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2)。

    ”是以君子将有為也,将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3)?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4)。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