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上卷七 周易系辭上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子之道鮮矣(14)。
(1)精氣煙熅,聚而成物。
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
遊魂,言其遊散也。
(2)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無幽而不通也。
(3)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4)知周萬物,則能以道濟天下也。
(5)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6)順天之化,故曰樂也。
(7)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
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
(8)範圍者,拟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
(9)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則物宜得矣。
(10)通幽明之故,則無不知也。
(11)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也。
方、體者,皆系於形器者也。
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變所适,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12)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
寂然天體,不可為象。
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
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
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13)仁者資道以見其仁,知者資道以見其知,各盡其分。
(14)君子體道以為用也。
仁知則滞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
體斯道者,不亦鮮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
顯諸仁,藏諸用(1),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2),盛德大業,至矣哉(3)!富有之謂大業(4),日新之謂盛德(5)。
生生之謂易(6),成象之謂乾(7),效法之謂坤(8),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9),陰陽不測之謂神(10)。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11);以言乎迩則靜而正(12);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13)。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14)。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15)。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16)。
知崇禮卑(17),崇效天,卑法地(18)。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19)。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20)。
(1)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
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2)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
聖人雖體道以為用,未能全無以為體,故順通天下,則有經營之迹也。
(3)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
聖人功用之母,體同乎道,盛德大業,所以能至。
(4)廣大悉備,故曰“富有”。
(5)體化合變,故曰“日新”。
(6)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7)拟乾之象。
(8)效坤之法。
(9)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10)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陰陽不測”。
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於大虛,欻爾而自造矣。
造之非我,理自玄應;化之無主,數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
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
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
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
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
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11)窮幽極深,無所止也。
(12)則近而當。
(13)專,專一也。
直,剛正也。
(14)翕,斂也。
止則翕斂其氣,動則關開以生物也。
乾統天首物,為變化之元,通乎形外者也。
坤則順以承陽,功盡於已,用止乎形者也。
故乾以專直言乎其材,坤以翕辟言乎其形。
(15)《易》之所載配此四義。
(16)窮理入神,其德崇也。
兼濟萬物,其業廣也。
(17)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
(18)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19)天地者,易之門戶,而易之為義,兼周萬物,故曰“行乎其中矣”。
(20)物之存成,由乎道義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1),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2),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3),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4)。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5)。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6)。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
(1)精氣煙熅,聚而成物。
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
遊魂,言其遊散也。
(2)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無幽而不通也。
(3)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4)知周萬物,則能以道濟天下也。
(5)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6)順天之化,故曰樂也。
(7)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
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
(8)範圍者,拟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
(9)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則物宜得矣。
(10)通幽明之故,則無不知也。
(11)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也。
方、體者,皆系於形器者也。
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變所适,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12)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
寂然天體,不可為象。
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
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
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13)仁者資道以見其仁,知者資道以見其知,各盡其分。
(14)君子體道以為用也。
仁知則滞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
體斯道者,不亦鮮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
顯諸仁,藏諸用(1),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2),盛德大業,至矣哉(3)!富有之謂大業(4),日新之謂盛德(5)。
生生之謂易(6),成象之謂乾(7),效法之謂坤(8),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9),陰陽不測之謂神(10)。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11);以言乎迩則靜而正(12);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13)。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14)。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15)。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16)。
知崇禮卑(17),崇效天,卑法地(18)。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19)。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20)。
(1)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
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2)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
聖人雖體道以為用,未能全無以為體,故順通天下,則有經營之迹也。
(3)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
聖人功用之母,體同乎道,盛德大業,所以能至。
(4)廣大悉備,故曰“富有”。
(5)體化合變,故曰“日新”。
(6)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7)拟乾之象。
(8)效坤之法。
(9)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10)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陰陽不測”。
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於大虛,欻爾而自造矣。
造之非我,理自玄應;化之無主,數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
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
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
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
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
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11)窮幽極深,無所止也。
(12)則近而當。
(13)專,專一也。
直,剛正也。
(14)翕,斂也。
止則翕斂其氣,動則關開以生物也。
乾統天首物,為變化之元,通乎形外者也。
坤則順以承陽,功盡於已,用止乎形者也。
故乾以專直言乎其材,坤以翕辟言乎其形。
(15)《易》之所載配此四義。
(16)窮理入神,其德崇也。
兼濟萬物,其業廣也。
(17)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
(18)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19)天地者,易之門戶,而易之為義,兼周萬物,故曰“行乎其中矣”。
(20)物之存成,由乎道義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1),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2),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3),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4)。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5)。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6)。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