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利緩痘起。
再用參歸鹿茸二服。
以錢氏異功散而愈。
凡看痘。
先論兒體強弱。
辨肌色。
如色白多氣虛。
色蒼多血熱。
形象羸有宿病。
或渴乳。
肌柔白嫩者。
痘必鮮明。
蒼黑皮粗者。
色必暗晦。
羸瘦病質。
色燥形枯。
必須辨根據期長養。
内症安和。
病軀出痘。
即平常無奇。
亦難調理。
歌訣雲。
形體羸瘦骨如柴。
肌肉枯焦神思衰。
遍體鋪排如此痘。
縱能漿足亦堪嗟。
一初見腰痛足。
不能起立者死。
此毒伏于腎。
一初見腹脹胸高。
續增喘哕者死。
一初見目睛呆瞪。
或暗無光。
或黑白高低。
皆屬緊悶症。
一初見痘。
煩躁不止。
即防疔斑。
疔必現于隐處。
多死。
一初見痘。
痘不續發。
斑色深紫。
漸變藍黑。
六日内死。
一初見痘。
紫斑漸起。
痘反隐伏。
此名紫斑白悶。
一初見痘。
痘斑間雜。
若似酒朱點墨必死。
以上皆論初見看法。
以定兇危。
發齊熱退後。
皆無諸惡症。
翁仲仁雲。
三日四日。
痘出當齊。
點至足心。
勢方安靜。
若論幼小之兒。
氣血易周。
常有未及三日。
而發齊者。
年長之體。
四日以外。
猶有贈發者。
痘子稀少。
數不盈百。
不必點至足心。
仲仁大意。
謂發齊安靜。
無慮變症。
然須辨明痘形痘色。
是何等呈色。
身體強壯。
痘屬上中。
方可許其無慮。
倘幼小弱質。
或病後。
或帶别病而後布痘。
未可見痘好浪許。
再以冬夏氣候審詳。
可以百千無誤。
今世用方初見宜解肌疏表通套法(十六味) 荊芥(四日不用)防風(三日不用)前胡(三日不用)牛蒡(四日不用)紫草(二三日便滑忌)木通紅花甘草赤芍天蟲楂肉川芎連翹桔梗廣皮蟬蛻(三四日不用) 方書中。
未見點。
用升麻葛根湯。
今人不用。
伍氏方法。
見點忌升麻。
後人謂葛根。
表疏亦忌。
此輕揚升表通套藥。
若裡症急須兩解。
伍氏方。
一二日用羌防透肌湯。
今人不用。
惡其辛溫氣雄也。
一二日壯熱氣促。
煩渴便秘。
痘粒不發。
翁仲仁雲。
若非風寒壅遏定是氣虛不振。
愚謂近世布痘。
每盛發于君相風木燥金司令。
蓋非火不發也。
火郁發之。
升陽散火是已。
但前症若裡熱甚重。
煎灼脂液。
苟非苦寒下奪。
佐以升表。
不能用也。
費建中方頗為中的。
石膏大黃連翹赤芍青皮(腹痛用)楂肉花粉紫草木通丹皮(辛涼入血)犀角(辛涼通血) 發齊後用黃連。
凡寒涼清火解毒。
必佐活血疏暢。
恐凝滞氣血也。
實熱便秘。
通用涼膈通聖前胡枳殼湯四順清涼飲痘四日發足。
伍氏遵古方。
用牛蒡熟末三分。
用荸荠汁酒釀炖熱調勻。
臨服刺入生雞冠血十餘滴與服。
毒輕者即起光潤之色。
世皆宗之。
發齊已四五日。
用涼血解毒湯藥。
伍氏名四聖飲。
非扁鵲原方。
生地連翹銀花紅花甘草天蟲桔梗紫草(便滑用紫铫) 血熱加丹皮犀角火盛加黃連石膏羚羊角有斑加金汁元參頭面不起加川芎雞冠血咽喉痛加射幹元參山豆根狂亂躁擾加地龍汁毒重血凝加豬尾血冰片(量兒大小用)近世涼血解毒多用地丁銀花湯煎藥。
凡看痘。
初起要根盤。
其痘易長綻。
倘尖瘦不肥多險。
成漿之後。
務要根盤即化一線。
圈紅緊附。
頂滿滾圓。
是為毒化。
若頂陷頂皺。
根盤黯僵。
其毒與氣血交凝。
實宜攻。
虛宜補。
實火宜清。
攻不宜早。
看來火色大赤。
痘形色濕潤。
方可攻托。
否則搔擦立至。
幹剝毒陷不治。
虛有血虛氣虛之分。
血虛為熱。
氣虛為寒。
但虛熱與實熱不同。
虛熱用滋清方藥。
痘頂屬氣。
根盤屬血。
氣領血載。
毒得煉化漿。
凡體強質實者多火。
以清涼之劑。
火解漿成誤補則癰。
癰者。
壅也。
其氣虛血弱。
色必淡白。
形不雄偉。
或頂陷。
或皮皺。
内症則惡心。
少食便溏。
年少未進谷食者。
腸胃薄劣。
最多虛症。
七日以來。
元氣用事。
不能勝毒。
使之外出。
多有内陷緻變者。
餘最究心是症。
調之應手取效。
魏氏保元湯。
聶氏參歸鹿茸湯。
陳氏木香異功散。
腸滑不禁。
用七味豆蔻丸。
白術散。
理中湯。
多獲奇效。
甚者必用三服。
大凡兒肌白嫩者多虛症。
蒼黑者多實火。
雖為大概。
亦屬至要。
白嫩發痘。
色必鮮豔。
勿謂便是善症。
蒼黑發痘。
色必晦昧。
勿便許為兇。
總以神氣安靜。
顔色日換。
形象漸長便吉。
六七日伍氏内托散。
生黃甘草陳皮川芎當歸白糯米防風天蟲角刺銀花血熱者不用防芎歸表疏者去天蟲角刺血熱仍用丹皮地黃紫草連翹羚羊豬尾雞冠雞鳴散達表之藥豬尾膏通裡之藥保元湯人參黃炙草加川芎當歸名芎歸保元虛寒加肉桂升頂加鹿茸氣滞正氣加廣皮濃樸瀉加木香肉果質弱加坎河車嘔逆加丁香濃樸參歸鹿茸湯人參當歸鹿茸黃龍眼肉炙草木香散人參木香丁香大腹皮桂心青皮诃子半夏甘草前胡赤苓異功散人參木香官桂廣皮當歸茯苓丁香白術附子肉果濃樸半夏豆蔻丸肉果木香砂仁枯礬诃子龍骨赤石脂白術散四君加藿香木香。
七八九日。
頻用清涼。
痘火色既退。
漿不能透。
或有半漿。
頂有箬笠之形。
不克充灌。
今人多用桑蟲漿生用。
雞冠血生用。
同酒漿和服。
倘攻起。
少頃後呆滞者。
須用補托。
伍氏攻發藥用老人牙研極細。
加麝香少許。
每服二三分。
名黑靈丹。
右天蟲乃疏表風藥山甲乃攻經隧風藥。
一味為末。
酒漿服。
曰獨勝散。
凡蟲蟻皆攻。
無血者走氣。
有血者走血。
飛者升。
地行者降。
凡漿足聲音啞者不妨。
驟喘痰升者大忌。
翁仲仁雲。
挫喉聲啞。
漿行飽滿亦無妨。
蓋痘漿因熱氣以煉成。
必升騰以達頭面。
肺位最高。
熱上蒸迫。
肺先受損。
是以聲出不揚。
倘喘急扶肚擡胸。
乃火毒歸肺。
必不治矣。
火毒歸肺。
幼科每用珠子牛黃膏連之屬。
多不效。
餘遵孫思邈葦莖湯。
或仲景葶苈大棗湯。
間有效者。
肺氣壅遏。
苦寒直下。
已過病所。
故無效。
方書以六七日以前寒戰屬肺熱。
六七日以後寒戰屬氣虛。
六七日以前切牙屬胃熱。
六七日以後切牙屬血虛。
亦屬定論。
八九日癢塌切牙。
痘不起漿。
或灰白。
或涸或癟。
危險極矣。
速速溫補。
亦可望生。
翁仲仁雲。
塌陷切牙。
便實聲清猶可治。
聲清則上無熱壅痰聚。
便實則腑陽未至盡洩。
所以溫補得效耳。
木香散異功散。
八九日順痘。
漿色蒼黃。
毒瓦斯悉化。
亦雲垂成。
須謹防護持。
搔損流膿裂血。
倘正氣大洩。
毒從虛陷。
常有不治之患。
斯時預囑伴母勿懈。
使痂靥幹結。
肌肉完固。
便是全功。
若痘已破碎。
聲不啞者。
毒不陷也。
無妨。
伍氏方用芍藥湯。
炒白芍苡仁茯苓地骨皮銀花百合山藥建蓮十一二日。
漸次成痂之際。
極好之症。
必有咳嗽。
或夜暮身熱。
世俗幼科。
佥雲毒瓦斯未盡。
概投苦寒。
多有胃減廢食。
釀成痘勞童怯者。
吾嘗論痘自腎髒骨髓之中。
由肝主筋。
心主血脈。
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
從内之外。
毒乃渙釋。
收疤之時。
真氣歸裡。
肺合皮毛。
是為末傳。
處位高。
體清肅。
從前灌脹成痂。
蒸迫之氣。
受虧已極。
氣洩為咳矣。
況投利濕下注藥而結痂。
其上焦已經轉燥。
若毒仍留伏。
焉能收靥。
此斷斷然也。
再論幼稚。
陽常有餘。
陰未充長。
布痘至于結痂。
一身脂液大損。
其陰氣告匮可知。
故暮夜屬陰時。
為煩為熱者。
正内
再用參歸鹿茸二服。
以錢氏異功散而愈。
凡看痘。
先論兒體強弱。
辨肌色。
如色白多氣虛。
色蒼多血熱。
形象羸有宿病。
或渴乳。
肌柔白嫩者。
痘必鮮明。
蒼黑皮粗者。
色必暗晦。
羸瘦病質。
色燥形枯。
必須辨根據期長養。
内症安和。
病軀出痘。
即平常無奇。
亦難調理。
歌訣雲。
形體羸瘦骨如柴。
肌肉枯焦神思衰。
遍體鋪排如此痘。
縱能漿足亦堪嗟。
一初見腰痛足。
不能起立者死。
此毒伏于腎。
一初見腹脹胸高。
續增喘哕者死。
一初見目睛呆瞪。
或暗無光。
或黑白高低。
皆屬緊悶症。
一初見痘。
煩躁不止。
即防疔斑。
疔必現于隐處。
多死。
一初見痘。
痘不續發。
斑色深紫。
漸變藍黑。
六日内死。
一初見痘。
紫斑漸起。
痘反隐伏。
此名紫斑白悶。
一初見痘。
痘斑間雜。
若似酒朱點墨必死。
以上皆論初見看法。
以定兇危。
發齊熱退後。
皆無諸惡症。
翁仲仁雲。
三日四日。
痘出當齊。
點至足心。
勢方安靜。
若論幼小之兒。
氣血易周。
常有未及三日。
而發齊者。
年長之體。
四日以外。
猶有贈發者。
痘子稀少。
數不盈百。
不必點至足心。
仲仁大意。
謂發齊安靜。
無慮變症。
然須辨明痘形痘色。
是何等呈色。
身體強壯。
痘屬上中。
方可許其無慮。
倘幼小弱質。
或病後。
或帶别病而後布痘。
未可見痘好浪許。
再以冬夏氣候審詳。
可以百千無誤。
今世用方初見宜解肌疏表通套法(十六味) 荊芥(四日不用)防風(三日不用)前胡(三日不用)牛蒡(四日不用)紫草(二三日便滑忌)木通紅花甘草赤芍天蟲楂肉川芎連翹桔梗廣皮蟬蛻(三四日不用) 方書中。
未見點。
用升麻葛根湯。
今人不用。
伍氏方法。
見點忌升麻。
後人謂葛根。
表疏亦忌。
此輕揚升表通套藥。
若裡症急須兩解。
伍氏方。
一二日用羌防透肌湯。
今人不用。
惡其辛溫氣雄也。
一二日壯熱氣促。
煩渴便秘。
痘粒不發。
翁仲仁雲。
若非風寒壅遏定是氣虛不振。
愚謂近世布痘。
每盛發于君相風木燥金司令。
蓋非火不發也。
火郁發之。
升陽散火是已。
但前症若裡熱甚重。
煎灼脂液。
苟非苦寒下奪。
佐以升表。
不能用也。
費建中方頗為中的。
石膏大黃連翹赤芍青皮(腹痛用)楂肉花粉紫草木通丹皮(辛涼入血)犀角(辛涼通血) 發齊後用黃連。
凡寒涼清火解毒。
必佐活血疏暢。
恐凝滞氣血也。
實熱便秘。
通用涼膈通聖前胡枳殼湯四順清涼飲痘四日發足。
伍氏遵古方。
用牛蒡熟末三分。
用荸荠汁酒釀炖熱調勻。
臨服刺入生雞冠血十餘滴與服。
毒輕者即起光潤之色。
世皆宗之。
發齊已四五日。
用涼血解毒湯藥。
伍氏名四聖飲。
非扁鵲原方。
生地連翹銀花紅花甘草天蟲桔梗紫草(便滑用紫铫) 血熱加丹皮犀角火盛加黃連石膏羚羊角有斑加金汁元參頭面不起加川芎雞冠血咽喉痛加射幹元參山豆根狂亂躁擾加地龍汁毒重血凝加豬尾血冰片(量兒大小用)近世涼血解毒多用地丁銀花湯煎藥。
凡看痘。
初起要根盤。
其痘易長綻。
倘尖瘦不肥多險。
成漿之後。
務要根盤即化一線。
圈紅緊附。
頂滿滾圓。
是為毒化。
若頂陷頂皺。
根盤黯僵。
其毒與氣血交凝。
實宜攻。
虛宜補。
實火宜清。
攻不宜早。
看來火色大赤。
痘形色濕潤。
方可攻托。
否則搔擦立至。
幹剝毒陷不治。
虛有血虛氣虛之分。
血虛為熱。
氣虛為寒。
但虛熱與實熱不同。
虛熱用滋清方藥。
痘頂屬氣。
根盤屬血。
氣領血載。
毒得煉化漿。
凡體強質實者多火。
以清涼之劑。
火解漿成誤補則癰。
癰者。
壅也。
其氣虛血弱。
色必淡白。
形不雄偉。
或頂陷。
或皮皺。
内症則惡心。
少食便溏。
年少未進谷食者。
腸胃薄劣。
最多虛症。
七日以來。
元氣用事。
不能勝毒。
使之外出。
多有内陷緻變者。
餘最究心是症。
調之應手取效。
魏氏保元湯。
聶氏參歸鹿茸湯。
陳氏木香異功散。
腸滑不禁。
用七味豆蔻丸。
白術散。
理中湯。
多獲奇效。
甚者必用三服。
大凡兒肌白嫩者多虛症。
蒼黑者多實火。
雖為大概。
亦屬至要。
白嫩發痘。
色必鮮豔。
勿謂便是善症。
蒼黑發痘。
色必晦昧。
勿便許為兇。
總以神氣安靜。
顔色日換。
形象漸長便吉。
六七日伍氏内托散。
生黃甘草陳皮川芎當歸白糯米防風天蟲角刺銀花血熱者不用防芎歸表疏者去天蟲角刺血熱仍用丹皮地黃紫草連翹羚羊豬尾雞冠雞鳴散達表之藥豬尾膏通裡之藥保元湯人參黃炙草加川芎當歸名芎歸保元虛寒加肉桂升頂加鹿茸氣滞正氣加廣皮濃樸瀉加木香肉果質弱加坎河車嘔逆加丁香濃樸參歸鹿茸湯人參當歸鹿茸黃龍眼肉炙草木香散人參木香丁香大腹皮桂心青皮诃子半夏甘草前胡赤苓異功散人參木香官桂廣皮當歸茯苓丁香白術附子肉果濃樸半夏豆蔻丸肉果木香砂仁枯礬诃子龍骨赤石脂白術散四君加藿香木香。
七八九日。
頻用清涼。
痘火色既退。
漿不能透。
或有半漿。
頂有箬笠之形。
不克充灌。
今人多用桑蟲漿生用。
雞冠血生用。
同酒漿和服。
倘攻起。
少頃後呆滞者。
須用補托。
伍氏攻發藥用老人牙研極細。
加麝香少許。
每服二三分。
名黑靈丹。
右天蟲乃疏表風藥山甲乃攻經隧風藥。
一味為末。
酒漿服。
曰獨勝散。
凡蟲蟻皆攻。
無血者走氣。
有血者走血。
飛者升。
地行者降。
凡漿足聲音啞者不妨。
驟喘痰升者大忌。
翁仲仁雲。
挫喉聲啞。
漿行飽滿亦無妨。
蓋痘漿因熱氣以煉成。
必升騰以達頭面。
肺位最高。
熱上蒸迫。
肺先受損。
是以聲出不揚。
倘喘急扶肚擡胸。
乃火毒歸肺。
必不治矣。
火毒歸肺。
幼科每用珠子牛黃膏連之屬。
多不效。
餘遵孫思邈葦莖湯。
或仲景葶苈大棗湯。
間有效者。
肺氣壅遏。
苦寒直下。
已過病所。
故無效。
方書以六七日以前寒戰屬肺熱。
六七日以後寒戰屬氣虛。
六七日以前切牙屬胃熱。
六七日以後切牙屬血虛。
亦屬定論。
八九日癢塌切牙。
痘不起漿。
或灰白。
或涸或癟。
危險極矣。
速速溫補。
亦可望生。
翁仲仁雲。
塌陷切牙。
便實聲清猶可治。
聲清則上無熱壅痰聚。
便實則腑陽未至盡洩。
所以溫補得效耳。
木香散異功散。
八九日順痘。
漿色蒼黃。
毒瓦斯悉化。
亦雲垂成。
須謹防護持。
搔損流膿裂血。
倘正氣大洩。
毒從虛陷。
常有不治之患。
斯時預囑伴母勿懈。
使痂靥幹結。
肌肉完固。
便是全功。
若痘已破碎。
聲不啞者。
毒不陷也。
無妨。
伍氏方用芍藥湯。
炒白芍苡仁茯苓地骨皮銀花百合山藥建蓮十一二日。
漸次成痂之際。
極好之症。
必有咳嗽。
或夜暮身熱。
世俗幼科。
佥雲毒瓦斯未盡。
概投苦寒。
多有胃減廢食。
釀成痘勞童怯者。
吾嘗論痘自腎髒骨髓之中。
由肝主筋。
心主血脈。
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
從内之外。
毒乃渙釋。
收疤之時。
真氣歸裡。
肺合皮毛。
是為末傳。
處位高。
體清肅。
從前灌脹成痂。
蒸迫之氣。
受虧已極。
氣洩為咳矣。
況投利濕下注藥而結痂。
其上焦已經轉燥。
若毒仍留伏。
焉能收靥。
此斷斷然也。
再論幼稚。
陽常有餘。
陰未充長。
布痘至于結痂。
一身脂液大損。
其陰氣告匮可知。
故暮夜屬陰時。
為煩為熱者。
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