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要略

關燈
經雲。

    陰虛生内熱也。

    昔西郊吳氏女。

    年甫四歲。

    痘系順症。

    幼科調治。

    至漿滿成痂之日。

    忽發煩躁。

    夜熱不寐。

    晨起安然。

    醫用保元。

    及錢氏五味異功加芍藥與服。

    熱躁益加。

    又更一醫曰。

    毒瓦斯未盡。

    乃誤補之故。

    用桑蟲漿。

    暨涼解藥。

     服後躁熱甚。

    而添洩瀉。

    邀餘視之。

    睹漿痂形色。

    詢平素起居。

    時日當午。

    即用六味地黃湯一服而安。

    此二條。

    人多忽而不究。

    故辨及之。

    旬朝後嗽。

    大法以甘寒生津胃藥。

     蔗漿麥冬沙參綠豆皮地骨皮甘草玉竹甜杏仁解餘毒藥。

    全以不傷胃氣為主。

    若用芩連必須酒制。

    翟聶二氏辨之詳矣。

    平和無奇斷不敗事。

     如三豆飲之屬。

    若金銀花一味。

    本草稱解毒不寒。

    餘見脾胃虛弱者。

    多服即瀉。

    伍氏用連翹飲子.亦取平和。

     痘毒癰瘍。

    熱症十有七八。

    虛寒十有二三。

    甚至骨出腐敗。

    亦有愈者。

    但外科大忌用火煉升藥。

     其診看之法。

    亦如瘍毒。

    須分陰陽耳。

     痘疳濕盛生熱。

    強者用苦寒清降。

    以苦能去濕也。

    若阻咽廢食。

    以及穿腮破頰者難治。

     年長出痘。

    男女欲火已動。

    其初即現膝痛腰酸。

    咽喉窒痛欲閉。

    苦辛寒藥。

    必不效驗。

    宜甘鹹寒。

     滋水制火。

    佐以解毒。

    六七日來。

    痛勢日緩。

    聶氏有參麥清補方。

    餘每用錢氏六味。

    加龜膠元參秋石獲效者甚多。

     若漿不肯起。

    頻吐粘涎者兇。

     凡惡痘。

    兇危瞬刻。

    如諸悶症。

    不過三五日。

    已發而縮。

    其危最速。

    總在七日内。

    再若蒙頭。

    鎖喉。

    懸鏡。

    纏腰。

    蜘窠。

    蠶種等。

    為十惡症。

    其袁氏十八惡症。

    今人未嘗齒及。

    如此等痘。

     治之不易。

    難望全生。

    更有糖沙夾斑。

    十朝危期。

    又根枝雖好。

    布于歲内幼小之兒。

    必八九風波不治。

    半漿毒陷之變。

    必斃于十一二四之期。

    若能食者。

    十救一二。

     痘至八九旬日外無漿。

    則裡毒不化。

    必嗆啞瘙癢。

    痰潮不食。

    眼開。

    條款難以盡言。

    危期速矣。

    常有忽然連串片片之痘。

    裂水形如松脂桃膠外露。

    轉眼堆聚。

    内症漸安。

    變兇轉吉。

    更有旬朝内外。

    幹闆涸如焦鍋巴狀。

    毫無生氣。

    忽從地角承漿諸處。

    裂縫流臭水。

    漸升頭額。

    堆腫高濃若糊臉。

    名曰發臭。

    毒洩即當補托。

    遲則氣脫。

    

小兒倉猝驟然驚搐。

    古曰陽痫。

    從熱症治。

    古人用涼膈散為主方。

     按急驚屬陽。

    熱病用涼膈。

    以清膈間無形之熱。

    膈上邪熱逼近膻中。

    絡閉則危殆矣。

    此宣通乃一定之法。

    然必詢病因。

    察時候治之。

     幼科以痰熱風驚四治。

    猶可說也。

    吾鄉有專科。

    立方鈎藤連翹木通薄荷前胡枳殼桔梗。

    加入表散消食。

    多不效驗。

     驚為七情。

    内應乎肝。

    肝病發驚駭。

    木強火熾。

    其病動不能靜。

    且火内寄肝膽。

    火病來必迅速。

    後世龍荟芩連。

    必加冰麝硝黃。

    取其苦寒直降。

    鹹苦走下。

    辛香通裡竅之閉也。

    如牛黃丸。

    至寶丹。

     紫雪。

    皆可選用。

    凡熱邪塞竅。

    神迷昏愦者仿此。

     鈎藤丹皮之屬。

    僅洩少陽膽熱。

    與急驚暴熱内閉之症無益。

    若火熱劫爍血液。

    苦寒鹹寒不中與也。

    宜用犀角地黃湯之屬。

     方書有鎮墜金石之藥。

    有攻風劫痰之藥。

    雖非常用。

    不可不考。

     驚與厥。

    皆逆亂之象。

    仲景雲。

    蛔厥都從驚恐得之。

    凡吐蛔腹痛嘔惡。

    明是肝木犯胃。

    幼醫亂治。

    束手告斃。

    餘宗仲景法每效。

     慢驚古稱陰痫。

    其治法急培脾胃。

    理中湯為主方。

    有痰嘔吐。

    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湯。

    聲音不出。

    開竅如竹瀝姜汁菖蒲根郁金之屬。

     是病皆他病緻變。

    其因非一。

    有過饑禁食氣傷。

    有峻藥強灌傷胃。

    有暴吐暴瀉。

    脾胃兩敗。

    其症面青白。

    身無熱。

    雖熱不甚。

    短氣骨。

    昏倦如寐。

    皆溫補治之。

    惟嘔逆不受乳食。

    溫補反佐姜連。

     連理湯錢氏益黃散錢氏異功散

稚年五疳。

    猶大方之五勞。

    雖方書有五髒之分。

    是症夏令為多。

    固從脾胃。

    蓋小兒乳食雜進。

    運化不及。

    初斷乳後。

    果腥雜進。

    氣傷滞聚。

    緻熱蒸于裡。

    肌肉消瘦。

    腹大肢細。

    名曰丁奚。

    或善食。

    或不嗜食。

    或渴飲無度。

    或便瀉白色。

    久延不已。

    多緻兇危。

    宜忌食生冷腥肥凝滞。

    治法初用清熱和中分利。

    次則疏補佐運。

    常有繼病。

    治之無效。

    待妊婦産過自愈者。

     夏季霍亂吐瀉。

    通用藿香正氣散。

     水瀉。

    宜分利。

    四苓散。

    寒加姜桂熱用芩連。

     腹痛宜疏氣。

    調氣用木香青皮。

    有滞加炒楂肉濃樸。

    重則加萊菔子槟榔。

     腹痛有熱。

    用芩芍枳實。

    有寒則用草果砂仁吳萸。

     吐瀉後。

    能食。

    便反秘結者愈。

    不能食。

    神怯色痿者。

    防慢驚。

    治法調中溫中。

    若有餘熱煩渴。

    甘寒或甘酸救津。

    故木瓜之酸。

    制暑通用要藥。

    

春溫風溫

春月暴暖忽冷。

    先受溫邪。

    繼為冷束。

    咳嗽痰喘最多。

    辛解忌溫。

    隻用一劑。

    大忌絕谷。

    若甚者宜晝夜豎抱勿倒三四日。

    夫輕為咳。

    重為喘。

    喘急則鼻掀胸挺。

     春溫皆冬季伏邪。

    詳于大方諸書。

    幼科亦有伏邪。

    治從大方。

    然暴感為多。

    如頭痛惡寒發熱。

    喘促鼻塞身重。

    脈浮無汗。

    原可表散。

    春令溫舒。

    辛溫宜少用。

    陽經表藥。

    最忌混亂。

    至若身熱咳喘有痰之症。

    隻宜肺藥辛解。

    瀉白散。

    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屬。

    消食藥。

    隻宜一二味。

    若二便俱通者。

     消食少用。

    須辨表裡上中下。

    何者為急施治。

     春季溫暖。

    風溫極多。

    溫變熱最速。

    若發散風寒消食。

    劫傷津液。

    變症尤速。

     初起咳嗽喘促。

    通行用。

     薄荷(汗多不用)連翹象貝牛蒡花粉桔梗沙參木通枳殼橘紅桑皮甘草山栀(洩瀉不用)蘇子(瀉不用降氣) 表解。

    熱不清。

    用。

     黃芩連翹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貝知母山栀 裡熱不清。

    早上涼。

    晚暮熱。

    即當清解血分。

    久則滋清養陰。

    若熱陷神昏。

    痰升喘促。

    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屬。

     按風溫乃肺先受邪。

    遂逆傳心胞。

    治在上焦。

    不與清胃攻下同法。

    吾鄉幼科當此。

    初投發散消食。

    不應。

    改用柴芩栝蒌枳實川連。

    再下奪不應。

    多緻危殆。

    皆因不明手經之病耳。

     若寒痰阻閉。

    亦有喘急胸高。

    不可與前法。

    用三白吐之。

    或妙香丸。

    

暑熱

暑邪必挾濕。

    狀如外感風寒。

    忌用柴葛羌防。

    如肌表熱無汗。

    辛涼輕劑無誤。

    香薷。

    辛溫氣升。

     熱伏易吐。

    佐苦降。

    如杏仁川連黃芩。

    則不吐。

    宣通上焦。

    如杏仁連翹薄荷竹葉。

    暑熱深入。

     伏熱煩渴。

    白虎湯。

    六一散。

     暑邪首用辛涼。

    繼用甘寒。

    後用酸洩斂津。

    不必用下。

     暑病頭脹如蒙。

    皆濕盛生熱。

    白虎竹葉。

    酒濕食滞。

    加辛溫通裡。

     小兒發熱。

    最多變蒸之熱。

    頭緒煩。

    不能載。

    詳于巢氏病源矣。

    然春溫。

    夏熱。

    秋涼。

    冬寒。

    四季中傷為病。

    當按時論治。

    其内傷飲食治法。

    不宜混入表藥。

    消滞宜用丸藥。

    潔古東垣已詳悉。

     徐評此卷論幼科及看痘之法。

    和平精切。

    字字金玉。

    可法可傳。

    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之。

    不愧名家。

    聞此老太翁為幼科專門。

    名聞遠近。

    此老既得家學淵源。

    又于大方諸書探取經絡藥性之義。

    而附益之。

    所以其理益精。

    其方益正。

    不若前所列之諸案。

    尚多可議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