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
治肺為急。
若延綿數十日之久。
病必入血分。
又非輕浮肺藥可醫。
須審體質症端。
古謂治病當活潑潑地。
如盤走珠耳。
翁姓子方數月。
秋燥潮熱。
咳嗽如瘧。
幼科用發散藥二日不效。
忙令禁乳。
更醫用瀉白散。
再加芩連二日。
晝夜煩熱。
喘而不咳。
下痢粘膩。
藥後竟痢藥水。
延餘診之。
餘曰稚年以乳食為命。
餓則胃虛氣餒。
肺氣更不爽矣。
與玉竹甘草炒廣皮竹葉心。
一劑熱緩。
繼與香粳米南棗廣皮甘草沙參二劑。
與乳少進。
令夜抱勿倒。
三日全愈。
暴冷折陽。
外感發熱。
頭痛身痛。
嘔惡。
必從太陽。
若渴能飲水者。
裡熱見症。
即非純以表散。
傷寒每以風傷衛。
用桂枝法。
寒傷營。
用麻黃法。
小兒肌疏易汗。
難任麻桂辛溫。
表邪太陽治用。
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
身痛用羌活。
然不過一劑。
傷風症亦肺病為多。
前杏枳桔之屬。
辛勝即是汗藥。
其蔥豉湯。
乃通用要方。
若肢冷寒戰。
嘔吐自痢。
或身無熱。
即從中寒裡症。
三陰須分。
但小兒科。
太陰中寒最多。
厥陰間有。
若冬令應寒。
氣候溫暖。
當藏反洩。
即能緻病。
名曰冬溫。
溫為欲熱之漸。
非寒症得汗而解。
若涉表邪一二。
裡熱必兼七八。
是瘾疹丹痧。
非徒風寒。
或外受之邪。
與裡邪相薄。
亦令郁于經絡。
或飲醇濃味。
裡熱熾烈。
而衛氣不與營分相和。
或不正直入内侵。
即有腹痛下痢諸症。
其治法按症。
必以裡症為主。
稍兼清散有諸。
設用辛溫。
禍不旋踵矣。
至于痧痘時疠。
須分四氣也。
小兒三歲以内。
看男左女右。
手虎口三節。
曰三關。
紋色紫熱。
紅傷寒。
青驚風。
白疳病。
黃色淡紅。
乃平常小恙。
其筋紋宜藏。
不宜暴露。
若見黑色。
則為危險。
再脈紋見下截風關為輕。
中截氣關為重。
上截命關為尤重耳。
直透三關為大危。
初起必從表治。
症見頭痛。
喘急咳嗽。
氣粗嘔惡。
一日二日即發者輕。
三五日者重。
陽病七日外。
隐伏不透。
邪反内攻。
喘不止。
必腹痛脹秘悶危矣。
治法宜苦辛清熱。
涼膈去硝黃。
方書謂足陽明胃疹。
如雲布密。
或大顆如痘。
但無根盤。
方書謂手太陰肺疹。
但有點粒。
無片片者。
用辛散解肌。
冬月無汗。
壯熱喘急。
用麻杏。
如華蓋散三拗湯。
夏月無汗。
用辛涼解肌。
葛根前胡薄荷防風香薷牛蒡枳桔木通之屬。
古人以表邪口渴。
即加葛根。
以其升陽明胃津。
熱甚煩渴。
用石膏辛寒解肌。
無汗忌用。
凡瘡疹辛涼為宜。
連翹辛涼。
翹出衆草。
能升能清。
最利幼科。
能解小兒六經諸熱。
春令發痧從風溫。
夏季從暑風。
暑必兼濕。
秋令從熱爍燥氣。
冬月從風寒。
疹宜通洩。
洩瀉為順。
下痢五色者亦無妨。
惟二便不利者。
最多兇症。
治法大忌止瀉。
痧本六氣客邪。
風寒暑濕。
必從火化。
痧既外發。
世人皆雲邪透。
孰謂出沒之際。
升必有降。
勝必有複。
常有痧外發。
身熱不除。
緻咽啞龈腐。
喘急腹脹。
下痢不食。
煩躁昏沉。
竟以告斃者。
皆屬裡症不清緻變。
須分三焦受邪孰多。
或兼别病累瘁。
須細體認。
上焦藥用辛涼。
中焦藥用苦辛寒。
下焦藥用鹹寒。
上焦藥。
氣味宜以輕。
肺主氣。
皮毛屬肺之合。
外邪宜辛勝。
裡甚宜苦勝。
若不煩渴。
病日多。
邪郁不清。
可淡滲以洩氣分。
中焦藥。
痧火在中。
為陽明燥化。
多氣多血。
用藥氣味。
苦寒為宜。
若日多胃津消爍。
苦則助燥劫津。
甘寒宜用。
下焦藥。
鹹苦為主。
若熱毒下注成痢。
不必鹹以堅。
但取苦味堅陰燥濕。
古人以痧為經腑之病。
忌溫燥澀補。
所謂痘喜溫暖。
疹喜清涼也。
然常有氣弱體虛。
表散寒涼非法。
淹淹釀成損怯。
但陰傷為多。
救陰必扶持胃汁。
氣衰者亦有之。
急當益氣。
稚年陽體純剛之藥忌用。
幼科方書歌括曰。
赤疹遇清涼而消。
白疹得溫暖而解。
此溫字。
即後人酒釀柽木粗草紙木棉紗之屬。
雖不可不知。
然近年用者多無益。
痧疳。
濕盛熱蒸。
口舌咽喉疳蝕。
若不速治。
有穿腮破頰咽閉喘促告斃矣。
治之宜早。
外治另有專方。
若湯藥方法。
必輕淡能解上病。
或清散亦可。
痧痢乃熱毒内陷。
與傷寒協熱邪盡則痢止同法。
忌升提。
忌補澀。
輕則分利宣通。
重則苦寒解毒。
錢用寒涼。
陳用溫熱。
确乎相左。
丹溪祖錢非陳。
分解毒和中安表為要。
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
舉世宗之。
莫敢異議。
後之萬氏。
以脾胃為主。
魏氏以保元為主。
皆從二家脫化。
費建中救偏。
悉以石膏大黃。
胡氏辄投汗下。
松江東地。
多宗秦鏡明。
京口江甯。
鹹推管柽保赤。
吾蘇悉遵翁仲仁金鏡錄。
可謂家喻戶曉者。
其取長在看不在乎治。
看法精确。
有可以前知之巧妙。
後之翟氏聶氏。
深以氣血盈虧。
解毒化毒。
分晰闡揚錢陳底蘊。
超出諸家。
因分别太多。
讀者目眩心愦。
不若翁仲仁荛悅口也。
然眼目之功。
須宗翁氏。
而彙治講究。
參之諸家可矣。
姑舉看法。
大凡發熱三日。
而後見标。
是其常。
好以熱勢參詳見症。
定其吉兇。
翁仲仁鑫鏡錄甚明。
茲不複贅。
其未刻悉補入。
傷寒邪由外入。
痘子熱從内起。
但時邪引動而出。
與傷寒兩途。
周歲小兒。
初熱即現驚搐昏迷之狀最多。
世俗謂驚痘最好。
此言未必皆然。
方書雲。
先驚後痘者生。
先痘後驚者死。
頻頻驚厥。
最多悶痘。
蓋痘由腎至肝至心脾及肺。
自裡至外。
自深及淺。
未發之前。
痘熱先已内動。
目現水晶光芒。
腎熱也。
水生木而入肝。
木生火而入心。
火生土而入脾。
土生金而入肺。
其先天痘毒。
從至陰以過陽。
全藉身中元氣。
領載充長。
以化毒為漿。
漿必濃濃蒼老而始結痂。
毒已外洩。
元氣内返。
斯無變症。
周歲以内。
身小元弱。
常有熱一日即出。
亦有順痘。
但須看神氣靜躁。
熱勢輕重。
見點徐徐而出。
既出即長。
熱緩安乳。
便是好症。
若神氣雖安。
熱亦不盛。
痘點雖不多。
形呆色鈍。
或作頭足落。
脈懈不束筋骨。
隐隐歎息。
或短氣如喘。
或嘔或瀉。
最多悶症。
若二三日間。
痘苗已長。
色亦頗好。
竟夜終日。
煩躁不止。
最防隐處發疔。
及發斑夾疹等症。
一發熱煩躁。
标點雖見。
熱躁愈加。
細詢無忽。
再參兼症。
為六氣郁遏者。
從時氣治。
為内傷停滞者。
從裡症治。
亦有表裡兩解治。
亦有下奪者。
但下法。
寒涼之中。
必須活血理氣。
防其凝澀冰伏。
初起必三次而出。
熱止即齊。
其贈點亦有陸續發出者。
須看顔色靈活。
生氣頃刻轉機變化為要。
察形辨症。
治法用藥。
表藥活血疏肌。
次則涼血解毒。
實熱便閉者。
微下之。
虛弱氣怯者。
忌進疏解寒涼。
間有虛寒弱稚。
初發身不大熱。
四肢皆冷。
吐乳瀉乳。
痘點不長。
聞聲悠悠欲絕。
望色慘淡無形。
恰在一二朝間。
餘見程氏女。
年甫半齡。
布痘極多。
痘形。
色淡白。
前症疊見。
近地幼科。
佥用荊防蒡蟬紅花楂肉木通胡荽筍尖之屬。
方雖寫而示以兇危。
延餘診視。
餘曰毒重氣虛。
法在不治。
但身無熱。
見症虛寒。
不因疠氣表邪。
焉用表藥。
考萬氏始終以脾胃為主。
以理中湯加丁桂與服一劑。
肢暖嘔止。
再服
治肺為急。
若延綿數十日之久。
病必入血分。
又非輕浮肺藥可醫。
須審體質症端。
古謂治病當活潑潑地。
如盤走珠耳。
翁姓子方數月。
秋燥潮熱。
咳嗽如瘧。
幼科用發散藥二日不效。
忙令禁乳。
更醫用瀉白散。
再加芩連二日。
晝夜煩熱。
喘而不咳。
下痢粘膩。
藥後竟痢藥水。
延餘診之。
餘曰稚年以乳食為命。
餓則胃虛氣餒。
肺氣更不爽矣。
與玉竹甘草炒廣皮竹葉心。
一劑熱緩。
繼與香粳米南棗廣皮甘草沙參二劑。
與乳少進。
令夜抱勿倒。
三日全愈。
冬寒
深秋入冬。暴冷折陽。
外感發熱。
頭痛身痛。
嘔惡。
必從太陽。
若渴能飲水者。
裡熱見症。
即非純以表散。
傷寒每以風傷衛。
用桂枝法。
寒傷營。
用麻黃法。
小兒肌疏易汗。
難任麻桂辛溫。
表邪太陽治用。
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
身痛用羌活。
然不過一劑。
傷風症亦肺病為多。
前杏枳桔之屬。
辛勝即是汗藥。
其蔥豉湯。
乃通用要方。
若肢冷寒戰。
嘔吐自痢。
或身無熱。
即從中寒裡症。
三陰須分。
但小兒科。
太陰中寒最多。
厥陰間有。
若冬令應寒。
氣候溫暖。
當藏反洩。
即能緻病。
名曰冬溫。
溫為欲熱之漸。
非寒症得汗而解。
若涉表邪一二。
裡熱必兼七八。
是瘾疹丹痧。
非徒風寒。
或外受之邪。
與裡邪相薄。
亦令郁于經絡。
或飲醇濃味。
裡熱熾烈。
而衛氣不與營分相和。
或不正直入内侵。
即有腹痛下痢諸症。
其治法按症。
必以裡症為主。
稍兼清散有諸。
設用辛溫。
禍不旋踵矣。
至于痧痘時疠。
須分四氣也。
看三關法
滑氏雲。小兒三歲以内。
看男左女右。
手虎口三節。
曰三關。
紋色紫熱。
紅傷寒。
青驚風。
白疳病。
黃色淡紅。
乃平常小恙。
其筋紋宜藏。
不宜暴露。
若見黑色。
則為危險。
再脈紋見下截風關為輕。
中截氣關為重。
上截命關為尤重耳。
直透三關為大危。
痧疹
(痧子吳音子浙江疹北音丹) 痧屬陽腑經邪。初起必從表治。
症見頭痛。
喘急咳嗽。
氣粗嘔惡。
一日二日即發者輕。
三五日者重。
陽病七日外。
隐伏不透。
邪反内攻。
喘不止。
必腹痛脹秘悶危矣。
治法宜苦辛清熱。
涼膈去硝黃。
方書謂足陽明胃疹。
如雲布密。
或大顆如痘。
但無根盤。
方書謂手太陰肺疹。
但有點粒。
無片片者。
用辛散解肌。
冬月無汗。
壯熱喘急。
用麻杏。
如華蓋散三拗湯。
夏月無汗。
用辛涼解肌。
葛根前胡薄荷防風香薷牛蒡枳桔木通之屬。
古人以表邪口渴。
即加葛根。
以其升陽明胃津。
熱甚煩渴。
用石膏辛寒解肌。
無汗忌用。
凡瘡疹辛涼為宜。
連翹辛涼。
翹出衆草。
能升能清。
最利幼科。
能解小兒六經諸熱。
春令發痧從風溫。
夏季從暑風。
暑必兼濕。
秋令從熱爍燥氣。
冬月從風寒。
疹宜通洩。
洩瀉為順。
下痢五色者亦無妨。
惟二便不利者。
最多兇症。
治法大忌止瀉。
痧本六氣客邪。
風寒暑濕。
必從火化。
痧既外發。
世人皆雲邪透。
孰謂出沒之際。
升必有降。
勝必有複。
常有痧外發。
身熱不除。
緻咽啞龈腐。
喘急腹脹。
下痢不食。
煩躁昏沉。
竟以告斃者。
皆屬裡症不清緻變。
須分三焦受邪孰多。
或兼别病累瘁。
須細體認。
上焦藥用辛涼。
中焦藥用苦辛寒。
下焦藥用鹹寒。
上焦藥。
氣味宜以輕。
肺主氣。
皮毛屬肺之合。
外邪宜辛勝。
裡甚宜苦勝。
若不煩渴。
病日多。
邪郁不清。
可淡滲以洩氣分。
中焦藥。
痧火在中。
為陽明燥化。
多氣多血。
用藥氣味。
苦寒為宜。
若日多胃津消爍。
苦則助燥劫津。
甘寒宜用。
下焦藥。
鹹苦為主。
若熱毒下注成痢。
不必鹹以堅。
但取苦味堅陰燥濕。
古人以痧為經腑之病。
忌溫燥澀補。
所謂痘喜溫暖。
疹喜清涼也。
然常有氣弱體虛。
表散寒涼非法。
淹淹釀成損怯。
但陰傷為多。
救陰必扶持胃汁。
氣衰者亦有之。
急當益氣。
稚年陽體純剛之藥忌用。
幼科方書歌括曰。
赤疹遇清涼而消。
白疹得溫暖而解。
此溫字。
即後人酒釀柽木粗草紙木棉紗之屬。
雖不可不知。
然近年用者多無益。
痧疳。
濕盛熱蒸。
口舌咽喉疳蝕。
若不速治。
有穿腮破頰咽閉喘促告斃矣。
治之宜早。
外治另有專方。
若湯藥方法。
必輕淡能解上病。
或清散亦可。
痧痢乃熱毒内陷。
與傷寒協熱邪盡則痢止同法。
忌升提。
忌補澀。
輕則分利宣通。
重則苦寒解毒。
痘
論痘首推錢仲陽陳文中二家。錢用寒涼。
陳用溫熱。
确乎相左。
丹溪祖錢非陳。
分解毒和中安表為要。
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
舉世宗之。
莫敢異議。
後之萬氏。
以脾胃為主。
魏氏以保元為主。
皆從二家脫化。
費建中救偏。
悉以石膏大黃。
胡氏辄投汗下。
松江東地。
多宗秦鏡明。
京口江甯。
鹹推管柽保赤。
吾蘇悉遵翁仲仁金鏡錄。
可謂家喻戶曉者。
其取長在看不在乎治。
看法精确。
有可以前知之巧妙。
後之翟氏聶氏。
深以氣血盈虧。
解毒化毒。
分晰闡揚錢陳底蘊。
超出諸家。
因分别太多。
讀者目眩心愦。
不若翁仲仁荛悅口也。
然眼目之功。
須宗翁氏。
而彙治講究。
參之諸家可矣。
姑舉看法。
大凡發熱三日。
而後見标。
是其常。
好以熱勢參詳見症。
定其吉兇。
翁仲仁鑫鏡錄甚明。
茲不複贅。
其未刻悉補入。
傷寒邪由外入。
痘子熱從内起。
但時邪引動而出。
與傷寒兩途。
周歲小兒。
初熱即現驚搐昏迷之狀最多。
世俗謂驚痘最好。
此言未必皆然。
方書雲。
先驚後痘者生。
先痘後驚者死。
頻頻驚厥。
最多悶痘。
蓋痘由腎至肝至心脾及肺。
自裡至外。
自深及淺。
未發之前。
痘熱先已内動。
目現水晶光芒。
腎熱也。
水生木而入肝。
木生火而入心。
火生土而入脾。
土生金而入肺。
其先天痘毒。
從至陰以過陽。
全藉身中元氣。
領載充長。
以化毒為漿。
漿必濃濃蒼老而始結痂。
毒已外洩。
元氣内返。
斯無變症。
周歲以内。
身小元弱。
常有熱一日即出。
亦有順痘。
但須看神氣靜躁。
熱勢輕重。
見點徐徐而出。
既出即長。
熱緩安乳。
便是好症。
若神氣雖安。
熱亦不盛。
痘點雖不多。
形呆色鈍。
或作頭足落。
脈懈不束筋骨。
隐隐歎息。
或短氣如喘。
或嘔或瀉。
最多悶症。
若二三日間。
痘苗已長。
色亦頗好。
竟夜終日。
煩躁不止。
最防隐處發疔。
及發斑夾疹等症。
一發熱煩躁。
标點雖見。
熱躁愈加。
細詢無忽。
再參兼症。
為六氣郁遏者。
從時氣治。
為内傷停滞者。
從裡症治。
亦有表裡兩解治。
亦有下奪者。
但下法。
寒涼之中。
必須活血理氣。
防其凝澀冰伏。
初起必三次而出。
熱止即齊。
其贈點亦有陸續發出者。
須看顔色靈活。
生氣頃刻轉機變化為要。
察形辨症。
治法用藥。
表藥活血疏肌。
次則涼血解毒。
實熱便閉者。
微下之。
虛弱氣怯者。
忌進疏解寒涼。
間有虛寒弱稚。
初發身不大熱。
四肢皆冷。
吐乳瀉乳。
痘點不長。
聞聲悠悠欲絕。
望色慘淡無形。
恰在一二朝間。
餘見程氏女。
年甫半齡。
布痘極多。
痘形。
色淡白。
前症疊見。
近地幼科。
佥用荊防蒡蟬紅花楂肉木通胡荽筍尖之屬。
方雖寫而示以兇危。
延餘診視。
餘曰毒重氣虛。
法在不治。
但身無熱。
見症虛寒。
不因疠氣表邪。
焉用表藥。
考萬氏始終以脾胃為主。
以理中湯加丁桂與服一劑。
肢暖嘔止。
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