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潔淨府為裡治。
經旨病能篇。
謂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以健脾燥濕為穩治。
治之不效。
技窮束手矣。
不知凡病皆本乎陰陽。
通表利小便。
乃宣經氣利腑氣。
是陽病治法。
暖水髒。
溫脾腎。
補方以驅水。
是陰病治法。
治肺痹以輕開上。
治脾必佐溫通。
若陰陽表裡乖違。
髒真日漓。
陰陽不運。
亦必作脹。
治以通陽。
乃可奏績。
如局方禹餘糧丸。
甚至三焦交阻。
必用分消。
腸胃窒塞。
必用下奪。
然不得與傷寒實熱同例。
擅投硝黃枳樸。
擾動陰血。
若太陰脾髒飲濕阻氣。
溫之補之不應。
欲用下法。
少少甘遂為丸可也。
其治實症選用方法備采。
單脹數月。
幼科百治無功。
佥用肥兒丸萬安散磨積丹綠礬丸雞肫藥俱不效。
餘謂氣分不效。
宜治血絡。
所謂絡瘀則脹也。
用歸須桃仁延胡山甲蜣螂蟲靈脂山楂之類為丸。
十日全愈。
幼兒脾胃受傷。
陡變驚搐最多。
若是不正穢氣觸入。
或口食寒冷。
應用正氣散。
六和湯。
五積散之類。
正氣受傷。
肢冷呃忒。
嘔吐自利。
即用錢氏益黃散。
有痰用星附六君子湯理中湯等。
倘熱氣深伏。
煩渴引飲。
嘔逆者。
連香飲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
熱閉神昏用至寶丹。
寒閉用來複丹。
食瓜果水寒之濕。
着于脾胃。
令人洩瀉。
其寒濕積聚。
未能遽化熱氣。
必用辛溫香竄之氣。
古方中消瓜果之積。
以丁香肉桂。
或用麝香。
今七香餅治瀉。
亦祖此意。
其平胃散胃苓湯亦可用。
方書雖有痰食寒熱瘴疠之互異。
幼稚之瘧。
都因脾胃受病。
然氣怯神弱。
初病驚痫厥逆為多。
在夏秋之時。
斷不可認為驚痫。
大方瘧症。
須分十二經。
與咳症相等。
若幼科庸俗。
但以小柴胡去參。
或香薷葛根之屬。
不知柴胡劫肝陰。
葛根竭胃汁。
緻變屢矣。
幼科純陽。
暑為熱氣。
症必熱多煩渴。
邪自肺受者。
桂枝白虎湯。
二進必愈。
其有冷食不運。
有足太陰脾病見症。
初用正氣。
或用辛溫。
如草果生姜半夏之屬。
方書謂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
瘧久色奪。
唇白汗多。
餒弱。
必用四獸飲。
陰虛内熱。
必用鼈甲首烏知母。
便漸溏者忌用。
久瘧營傷。
寒勝加桂姜。
拟國中末瘧門用藥于左。
初病暑風濕熱瘧藥脘痞悶枳殼桔梗杏仁濃樸(二味喘最宜)栝蒌皮山栀香豉頭痛宜辛涼輕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淡滲清上) 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煩渴用竹葉石膏湯熱甚則用黃芩黃連山栀夏季身痛屬濕。
羌防辛溫宜忌。
宜用木防己蠶砂。
暑熱邪傷。
初在氣分。
日多不解。
漸入血分。
反渴不多飲。
唇舌绛赤。
芩連膏知不應。
必用血藥。
諒佐清氣熱一味足矣。
輕則用青蒿丹皮(汗多忌)犀角竹葉心玄參鮮生地細生地木通(亦能發汗) 淡竹葉若熱久痞結瀉心湯選用。
又夏月熱久入血。
最多蓄血一症。
語昏狂。
看法以小便清長者。
大便必黑為是。
桃仁承氣湯為要藥。
幼稚瘧久。
面腫腹膨。
洩瀉不欲食。
或囊腫。
或跗腫。
必用東垣益氣以升陽。
倘脾陽消憊。
前方不應。
用理中湯。
或錢氏益黃散。
得效二三日。
須投五苓散一二日。
再與異功參苓白術散之類。
必全好。
徐忠可注金匮有雲。
幼兒未進谷食者。
患瘧久不止。
用冰糖濃湯。
餘試果驗。
瘧多用烏梅。
以酸洩木安土之意。
用常山草果。
乃劫其太陰之寒。
以常山極走。
使二邪不相并之謂。
用人參生姜曰露姜飲。
一以固元。
一以散邪。
取通神明去穢惡之氣。
總之久瘧氣餒。
凡壯膽氣。
皆可止瘧。
未必真有瘧鬼。
又瘧邪既久。
深入血分。
或結瘧母。
鼈甲煎丸。
設用煎方。
活血通絡可矣。
古稱滞下。
蓋裡有滞濁而後下也。
但滞在氣。
滞在血。
冷傷熱傷。
而滞非一。
今人以滞為食。
但以消食。
并令禁忌飲食而已。
夫瘧痢皆起夏秋。
都因濕熱郁蒸。
以緻脾胃水谷不運。
濕熱灼氣血為粘膩。
先痛後痢。
痢後不爽。
若偶食瓜果冰寒即病。
未必即變為熱。
先宜辛溫疏利之劑。
若膿血幾十行。
痛後重。
初用宣通驅熱。
如芩連大黃。
必加甘草以緩之。
非如傷寒糞堅。
須用芒硝鹹以堅。
直走破洩至陰。
此不過苦能勝濕。
寒以逐熱。
足可卻病。
古雲行血則便膿愈。
導氣則後重除。
行血涼血。
如丹皮桃仁延胡黑楂歸尾紅花之屬。
導氣如木香槟榔青皮枳樸廣皮之屬。
世俗通套不過如此。
蓋瘧傷于經。
猶可延挨。
痢關乎髒。
誤治必危。
診之大法。
先明體質強弱。
肌色蒼嫩。
更詢起居緻病因由。
初病體堅症實。
前法可遵。
久病氣餒神衰。
雖有腹痛後重。
亦宜詳審。
不可概以攻積清奪施治。
聊附記一治驗備考。
施姓子年七歲。
七月二十三日。
天久雨陰晦。
遂發洩瀉。
數次。
越日腹痛下痢紅白。
延幼科二人。
調治五六日。
至初二日。
餘診之。
嘔逆不食。
下痢無度。
都是血水。
其腹痛晝夜無甯刻。
兩脈俱細。
右澀欲歇。
坐次鼻聞藥氣。
乃大黃氣。
令其勿進。
施雲。
有二醫在。
枉先生一商何如。
餘唯之。
入書室索方。
一醫曰。
下痢已來。
全無糟粕。
若非攻蕩去積。
無别法可投。
餘曰肢冷下血液。
七八日。
痛不飲水。
望面色。
枯白中極氣黯。
脈形細。
按之不鼓。
明是冷濕中于太陰。
仲景太陰九法。
示不用下。
乃急煎人參炙草炮姜歸芍陳皮。
少佐肉桂。
二劑。
垢滞得下。
痛痢大減。
繼以歸芍異功散。
參苓白術散。
半月全安。
噤口不納水谷下痢。
都因熱升濁攻。
必用大苦。
如芩連石蓮清熱。
人參輔胃益氣。
熱氣一開。
即能進食。
藥宜頻頻進二三口。
小兒休息久痢。
變為糞後下血。
最難速愈。
有因氣弱下陷者。
補中益氣。
虛寒飲食不化者。
錢氏益黃散。
濕熱未淨。
氣分延虛者。
清暑益氣湯。
胃強善食者。
苦寒清熱。
更節飲食。
須善調經月。
久瀉久痢。
必傷及腎。
以腎司二便也。
必肛門後墜不已。
與初病濕熱裡急下重不同。
治以攝陰液。
或佐疏補。
久則純與攝納。
小兒熱病最多者。
以體屬純陽。
六氣着人。
氣血皆化為熱也。
飲食不化。
蘊蒸于裡。
亦從熱化矣。
然有解表已複熱。
攻裡熱已複熱。
利小便愈後複熱。
養陰滋清。
熱亦不除者。
張季明謂元氣無所歸着陽。
浮則倏熱矣。
六神湯主之。
稚年發熱咳嗽。
證似春月風溫症。
但溫乃漸熱之稱。
涼即漸冷之意。
春月為病。
猶冬藏固密之餘。
秋令感傷。
恰值夏熱發洩之後。
其體質之虛實不同。
但溫自上受。
燥自上傷。
理亦相等。
均是肺氣受病。
世人誤認暴感風寒。
混投三陽發散。
津劫燥甚。
喘急告危。
若果暴涼外束。
身熱痰嗽。
隻宜蔥豉湯。
或蘇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屬。
僅一二劑亦可。
更有粗工。
亦知熱病。
與瀉白散加芩連之屬。
不知愈苦助燥。
必增他變。
當以辛涼甘潤之方。
氣燥自平而愈。
慎勿用苦燥。
劫爍胃汁。
秋燥一症。
氣分先受
經旨病能篇。
謂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以健脾燥濕為穩治。
治之不效。
技窮束手矣。
不知凡病皆本乎陰陽。
通表利小便。
乃宣經氣利腑氣。
是陽病治法。
暖水髒。
溫脾腎。
補方以驅水。
是陰病治法。
治肺痹以輕開上。
治脾必佐溫通。
若陰陽表裡乖違。
髒真日漓。
陰陽不運。
亦必作脹。
治以通陽。
乃可奏績。
如局方禹餘糧丸。
甚至三焦交阻。
必用分消。
腸胃窒塞。
必用下奪。
然不得與傷寒實熱同例。
擅投硝黃枳樸。
擾動陰血。
若太陰脾髒飲濕阻氣。
溫之補之不應。
欲用下法。
少少甘遂為丸可也。
其治實症選用方法備采。
備用方
葶苈大棗湯瀉白散大順散牡蛎澤瀉散五苓散越婢湯甘遂半夏湯控涎丹五子五皮湯子和桂苓湯禹功丸茯苓防己湯中滿分消湯小青龍湯木防己湯 附記 一徐姓小兒。單脹數月。
幼科百治無功。
佥用肥兒丸萬安散磨積丹綠礬丸雞肫藥俱不效。
餘謂氣分不效。
宜治血絡。
所謂絡瘀則脹也。
用歸須桃仁延胡山甲蜣螂蟲靈脂山楂之類為丸。
十日全愈。
吐瀉霍亂
吐瀉一症。幼兒脾胃受傷。
陡變驚搐最多。
若是不正穢氣觸入。
或口食寒冷。
應用正氣散。
六和湯。
五積散之類。
正氣受傷。
肢冷呃忒。
嘔吐自利。
即用錢氏益黃散。
有痰用星附六君子湯理中湯等。
倘熱氣深伏。
煩渴引飲。
嘔逆者。
連香飲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
熱閉神昏用至寶丹。
寒閉用來複丹。
食瓜果洩瀉
稚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濕。
着于脾胃。
令人洩瀉。
其寒濕積聚。
未能遽化熱氣。
必用辛溫香竄之氣。
古方中消瓜果之積。
以丁香肉桂。
或用麝香。
今七香餅治瀉。
亦祖此意。
其平胃散胃苓湯亦可用。
瘧
瘧因暑發居多。方書雖有痰食寒熱瘴疠之互異。
幼稚之瘧。
都因脾胃受病。
然氣怯神弱。
初病驚痫厥逆為多。
在夏秋之時。
斷不可認為驚痫。
大方瘧症。
須分十二經。
與咳症相等。
若幼科庸俗。
但以小柴胡去參。
或香薷葛根之屬。
不知柴胡劫肝陰。
葛根竭胃汁。
緻變屢矣。
幼科純陽。
暑為熱氣。
症必熱多煩渴。
邪自肺受者。
桂枝白虎湯。
二進必愈。
其有冷食不運。
有足太陰脾病見症。
初用正氣。
或用辛溫。
如草果生姜半夏之屬。
方書謂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
瘧久色奪。
唇白汗多。
餒弱。
必用四獸飲。
陰虛内熱。
必用鼈甲首烏知母。
便漸溏者忌用。
久瘧營傷。
寒勝加桂姜。
拟國中末瘧門用藥于左。
初病暑風濕熱瘧藥脘痞悶枳殼桔梗杏仁濃樸(二味喘最宜)栝蒌皮山栀香豉頭痛宜辛涼輕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淡滲清上) 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煩渴用竹葉石膏湯熱甚則用黃芩黃連山栀夏季身痛屬濕。
羌防辛溫宜忌。
宜用木防己蠶砂。
暑熱邪傷。
初在氣分。
日多不解。
漸入血分。
反渴不多飲。
唇舌绛赤。
芩連膏知不應。
必用血藥。
諒佐清氣熱一味足矣。
輕則用青蒿丹皮(汗多忌)犀角竹葉心玄參鮮生地細生地木通(亦能發汗) 淡竹葉若熱久痞結瀉心湯選用。
又夏月熱久入血。
最多蓄血一症。
語昏狂。
看法以小便清長者。
大便必黑為是。
桃仁承氣湯為要藥。
幼稚瘧久。
面腫腹膨。
洩瀉不欲食。
或囊腫。
或跗腫。
必用東垣益氣以升陽。
倘脾陽消憊。
前方不應。
用理中湯。
或錢氏益黃散。
得效二三日。
須投五苓散一二日。
再與異功參苓白術散之類。
必全好。
徐忠可注金匮有雲。
幼兒未進谷食者。
患瘧久不止。
用冰糖濃湯。
餘試果驗。
瘧多用烏梅。
以酸洩木安土之意。
用常山草果。
乃劫其太陰之寒。
以常山極走。
使二邪不相并之謂。
用人參生姜曰露姜飲。
一以固元。
一以散邪。
取通神明去穢惡之氣。
總之久瘧氣餒。
凡壯膽氣。
皆可止瘧。
未必真有瘧鬼。
又瘧邪既久。
深入血分。
或結瘧母。
鼈甲煎丸。
設用煎方。
活血通絡可矣。
痢
痢疾一症。古稱滞下。
蓋裡有滞濁而後下也。
但滞在氣。
滞在血。
冷傷熱傷。
而滞非一。
今人以滞為食。
但以消食。
并令禁忌飲食而已。
夫瘧痢皆起夏秋。
都因濕熱郁蒸。
以緻脾胃水谷不運。
濕熱灼氣血為粘膩。
先痛後痢。
痢後不爽。
若偶食瓜果冰寒即病。
未必即變為熱。
先宜辛溫疏利之劑。
若膿血幾十行。
痛後重。
初用宣通驅熱。
如芩連大黃。
必加甘草以緩之。
非如傷寒糞堅。
須用芒硝鹹以堅。
直走破洩至陰。
此不過苦能勝濕。
寒以逐熱。
足可卻病。
古雲行血則便膿愈。
導氣則後重除。
行血涼血。
如丹皮桃仁延胡黑楂歸尾紅花之屬。
導氣如木香槟榔青皮枳樸廣皮之屬。
世俗通套不過如此。
蓋瘧傷于經。
猶可延挨。
痢關乎髒。
誤治必危。
診之大法。
先明體質強弱。
肌色蒼嫩。
更詢起居緻病因由。
初病體堅症實。
前法可遵。
久病氣餒神衰。
雖有腹痛後重。
亦宜詳審。
不可概以攻積清奪施治。
聊附記一治驗備考。
施姓子年七歲。
七月二十三日。
天久雨陰晦。
遂發洩瀉。
數次。
越日腹痛下痢紅白。
延幼科二人。
調治五六日。
至初二日。
餘診之。
嘔逆不食。
下痢無度。
都是血水。
其腹痛晝夜無甯刻。
兩脈俱細。
右澀欲歇。
坐次鼻聞藥氣。
乃大黃氣。
令其勿進。
施雲。
有二醫在。
枉先生一商何如。
餘唯之。
入書室索方。
一醫曰。
下痢已來。
全無糟粕。
若非攻蕩去積。
無别法可投。
餘曰肢冷下血液。
七八日。
痛不飲水。
望面色。
枯白中極氣黯。
脈形細。
按之不鼓。
明是冷濕中于太陰。
仲景太陰九法。
示不用下。
乃急煎人參炙草炮姜歸芍陳皮。
少佐肉桂。
二劑。
垢滞得下。
痛痢大減。
繼以歸芍異功散。
參苓白術散。
半月全安。
噤口不納水谷下痢。
都因熱升濁攻。
必用大苦。
如芩連石蓮清熱。
人參輔胃益氣。
熱氣一開。
即能進食。
藥宜頻頻進二三口。
小兒休息久痢。
變為糞後下血。
最難速愈。
有因氣弱下陷者。
補中益氣。
虛寒飲食不化者。
錢氏益黃散。
濕熱未淨。
氣分延虛者。
清暑益氣湯。
胃強善食者。
苦寒清熱。
更節飲食。
須善調經月。
久瀉久痢。
必傷及腎。
以腎司二便也。
必肛門後墜不已。
與初病濕熱裡急下重不同。
治以攝陰液。
或佐疏補。
久則純與攝納。
小兒熱病最多者。
以體屬純陽。
六氣着人。
氣血皆化為熱也。
飲食不化。
蘊蒸于裡。
亦從熱化矣。
然有解表已複熱。
攻裡熱已複熱。
利小便愈後複熱。
養陰滋清。
熱亦不除者。
張季明謂元氣無所歸着陽。
浮則倏熱矣。
六神湯主之。
秋燥
秋深初涼。稚年發熱咳嗽。
證似春月風溫症。
但溫乃漸熱之稱。
涼即漸冷之意。
春月為病。
猶冬藏固密之餘。
秋令感傷。
恰值夏熱發洩之後。
其體質之虛實不同。
但溫自上受。
燥自上傷。
理亦相等。
均是肺氣受病。
世人誤認暴感風寒。
混投三陽發散。
津劫燥甚。
喘急告危。
若果暴涼外束。
身熱痰嗽。
隻宜蔥豉湯。
或蘇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屬。
僅一二劑亦可。
更有粗工。
亦知熱病。
與瀉白散加芩連之屬。
不知愈苦助燥。
必增他變。
當以辛涼甘潤之方。
氣燥自平而愈。
慎勿用苦燥。
劫爍胃汁。
秋燥一症。
氣分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