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要略

關燈
按襁褓小兒。

    體屬純陽。

    所患熱病最多。

    世俗醫者。

    固知謂六氣之邪。

    皆從火化。

    飲食停留。

    郁蒸變熱。

    驚恐内迫。

    五志動極皆陽。

    奈今時治法。

    初則發散解肌。

    以退表熱。

    仍混入消導。

    繼用清熱苦降。

    或兼下奪。

    再令病家禁絕乳食。

    每緻胃氣索然。

    内風來乘。

    變見驚痫。

    告斃甚多。

    附記世俗通套之方藥于左。

    不可不知。

    不足取法也。

     防風荊芥葛根前胡桔梗木通赤芍蔔子濃樸陳皮山楂麥芽枳殼神曲鈎藤夏佐香薷冬佐麻黃羌活。

     兩三日熱不解。

     柴胡前胡黃連黃芩山栀連翹薄荷葛根木通鈎藤濃樸枳實栝蒌實丸劑必用大黃。

     四五日不解。

    但言食滞未盡。

    表裡不和。

    總以柴芩小陷胸。

    若嘔逆煩渴。

    用竹茹黃連半夏。

    若痰多喘促。

    即用葶苈杏仁蘇子蔔子膽星貝母。

    甚者加牛黃。

    此皆套法。

    所當戒也。

     屢清消不愈。

    便無方法。

    苟不變驚。

    必曰骨蒸孩勞。

    所用藥餌。

    不分氣血陰陽。

    但知見症施治。

    如早涼暮熱。

    必用。

     地骨皮丹皮生地元參甘草北沙參石斛知母有痰。

    加蘇子杏仁貝母橘紅膽星桔梗 其鈎藤石斛茯苓谷芽之屬。

    每劑必用。

    總之取無故疲藥。

    待其自愈。

    倘有變症。

    希冀掩飾而已。

     愚按嬰兒肌肉柔脆不耐風寒。

    六腑五髒氣弱。

    乳汁難化。

    内外二因之病自多。

    然有非風寒。

    竟緻外感。

    不停滞已屬内傷。

    其故何欤。

    嘗思人在氣交之中。

    春夏地氣之升。

    秋冬天令之降。

    呼出吸入。

    與時消息。

    間有穢濁吸入。

    即是三焦受邪。

    過募原直行中道。

    必發熱煩躁。

    倘幼醫但執前藥。

    表散消導。

    清火通便。

    病輕或有幸成。

    病重必然颠覆。

    錢仲陽雲。

    糞履不可近襁褓小兒。

    餘言非無據矣。

    四十年來治效頗多。

    略述其概雲。

     夫春溫夏熱。

    秋涼冬寒。

    四時之序也。

    春應溫而反大寒。

    夏應熱而反大涼。

    秋應涼而反大熱。

    冬應寒而反大溫。

    皆不正之乖氣也。

    病自外感。

    治從陽分。

    若因口鼻受氣。

    未必恰在足太陽經矣。

     大凡吸入之邪。

    首先犯肺。

    發熱咳喘。

    口鼻均入之邪。

    先上繼中。

    咳喘必兼嘔逆脹。

    雖因外邪。

    亦是表中之裡。

    設宗世醫發散陽經。

    雖汗不解。

    幼稚質薄神怯。

    日期多延。

    病變錯綜。

    茲以四氣常法列左。

    

伏氣

春溫一症。

    由冬令收藏未固。

    昔人以冬寒内伏。

    藏于少陰。

    入春發于少陽。

    以春木内應肝膽也。

    寒邪深伏。

    已經化熱。

    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

    苦寒直清裡熱。

    熱伏于陰。

    苦味堅陰。

    乃正治也。

    知溫邪忌散。

    不與暴感門同法。

    若因外邪先受。

    引動在裡伏熱。

    必先辛涼以解新邪。

    繼進苦寒以清裡熱。

    況熱乃無形之氣。

    幼醫多用消滞。

    攻治有形。

    胃汁先涸。

    陰液劫盡者多矣。

    

備用方

黃芩湯蔥豉湯(新邪引動伏邪)涼膈散清心涼膈散

風溫

風溫者。

    春月受風。

    其氣已溫。

    經謂春氣病在頭。

    治在上焦。

    肺位最高。

    邪必先傷。

    此手太陰氣分先病。

    失治則入手厥陰心胞絡。

    血分亦傷。

    蓋足經順傳。

    如太陽傳陽明。

    人皆知之。

    肺病失治。

    逆傳心胞絡。

    幼科多不知者。

    俗醫見身熱咳喘。

    不知肺病在上之旨。

    妄投荊防柴葛。

    加入枳樸杏蘇蔔子查麥廣皮之屬。

    辄雲解肌消食。

    有見痰喘。

    便用大黃礞石滾痰丸。

    大便數行。

    上熱愈結。

    幼稚谷少。

    胃薄。

    表裡苦辛化燥。

    胃汁已傷。

    複用大黃大苦沉降丸藥。

    緻脾胃陽和傷極。

    陡變驚痫。

    莫救者多矣。

     按此症風溫肺病。

    治在上焦。

    夫風溫春溫忌汗。

    初病投劑。

    宜用辛涼。

    若雜入消導發散。

    不但與肺病無涉。

    劫盡胃汁。

    肺乏津液上供。

    頭目清竅。

    徒為熱氣熏蒸。

    鼻幹如煤。

    目暝。

    或上竄無淚。

    或熱深肢厥。

    狂躁溺澀。

    胸高氣促。

    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征。

    斯時若以肺藥。

    少加一味清降。

    使藥力不緻直趨腸中。

    而上痹可開。

    諸竅自爽無如城市庸醫。

    佥雲結胸。

    皆用連蒌柴枳。

    苦寒直降。

    緻閉塞愈甚。

    告斃甚多。

     按此症。

    初因發熱喘嗽。

    首用辛涼。

    清肅上焦。

    如薄荷連翹牛蒡象貝桑葉沙參栀皮蒌皮花粉。

    若色蒼熱勝煩渴。

    用石膏竹葉辛寒清散。

    痧症亦當宗此。

    若日數漸多。

    邪不得解。

    芩連涼膈亦可選用。

    至熱邪逆傳入膻中。

    神昏目暝。

    鼻竅無涕淚。

    諸竅欲閉。

    其勢危急。

    必用至寶丹。

    或牛黃清心丸。

    病減後餘熱。

    隻甘寒清養胃陰足矣。

    

備用方

葦莖湯清心涼膈散涼膈散瀉白散葶苈大棗湯白虎湯至寶丹清心牛黃丸竹葉石膏湯喻氏清燥救肺湯

夏熱

夏為熱病。

    然夏至已前。

    時令未為大熱。

    經以先夏至病溫。

    後夏至病暑。

    溫邪前已申明。

    暑熱一症。

    幼醫易眩。

    夏暑發自陽明。

    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

    後賢劉河間創議。

    迥出諸家。

    謂溫熱時邪。

    當分三焦投藥。

    以苦辛寒為主。

    若拘六經分症。

    仍是傷寒治法。

    緻誤多矣。

    蓋傷寒外受之寒。

    必先從汗解。

    辛溫散邪是已。

    口鼻吸入之寒。

    即為中寒陰病。

    治當溫裡。

    分三陰見症施治。

    若夫暑病。

    專方甚少。

    皆因前人略于暑詳于寒耳。

    考古如金匮暑痙之因。

    而潔古以動靜分中暑中熱。

    各具至理。

    茲不概述。

    論幼科病暑熱夾雜别病有諸。

    而時下不外發散消導。

    加入香薷一味。

    或六一散一服。

    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汗。

    能洩宿水。

    夏熱氣閉無汗。

    渴飲停水。

    香薷必佐杏仁。

    以杏仁苦降洩氣。

    大順散取義若此。

    長夏濕令。

    暑必兼濕。

    暑傷氣分。

    濕亦傷氣。

    汗則耗氣傷陽。

    胃汁大受劫爍。

    變病由此甚多。

    發洩司令。

    裡真自虛。

    張鳳逵雲。

    暑病首用辛涼。

    繼用甘寒。

    再用酸洩酸斂。

    不必用下。

    可稱要言不煩矣。

    然幼科因暑熱蔓延。

    變生他病。

    茲摘其概。

    

受熱厥逆

夏令受熱。

    昏迷若驚。

    此為暑厥。

    即熱氣閉塞孔竅所緻。

    其邪入絡。

    與中絡同法。

    牛黃丸至寶丹芳香利竅可效。

    神蘇以後。

    用清涼血分。

    如連翹心竹葉心玄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之屬。

    此症初起。

    大忌風藥。

    初病暑熱傷氣。

    竹葉石膏湯。

    或清肺輕劑。

    大凡熱深厥深。

    四肢逆冷。

    但看面垢齒燥。

    二便不通。

    或瀉不爽為是。

    大忌誤認傷寒也。

    

幼兒斷乳納食。

    值夏月脾胃主氣。

    易于肚膨洩瀉。

    頭熱。

    手足心熱。

    形體日瘦。

    或煩渴善食。

    漸成五疳積聚。

    當審體之強弱。

    病之新久。

    有餘者當疏胃清熱。

    食入糞色白。

    或不化。

    當健脾佐消導清熱。

    若濕熱内郁。

    蟲積腹痛。

    導滞驅蟲微下之。

    緩調用肥兒丸之屬。

    

口疳

夏季秋熱。

    小兒洩瀉。

    或初愈未愈。

    滿口皆生疳蝕。

    嘗有阻塞咽喉緻危者。

    此皆在裡濕盛生熱。

     熱氣蒸灼。

    津液不升。

    濕熱偏傷氣分。

    治在上焦。

    或佐淡滲。

    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

    取其輕揚滲利也。

    

夏季濕熱郁蒸。

    脾胃氣弱。

    水谷之氣不運。

    溫者内蘊為熱。

    漸至浮腫腹脹。

    小水不利。

    治之非法。

    水濕久漬。

    逆行犯肺。

    必生咳嗽喘促。

    甚則坐不得卧。

    俯不能仰。

    危期速矣。

    大凡喘必生脹。

    脹必生喘。

    方書以先喘後脹者治在肺。

    先脹後喘者治在脾。

    亦定論也。

    金匮有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

    以分表裡之治。

    河間有三焦分消。

    子和有磨積逐水。

    皆有奧義。

    學人不可不潛心體認。

    難以概述。

    閱近代世俗論水濕喘脹之症。

    以内經開鬼門取汗為表治。

    分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