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

關燈
白蔻仁茯苓桔梗 (四十)産後冬月。

    右腿浮腫。

    按之自冷。

    若論敗血。

    半年已成癰瘍。

    針刺洩氣。

    其痛反加。

    此乃沖任先虛。

    跷維脈不為用。

    溫養下元。

    須通絡脈。

    然取效甚遲。

    恪守可望卻病。

    (下焦脈絡寒滞腫痛) 苁蓉鹿角霜當歸肉桂小茴牛膝茯苓鹿角膠溶酒蜜丸。

     産後必病。

    陰虛可知。

    兩足跗中筋掣瘀痛。

    不耐走趨。

    當溫養肝腎。

    以壯筋骨。

    但食後脘中痞阻。

    按之漉漉有聲。

    手麻脅痛。

    心煩。

    耳目昏眩。

    宛是陽氣不主流行。

    痰飲内聚之象。

    處方難以兼攝。

    議用分治法。

    (肝腎虛兼痰飲) 中焦藥。

    日中服。

    桂苓六君子。

    竹瀝姜汁法丸。

     下焦藥。

    侵晨服。

    從四斤丸金剛丸參寫。

     苁蓉牛膝虎骨生杜仲粉天麻木瓜萆蜜丸。

     脈沉。

    喘咳浮腫。

    鼻竅黑。

    唇舌赤。

    渴飲則脹急。

    大便解而不爽。

    此秋風燥化。

    上傷肺氣。

    氣壅不降。

    水谷湯飲之濕。

    痹阻經隧。

    最多坐不得卧之慮。

    法宜開通太陽之裡。

    用仲景越婢小青龍合方。

    若畏産後久虛。

    以補溫暖。

    斯客氣散漫。

    三焦皆累。

    閉塞告危矣。

    (燥傷肺氣水氣痹阻) 桂枝木杏仁生白芍石膏茯苓炙草幹姜五味 (三十)夏季坐蓐。

    秋月熱病。

    半年來不寐不便。

    無皮毛焦落之象。

    是痰飲為氣所阻。

    以緻升降失常。

    乃痹之基也。

    議宣肺以通腸。

    (痰飲阻氣不寐不便) 紫菀(八錢)杏仁(三錢)枳殼(一錢)桔梗(一錢)栝蒌皮(一錢)郁金(一錢) 背寒。

    夜卧氣沖欲坐。

    乃下元虛乏。

    厥濁飲邪皆令上泛。

    胎前僅僅支撐。

    産後變症蜂起。

    奈何庸庸者流。

    洩肺冀其嗽緩。

    宜乎藥增病勢矣。

    (下虛飲濁上逆) 桂枝茯苓炙草五味淡幹姜 實喘屬肺。

    虛喘屬腎。

    産後下虛最多。

    痰飲易于上泛。

    喘嗽食減。

    有浮腫脹滿。

    不得卧之憂。

    不可小視。

     茯苓生白芍幹姜五味 産後未複。

    風溫入肺。

    舌白面腫喘咳。

    洩瀉。

    小水漸少。

    必加腫滿。

    不易治之症。

    (風溫客肺飲邪上逆) 蘆根苡仁通草大豆黃卷 淡滲通洩氣分。

    肺壅得開而卧。

    再宗前議。

     通草蘆根苡仁大豆黃卷木防己茯苓 過投絕産凝寒重藥。

    緻濕聚阻痰。

    兩投通洩氣分已效。

    再用暖胃滌飲法。

     半夏姜汁黍米茯苓 支飲未盡。

    溏瀉不渴。

    神氣已虛。

    用澤術湯。

     生于術建澤瀉茯苓苡仁 脈小左弦。

    咳逆脘悶。

    小便不利。

    大便溏瀉。

    不思納谷。

    嗳氣臭穢。

    此皆胎前氣上逆沖。

    濁得盤踞膈間。

    肺失清肅降令。

    上竅痹。

    緻下竅不利。

    湯食聚濕。

    氣不宣行。

    怕延出浮腫腹滿。

    喘急不卧諸款。

    不獨以産後通瘀為事。

    (濕濁踞膈肺不肅降) 郁金汁杏仁通草桔梗茯苓皮苡仁 産後未複。

    加以暑熱上幹。

    暑必傷氣。

    上焦先受。

    頭脹。

    微微嘔惡。

    脘悶不曉饑飽。

    暮熱早涼。

     汗洩不已。

    經水連至。

    熱迫血絡妄動。

    蓋陰虛是本病。

    而暑熱系客氣。

    清上勿得礙下。

    便是理邪。

    勿混亂首鼠。

    緻延蓐損不複矣。

    (暑傷上焦氣分) 卷心竹葉生地炒川貝連翹心元參地骨皮 (二一)神識不甚靈慧。

    陡然狂亂入井。

    夫暴病痰火風為多。

    今診視色脈。

    産後未滿百日。

    多驚怕。

     五味皆變。

    厥陰肝木。

    順乘陽明。

    古稱一陰一陽變亂為痫。

    先以清心胞解營熱。

    食進便通。

    再酌調理。

    (木火盛心營熱) 犀角生地菖蒲元參心羚羊角郁金竹葉心連翹心 複脈湯去參姜桂。

     (三五)産後不複元。

    仍自乳撫育。

    損不能複。

    即是蓐勞。

    速速斷乳。

    藥力可扶。

    凡産必下焦先損。

    必以形質血氣之屬。

    莫以心熱。

    再用寒涼。

    伐其生氣。

    (蓐勞) 人參當歸沙苑杜仲補骨脂茯苓羊内腎(二枚) 時熱。

    屬上焦病。

    超時自解。

    緣體質素薄。

    長夏坐蓐。

    不但肝腎陰傷。

    諸氣皆為發洩。

    陰不主戀陽。

    沖脈上沖。

    而心熱骨痿。

    總是陰虧不肯複元。

    久久延成損症。

    此與清潤治肺之咳無預。

     法宜填補下焦。

    攝之固之。

    迎養秋收冬藏。

    胃納有加。

    庶乎漸安。

     鮮紫河車人參真秋石茯神水煮熟地歸身五味芡實山藥生羯羊肉膠共河車膠。

    二共和丸。

     (三十)面少華色。

    脈似數。

    按之芤澀。

    産後三年。

    從未經來。

    腹中有形。

    升逆則痛。

    肩背映脅。

    卒痛難忍。

    咳吐都是涎沫。

    着枕氣沖欲坐。

    食減便溏。

    身動語言喘急。

    此乃蓐勞損極不複。

    諒非草木可以圖幸。

    由下焦元海少振。

    驚恐餒弱。

    沖脈動。

    斯諸脈交動。

    拟益元氣。

    充形骸。

    佐重鎮以理怯。

    護持體質之義。

    非治病方藥矣。

     人參杞子白龍骨茯苓紫石英羊肉 (二八)産後成勞損。

    先傷下焦血分。

    寒熱數發不止。

    奇經八脈俱傷。

    欲嘔不饑。

    肝腎及胃。

    有形凝瘕。

    議柔劑溫通補下。

     人參當歸(小茴香拌炒)茯苓沙苑淡苁蓉杞子鹿角霜生紫石英 産後百日。

    寒熱消渴。

    心痛惡食。

    溏瀉。

    此蓐勞液涸。

    已屬沉難治。

    拟酸甘化陰扶胃。

    望其小安而已。

     人參烏梅炙草赤石脂木瓜茯神炒粳米 (二八)産後下虛。

    厥氣上沖犯胃。

    食入嘔脹。

    脈絡日空。

    營衛兩怯。

    寒熱汗洩。

    淹淹為蓐勞之病。

    最難調治。

     淡吳萸(七分)桂枝(五分)茯苓(三錢)炮姜(八分)炒木瓜(一錢)南棗 産後。

    陡然驚恐。

    陰虧。

    厥陽上逆。

    血湧吐痰。

    胸背脅俞大痛。

    乃八脈空乏之征。

    蓐勞重症延綿。

    最難全好。

    議鎮固一法。

     熟地炭炒杞子五味紫石英茯神牛膝炭 脈少斂。

    痛止血緩。

    仍用鎮納。

     熟地炒杞子五味女貞子芡實茯神 眩暈。

    腹鳴脘痛。

     熟地炒杞子五味茯神阿膠萸肉菊花炭北沙參 烏骨雞阿膠熟地杞子五味桂圓茯神建蓮熬膏。

    人參湯送。

     小産三日。

    脈數。

    頭痛。

    脘痞。

    小腹墜痛。

    欲厥。

    此屬郁冒。

    (小産郁冒) 連翹郁金汁丹皮鈎藤茯苓炒山楂益母草湯煎。

     (二五)小産後。

    惡露淋漓。

    營血内虧。

    厥陽由是鼓動。

    頭脹耳鳴。

    心中洞然。

    病在下焦矣。

    (營血虛陽升) 枸杞子(三錢)柏子仁(一錢)全當歸(一錢半)白芍(一錢半)豆皮(三錢)茯神(三錢) 脈小。

    半産一日。

    舌白。

    頻頻嘔吐青綠水汁涎沫。

    左肢浮腫。

    神迷如寐。

    此胃陽大虛。

    肝風内泛。

    欲脫之象。

    急急護陽安胃。

    冀得嘔緩。

    再商治病。

    (胃陽虛肝風動嘔吐欲脫) 人參淡附子炒焦粳米煨老姜 雖得小效。

    必三陰三陽一周。

    扶過七日。

    庶有愈理。

     人參淡附子熟于術炮姜茯苓南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