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
關燈
小
中
大
小産不及一月。
忽有厥逆痰潮。
此陰分既虛。
厥陽上冒。
今二便已通。
神志似屬愦散。
病雖已成癫痫。
卻非痰火有餘。
肝腎位遠。
治宜鎮補。
拟陳無擇琥珀散。
(陰虛陽冒成癫痫) 人參白芍鐵落辰砂磁石遠志菖蒲牛黃琥珀 孔形畏寒凜凜。
忽然轟熱。
腰膝墜脹。
帶下汗出。
由半産下焦之損。
緻八脈失其擁護。
少腹不和。
通攝脈絡治之。
(奇脈陽虛不升固) 鹿角霜炒當歸杜仲菟絲子小茴香桂枝 陳懷妊三月。
小産半年不複。
寒從背起。
熱起心胸。
經水後期不爽。
帶下脈脈不斷。
脊膂腰髀痿墜酸疼。
膝骨跗胫易冷無力。
由沖任督帶傷損。
緻陰陽維跷不用。
調治非法。
有終身不肯孕育之累。
(奇脈虛淋滞) 鹿角霜炒枸杞當歸炒沙苑桂枝小茴 顧上年小産。
下虛不複。
冬令藏聚未固。
春夏陽升。
風溫乘虛上受。
清竅不利。
耳失聰。
鼻多塞。
咽燥痰稠。
悉見上焦不清。
究竟下虛是本病。
議食後用清竅。
早上用鎮納。
(下虛上受風溫) 青菊葉(三錢)羚羊角(一錢)黑栀皮(一錢)連翹心(一錢半)玄參心(二錢)苦丁茶(一錢) 磁石六味加龜膠北味。
程久瀉延虛。
痛後而瀉。
氣弱不司營運。
病因小産而來。
法當中下兩調。
(陽氣虛久瀉) 人參炒菟絲子木香茯苓炒白芍炒補骨脂 汪小産後。
氣沖結瘕。
是奇經八脈損傷。
醫謂病尚有形。
佥從瘀血施治。
半年來肌肉大消。
内熱。
咯痰帶血。
食過脘下。
辄雲腹痛。
蓋産後下焦真陰大虧。
攻瘀清熱。
氣味苦辛。
是重虛其虛。
藥先入胃。
既不中病先戕胃口。
緻令飲食廢矣。
陰虛生熱。
經訓灼然。
隻以胃口傷殘。
難與滋膩之藥。
此症延成蓐勞。
必得飲食漸和。
方有調病之理。
見病治病。
贻害豈可再循前轍。
議肝胃兩和方法。
(蓐勞) 炒黑杞子(三錢)雲茯神(一錢半)柏子仁(三錢)生沙苑(一錢)焦當歸(一錢)小茴(七分同當歸合炒)紫石英(五錢先煎廿滾入藥) 某三次兩月胎漏而下。
是厥陰失養。
脈數右大。
腹痛惡露未盡。
(肝虛血滞) 柏子仁炒楂肉丹皮澤蘭葉細生地調入琥珀末 倪小産半月頗安。
忽然腰腹大痛。
或攢膝跗足底。
或引脅肋肩胛。
甚至湯飲藥餌。
嘔吐無存。
娠去液傷。
絡空風動。
昔賢謂按之痛緩屬虛。
勿道諸痛為實。
(液虛風動) 炙草淮小麥南棗阿膠細生地生白芍 又往常經候不調。
乃瘕為痛。
蔥白丸。
金匮要略雲。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新産血虛。
多汗出。
善中風故令病痙。
亡血複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大便難。
心典雲。
血虛汗出。
筋脈失養。
風入而益其勁。
此筋病也。
亡陰血虛。
陽氣遂厥。
而寒複郁之。
則頭眩而目瞀。
此神病也。
胃藏津液。
而滲灌諸陽。
亡津液。
胃燥。
則大腸失其潤。
而大便難。
此液病也。
三者不同。
其為亡血傷津則一。
故皆為産後所有之病。
即此推之。
凡産後血虛諸症。
可心領而神會矣。
張路玉雲。
産後元氣虧損。
惡露乘虛上攻。
眼花頭暈。
或心下滿悶。
神昏口噤。
或痰涎壅盛者。
急用熱童便主之。
或血下多而暈。
或神昏煩亂者。
芎歸湯加人參澤蘭童便。
兼補而散之。
又敗血上衛有三。
或歌舞談笑。
或怒罵坐卧。
甚則逾牆上屋。
此敗血沖心多死。
用花蕊石散。
或琥珀黑龍丹。
如雖悶亂。
不緻颠狂者。
失笑散加郁金。
若飽悶嘔惡。
腹滿脹痛者。
此敗血沖胃。
五積散。
或平胃加姜桂。
不應。
送來複丹。
嘔逆腹脹。
血化為水者。
金匮下瘀血湯。
若面赤嘔逆欲死。
或喘急者。
此敗血沖肺。
人參蘇木。
甚則加芒硝蕩滌之。
大抵沖心者十難救一。
沖胃者五死五生。
沖肺者十全一二。
又産後口鼻起黑色。
而鼻衄者。
是胃氣虛敗。
而血滞也。
急用人參蘇木。
稍遲不救。
丹溪雲。
産後當大補氣血。
即有雜症。
以末治之。
一切病。
多是血虛。
皆不可發表。
景嶽雲。
産後既有表邪。
不得不解。
既有火邪。
不得不清。
既有内傷停滞。
不得不開通消導。
不可偏執。
如産後外感風寒。
頭痛身熱。
便實中滿。
脈緊數洪大有力。
此表邪實症也。
又火盛者。
必熱渴躁煩。
或便結腹脹。
口鼻舌焦黑。
酷喜冷凍飲料。
眼眵。
尿痛溺赤。
脈洪滑。
此内熱實症也。
又或因産過食。
緻停蓄不散。
此内傷實症也。
又或郁怒動肝。
胸脅脹痛。
大便不利。
脈弦滑。
此氣逆實症也。
又或惡露未盡。
瘀血上沖。
心腹脹滿。
疼痛拒按。
大便難。
小便利。
此血逆實症也。
遇此等實症。
若用大補。
是養虎為患。
誤矣。
以上四家之論。
俱屬産後治病扼要處。
學人當細心體察。
再參觀葉先生醫案。
更能博考群書。
以治産後諸病。
易如反掌矣。
否則如眇能視。
不足以有明也。
如跛能履。
不能以與行也。
烏得稱司命哉。
(秦天一) 婦人善病。
而病由産後者為更多。
亦為更劇。
産後氣血大虧。
内而七情。
外而六氣。
稍有感觸。
即足緻病。
使治之失宜。
為患莫測。
朱丹溪曰。
産後以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他症。
以末治之。
此語固為産後症之宗旨。
而症實多端。
論其常。
未盡其變也。
醫者惟辨乎脈候。
以明内外之因。
審乎陰陽。
以别虛實之異。
病根透徹。
而施治自效。
慎毋以逐瘀為了事。
亦毋以溫補為守經。
今觀先生案中。
凡内因之實症。
未嘗不用攻治之劑。
然如熱熾昏亂。
有似惡露沖心者。
先生則曰。
陰氣下洩。
陽氣上冒。
從亡陽汗出谵語例。
為救逆法。
如少腹沖及心脘。
痛而脹滿。
有似肝氣犯胃者。
先生則曰。
産後下虛。
厥氣上攻。
惟用柔陽之藥。
如頭痛汗出煩渴。
有似感冒風寒者。
先生則曰。
開洩則傷陽。
辛熱則傷陰。
從仲景新産郁冒之治以立方。
至于奇經八脈。
為産後第一要領。
蓋八脈麗于下。
産後陰分一傷。
而八脈自失所司。
溫補鎮攝。
在所必先。
無奈世人罕知。
即有一二講論者。
終屬影響模糊。
惟先生于奇經之法。
條分縷析。
盡得其精微。
如沖脈為病。
用紫石英以為鎮逆。
任脈為病。
用龜闆以為靜攝。
督脈為病。
用鹿角以為溫煦。
帶脈為病。
用當歸以為宣補。
凡用奇經之藥。
無不如芥投針。
若夫外因為病者。
風溫入肺。
用葦莖湯甘寒淡滲。
以通肺氣。
遇寒腹痛。
用當歸桂枝湯。
辛甘化陽。
以和營衛。
暑氣上幹。
則陰虛是本病。
暑熱是客氣。
清上勿緻礙下。
便是理邪。
如濕傷脾陽。
而飲邪阻氣。
用苦溫淡滲之品。
澤術湯治之。
熱蒸化燥而胃阻腸痹。
用首烏麻仁麥冬花粉清滋潤燥之劑治之。
熱乘陰虛而入營中。
則忌表散清克。
惟育陰可以除熱。
更如邪入營絡而成瘧症。
不得發汗膩補。
當以輕清和解為主。
要之先生于内因之症。
一一尋源探本。
非同俗手漫謂補虛。
于外因之端。
種種審變達權。
不以産後自為荊棘。
惟讀書多而胸具靈機。
故于丹溪本末二字。
尤為神化無迹。
此所謂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者。
流散無窮也。
案中諸症甚多。
學人果能悟焉。
則一以貫之矣。
(龔商年) 徐評近來諸醫。
誤信産後屬寒之說。
凡産後無不用炮姜熟地肉桂人參等藥。
不知産後血脫。
孤陽獨旺。
雖石膏竹茹。
仲景亦不禁用。
而世之庸醫。
反以辛熱之藥戕其陰而益其火。
無不立斃。
我見甚多。
案中絕無此弊。
足征學有淵源。
惟喜用人參。
而少用血藥。
消痰清胃之法。
尚未見及。
則有未到也。
胎産之後。
總由營虛大脫。
不論有邪無邪。
必養血為主。
其去瘀消痰降火驅風種種治法。
皆從血分中推詳變化。
不離本官。
案中諸方多随見施。
竟有不似産後之方者。
此非專門之故也。
忽有厥逆痰潮。
此陰分既虛。
厥陽上冒。
今二便已通。
神志似屬愦散。
病雖已成癫痫。
卻非痰火有餘。
肝腎位遠。
治宜鎮補。
拟陳無擇琥珀散。
(陰虛陽冒成癫痫) 人參白芍鐵落辰砂磁石遠志菖蒲牛黃琥珀 孔形畏寒凜凜。
忽然轟熱。
腰膝墜脹。
帶下汗出。
由半産下焦之損。
緻八脈失其擁護。
少腹不和。
通攝脈絡治之。
(奇脈陽虛不升固) 鹿角霜炒當歸杜仲菟絲子小茴香桂枝 陳懷妊三月。
小産半年不複。
寒從背起。
熱起心胸。
經水後期不爽。
帶下脈脈不斷。
脊膂腰髀痿墜酸疼。
膝骨跗胫易冷無力。
由沖任督帶傷損。
緻陰陽維跷不用。
調治非法。
有終身不肯孕育之累。
(奇脈虛淋滞) 鹿角霜炒枸杞當歸炒沙苑桂枝小茴 顧上年小産。
下虛不複。
冬令藏聚未固。
春夏陽升。
風溫乘虛上受。
清竅不利。
耳失聰。
鼻多塞。
咽燥痰稠。
悉見上焦不清。
究竟下虛是本病。
議食後用清竅。
早上用鎮納。
(下虛上受風溫) 青菊葉(三錢)羚羊角(一錢)黑栀皮(一錢)連翹心(一錢半)玄參心(二錢)苦丁茶(一錢) 磁石六味加龜膠北味。
程久瀉延虛。
痛後而瀉。
氣弱不司營運。
病因小産而來。
法當中下兩調。
(陽氣虛久瀉) 人參炒菟絲子木香茯苓炒白芍炒補骨脂 汪小産後。
氣沖結瘕。
是奇經八脈損傷。
醫謂病尚有形。
佥從瘀血施治。
半年來肌肉大消。
内熱。
咯痰帶血。
食過脘下。
辄雲腹痛。
蓋産後下焦真陰大虧。
攻瘀清熱。
氣味苦辛。
是重虛其虛。
藥先入胃。
既不中病先戕胃口。
緻令飲食廢矣。
陰虛生熱。
經訓灼然。
隻以胃口傷殘。
難與滋膩之藥。
此症延成蓐勞。
必得飲食漸和。
方有調病之理。
見病治病。
贻害豈可再循前轍。
議肝胃兩和方法。
(蓐勞) 炒黑杞子(三錢)雲茯神(一錢半)柏子仁(三錢)生沙苑(一錢)焦當歸(一錢)小茴(七分同當歸合炒)紫石英(五錢先煎廿滾入藥) 某三次兩月胎漏而下。
是厥陰失養。
脈數右大。
腹痛惡露未盡。
(肝虛血滞) 柏子仁炒楂肉丹皮澤蘭葉細生地調入琥珀末 倪小産半月頗安。
忽然腰腹大痛。
或攢膝跗足底。
或引脅肋肩胛。
甚至湯飲藥餌。
嘔吐無存。
娠去液傷。
絡空風動。
昔賢謂按之痛緩屬虛。
勿道諸痛為實。
(液虛風動) 炙草淮小麥南棗阿膠細生地生白芍 又往常經候不調。
乃瘕為痛。
蔥白丸。
金匮要略雲。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新産血虛。
多汗出。
善中風故令病痙。
亡血複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大便難。
心典雲。
血虛汗出。
筋脈失養。
風入而益其勁。
此筋病也。
亡陰血虛。
陽氣遂厥。
而寒複郁之。
則頭眩而目瞀。
此神病也。
胃藏津液。
而滲灌諸陽。
亡津液。
胃燥。
則大腸失其潤。
而大便難。
此液病也。
三者不同。
其為亡血傷津則一。
故皆為産後所有之病。
即此推之。
凡産後血虛諸症。
可心領而神會矣。
張路玉雲。
産後元氣虧損。
惡露乘虛上攻。
眼花頭暈。
或心下滿悶。
神昏口噤。
或痰涎壅盛者。
急用熱童便主之。
或血下多而暈。
或神昏煩亂者。
芎歸湯加人參澤蘭童便。
兼補而散之。
又敗血上衛有三。
或歌舞談笑。
或怒罵坐卧。
甚則逾牆上屋。
此敗血沖心多死。
用花蕊石散。
或琥珀黑龍丹。
如雖悶亂。
不緻颠狂者。
失笑散加郁金。
若飽悶嘔惡。
腹滿脹痛者。
此敗血沖胃。
五積散。
或平胃加姜桂。
不應。
送來複丹。
嘔逆腹脹。
血化為水者。
金匮下瘀血湯。
若面赤嘔逆欲死。
或喘急者。
此敗血沖肺。
人參蘇木。
甚則加芒硝蕩滌之。
大抵沖心者十難救一。
沖胃者五死五生。
沖肺者十全一二。
又産後口鼻起黑色。
而鼻衄者。
是胃氣虛敗。
而血滞也。
急用人參蘇木。
稍遲不救。
丹溪雲。
産後當大補氣血。
即有雜症。
以末治之。
一切病。
多是血虛。
皆不可發表。
景嶽雲。
産後既有表邪。
不得不解。
既有火邪。
不得不清。
既有内傷停滞。
不得不開通消導。
不可偏執。
如産後外感風寒。
頭痛身熱。
便實中滿。
脈緊數洪大有力。
此表邪實症也。
又火盛者。
必熱渴躁煩。
或便結腹脹。
口鼻舌焦黑。
酷喜冷凍飲料。
眼眵。
尿痛溺赤。
脈洪滑。
此内熱實症也。
又或因産過食。
緻停蓄不散。
此内傷實症也。
又或郁怒動肝。
胸脅脹痛。
大便不利。
脈弦滑。
此氣逆實症也。
又或惡露未盡。
瘀血上沖。
心腹脹滿。
疼痛拒按。
大便難。
小便利。
此血逆實症也。
遇此等實症。
若用大補。
是養虎為患。
誤矣。
以上四家之論。
俱屬産後治病扼要處。
學人當細心體察。
再參觀葉先生醫案。
更能博考群書。
以治産後諸病。
易如反掌矣。
否則如眇能視。
不足以有明也。
如跛能履。
不能以與行也。
烏得稱司命哉。
(秦天一) 婦人善病。
而病由産後者為更多。
亦為更劇。
産後氣血大虧。
内而七情。
外而六氣。
稍有感觸。
即足緻病。
使治之失宜。
為患莫測。
朱丹溪曰。
産後以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他症。
以末治之。
此語固為産後症之宗旨。
而症實多端。
論其常。
未盡其變也。
醫者惟辨乎脈候。
以明内外之因。
審乎陰陽。
以别虛實之異。
病根透徹。
而施治自效。
慎毋以逐瘀為了事。
亦毋以溫補為守經。
今觀先生案中。
凡内因之實症。
未嘗不用攻治之劑。
然如熱熾昏亂。
有似惡露沖心者。
先生則曰。
陰氣下洩。
陽氣上冒。
從亡陽汗出谵語例。
為救逆法。
如少腹沖及心脘。
痛而脹滿。
有似肝氣犯胃者。
先生則曰。
産後下虛。
厥氣上攻。
惟用柔陽之藥。
如頭痛汗出煩渴。
有似感冒風寒者。
先生則曰。
開洩則傷陽。
辛熱則傷陰。
從仲景新産郁冒之治以立方。
至于奇經八脈。
為産後第一要領。
蓋八脈麗于下。
産後陰分一傷。
而八脈自失所司。
溫補鎮攝。
在所必先。
無奈世人罕知。
即有一二講論者。
終屬影響模糊。
惟先生于奇經之法。
條分縷析。
盡得其精微。
如沖脈為病。
用紫石英以為鎮逆。
任脈為病。
用龜闆以為靜攝。
督脈為病。
用鹿角以為溫煦。
帶脈為病。
用當歸以為宣補。
凡用奇經之藥。
無不如芥投針。
若夫外因為病者。
風溫入肺。
用葦莖湯甘寒淡滲。
以通肺氣。
遇寒腹痛。
用當歸桂枝湯。
辛甘化陽。
以和營衛。
暑氣上幹。
則陰虛是本病。
暑熱是客氣。
清上勿緻礙下。
便是理邪。
如濕傷脾陽。
而飲邪阻氣。
用苦溫淡滲之品。
澤術湯治之。
熱蒸化燥而胃阻腸痹。
用首烏麻仁麥冬花粉清滋潤燥之劑治之。
熱乘陰虛而入營中。
則忌表散清克。
惟育陰可以除熱。
更如邪入營絡而成瘧症。
不得發汗膩補。
當以輕清和解為主。
要之先生于内因之症。
一一尋源探本。
非同俗手漫謂補虛。
于外因之端。
種種審變達權。
不以産後自為荊棘。
惟讀書多而胸具靈機。
故于丹溪本末二字。
尤為神化無迹。
此所謂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者。
流散無窮也。
案中諸症甚多。
學人果能悟焉。
則一以貫之矣。
(龔商年) 徐評近來諸醫。
誤信産後屬寒之說。
凡産後無不用炮姜熟地肉桂人參等藥。
不知産後血脫。
孤陽獨旺。
雖石膏竹茹。
仲景亦不禁用。
而世之庸醫。
反以辛熱之藥戕其陰而益其火。
無不立斃。
我見甚多。
案中絕無此弊。
足征學有淵源。
惟喜用人參。
而少用血藥。
消痰清胃之法。
尚未見及。
則有未到也。
胎産之後。
總由營虛大脫。
不論有邪無邪。
必養血為主。
其去瘀消痰降火驅風種種治法。
皆從血分中推詳變化。
不離本官。
案中諸方多随見施。
竟有不似産後之方者。
此非專門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