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

關燈
)自幼作勞。

    即患頭眩。

    加之刮痧。

    一月之内。

    必發數次。

    前歲産後。

    體甚不健。

    右耳日夜響鳴。

    鳴即頭眩。

    神色衰奪。

    唇黃舌白。

    帶下手冷腳腫。

    脈右大是陽明空。

    氣洩不固。

    暖下溫中主之。

    (胃虛下焦虛寒) 人參(二兩)桑螵蛸(三兩制)鹿角霜(一兩半)淡苁蓉(一兩半)炒杞子(二兩)柏子霜(一兩半)茯苓(一兩半)紫石英(一兩半醋飛)白龍骨(一兩半) 紅棗四兩。

    蕲艾五錢。

    水煮搗丸。

    服四錢。

     胃痛欲嘔肢冷。

    痛引腰背。

    産後病發更甚。

     當歸炒沙苑炒黑杞子炒黑小茴鹿角霜生精羊肉煎服。

    (丸方)人參鹿茸生杜仲炒杞子當歸鹿角霜茯苓沙苑小茴羊腰子蒸熟搗丸。

     (三二)陽不入陰。

    不寐汗出。

    産傷。

    陰先受損。

    繼而損至奇經。

    前主溫養柔補。

    謂陰傷不受桂附剛猛。

    閱開列病情。

    全是陰虛陽浮。

    漏經幾一月。

    尤為急治。

    夜進局方震靈丹五十粒。

    前方複入涼肝。

    益陰配陽。

    是兩固法則。

    (陰虛陽浮經漏) 人參麋茸枸杞天冬茯神沙苑 産後淋帶。

    都是沖任奇脈内怯。

    最有崩漏勞損淹纏之慮。

    但固補實下。

    須通奇經者宜之。

    (奇脈虛淋滞) 桑螵蛸人參茯苓生杜仲沙苑芡實湖蓮 産後百脈空隙。

    腰脊痛漏淋。

     桑螵蛸鹿角霜龍骨淡苁蓉炒杞子沙苑茯苓 閱病原。

    産後陰虛液虧。

    加以平時嗔怒。

    陽氣暴升。

    絡血不甯。

    奇空沖任少貯。

    帶淋暗洩等症。

     阿膠天冬當歸白芍淡黃芩青蒿膏女貞子茯神烏骨雞炙蜜丸。

     蓐損八脈。

    經水不來。

    帶下頻頻頗多。

    産後下焦先虛。

    繼及中宮。

    乃血液脂膏之涸。

    桂附熱燥。

    更助劫爍。

    此溫藥。

    是溫養之義。

    非溫熱之謂。

     人參河車麋茸鹿角霜歸身茯苓紫石英 瘕洩起于産後。

    三年方愈。

    下損已極。

    經水幾月一至。

    來必衰頹如病。

    奇經沖任交空。

    下焦畏冷。

    食冷則瀉。

    心中疼熱。

    暖下溫經主之。

    (虛寒瘕洩) 人參鹿角霜炒菟絲生杜仲炒杞子熟白術淡骨脂茯苓蒸餅丸。

     (三八)經後即背寒不熱。

    逾月不愈。

    嗽痰有血。

    自秋令産蓐。

    屢屢若傷風咳嗽。

    正月至谷減。

    思産後不複是下虛。

    形寒減食。

    先調脾胃。

    即和營衛法。

    (中虛)人參建中湯。

     易饑易怒。

    腹溏氣墜。

    知饑不進食。

    自胎前至今。

    兩月不愈。

    并非客邪。

    用固攝升陽。

    (督任虛寒) 鹿茸鹿角霜熟地炭當歸桂枝五味茯苓 産後十年有餘。

    病發必頭垂脊痛。

    椎尻氣墜。

    心痛冷汗。

    此督任氣乖。

    跷維皆不用。

    是五液全涸。

    草木藥餌。

    總屬無情。

    不能治精血之憊。

    故無效當以血肉充養。

    取其通補奇經。

     鹿茸鹿角霜鹿角膠當歸茯苓杞子柏子仁沙苑生杜仲川斷 胎前水溢浮腫。

    喘滿不得卧。

    餘用開太陽膀胱獲效。

    既産浮腫自然漸退。

    女科不明産後下虛。

    專以破氣寬脹。

    百日來腹大且滿。

    按之則痛。

    此皆氣散彌漫。

    丸藥又補澀守中。

    益助其鈍氣血凝澀。

    經候不來。

    為難治之病。

    議腎氣湯。

    藥成炭。

    取其氣之通。

    勿令味濁。

    兼調琥珀末以調其血澀。

    仿古法中之所有。

    非杜撰也。

    (陽虛腫脹) 桂七味加車前牛膝。

    炒炭。

    水洗煎。

    臨服調入琥珀末。

     (三六)産後九年。

    心中脹甚則瀉甚。

    肌浮足腫。

    食減過半。

    凡脹必有喘。

    産後先傷在下。

    用薛氏濟生丸三錢。

    十服。

     産後血去過多。

    下焦沖任空虛。

    跗腫腹膨。

    形寒面黃。

    脈濡。

    當用溫養。

     鹿角霜(三錢)補骨脂(一錢)紫石英(三錢)茯苓(三錢)桂心(四分)炒黑小茴(七分) (三二)脈沉濡。

    産虛寒入。

    痛脹。

    腹鳴晨洩。

    病患述心痛嘔逆。

    其實治下為是。

     熟附子胡蘆巴良姜炒黑茴香茯苓廣木香 (四六)脈微弱。

    形無華色。

    據說病起産後。

    食減吐瀉。

    是下焦不複。

    中焦又傷。

    漸加浮腫脹滿。

    倏甚忽平。

    皆下焦厥逆上沖也。

    下虛于産後。

    剛劑難以專任。

    是病之不易取效者在此。

     淡苁蓉炒黑杞子當歸小茴茯苓沙苑 濟生腎氣丸(一兩二錢) (四五)産後未滿百日。

    胸脅骨節收引。

    四肢肌肉麻木。

    浮腫腹脹。

    早輕夜重。

    食減。

    畏寒便溏。

     脈得右遲左弦。

    先與理中。

    健陽驅濁。

     人參炮姜淡附子焦白術枳實茯苓 病脹起于産後。

    下焦先傷。

    濁陰犯中。

    不可以脹滿為實症。

    夫腑陽不通。

    腎氣散漫。

    吸氣不入。

    息音如喘。

    此身動便喘。

    非外客之邪幹肺。

    春半溫氣外侵。

    面腫頸項結核。

    曾以夏枯菊葉辛解得效。

    乃一時暴邪治法。

    至于本病之腹滿洞洩跗腫。

    未經調理。

    且脹勢侵晨至午頗減。

    日暮黃昏脹形漸甚。

    中焦陽微。

    已見一斑。

    愚見脹滿在中。

    而病根在下。

    仲景于産後失調。

    都從下虛起見。

    閱女科湯藥一方。

    殊屬不解。

    思平居咽幹喉痹牙宣。

    肝腎真陰下虧。

    不敢剛藥宣通。

    仿薛氏腎氣法。

    減洩肝如牛膝肉桂之辛。

    不緻劫陰。

    仍可通陽為法。

     六味去萸加芍藥附子牡蛎炒炭煎。

     小滿節。

    古雲痛随利減。

    今便利仍痛。

    非是實症。

    肝失調暢。

    當理用以益水母。

    不取芍藥之和陰。

    加當歸小茴香拌炒焦黑。

    以通肝髒脈絡之陽。

    又辛散益腎也。

    照前方去芍。

    加茴香拌炒當歸。

     産後腫脹不愈。

    顯系下虛。

    肝腎氣不收攝。

    形寒痞悶。

    食少痰多。

    脈細肉消。

    治從陰分。

    非分和攻消者。

     濟生腎氣丸沉香汁沖開水送接服金匮腎氣丸。

     脹滿六年。

    産後小愈。

    今脹勢複甚。

    兼脫肛淋症。

    大腿熱如滾水滾潑。

    食入臍中作痛。

    議治其腑。

    (溫熱腫脹) 小溫中丸(三錢)六服。

     風勝為腫。

    濕甚生熱。

    乃經脈為病。

    但産後百日。

    精神未複。

    不可過劫。

    (風濕) 羚羊角木防己片姜黃川桂枝大杏仁苡仁 産後腹大。

    半年不愈。

    近日有形沖突。

    腸如刀攪。

    據述坐蓐艱産。

    血去盈鬥。

    而腹形即已脹滿。

    想八脈不用。

    腎氣散越不收。

    非瘀血積氣為病。

    議用大全方烏雞煎丸。

    (奇脈虛腎氣不攝腫脹) 烏骨雞人參蒼術附子烏藥肉桂陳皮草果紅花海桐皮黃白術蓬術川烏延胡白芍木香肉果琥珀丹皮即以雞去毛頭嘴爪腸雜。

    将藥放雞肚内。

    貯砂鍋中。

    以好酒一鬥同煮。

    令幹。

    去雞骨。

    以油單盛焙令幹。

    為末。

    蜜丸。

     沖任傷。

    督帶損。

    皆由産時勞怖。

    理難複元。

    固攝下真。

    兼理奇脈。

    治非背謬。

    但腹滿膨痛。

    若徒固補。

    不以通調。

    恐滋脹腫。

    大意陽宜通。

    陰宜固。

    包舉形骸。

    和養脈絡。

    乃正治方法。

    病樣多端。

    紛纭縷治。

    難以立方矣。

     人參鮮河車膠淡苁蓉砂仁制熟地鹿角霜歸身茯苓紫石英小茴香羊腰子 産後下虛。

    血病為多。

    今脘中痞脹。

    減食不适。

    全是氣分之恙。

    但調氣寬中。

    勿動下焦為穩。

    (氣滞脘痞脹) 香附神曲蘇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