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
關燈
小
中
大
正邪留。
藥難立方調治。
幼讀仲景。
揣摩聖誨。
惟育陰可以除熱。
況乎暑必傷氣。
人參非益氣之聖藥乎。
大隊陰藥。
佐以人參。
誠為陰分益氣之法。
服之熱疖壘壘而起。
惡露緩緩而下。
扶正卻邪。
并行不悖。
今谷食已安。
諒無反複。
難成易虧之陰。
須安養可望圖功。
倘加情志感觸。
輕則奇損帶淋。
重則髓枯蓐損。
莫道贈言之不詳也。
(陰虛夾暑) 雄烏骨雞(一隻)人參(二兩秋石拌)鮮生地(三兩)柏子仁(一兩半)天冬(一兩半)麥冬(二兩)阿膠(二兩)建蓮肉(三兩)茯神(二兩)熬膏。
項初病舌赤神煩。
産後陰虧。
暑熱易深入。
此亟清營熱。
所謂瘦人慮虛其陰。
(暑傷營陰) 竹葉細生地銀花麥冬玄參連翹 張産後十三朝。
舌黃邊赤。
口渴脘中緊悶。
不食不饑。
不大便。
此陰分已虛。
熱入營中。
狀如瘧症。
大忌表散清克。
議滋清營熱。
救其津液為要。
細生地天冬生鼈甲丹皮丹參茯神 又産後血絡空虛。
暑邪客氣深入。
瘧乃間日而發。
嘔惡胸滿。
口渴。
皆暑熱爍胃津液也。
此虛人夾雜時氣。
隻宜和解。
不可發汗膩補。
青蒿梗淡黃芩丹皮郁金花粉川貝杏仁橘紅 又脈緩熱止。
病減之象。
但舌色未淨。
大便未通。
産後大虛。
不敢推蕩。
勿進葷膩。
恐滞蒸化熱。
蔬粥養胃。
以滋清潤燥。
便通再議補虛。
生首烏麻仁麥冬蜜水炒知母蘇子花粉 某濁陰上逆。
惡心不食。
冷汗煩燥。
最防暴脫。
不可但執惡露滞滿。
而專瀉氣攻血也。
(陽虛欲脫) 人參幹姜附子澤瀉沖入童便 某脈無神。
神倦欲昏。
汗出。
乃陽氣走洩。
瀉利系陰氣不守。
産後見症。
是屬重虛。
深恐節間暴脫。
而寒熱胸痞腹痛。
豈遑論及标末。
人參制附子人尿豬膽汁 某(二五)産後驟加驚恐。
陽上瞀冒為厥。
左肢麻木。
耳竅失聰。
皆陽挾内風。
混入清竅。
以上實下虛。
鎮陽填陰。
味濃質靜之藥。
(産後陰虛陽浮發厥) 熟地龜甲心天冬萸肉五味磁石茯神黑殼建蓮 某産後去血過多。
陰虛陽實。
頭中眩暈。
汗出肉。
驚畏身熱等症。
最易昏厥。
苦辛氣味宜忌。
生地小麥炙黑甘草麥冬阿膠茯神生左牡蛎 顧(三一)産後真陰不複。
陽越風動。
四肢麻木。
先厥後熱。
熟地阿膠炒杞子生白芍茯苓菊花炭 徐少腹沖及心下。
脘中痛而脹滿。
若雲肝氣犯胃。
必有嘔逆。
前法益陰和陽不應。
顯是産後下虛。
厥氣上攻。
議用柔陽之藥。
(沖任虛氣上逆脘痛脹) 炒歸身苁蓉炒枸杞柏子仁小茴茯神 又沖逆震動而痛。
是産後沖任空乏。
按定痛減。
尤為虛象。
緣胃弱減谷。
未便湯劑之多。
防胃倒耳。
當歸苁蓉紫石英茯苓河車鹿角霜 又沖脈逆。
則諸脈皆動。
天朗晴和少安。
由陰分虛及陽分可征。
前法包舉大氣。
溫養佐通。
是為絡方。
日來春升。
略有衄血。
然無清寒可投。
加鹹味佐其入陰。
從産後下焦先傷耳。
原方減鹿霜歸身。
亦恐升陽也。
加枸杞桂圓。
以痛在左。
故養肝是議。
虞(三二)背寒心熱。
天明汗出乃涼。
産後兩三月若此。
此屬下焦真陰已虧。
漸擾陽位。
二氣交乘。
并非客症。
頭暈耳鳴心悸。
寒熱後必瀉。
内風震動。
當與靜藥。
(陰虛風陽動,六月二十日) 人參炙草白芍麥冬炒生地炒烏梅 又前法酸甘。
益陰和陽。
諸病皆減。
然此恙。
是産後下焦百脈空乏。
謂之蓐損。
填隙固髓為正治。
緣谷食未加。
沉膩恐妨胃口。
加餐可用丸藥。
(七月初三) 人參炙草阿膠生地麥冬 又照前方加桂枝木茯苓南棗(八月初七) 又産後都屬下焦先損。
百脈空隙。
時序夏秋。
天暖發洩加病。
此扶陽益陰得效。
今諸症向愈。
寝食已安。
獨經水未至。
其沖任奇脈不振。
須髒陰充旺。
脈中得以遊溢耳。
(九月初一) 熟地(水制)人參阿膠萸肉遠志炭山藥茯神建蓮烏骨雞膏丸。
吳坐蓐過勞。
驚恐交迫。
真陰既傷。
經年不複。
目暗昏花。
煩動熱升。
皆腎陰不得自充。
何以涵養肝木。
厥仆眩暈。
陽挾肝風直上無制。
則當靜藥填陰。
佐酸以收攝。
熟地阿膠五味萸肉北沙參茯神黑豆皮秋石(二分調入) 陳(二八)寒熱時作。
經歲不痊。
且産後病起。
陽維為病明矣。
(陽維病寒熱)歸桂枝湯。
郭(二四)産後下元陰分先傷。
而奇經八脈。
皆麗于下。
肝腎怯不固。
八脈鹹失職司。
經旨謂陽維脈痛。
苦寒熱。
陰維脈病。
苦心痛。
下損及胃。
食物日減。
然産傷先傷真陰。
忌用桂附之剛。
溫煦陰中之陽。
能入奇經者宜之。
(下損及胃奇脈虛) 人參鹿茸紫石英當歸補骨脂茯苓 陳(四一)産後四月。
腰痛牽引少腹。
冷汗不食。
(營絡虛寒腰腹痛) 當歸羊肉小茴桂枝木茯苓紫石英 沈産後動怒。
氣血皆逆。
痛嘔不卧。
俯不能仰。
面冷肢冷。
口鼻氣寒。
痛必自下沖上。
此屬疝瘕厥痛。
(氣血寒滞結瘕) 淡吳萸韭白兩頭尖川楝子桂枝木茯苓 吳(二六)産後百日内。
右脅下少腹痛堅膨。
絡空無血。
氣乘于中。
有結聚瘕之累。
延及變成脹滿。
經水不轉。
成大病矣。
當歸桂心生桃仁牛膝山楂炒黑小茴 陸産後邪深入陰。
氣血膠結。
遂有瘕疝之形。
身體伛偻。
乃奇脈綱維不用。
充形通絡可效。
仿仲景當歸羊肉湯意。
歸身苁蓉杞子小茴茯苓紫石英羊肉膠丸 某産後胞損溺淋。
筋脈牽掣。
治當攝下。
(胞損) 桑螵蛸生沙苑萸肉炭炒黃柏茯神 馮(四二)産後兩月。
汗出身痛。
(營衛兼虛)歸建中湯。
餘産後不複。
心悸欲嘔。
遇寒腹痛。
先議進和營衛。
繼當補攝。
歸桂枝湯加茯苓。
吳(三八)胃痛三月不止。
茹素面黃。
産後吞酸少食。
中焦陽憊。
豈宜再加攻洩。
與辛補血絡方。
(陽虛胃痛血絡瘀滞) 桃仁歸須公丁香皮川桂枝半夏茯苓 某産虛。
下焦起病。
久則延胃。
不饑不食。
乃陰損及陽。
陽明脈空。
厥陰風動掀旋。
而頭痛面浮。
肢冷指麻。
皆亡血家見象。
(陰損及陽肝風犯胃) 人參(一錢)杞子(炒焦三錢)歸身(一錢)牛膝(鹽水炒焦一錢)巴戟天(一錢)浙江黃甘菊花炭(五分)茯苓(一錢半) (丸方)人參(二兩另研)茯苓(二兩蒸)萸肉(二兩炒焦)五味(一兩半)杞子(二兩炒)桑螵蛸谷(鹽水煮烘一兩)生白龍骨(一兩)浙江黃菊花(一兩炙炭) 蜜丸。
早服四錢。
開水送。
楊(三一
藥難立方調治。
幼讀仲景。
揣摩聖誨。
惟育陰可以除熱。
況乎暑必傷氣。
人參非益氣之聖藥乎。
大隊陰藥。
佐以人參。
誠為陰分益氣之法。
服之熱疖壘壘而起。
惡露緩緩而下。
扶正卻邪。
并行不悖。
今谷食已安。
諒無反複。
難成易虧之陰。
須安養可望圖功。
倘加情志感觸。
輕則奇損帶淋。
重則髓枯蓐損。
莫道贈言之不詳也。
(陰虛夾暑) 雄烏骨雞(一隻)人參(二兩秋石拌)鮮生地(三兩)柏子仁(一兩半)天冬(一兩半)麥冬(二兩)阿膠(二兩)建蓮肉(三兩)茯神(二兩)熬膏。
項初病舌赤神煩。
産後陰虧。
暑熱易深入。
此亟清營熱。
所謂瘦人慮虛其陰。
(暑傷營陰) 竹葉細生地銀花麥冬玄參連翹 張産後十三朝。
舌黃邊赤。
口渴脘中緊悶。
不食不饑。
不大便。
此陰分已虛。
熱入營中。
狀如瘧症。
大忌表散清克。
議滋清營熱。
救其津液為要。
細生地天冬生鼈甲丹皮丹參茯神 又産後血絡空虛。
暑邪客氣深入。
瘧乃間日而發。
嘔惡胸滿。
口渴。
皆暑熱爍胃津液也。
此虛人夾雜時氣。
隻宜和解。
不可發汗膩補。
青蒿梗淡黃芩丹皮郁金花粉川貝杏仁橘紅 又脈緩熱止。
病減之象。
但舌色未淨。
大便未通。
産後大虛。
不敢推蕩。
勿進葷膩。
恐滞蒸化熱。
蔬粥養胃。
以滋清潤燥。
便通再議補虛。
生首烏麻仁麥冬蜜水炒知母蘇子花粉 某濁陰上逆。
惡心不食。
冷汗煩燥。
最防暴脫。
不可但執惡露滞滿。
而專瀉氣攻血也。
(陽虛欲脫) 人參幹姜附子澤瀉沖入童便 某脈無神。
神倦欲昏。
汗出。
乃陽氣走洩。
瀉利系陰氣不守。
産後見症。
是屬重虛。
深恐節間暴脫。
而寒熱胸痞腹痛。
豈遑論及标末。
人參制附子人尿豬膽汁 某(二五)産後驟加驚恐。
陽上瞀冒為厥。
左肢麻木。
耳竅失聰。
皆陽挾内風。
混入清竅。
以上實下虛。
鎮陽填陰。
味濃質靜之藥。
(産後陰虛陽浮發厥) 熟地龜甲心天冬萸肉五味磁石茯神黑殼建蓮 某産後去血過多。
陰虛陽實。
頭中眩暈。
汗出肉。
驚畏身熱等症。
最易昏厥。
苦辛氣味宜忌。
生地小麥炙黑甘草麥冬阿膠茯神生左牡蛎 顧(三一)産後真陰不複。
陽越風動。
四肢麻木。
先厥後熱。
熟地阿膠炒杞子生白芍茯苓菊花炭 徐少腹沖及心下。
脘中痛而脹滿。
若雲肝氣犯胃。
必有嘔逆。
前法益陰和陽不應。
顯是産後下虛。
厥氣上攻。
議用柔陽之藥。
(沖任虛氣上逆脘痛脹) 炒歸身苁蓉炒枸杞柏子仁小茴茯神 又沖逆震動而痛。
是産後沖任空乏。
按定痛減。
尤為虛象。
緣胃弱減谷。
未便湯劑之多。
防胃倒耳。
當歸苁蓉紫石英茯苓河車鹿角霜 又沖脈逆。
則諸脈皆動。
天朗晴和少安。
由陰分虛及陽分可征。
前法包舉大氣。
溫養佐通。
是為絡方。
日來春升。
略有衄血。
然無清寒可投。
加鹹味佐其入陰。
從産後下焦先傷耳。
原方減鹿霜歸身。
亦恐升陽也。
加枸杞桂圓。
以痛在左。
故養肝是議。
虞(三二)背寒心熱。
天明汗出乃涼。
産後兩三月若此。
此屬下焦真陰已虧。
漸擾陽位。
二氣交乘。
并非客症。
頭暈耳鳴心悸。
寒熱後必瀉。
内風震動。
當與靜藥。
(陰虛風陽動,六月二十日) 人參炙草白芍麥冬炒生地炒烏梅 又前法酸甘。
益陰和陽。
諸病皆減。
然此恙。
是産後下焦百脈空乏。
謂之蓐損。
填隙固髓為正治。
緣谷食未加。
沉膩恐妨胃口。
加餐可用丸藥。
(七月初三) 人參炙草阿膠生地麥冬 又照前方加桂枝木茯苓南棗(八月初七) 又産後都屬下焦先損。
百脈空隙。
時序夏秋。
天暖發洩加病。
此扶陽益陰得效。
今諸症向愈。
寝食已安。
獨經水未至。
其沖任奇脈不振。
須髒陰充旺。
脈中得以遊溢耳。
(九月初一) 熟地(水制)人參阿膠萸肉遠志炭山藥茯神建蓮烏骨雞膏丸。
吳坐蓐過勞。
驚恐交迫。
真陰既傷。
經年不複。
目暗昏花。
煩動熱升。
皆腎陰不得自充。
何以涵養肝木。
厥仆眩暈。
陽挾肝風直上無制。
則當靜藥填陰。
佐酸以收攝。
熟地阿膠五味萸肉北沙參茯神黑豆皮秋石(二分調入) 陳(二八)寒熱時作。
經歲不痊。
且産後病起。
陽維為病明矣。
(陽維病寒熱)歸桂枝湯。
郭(二四)産後下元陰分先傷。
而奇經八脈。
皆麗于下。
肝腎怯不固。
八脈鹹失職司。
經旨謂陽維脈痛。
苦寒熱。
陰維脈病。
苦心痛。
下損及胃。
食物日減。
然産傷先傷真陰。
忌用桂附之剛。
溫煦陰中之陽。
能入奇經者宜之。
(下損及胃奇脈虛) 人參鹿茸紫石英當歸補骨脂茯苓 陳(四一)産後四月。
腰痛牽引少腹。
冷汗不食。
(營絡虛寒腰腹痛) 當歸羊肉小茴桂枝木茯苓紫石英 沈産後動怒。
氣血皆逆。
痛嘔不卧。
俯不能仰。
面冷肢冷。
口鼻氣寒。
痛必自下沖上。
此屬疝瘕厥痛。
(氣血寒滞結瘕) 淡吳萸韭白兩頭尖川楝子桂枝木茯苓 吳(二六)産後百日内。
右脅下少腹痛堅膨。
絡空無血。
氣乘于中。
有結聚瘕之累。
延及變成脹滿。
經水不轉。
成大病矣。
當歸桂心生桃仁牛膝山楂炒黑小茴 陸産後邪深入陰。
氣血膠結。
遂有瘕疝之形。
身體伛偻。
乃奇脈綱維不用。
充形通絡可效。
仿仲景當歸羊肉湯意。
歸身苁蓉杞子小茴茯苓紫石英羊肉膠丸 某産後胞損溺淋。
筋脈牽掣。
治當攝下。
(胞損) 桑螵蛸生沙苑萸肉炭炒黃柏茯神 馮(四二)産後兩月。
汗出身痛。
(營衛兼虛)歸建中湯。
餘産後不複。
心悸欲嘔。
遇寒腹痛。
先議進和營衛。
繼當補攝。
歸桂枝湯加茯苓。
吳(三八)胃痛三月不止。
茹素面黃。
産後吞酸少食。
中焦陽憊。
豈宜再加攻洩。
與辛補血絡方。
(陽虛胃痛血絡瘀滞) 桃仁歸須公丁香皮川桂枝半夏茯苓 某産虛。
下焦起病。
久則延胃。
不饑不食。
乃陰損及陽。
陽明脈空。
厥陰風動掀旋。
而頭痛面浮。
肢冷指麻。
皆亡血家見象。
(陰損及陽肝風犯胃) 人參(一錢)杞子(炒焦三錢)歸身(一錢)牛膝(鹽水炒焦一錢)巴戟天(一錢)浙江黃甘菊花炭(五分)茯苓(一錢半) (丸方)人參(二兩另研)茯苓(二兩蒸)萸肉(二兩炒焦)五味(一兩半)杞子(二兩炒)桑螵蛸谷(鹽水煮烘一兩)生白龍骨(一兩)浙江黃菊花(一兩炙炭) 蜜丸。
早服四錢。
開水送。
楊(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