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帶

關燈
炒黑小茴(五錢)炒黑遠志(五錢) 晚服妙香三錢。

     (二三)自乳血耗。

    脈絡空豁。

    脊膂椎髀酸。

    帶下不已。

    問下部已冷。

    陰虛及陽。

    速速斷乳。

    不緻延勞。

     人參鹿角霜枸杞桑螵蛸殼杜仲茯苓沙苑白薇 (四十)經漏成帶。

    下焦畏冷。

    眩暈。

    肝髒陽升。

    八脈空乏。

     當歸炒白芍炒黑枸杞杜仲海螵蛸炒沙苑 (三七)寡居。

    獨陰。

    自多愁煩思郁。

    加以針黹。

    目注凝神。

    陽上巅為眩暈。

    八脈無氣。

    自帶下下冷。

     内風日動。

    痱疹麻木。

    常為隐現。

    以暖下柔劑和其陰陽。

    可得小效。

     制首烏三角胡麻枸杞甘菊花炭用紅棗搗丸早上服四錢。

     (二七)産後漏淋成帶。

    入暮溺頻不爽。

    驚恐神呆。

    骨骱盡痛。

    是肝腎内損。

    漸及奇經。

    不司束固。

    是産後虛在下。

    甘辛潤補肝腎。

    不與燥藥。

    以腎惡燥。

    肝忌剛也。

     枸杞子(炒黑)鹿角霜歸身菟絲子(炒香)生杜仲沙苑子茯苓補骨脂(鹽水煎淡) 少腹拘急。

    大便燥艱。

    淋帶赤白。

    此屬液涸。

    (陰陽并虛) 肉苁蓉枸杞子河車當歸柏子仁郁李仁 淋帶年久。

    少腹拘急脹痛。

    溲不爽。

    大便艱澀。

    得洩氣則脹寬。

    食物少納。

    脘中不降。

    必撫摩始下。

    此病久髒陰腑陽皆傷。

    熱藥難受。

    以通陽固陰兼之。

    (早服)人參歸身炒杞子茯苓麋茸河車暮服震靈丹二十粒。

     帶下者。

    由濕痰流注于帶脈。

    而下濁液。

    故曰帶下。

    婦女多有之。

    赤者屬熱。

    兼虛兼火治之。

    白者屬濕。

    兼虛兼痰治之。

    年久不止。

    補脾腎兼升提。

    大抵瘦人多火。

    肥人多痰。

    最要分辨。

    白帶。

    白濁。

    白淫三種。

    三者相似。

    而迥然各别。

    白帶者。

    時常流出清冷稠粘。

    此下元虛損也。

     白濁者。

    濁随小便而來。

    混濁如泔。

    此胃中濁氣。

    滲入膀胱也。

    白淫者。

    常在小便之後。

    而來亦不多。

    此男精不攝。

    滑而自出也。

    至于淋症。

    由腎虛膀胱積熱所緻。

    腎虛。

    則小便數。

    膀胱熱。

    則小便澀。

    淋有氣血砂膏勞五者之殊。

    皆屬濕熱。

    氣淋為病。

    小便澀滞。

    常有餘瀝不盡。

     血淋為病。

    遇熱即發。

    甚則溺血。

    痛者為血淋。

    不痛者為尿血。

    砂淋為病。

    陰莖中有砂石而痛。

    溺不得卒出。

    砂出痛止是也。

    膏淋為病。

    溺濁如膏。

    敗精結者為砂。

    精結散者為膏。

    又煮海為鹽之義。

    勞淋遇勞即發。

    痛引氣沖。

    大約帶病。

    惟女子有之。

    淋濁男女俱有。

    景嶽雲。

    婦人淋帶。

    其因有六。

    一心旌搖。

    心火不靜而帶下者。

    先當清火。

    宜朱砂安神丸。

    清心蓮子飲之類。

    若無邪火。

    但心虛帶下。

    宜秘元煎。

    人參丸。

    茯菟丸之類。

    一欲事過度。

    滑洩不固而帶下者。

    宜秘元煎。

    苓術菟絲丸。

    濟生固精丸之類。

    一人事不暢。

    精道逆而為濁為帶者。

    初宜威喜丸。

    久宜固陰煎之類。

    一濕熱下流而為濁帶。

    脈必滑數。

    煩渴多熱。

    宜保陰煎。

    加味逍遙散。

    若熱甚兼淋而赤者。

    宜龍膽瀉肝湯。

    一元氣虛而帶下者。

    宜壽脾煎。

    七福飲。

    十全大補湯。

    若陽氣虛寒。

    脈微澀。

    腹痛多寒。

    宜加姜附。

    家韭子丸。

    一脾腎氣虛下陷多帶者。

    宜歸脾湯。

    補中益氣湯之類。

    以上淋帶辨症論治。

    仿佛已備。

    語雲鴛鴦繡出從君看。

    莫把金針度與人。

    若求金針暗度。

    全憑葉案搜索。

    (秦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