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

關燈
strong>尼(十七)少年形色衰奪。

    側眠咳血。

    天柱骨垂。

    經水已閉。

    皆不治見症。

    歸建中湯去姜 脈弱無力。

    發熱汗出。

    久咳形冷。

    減食過半。

    顯然内損成勞。

    大忌寒涼清熱治嗽。

    姑與建中法。

    冀得加谷經行。

    猶可調攝。

     桂枝(五分)生白芍(一錢半)炙草(五分)棗肉(三錢)饴糖(二錢)歸身(一錢半) (十九)幹血勞病。

    百脈枯槁。

    漸至危笃。

    三月間診脈一次。

    當面告辭。

    餘非愦愦醫流。

    不肯因循誤事。

     益母丸早晚服二三錢。

     營虛寒熱。

    咳血。

    經閉。

     當歸炒白芍丹參棗仁遠志茯苓炙草廣皮桂圓肉 (三一)潮熱經阻。

    脈來弦數。

    營血被寒熱交蒸。

    斷其流行之機。

    即為幹血勞瘵。

    非小恙也。

     桂枝(三分)白芍(一錢半)阿膠(一錢半)生地(三錢)炙草(四分)麥冬(一錢半)大麻仁(一錢) (女)沖年天癸未至。

    春陽升動。

    寒熱衄血。

    平昔溺後腰痛。

    耳目甚聰明。

    先天質薄。

    陰本難充易虧。

    最多倒經之慮。

    (倒經) 雄烏骨雞生地生白芍茯神天冬知母牛膝茺蔚子女貞子阿膠諸藥除阿膠用水煎汁二次。

    其烏雞去毛及翅足。

    另以童便一碗。

    青蒿汁四碗。

    醇酒二碗。

    米醋一碗。

    同煮。

    再加入前藥汁收膏。

    入阿膠收。

    炖暖服五錢。

     十七歲天癸不至。

    咳嗽失血。

    乃倒經重症。

    先以順氣導血。

     降香末郁金鈎藤丹皮蘇子炒山楂黑山栀 震動氣沖。

    咳嗆失血。

     雞子黃阿膠鮮生地天冬生白芍炒半膝 脈細數。

    腹痛。

    營熱。

    經不通。

     人參天冬鮮生地白芍丹參調入琥珀末三分 易曰。

    幹道成男。

    坤道成女。

    女子屬陰。

    以血為主。

    故女科治法。

    首重調經。

    經。

    常也。

    如潮汐之有信。

    如月之盈虧。

    不愆其期。

    故曰經水。

    又曰月事。

    又曰月信。

    内經雲。

    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

    景嶽雲。

    沖為五髒六腑之海。

    髒腑之血。

    皆歸沖脈。

    可見沖脈為月經之本也。

    然血氣之化。

    由于水谷。

    水谷盛。

    則血氣亦盛。

    水谷衰。

    則血氣亦衰。

    是水谷之海。

    又在陽明。

    可見沖脈之血。

    又總由陽明水谷所化。

    而陽明胃氣。

    又為沖脈之本也。

    故月經之本。

    所重在沖脈。

    所重在胃氣。

    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心主血。

    脾統血。

    肝藏血。

    凡傷心傷脾傷肝者。

    均能為經脈之病。

    内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贲者。

    死不治。

    不得隐曲。

    言情欲不遂。

    而病發心脾也。

    風消者。

    發熱消瘦。

    胃主肌肉也。

    息贲者。

    喘息上奔。

    胃氣上逆也。

    此雖言病發心脾。

    而實重在胃氣。

    因心為胃之母。

    胃為脾之腑也。

    内經又曰。

    有病胸脅支滿者。

    妨于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液。

    先唾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

    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

    氣竭肝傷。

    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治之以四烏骨一茹。

    二物并合之。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為後飯。

    飲以鮑魚汁。

    利腸中及傷肝也。

    此段經文。

    全重在氣竭肝傷四字。

    為通節之綱旨。

    胸脅。

    肝部也。

    支滿。

    肝病也。

    妨于食。

    木邪淩土也。

    病則先聞腥臊臭。

    脾喜芳香。

    今脾土為木邪淩虐。

    病則先聞腥臊。

    乃肝之旺氣也。

    出清液。

    脾虛不能敷化水精也。

    先唾血。

    脾傷不能統運營血也。

    四肢清。

    陽衰不能傍達四末也。

    目眩。

    陽不充而水上溢于經也。

    前後血。

    陰受傷而血内溢于絡也。

    血枯。

    内有幹血。

    血不歸經。

    而結胞門也。

    良由年少不禁。

    氣竭肝傷而緻。

    月事衰少。

    或不來也。

    治以烏骨四分。

    取其味鹹走腎。

    性溫達肝。

    配以茹一分。

    取其辛散内風。

    溫去惡血。

    二物并合。

    功專破宿生新。

    丸以雀卵。

    取其溫補助陽。

    能調子髒精血。

    以五丸為後飯者。

    先藥後飯。

    使藥徐行下焦。

    力貴專功。

    五丸不為少也。

    飲以鮑魚汁。

    利腸垢。

    和肝傷。

    取其臭穢之味。

    佐烏骨而辟宿積之血也。

    金匮要略言調經之法甚詳。

    後世如王節齋薛立齋諸賢。

    論症透徹。

    用方精切。

    俱可為程序。

    茲不具贅。

    今觀葉先生案。

    奇經八脈。

    固屬扼要。

    其次最重調肝。

    因女子以肝為先天。

    陰性凝結。

    易于拂郁。

    郁則氣滞血亦滞。

    木病必妨土。

    故次重脾胃。

    餘則血虛者養之。

    血熱者涼之。

    血瘀者通之。

    氣滞者疏之。

    氣弱者補之。

    其不治之症。

    直言以告之。

    誠一代之良工。

    女科之明鑒。

    學人當奉為典型。

    更能參考内經仲景。

    及諸賢案論。

    自然學業日進。

    登峰造極矣。

    (秦天一) 徐評婦人之疾。

    除經帶之外。

    與男子同治。

    而經帶之疾。

    全屬沖任。

    治沖任之法。

    全在養血。

    故古人立方無不以血藥為主者。

    案中大段亦養血為先。

    而未能說着變化。

    蓋未得女科專門傳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