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厥

關燈
天冬萸肉五味牛膝龜甲磁石茯神遠志菖蒲 (十九)少腹氣攻有形。

    嘔吐頭脹。

    陰脈不至頭。

    而厥陰脈上至巅頂。

    四肢逆冷。

    即厥象也。

    不是瘧母宿冷。

    肝脈環繞陰器為遺洩。

    (厥陰寒厥) 炒黑川椒川楝子炒橘核青木香小茴香茯苓 右脈已伏。

    左小緊。

    四肢冰冷。

    幹嘔煩渴。

    厥陰濁泛。

    胃陽欲絕。

    此屬痛厥。

    姑以辛熱洩濁通陽。

     泡淡吳萸制附子川楝子延胡索淡幹姜茯苓 脈微為無陽。

    下利冷汗。

    嘔逆不食。

    肢厥不肯回陽。

    一團濁陰阻蔽。

    卻有閉脘之危。

    議四逆之屬。

    護陽驅濁。

     人參淡附子枳實茯苓生淡幹姜 肢厥惡心吞酸胸滿。

    大便不通有六日。

     川連淡幹姜人參枳實陳皮半夏茯苓 溫熱已入厥陰。

    陰傷。

    緻風陽上巅。

    遂為痙厥。

    厥發醜寅。

    陽明少陽之陽震動。

    昨進鹹苦。

    清其陰分之熱已效。

    今複入鎮陽以止厥。

    (厥陰熱邪) 生地天冬阿膠雞子黃生龍骨小麥 眩暈。

    心痛脹。

    嘔吐涎沫。

    周身麻木。

    此厥陰肝髒中陽。

    過胃貫膈。

    逆沖不已。

    有痙厥之意。

     川連(吳萸煮)幹姜川楝子烏梅牡蛎白芍 開洩和陽入陰已效。

    當停煎藥。

    龍荟丸。

     厥邪熱深。

    生姜性辛溫。

    大洩肝陰。

    陽遂上冒。

    心熱暈厥。

    但陰虛熱熾。

    苦寒不可多進。

    以滋陰卻熱為穩。

     生鼈甲鮮生地生白芍知母山栀橘紅 未病先有驚恐。

    先寒戰。

    後發熱。

    心中極熱。

    幹嘔煩躁。

    渴飲冷。

    仍不解渴。

    診脈小弦。

    舌白無胎。

    曾肢冷如冰。

    此熱邪已入厥陰肝經。

    所謂熱深厥深也。

    病全入裡。

    極為棘手。

    議用紫雪丹。

     開深伏之熱結。

    取其芳香宣竅。

    冀得躁擾勢緩。

    方有轉機。

    紫雪丹二錢。

     心中疼熱。

    耳聾自利。

    熱邪已入厥陰。

    三日不厥。

    方有好音。

     郁金川連秦皮黃芩連翹心石菖蒲汁 先發水痘。

    已感冬溫。

    小愈不忌葷腥。

    餘邪複熾。

    熱不可遏。

    入夜昏煩。

    辄雲頭痛。

    邪深走厥陰。

    所以發厥。

    診脈兩手俱細。

    是陽極似陰。

    鼻煤舌幹。

    目黃。

    多屬邪閉壞敗。

    諒難挽回。

    用涼膈散。

     (女)室女經來。

    沖脈自動。

    動則陽升。

    内風繞旋不息。

    為薄厥煎厥。

    陽明虛。

    胃失降。

    厥陰熱。

    肝愈橫。

    風陽上冒。

    清空神迷。

    諸竅似阻。

    皆入夏大地發洩之征。

    本虛表實。

    先理其實。

    議用局方龍荟丸。

    純苦直降。

    非湯飲留連腸胃之比。

    每服三錢。

    不拘二三次分服。

    接用複脈法。

    去參姜桂。

    (肝風爍陰) (氏)諸厥屬肝。

    肝病犯胃。

    為嘔逆腹痛。

    乃定例也。

    診脈虛小。

    望色白。

    據述懷妊。

    病竟不發。

    思中流砥柱。

    斯肝木凝然。

    則知培植胃土。

    乃治病法程矣。

    (肝逆胃虛)六君子去術皮加芍藥木瓜煨姜南棗。

     (氏)厥屬肝病。

    幾番病發。

    都因經水适來。

    夫血海貯聚既下。

    斯沖脈空乏。

    而風陽交動。

    厥之暴至之因由也。

    鹹寒濡潤。

    亦和陽洩内風之義。

    治之未應。

    下焦獨冷。

    喉嗆胸痹。

    思沖脈乃陽明所屬。

    陽明虛則失阖。

    厥氣上犯莫遏。

    内經治肝不應。

    當取陽明。

    制其侮也。

    暫用通補入腑。

    取乎腑以通為補。

    小半夏湯加白糯米。

     (三一)諸厥皆隸厥陰。

    疝瘕。

    心熱脅脹。

    中消便難。

    乃肝陽内風。

    妄動消爍。

    犯及陽明矣。

    經言治肝不應。

    當取陽明。

    肝胃一髒一腑相對。

    不耐溫補者。

    是肝用太過。

    肝體不及也。

     九孔石決明淮小麥清阿膠細生地天冬茯神 嗔怒微厥。

    肝陽升舉。

    宜益胃陰以制伏。

    (怒) 人參(冷沖)麥冬茯神鮮蓮子竹葉心生甘草微溫服 (氏)脈右大。

    熱升風動。

    郁冒為厥。

    宗陳無擇羚羊角散方。

    (奇脈虛風陽動) 羚羊角小生地元參丹參連翹黑豆皮 厥後驚惕汗洩。

    陽風無制。

    都緣陰枯不主戀陽。

    議用六味益陰和陽。

    炒六味去山藥加人參秋石。

     渴不欲飲。

    陰不上乘。

    況寐醒神識不靜。

    易驚汗出。

    法當斂補。

     人參萸肉炭熟地五味茯神遠志 半月經水兩至。

    痛自下焦沖突而厥。

    病由陰維沖任。

    蓋八脈所司也。

    此養營僅到中宮。

    所以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