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厥
關燈
小
中
大
遂逼心胞絡中。
神昏欲躁。
舌音縮。
手足牽引。
乃暑熱深陷。
謂之發痙。
熱閉在裡。
肢體反不發熱。
熱邪内閉則外脫。
豈非至急。
考古人方法。
清絡熱必兼芳香。
開裡竅以清神識。
若重藥攻邪。
直走腸胃。
與胞絡結閉無幹涉也。
犀角元參鮮生地連翹鮮菖蒲銀花化至寶丹四丸 金暑熱結聚于裡。
三焦交阻。
上則神呆不語。
牙關不開。
下則少腹沖氣。
小溲不利。
邪結皆無形之熱閉塞。
漸有痙厥之狀。
昨大便既下。
而現此象。
豈是垢滞。
議芳香宣竅。
通解在裡蘊熱。
紫雪丹一錢五分開水化勻三服。
鮑舌白。
渴欲冷凍飲料。
氣促。
嗆咳而呃。
胸悶昏谵。
此暑風濕熱穢濁痹塞。
宿垢尚在小腸。
旬日間漸變痙厥。
是為險機。
議逐穢結。
以冀稍清。
大杏仁連翹心竹葉心川貝母菖蒲根汁辰砂益元散煎藥化牛黃丸一服。
蔡暑濕熱。
都着氣分。
乃消食苦降滋血亂治。
熱熾津涸。
舌闆成痙。
究竟邪閉阻竅。
勢屬不穩。
人參生甘草石膏知母粳米 潘(二八)肝陽化風。
上冒為厥。
風陽内爍。
脂液涸而作痛。
此非實症。
剛燥忌用。
(肝風) 生地阿膠牡蛎天冬茯神生白芍 夏(五二)中年以後。
陽氣日衰。
是下焦偏冷。
陽不及護衛周身。
氣分更虛。
右肢如痿。
當春地氣上升。
身中肝風大震。
心嘈嗔怒。
痰湧音啞。
乃厥象也。
皆本氣自病。
最難見效。
熟地熟淡附子牛膝炭炒麥冬遠志炭茯苓 馬面青白。
入夜顴頰漸赤。
耳聾。
舌心幹闆而縮。
并不渴飲。
間有寒戰後熱。
此厥陰肝髒液涸風旋。
勢成痙厥危症。
勉從經旨之訓。
肝苦急。
當食甘以緩之。
甘麥大棗湯加阿膠。
陸面青。
頭痛動搖。
手足搐搦牽掣。
驚吓惱怒。
病從肝起。
如饑求食。
晝夜無寐。
都是肝風盤旋鼓舞。
漸為痫厥。
此乃五志之病。
阿膠牡蛎生地天冬小麥生白芍 某沖氣巅脹厥。
龍荟丸一錢二分。
顧此痿厥也。
蓋厥陰風旋。
陽冒神迷則為厥。
陽明絡空。
四末不用。
而為痿厥。
午後黃昏。
乃厥陰陽明旺時。
病機發現矣。
凡此皆屬絡病。
金匮篇中有之。
仲景雲。
諸厥宜下。
下之利不止者死。
明不下降之藥。
皆可止厥。
但不可硝黃再傷陰陽耳。
但積年沉。
非旦夕速效可知矣。
活鼈甲真阿膠方諸水鮮生地元參青黛 又照前方去元參加天冬。
厥從肝起。
其病在下。
木必得水而生。
陰水虧。
斯陽風爍筋。
而絡中熱沸即厥。
拙拟血屬介類。
味鹹入陰。
青色入肝。
潛陽為法。
又陰絡空隙。
厥陽内風掀然鼓動而為厥。
餘用鹹味入陰和陽。
介類有情之潛伏。
頗見小效。
但病根在下深遠。
湯劑輕浮。
焉能填隙。
改湯為膏。
取藥力味重以填實之。
亦止厥一法。
鮮鼈甲敗龜版豬脊髓羊骨髓生地天冬阿膠淡菜黃柏熬膏。
早服七錢。
午服四錢。
林據說六七年前。
驚駭起病。
氣從左脅有聲。
攻及胸膈。
心中脹極。
氣降脹減。
必汗出溲溺。
此屬肝厥。
凡煩勞動怒。
即刻舉發。
肝木風火内寄。
其來必驟。
且有聲音。
久恙非湯藥可投。
緩調須用丸藥。
更發作自必輕減。
人參幹姜附子桂枝川椒小川連川楝子當歸白芍烏梅肉丸 顧平昔腸紅。
陰絡久傷。
左脅下宿瘕。
肝家風氣易結。
形瘦面青。
陰虛。
陽氣易冒。
血絡不得凝靜。
諸陽一并遂為厥。
沖氣自下犯胃為呃。
症似蓄血為狂。
奈脈細勁。
咽喉皆痛。
真陰枯槁之象水液無有。
風木大震。
此剛劑強鎮。
不能熄其厥冒耳。
生雞子黃(一枚)真阿膠(二錢)淡菜(泡洗五錢)龜版(五錢)沖入熱童便一杯。
戴酒客中虛多濕。
陽明素虛。
厥陰來乘。
當谷雨土旺用事。
風木與陽俱升逆。
郁冒而厥。
此平昔積勞内因。
與外邪無涉。
閱醫多用風藥。
是再傷肌表護衛之陽。
乃召風以緻中耳。
川桂枝羚羊角炒半夏橘紅明天麻茯苓當歸鈎藤 吳(三十)肝風痫厥。
迅發莫制。
都因腎真内怯。
平素多遺。
診脈芤弱。
議用固本丸。
固本加五味萸肉龍骨金箔蜜丸。
謝(五八)有年下虛。
春木自地而升。
陽浮上蒙清竅。
經雲。
下虛上實。
為厥癫疾。
肝風内震。
倘加惱怒。
必緻厥仆痱中。
大忌攻痰祛風藥。
熟地
神昏欲躁。
舌音縮。
手足牽引。
乃暑熱深陷。
謂之發痙。
熱閉在裡。
肢體反不發熱。
熱邪内閉則外脫。
豈非至急。
考古人方法。
清絡熱必兼芳香。
開裡竅以清神識。
若重藥攻邪。
直走腸胃。
與胞絡結閉無幹涉也。
犀角元參鮮生地連翹鮮菖蒲銀花化至寶丹四丸 金暑熱結聚于裡。
三焦交阻。
上則神呆不語。
牙關不開。
下則少腹沖氣。
小溲不利。
邪結皆無形之熱閉塞。
漸有痙厥之狀。
昨大便既下。
而現此象。
豈是垢滞。
議芳香宣竅。
通解在裡蘊熱。
紫雪丹一錢五分開水化勻三服。
鮑舌白。
渴欲冷凍飲料。
氣促。
嗆咳而呃。
胸悶昏谵。
此暑風濕熱穢濁痹塞。
宿垢尚在小腸。
旬日間漸變痙厥。
是為險機。
議逐穢結。
以冀稍清。
大杏仁連翹心竹葉心川貝母菖蒲根汁辰砂益元散煎藥化牛黃丸一服。
蔡暑濕熱。
都着氣分。
乃消食苦降滋血亂治。
熱熾津涸。
舌闆成痙。
究竟邪閉阻竅。
勢屬不穩。
人參生甘草石膏知母粳米 潘(二八)肝陽化風。
上冒為厥。
風陽内爍。
脂液涸而作痛。
此非實症。
剛燥忌用。
(肝風) 生地阿膠牡蛎天冬茯神生白芍 夏(五二)中年以後。
陽氣日衰。
是下焦偏冷。
陽不及護衛周身。
氣分更虛。
右肢如痿。
當春地氣上升。
身中肝風大震。
心嘈嗔怒。
痰湧音啞。
乃厥象也。
皆本氣自病。
最難見效。
熟地熟淡附子牛膝炭炒麥冬遠志炭茯苓 馬面青白。
入夜顴頰漸赤。
耳聾。
舌心幹闆而縮。
并不渴飲。
間有寒戰後熱。
此厥陰肝髒液涸風旋。
勢成痙厥危症。
勉從經旨之訓。
肝苦急。
當食甘以緩之。
甘麥大棗湯加阿膠。
陸面青。
頭痛動搖。
手足搐搦牽掣。
驚吓惱怒。
病從肝起。
如饑求食。
晝夜無寐。
都是肝風盤旋鼓舞。
漸為痫厥。
此乃五志之病。
阿膠牡蛎生地天冬小麥生白芍 某沖氣巅脹厥。
龍荟丸一錢二分。
顧此痿厥也。
蓋厥陰風旋。
陽冒神迷則為厥。
陽明絡空。
四末不用。
而為痿厥。
午後黃昏。
乃厥陰陽明旺時。
病機發現矣。
凡此皆屬絡病。
金匮篇中有之。
仲景雲。
諸厥宜下。
下之利不止者死。
明不下降之藥。
皆可止厥。
但不可硝黃再傷陰陽耳。
但積年沉。
非旦夕速效可知矣。
活鼈甲真阿膠方諸水鮮生地元參青黛 又照前方去元參加天冬。
厥從肝起。
其病在下。
木必得水而生。
陰水虧。
斯陽風爍筋。
而絡中熱沸即厥。
拙拟血屬介類。
味鹹入陰。
青色入肝。
潛陽為法。
又陰絡空隙。
厥陽内風掀然鼓動而為厥。
餘用鹹味入陰和陽。
介類有情之潛伏。
頗見小效。
但病根在下深遠。
湯劑輕浮。
焉能填隙。
改湯為膏。
取藥力味重以填實之。
亦止厥一法。
鮮鼈甲敗龜版豬脊髓羊骨髓生地天冬阿膠淡菜黃柏熬膏。
早服七錢。
午服四錢。
林據說六七年前。
驚駭起病。
氣從左脅有聲。
攻及胸膈。
心中脹極。
氣降脹減。
必汗出溲溺。
此屬肝厥。
凡煩勞動怒。
即刻舉發。
肝木風火内寄。
其來必驟。
且有聲音。
久恙非湯藥可投。
緩調須用丸藥。
更發作自必輕減。
人參幹姜附子桂枝川椒小川連川楝子當歸白芍烏梅肉丸 顧平昔腸紅。
陰絡久傷。
左脅下宿瘕。
肝家風氣易結。
形瘦面青。
陰虛。
陽氣易冒。
血絡不得凝靜。
諸陽一并遂為厥。
沖氣自下犯胃為呃。
症似蓄血為狂。
奈脈細勁。
咽喉皆痛。
真陰枯槁之象水液無有。
風木大震。
此剛劑強鎮。
不能熄其厥冒耳。
生雞子黃(一枚)真阿膠(二錢)淡菜(泡洗五錢)龜版(五錢)沖入熱童便一杯。
戴酒客中虛多濕。
陽明素虛。
厥陰來乘。
當谷雨土旺用事。
風木與陽俱升逆。
郁冒而厥。
此平昔積勞内因。
與外邪無涉。
閱醫多用風藥。
是再傷肌表護衛之陽。
乃召風以緻中耳。
川桂枝羚羊角炒半夏橘紅明天麻茯苓當歸鈎藤 吳(三十)肝風痫厥。
迅發莫制。
都因腎真内怯。
平素多遺。
診脈芤弱。
議用固本丸。
固本加五味萸肉龍骨金箔蜜丸。
謝(五八)有年下虛。
春木自地而升。
陽浮上蒙清竅。
經雲。
下虛上實。
為厥癫疾。
肝風内震。
倘加惱怒。
必緻厥仆痱中。
大忌攻痰祛風藥。
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