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化火兩途。

    苦辛洩氣。

    頻服既多。

    陽遂發洩。

    形雖若豐盈。

    而收藏固攝失職。

    少腹約束。

     陽道不舉。

    背脊喜靠。

    步履無力。

    皆是痿弱症端。

    漸至痿廢。

    議以通納之法。

    專事涵養生真。

    冀下元之陽。

    八脈之氣。

    收者收。

    通者通。

    庶乎近理。

    (腎陽奇脈兼虛) 鹿角霜淡苁蓉幹生菟絲粉生杜仲粉歸身五味大茴香遠志家韭子覆盆子雲茯苓蒜汁泛丸。

     (三四)脈左沉小。

    右弦。

    兩足腰膝酸無力。

    舌本腫脹。

    劑頸轟然蒸熱。

    痰涎湧出味鹹。

    此腎虛收納少權。

     督脈不司約束。

    陰火上泛。

    内風齊煽。

    久延痿厥沉。

    病根在下。

    通奇脈以收拾散越之陰陽為法。

    虎潛去知柏歸。

    。

    加枸杞青鹽。

    羊肉膠丸。

     脈濡弱。

    右大。

    心熱、煩渴。

    兩足膝腰髀伸縮不得自如。

    此乃下焦陰虛。

    熱爍筋骨而為痿。

    (下焦陰虛)生虎潛去龜廣鎖加元參。

     (二四)冬藏精氣既少。

    當春夏發洩。

    失血、遺精。

    筋弛骨痿。

    不堪行走。

    精血内怯。

    奇脈中少氣。

    三年久損。

     若不絕欲安閑。

    有偻廢難狀之疾。

    (骨痿) 鹿筋膠羯羊肉膠牛骨髓豬脊髓線魚膠苁蓉幹紫巴戟枸杞子茯苓沙苑子牛膝青鹽 病後。

    陰傷骨痿。

     生杜仲熟地龜甲黃柏虎骨牛膝當歸巴戟 症如曆節。

    但汗出筋縱而痛。

    冬月為甚。

    腰脊伛偻形俯。

    據述未病前。

    夢遺已久。

    是精血内損。

    無以營養筋骨。

    難與攻迫。

    議香茸丸。

    溫通太陽督脈。

    (督陽虛) 鹿茸(三兩)生當歸(二兩)麝香(一錢)生川烏(五錢) 雄羊腎三對。

    酒煮爛。

    搗丸。

     經雲。

    肺熱葉焦。

    則生痿。

    又雲。

    治痿獨取陽明。

    以及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論。

    内經于痿症一門。

    可謂詳審精密矣。

    奈後賢不解病情。

    以諸痿一症。

    或附錄于虛勞。

    或散見于風濕。

    大失經旨。

    賴丹溪先生。

    特表而出之。

    惜乎其言之未備也。

    夫痿症之旨。

    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之病。

    蓋肝主筋。

    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

    而筋骨拘攣。

    腎藏精。

    精血相生。

    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

    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

    肺主氣。

    為高清之髒。

    肺虛則高源化絕。

    化絕則水涸。

    水涸則不能濡潤筋骨。

    陽明為宗筋之長。

    陽明虛。

    則宗筋縱。

    宗筋縱則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機關。

    此不能步履。

    痿弱筋縮之症作矣。

    故先生治痿。

    無一定之法。

    用方無獨執之見。

    如沖任虛寒而成痿者。

    通陽攝陰。

    兼實奇脈為主。

    濕熱沉着下焦而成痿者。

    用苦辛寒燥為主。

    腎陽奇脈兼虛者。

    用通納八脈。

    收拾散越之陰陽為主。

    如下焦陰虛。

    及肝腎虛而成痿者。

    用河間飲子虎潛諸法。

    填納下焦。

    和肝熄風為主。

    陽明脈空。

    厥陰風動而成痿者。

    用通攝為主。

    肝腎虛而兼濕熱。

    及濕熱蒸灼筋骨。

    而成痿者。

    益下佐以溫通脈絡。

    兼清熱利濕為主。

    胃虛窒塞。

    筋骨不利而成痿者。

    用流通胃氣。

    及通利小腸火腑為主。

    胃陽腎督皆虛者。

    兩固中下為主。

    陽明虛。

    營絡熱及内風動而成痿者。

    以清營熱熄内風為主。

    肺熱葉焦而成痿者。

    用甘寒清上熱為主。

    邪風入絡而成痿者。

    以解毒宣行為主。

    精血内奪。

    奇脈少氣而成痿者。

    以填補精髓為主。

    先生立法精詳。

    真可垂諸不朽矣。

    (鄒滋九) 徐評下體痿弱。

    确是屬虛者多。

    案中多溫補肝腎。

    亦不為過。

    但其中必兼有風痰寒濕。

    一味蠻補。

    亦有未到之處。

    此等方起于宋而盛于明。

    古人不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