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加以堕水。

    外寒裡熱。

    痛極發厥。

    此屬周痹。

    (周痹) 桂枝木片姜黃羚羊角海桐皮花粉白蒺藜 照前方去姜黃白蒺加大豆、黃卷、木防己 (四四)風濕客邪。

    留于經絡。

    上下四肢流走而痛。

    邪行觸犯。

    不拘一處。

    古稱周痹。

    且數十年之久。

    豈區區湯散可效。

    凡新邪宜急散。

    宿邪宜緩攻。

     蜣螂蟲全蠍地龍穿山甲蜂房川烏麝香乳香上藥制末。

    以無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

     (三三)溫暖開洩。

    驟冷外加。

    風寒濕三氣交傷為痹。

    遊走上下為楚。

    邪入經隧。

    雖汗不解。

    貴乎宣通。

     桂枝杏仁滑石石膏川萆漢防己苡仁通草 經脈通而痛痹減。

    絡中虛則痿弱無力。

    周身汗出。

    陽洩已多。

    豈可再用苦辛以傷陽洩氣乎。

    内經以筋緩為陽明脈虛。

    當宗此旨。

     防風白術茯苓炙草桂枝當歸白芍苡仁 大凡邪中于經為痹。

    邪中于絡為痿。

    今痹痛全止。

    行走痿弱無力。

    經脈受傷。

    陽氣不為護持。

    法當溫養通補。

    經旨春夏養陽。

    重在扶培生氣耳。

     (四兩)茯苓(三兩)生白術(三兩)炙草淡苁蓉(二兩)當歸(三兩)牛膝(二兩)仙靈脾(二兩)虎骨膠金毛狗脊(十二兩無灰酒浸半日蒸熬膏)膠膏為丸。

     (三一)瀕海飓風潮濕。

    着于經脈之中。

    此為周痹。

    痹則氣血不通。

    陽明之陽不主司事。

    食腥膩遂不化為溏瀉。

    病有六七年。

    正虛邪實。

    不可急攻。

    宜緩。

     生白術生黃海桐皮川桂枝木羌活防風 痛勢流走而腫。

    後感外邪。

    參藥不可與也。

    從行痹治。

    (行痹) 羌活木防己石膏生甘草海桐皮杏仁 寒入陰分。

    筋骨痛。

    此為痹症。

    遺洩内虛。

    忌用表散劫真。

     當歸沙苑北細辛桂枝木生白術茯苓 虎骨當歸北細辛生白術茯苓 行痹入左足。

     生虎骨防己萆苡仁半夏茯苓 (氏)風濕發熱。

    萃于經脈。

    腫痛遊走。

    病名行痹。

    世俗呼為曆節風是也。

     桂枝羌活石膏甘草杏仁防風 行痹。

    腹中痛便難。

    不知饑。

     栝蒌皮紫菀杏仁郁金半夏山栀桑枝 肩胛連及臂指。

    走痛而腫。

    一年。

    乃肢痹也。

    絡虛留邪。

    和正祛邪。

    (肢痹) 防風海桐皮生白術歸身川羌活片姜黃白蒺藜 (三四)脈小弱。

    當長夏四肢痹痛。

    一止之後筋骨不甚舒展。

    此衛陽單薄。

    三氣易襲。

    先用陽明流暢氣血方。

     生白術漢防己川獨活苡仁茯苓 (三二)肢痹痛頻發。

     羚羊角木防己川桂枝尖晚蠶砂川萆白通草生苡仁茯苓 冬月溫暖。

    真氣未得潛藏。

    邪乘内虛而伏。

    因驚蟄節。

    春陽内動。

    伏氣乃發。

    初受風寒。

    已從熱化。

    兼以夜坐不眠。

    身中陽氣。

    亦為洩越。

    醫者但執風寒濕三邪合成為痹。

    不曉病随時變之理。

    羌防葛根。

    再洩其陽。

    必緻增劇矣。

    焉望痛緩。

    議用仲景木防己湯法。

     木防己石膏桂枝片姜黃杏仁桑枝 氣中伏邪得宣。

    右肢痹痛已緩。

    血分留熱壅着。

    左肢痛勢未衰。

    足微腫。

    體質陰虛。

    仍以宣通輕劑。

     羚羊角桂枝木片姜黃花粉木防己杏仁桑皮 濕熱流着。

    四肢痹痛。

     川桂枝木防己蠶砂石膏杏仁威靈仙 左脈如刃。

    右脈緩澀。

    陰虧本質。

    暑熱為瘧。

    水谷濕氣下墜。

    肢末遂成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