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延成勞。
務以月經通爽。
不緻邪劫幹血。
生鼈甲(一兩)桃仁(三錢)炒丹皮(一錢)穿山甲(三錢)楂肉(一錢半)生香附(一錢半) 顧左脅有瘧母。
乃氣血交結之故。
治宜通絡。
(瘧母) 鼈甲桃仁金鈴子牡蛎丹皮夏枯草 江遠客。
水土各别。
胃受食物未和。
更遭嗔怒動肝。
木犯胃土。
瘧傷。
脅中有形瘕聚。
三年宿恙。
氣血暗消。
但久必入血。
湯藥焉能取效。
宜用緩法。
以疏通其絡。
若不追拔。
緻陽結陰枯。
釀成噎膈難治矣。
生鼈甲桃仁麝香蟲韭白根粉歸須郁李仁冬葵子熬膏 吳(二四)瘧反複。
左脅瘧母。
生鼈甲生牡蛎炒桃仁當歸須炒延胡柴胡梢桂枝木炒楂肉青皮 某夏秋濕熱瘧痢。
正虛邪留。
混入血絡。
結成瘕瘧母。
夫濕氣熱氣。
本屬無形。
醫治非法。
血脈蘊邪。
故寒熱間發。
仲景立法。
務在緩攻。
急則變為中滿。
慎之。
兼服鼈甲煎丸。
知母草果半夏黃芩烏梅生姜秋露水煎。
金(十一)經年老瘧。
左脅已結瘧母。
邪已入絡。
與氣血膠結成形。
區區表裡解散之藥。
焉得入絡通血脈。
攻堅壘。
佐以辛香。
是絡病大旨。
生牡蛎(三錢)歸須(二錢)桃仁(二錢)桂枝(五分)炒蜀漆(一錢)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少陰三瘧已久。
當升陽溫經。
(三日瘧陽虛) 鹿茸熟附子人參粗桂枝當歸炒黑蜀漆 呂(二四)陰瘧一年方止。
羸瘦妨食。
食入不運。
不飲湯水。
四肢無力。
診脈微弱不鼓。
屢進六君益氣無效。
當溫裡通陽。
從火生土意。
人參熟附子生益智茯神白芍生姜 吳(四一)三瘧愈後反複。
寒多有汗。
勞則陽洩緻瘧。
議護陽卻邪。
川桂枝熟附子生于術炙草生姜南棗肉 某陰瘧汗多。
下焦冷。
用升陽法。
人參鹿茸桂枝木當歸炙甘草生姜大棗 陸(四七)邪深留陰。
三日始有瘧發。
但熱來必神昏谵妄。
是膻中震動所緻。
議定未病兩日。
日進清心牛黃丸一服。
試看後期。
瘧至何如。
(邪擾心營) 蔡(氏)三日瘧。
一年有餘。
勞則欲發内熱。
素有結痞。
今長大攻走不定。
氣逆欲嘔酸。
經閉四載。
當厥陰陽明同治。
(肝胃) 半夏川連幹姜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烏梅 蔡(五三)三瘧。
不饑不納。
惡心。
渴喜熱飲。
診脈沉細。
脾陽困頓。
不能送邪外出。
治以四獸飲。
(脾陽虛) 沈(五二)三瘧。
腹脹。
不渴嘔水。
邪在脾胃之絡。
溫疏裡邪。
勿用表散。
草果粗桂枝生姜濃樸炒蜀漆茯苓 又溫脾通胃得效。
生于術淡附子川桂枝炒黑蜀漆濃樸生姜 某(四五)三瘧經年。
至今複受濕邪。
及發日來。
舌白脘悶。
渴喜熱飲。
當溫太陰。
杏仁草果知母桂枝半夏生姜濃樸烏梅 詹(二九)三瘧。
脾發。
用露姜法。
寒止熱盛。
加入烏梅五分。
取其酸味以和陰。
謂其瘧久。
陰亦傷耳。
胡陰瘧。
滞傷脾胃。
用苦辛溫得效。
瘧未已。
腹脹便洩。
議理中陽。
人參益智木香茯苓濃樸廣皮生姜 錢(三五)遇勞。
瘧發數年。
初起即三陰。
此傷損已在髒陰之絡。
最難速效。
甘溫益氣。
久進益氣湯。
某(四三)三瘧早截。
中陽窒塞。
脘脹不運。
背寒肢冷。
草果仁杏仁半夏茯苓桂枝濃樸廣皮生姜 某脈濡。
面黃舌白。
脘中格拒。
湯水皆嘔。
三日瘧一至。
據色脈診。
乃足太陰陽微飲結。
當以溫藥和之。
半夏荜茇丁香柄草蔻濃樸姜汁 李初病勞倦晡熱。
投東垣益氣湯。
未嘗背謬。
而得湯反劇。
聞谷氣穢。
間日瘧來。
渴思涼飲。
此必暑邪内伏。
緻營衛周流與邪觸着。
為寒熱分争矣。
故甘溫益氣。
升舉脾髒氣血。
與暑熱異岐。
胃中熱灼。
陽土愈燥。
上脘不納。
腸結便閉。
其初在經在氣。
其久入絡入血。
由陽入陰。
間日延為三瘧。
奇脈跷維。
皆被邪傷。
内經謂陽維為病。
苦寒熱也。
維為一身綱維。
故由四末寒凜而起。
但仍是脈絡為病。
故參術附。
不能固陽以益其虛。
歸桂地芍無能養營以卻邪矣。
昔軒岐有刺瘧之旨。
深慮邪與氣血混成一所。
汗吐下無能分其邪耳。
後漢張仲景。
推展聖經蘊奧。
謂瘧邪經月不解。
勢必邪結血中有瘕瘧母之累瘁。
制方鼈甲煎丸。
方中大意。
取用蟲蟻有四。
意謂飛者升。
走者降。
靈動迅速追拔沉混氣血之邪。
蓋散之不解。
邪非在表。
攻之不驅。
邪非着裡。
補正卻邪。
正邪并樹無益。
故聖人另辟手眼。
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
治經千百.曆有明驗。
服十二日幹支一周。
倘未全功。
當以升其八脈之氣。
由至陰返于陽位。
無有不告安之理。
(氣血凝絡) 某陰瘧兩月。
或輕或重。
左脅按之酸痛。
邪伏厥陰血絡。
恐結瘧母。
議通絡以逐邪。
用仲景鼈甲煎丸。
每早服三十粒。
當寒熱日勿用。
昌(二四)三瘧皆邪入陰絡。
故汗下為忌。
經年瘧罷。
瘕瘧母。
仍聚季脅。
邪攻血氣之結。
攻逐瘀聚。
升降以通陰陽。
乃仲景成法。
但診脈細微。
食減神衰。
攻法再施。
恐擾中滿。
前與溫補通陽頗安。
然守中之補。
姑緩為宜。
(瘧母) 人參當歸淡附子淡幹姜茯苓肉桂鼈甲膠丸 諸瘧由伏邪而成。
非旦夕之因為患也。
六淫之氣。
惟燥不能為害。
而新涼收束。
實屬有關考之聖訓。
獨手三陽。
手厥陰。
卻無其症名。
醫者當辨其六氣中。
所傷何氣。
六經中病涉何經。
若小柴胡專主少陽。
豈能兼括也。
夫溫瘧瘅瘧。
痰食瘴疠諸瘧。
皆有成方。
予不複贅。
但此症春月及冬時間有。
惟夏秋暑濕為患者居多。
暑必挾濕。
專傷氣分。
第一要分别其上焦中焦之因。
暑濕二氣何者為重。
若暑熱重者。
專究上焦肺髒清氣。
瘧來時。
必熱重而寒微。
唇舌必绛赤。
煩渴而喜涼飲。
飲多無痞滿之患。
其脈色自有陽勝之候。
當宗桂枝白虎法。
及天水散。
加辛涼之品為治。
若濕邪重者。
當議中焦脾胃陽氣。
瘧來時。
雖則熱勢蒸燔。
舌必有粘膩之苔。
渴喜暖湯。
胸脘覺痞脹嘔惡。
其脈色。
自有陽氣不舒之情狀。
當宗正氣散。
及二陳湯去甘草。
加杏蔻生姜之類主之。
必要陽勝于陰。
而後配和陽之劑。
日後方無贻累。
倘症象兩兼。
則兩法兼之可也。
大凡是症。
若邪氣輕而正不甚虛者。
寒熱相等。
而作止有時。
邪氣重而正氣怯者寒熱模糊。
來勢必混而不分。
又雲邪淺則一日一發。
邪稍深則間日一發。
邪最深則三日一發。
古稱為三陰大瘧。
以肝脾腎三髒之見症為要領。
其補瀉寒溫。
亦不離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
可知陽經輕淺之方。
治之無益也。
所雲移早則邪達于陽。
移晏則邪陷于陰。
陰陽勝複。
于此可參。
若久而不已。
必有他症之虞。
太陰之虛浮脹滿。
有通補之理中法。
開腑之五苓湯。
少陰之痿弱成勞。
有滋陰之複脈湯。
溫養之升奇法。
厥陰之厥逆吐蛔。
及邪結為瘧母。
有烏梅丸。
與鼈甲煎法。
又如心經瘧久。
勢必動及其營。
則為煩渴見紅之累。
肺經瘧久。
理必傷及其津。
則為胃秘腸痹之候。
一則涼陰為主。
一則清降為宜。
然而瘧之名目不一。
而瘧之兼症甚多。
若不達權通變。
而安能一一盡善。
即如暑濕格拒三焦。
而嘔逆不納者。
宗半夏瀉心法。
穢濁蒙蔽膻中。
而清靈昧甚者。
用牛黃清心丸。
心陽暴脫。
有龍蛎之救逆。
胃虛嘔呃。
有旋複代赭之成方。
如表散和解。
通陽補氣。
滋陰化營。
搜邪入絡。
動藥劫截。
辛酸兩和。
營氣并補。
及陽瘧之後養胃陰。
陰瘧之後理脾陽等法。
已全備矣。
彙集諸家。
融通無拘。
所謂用藥如用兵。
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
(邵新甫) 徐評皆依樣畫葫蘆之談。
又評古聖凡一病必有一主方。
如瘧疾小柴胡湯主方也。
瘧象不同。
總以此方加減。
或有别症。
則不用原方亦可。
蓋不用柴胡湯而亦可愈者。
固有此理。
若以為瘧而斷不可用柴胡。
則亂道矣。
餘向聞此老治瘧。
禁用柴胡。
耳食之人。
相傳以為秘法。
相戒不用。
餘以為此乃妄人傳說。
此老決不至此。
今閱此案。
無一方用柴胡。
乃知此語信然。
則此老之離經叛道。
真出人意表者矣。
夫柴胡湯少陽經之主方。
凡寒熱往來之症。
非此不可。
而仲景用柴胡之處最多。
傷寒論雲。
凡傷寒之柴胡症有數論。
但見一症便是。
不必悉具。
其推崇柴胡如此。
乃此老偏與聖人相背。
獨不用柴胡。
譬之太陽症。
獨不許用桂枝。
陽明症獨不許用葛根。
此必無知妄人。
豈有老名醫而有此等議論者。
真天下之怪事也。
務以月經通爽。
不緻邪劫幹血。
生鼈甲(一兩)桃仁(三錢)炒丹皮(一錢)穿山甲(三錢)楂肉(一錢半)生香附(一錢半) 顧左脅有瘧母。
乃氣血交結之故。
治宜通絡。
(瘧母) 鼈甲桃仁金鈴子牡蛎丹皮夏枯草 江遠客。
水土各别。
胃受食物未和。
更遭嗔怒動肝。
木犯胃土。
瘧傷。
脅中有形瘕聚。
三年宿恙。
氣血暗消。
但久必入血。
湯藥焉能取效。
宜用緩法。
以疏通其絡。
若不追拔。
緻陽結陰枯。
釀成噎膈難治矣。
生鼈甲桃仁麝香蟲韭白根粉歸須郁李仁冬葵子熬膏 吳(二四)瘧反複。
左脅瘧母。
生鼈甲生牡蛎炒桃仁當歸須炒延胡柴胡梢桂枝木炒楂肉青皮 某夏秋濕熱瘧痢。
正虛邪留。
混入血絡。
結成瘕瘧母。
夫濕氣熱氣。
本屬無形。
醫治非法。
血脈蘊邪。
故寒熱間發。
仲景立法。
務在緩攻。
急則變為中滿。
慎之。
兼服鼈甲煎丸。
知母草果半夏黃芩烏梅生姜秋露水煎。
金(十一)經年老瘧。
左脅已結瘧母。
邪已入絡。
與氣血膠結成形。
區區表裡解散之藥。
焉得入絡通血脈。
攻堅壘。
佐以辛香。
是絡病大旨。
生牡蛎(三錢)歸須(二錢)桃仁(二錢)桂枝(五分)炒蜀漆(一錢)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少陰三瘧已久。
當升陽溫經。
(三日瘧陽虛) 鹿茸熟附子人參粗桂枝當歸炒黑蜀漆 呂(二四)陰瘧一年方止。
羸瘦妨食。
食入不運。
不飲湯水。
四肢無力。
診脈微弱不鼓。
屢進六君益氣無效。
當溫裡通陽。
從火生土意。
人參熟附子生益智茯神白芍生姜 吳(四一)三瘧愈後反複。
寒多有汗。
勞則陽洩緻瘧。
議護陽卻邪。
川桂枝熟附子生于術炙草生姜南棗肉 某陰瘧汗多。
下焦冷。
用升陽法。
人參鹿茸桂枝木當歸炙甘草生姜大棗 陸(四七)邪深留陰。
三日始有瘧發。
但熱來必神昏谵妄。
是膻中震動所緻。
議定未病兩日。
日進清心牛黃丸一服。
試看後期。
瘧至何如。
(邪擾心營) 蔡(氏)三日瘧。
一年有餘。
勞則欲發内熱。
素有結痞。
今長大攻走不定。
氣逆欲嘔酸。
經閉四載。
當厥陰陽明同治。
(肝胃) 半夏川連幹姜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烏梅 蔡(五三)三瘧。
不饑不納。
惡心。
渴喜熱飲。
診脈沉細。
脾陽困頓。
不能送邪外出。
治以四獸飲。
(脾陽虛) 沈(五二)三瘧。
腹脹。
不渴嘔水。
邪在脾胃之絡。
溫疏裡邪。
勿用表散。
草果粗桂枝生姜濃樸炒蜀漆茯苓 又溫脾通胃得效。
生于術淡附子川桂枝炒黑蜀漆濃樸生姜 某(四五)三瘧經年。
至今複受濕邪。
及發日來。
舌白脘悶。
渴喜熱飲。
當溫太陰。
杏仁草果知母桂枝半夏生姜濃樸烏梅 詹(二九)三瘧。
脾發。
用露姜法。
寒止熱盛。
加入烏梅五分。
取其酸味以和陰。
謂其瘧久。
陰亦傷耳。
胡陰瘧。
滞傷脾胃。
用苦辛溫得效。
瘧未已。
腹脹便洩。
議理中陽。
人參益智木香茯苓濃樸廣皮生姜 錢(三五)遇勞。
瘧發數年。
初起即三陰。
此傷損已在髒陰之絡。
最難速效。
甘溫益氣。
久進益氣湯。
某(四三)三瘧早截。
中陽窒塞。
脘脹不運。
背寒肢冷。
草果仁杏仁半夏茯苓桂枝濃樸廣皮生姜 某脈濡。
面黃舌白。
脘中格拒。
湯水皆嘔。
三日瘧一至。
據色脈診。
乃足太陰陽微飲結。
當以溫藥和之。
半夏荜茇丁香柄草蔻濃樸姜汁 李初病勞倦晡熱。
投東垣益氣湯。
未嘗背謬。
而得湯反劇。
聞谷氣穢。
間日瘧來。
渴思涼飲。
此必暑邪内伏。
緻營衛周流與邪觸着。
為寒熱分争矣。
故甘溫益氣。
升舉脾髒氣血。
與暑熱異岐。
胃中熱灼。
陽土愈燥。
上脘不納。
腸結便閉。
其初在經在氣。
其久入絡入血。
由陽入陰。
間日延為三瘧。
奇脈跷維。
皆被邪傷。
内經謂陽維為病。
苦寒熱也。
維為一身綱維。
故由四末寒凜而起。
但仍是脈絡為病。
故參術附。
不能固陽以益其虛。
歸桂地芍無能養營以卻邪矣。
昔軒岐有刺瘧之旨。
深慮邪與氣血混成一所。
汗吐下無能分其邪耳。
後漢張仲景。
推展聖經蘊奧。
謂瘧邪經月不解。
勢必邪結血中有瘕瘧母之累瘁。
制方鼈甲煎丸。
方中大意。
取用蟲蟻有四。
意謂飛者升。
走者降。
靈動迅速追拔沉混氣血之邪。
蓋散之不解。
邪非在表。
攻之不驅。
邪非着裡。
補正卻邪。
正邪并樹無益。
故聖人另辟手眼。
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
治經千百.曆有明驗。
服十二日幹支一周。
倘未全功。
當以升其八脈之氣。
由至陰返于陽位。
無有不告安之理。
(氣血凝絡) 某陰瘧兩月。
或輕或重。
左脅按之酸痛。
邪伏厥陰血絡。
恐結瘧母。
議通絡以逐邪。
用仲景鼈甲煎丸。
每早服三十粒。
當寒熱日勿用。
昌(二四)三瘧皆邪入陰絡。
故汗下為忌。
經年瘧罷。
瘕瘧母。
仍聚季脅。
邪攻血氣之結。
攻逐瘀聚。
升降以通陰陽。
乃仲景成法。
但診脈細微。
食減神衰。
攻法再施。
恐擾中滿。
前與溫補通陽頗安。
然守中之補。
姑緩為宜。
(瘧母) 人參當歸淡附子淡幹姜茯苓肉桂鼈甲膠丸 諸瘧由伏邪而成。
非旦夕之因為患也。
六淫之氣。
惟燥不能為害。
而新涼收束。
實屬有關考之聖訓。
獨手三陽。
手厥陰。
卻無其症名。
醫者當辨其六氣中。
所傷何氣。
六經中病涉何經。
若小柴胡專主少陽。
豈能兼括也。
夫溫瘧瘅瘧。
痰食瘴疠諸瘧。
皆有成方。
予不複贅。
但此症春月及冬時間有。
惟夏秋暑濕為患者居多。
暑必挾濕。
專傷氣分。
第一要分别其上焦中焦之因。
暑濕二氣何者為重。
若暑熱重者。
專究上焦肺髒清氣。
瘧來時。
必熱重而寒微。
唇舌必绛赤。
煩渴而喜涼飲。
飲多無痞滿之患。
其脈色自有陽勝之候。
當宗桂枝白虎法。
及天水散。
加辛涼之品為治。
若濕邪重者。
當議中焦脾胃陽氣。
瘧來時。
雖則熱勢蒸燔。
舌必有粘膩之苔。
渴喜暖湯。
胸脘覺痞脹嘔惡。
其脈色。
自有陽氣不舒之情狀。
當宗正氣散。
及二陳湯去甘草。
加杏蔻生姜之類主之。
必要陽勝于陰。
而後配和陽之劑。
日後方無贻累。
倘症象兩兼。
則兩法兼之可也。
大凡是症。
若邪氣輕而正不甚虛者。
寒熱相等。
而作止有時。
邪氣重而正氣怯者寒熱模糊。
來勢必混而不分。
又雲邪淺則一日一發。
邪稍深則間日一發。
邪最深則三日一發。
古稱為三陰大瘧。
以肝脾腎三髒之見症為要領。
其補瀉寒溫。
亦不離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
可知陽經輕淺之方。
治之無益也。
所雲移早則邪達于陽。
移晏則邪陷于陰。
陰陽勝複。
于此可參。
若久而不已。
必有他症之虞。
太陰之虛浮脹滿。
有通補之理中法。
開腑之五苓湯。
少陰之痿弱成勞。
有滋陰之複脈湯。
溫養之升奇法。
厥陰之厥逆吐蛔。
及邪結為瘧母。
有烏梅丸。
與鼈甲煎法。
又如心經瘧久。
勢必動及其營。
則為煩渴見紅之累。
肺經瘧久。
理必傷及其津。
則為胃秘腸痹之候。
一則涼陰為主。
一則清降為宜。
然而瘧之名目不一。
而瘧之兼症甚多。
若不達權通變。
而安能一一盡善。
即如暑濕格拒三焦。
而嘔逆不納者。
宗半夏瀉心法。
穢濁蒙蔽膻中。
而清靈昧甚者。
用牛黃清心丸。
心陽暴脫。
有龍蛎之救逆。
胃虛嘔呃。
有旋複代赭之成方。
如表散和解。
通陽補氣。
滋陰化營。
搜邪入絡。
動藥劫截。
辛酸兩和。
營氣并補。
及陽瘧之後養胃陰。
陰瘧之後理脾陽等法。
已全備矣。
彙集諸家。
融通無拘。
所謂用藥如用兵。
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
(邵新甫) 徐評皆依樣畫葫蘆之談。
又評古聖凡一病必有一主方。
如瘧疾小柴胡湯主方也。
瘧象不同。
總以此方加減。
或有别症。
則不用原方亦可。
蓋不用柴胡湯而亦可愈者。
固有此理。
若以為瘧而斷不可用柴胡。
則亂道矣。
餘向聞此老治瘧。
禁用柴胡。
耳食之人。
相傳以為秘法。
相戒不用。
餘以為此乃妄人傳說。
此老決不至此。
今閱此案。
無一方用柴胡。
乃知此語信然。
則此老之離經叛道。
真出人意表者矣。
夫柴胡湯少陽經之主方。
凡寒熱往來之症。
非此不可。
而仲景用柴胡之處最多。
凡傷寒之柴胡症有數論。
但見一症便是。
不必悉具。
其推崇柴胡如此。
乃此老偏與聖人相背。
獨不用柴胡。
譬之太陽症。
獨不許用桂枝。
陽明症獨不許用葛根。
此必無知妄人。
豈有老名醫而有此等議論者。
真天下之怪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