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川連黃芩幹姜半夏人參枳實
朱(女)厥陰沖氣上攻。
眩暈。
間瘧。
安胃丸三錢椒梅湯送。
陳(氏)瘧母。
是瘧邪入絡。
與血氣扭結。
必凝然不動。
今述遇冷勞怒。
沖氣至脘。
痛必嘔逆。
必三日氣降痛緩。
而後水飲得入。
此厥逆之氣。
由肝入胃。
沖脈不和。
則經水不調。
延胡川楝子半夏蓬術蒲黃五靈脂姜汁 韓(二七)瘧不止。
欲吐。
炒半夏(一錢半)濃樸(一錢)青皮(一錢)炒焦知母(一錢半)草果仁(一錢)橘紅(一錢) 臨服調入姜汁一錢。
吳背寒。
瘧來漸晏。
邪有入陰之意。
此伏邪不肯解散。
都因久積煩勞。
未病先虛也。
飲水少腹如墜。
脘中痞結不舒。
中焦屢受邪迫。
陽氣先已餒弱。
議兩和太陰陽明法。
(脾胃) 草果知母半夏濃樸姜汁烏梅黃芩花粉 又進兩和陰陽。
寒熱已止。
診脈右濡。
明是氣衰。
宜和胃生津。
使餘邪不攻自解。
人參知母炙鼈甲生白芍烏梅肉大麥仁炒丹皮 又脈左數。
舌绛暮渴。
炒麥冬人參首烏白芍丹皮茯神另更衣丸二錢 陸(六十)口湧清涎。
不饑不食。
寒熱邪氣。
交會中焦。
脾胃日困。
半夏姜汁茯苓濃樸炒常山草果烏梅 又大半夏湯加草果烏梅。
淩(十三)瘧久。
脾胃氣傷。
不食倦怠。
半年不肯複元。
論理必用參術益氣。
但貧窘豈能久用。
然久延不蘇。
倘腹滿浮腫。
便難調治。
白術膏加砂仁末。
某(三一)瘧邪由四末以擾中宮。
脾胃受傷無疑。
但寒暑更遷。
病邪既久。
髒腑真氣自衰。
兩年來納谷不運。
漸覺衰微。
不耐風冷之侵。
并無凝痰聚氣見症。
此必胸中宗氣自餒。
緻清陽不司轉運。
當以仲景苓桂術甘湯。
又六君子湯去甘草加檀香泥桂枝木。
吳瘧已複瘧。
溺濁淋痛。
稚年脾瘧。
食物不慎。
色黃。
腹膨有滞。
脾胃愈衰。
東垣雲。
中氣不足。
溲便乃變。
初秋交冬。
疊加反複。
久則五疳勞瘵。
當慎于食物。
令脾胃氣靈可效。
宗脾胃論。
升降疏補法。
人參茯苓炙草廣皮使君子神曲楂肉麥芽澤瀉 祝此勞傷陽氣。
更感冷熱不正之氣。
身熱無汗。
肢冷腹熱。
自利。
舌灰白。
微嘔。
顯然太陰受病。
診脈小右濡。
不饑。
入夜昏谵語。
但如寐。
不加狂躁。
論脾為柔髒。
體陰用陽。
治法雖多。
從未及病。
當遵前輩冷香縮脾遺意。
人參益智仁茯苓新會皮生濃樸苡仁木瓜砂仁 又脈右弦。
來去不齊。
左小弱。
舌邊紅。
舌心白黃微绉。
鼻冷四肢冷。
熱時微渴。
不饑不思食。
前議太陰脾髒受病。
瘧邪從四末乘中。
必脾胃受病。
鼻準四肢皆冷。
是陽氣微弱。
因病再傷。
竟日不暖。
但形肉消爍。
不敢剛劫攻邪。
以宣通脾胃之陽。
在陰伏邪。
無發散清熱之理。
人參草果炒半夏生姜茯苓新會皮蒸烏梅肉二帖後加附子。
後又加牡蛎。
吳(十七)瘧傷脾胃。
腹中不和。
脈右澀。
食入脹甚。
前方通調氣血。
佐以洩木。
服之積滞既下。
痛随利減。
仍宜制木安土。
不可作陽虛溫補治。
生于術川連椒目麥芽雞肫皮廣皮濃樸炒山楂 陳(四六)瘧邪由四末以擾中。
皆陽明厥陰界域。
陽明衰。
則厥陰來乘。
津液少。
斯内風必動。
昔賢以麻屬氣虛。
木是濕痰敗血。
今戊亥頻熱。
行走淋汗。
顯然液虛。
陽動風生。
脂液不得灌溉肢末。
非濕痰氣分之恙。
(肝風) 冬桑葉(九蒸)熟首烏黑芝麻柏子仁茯神當歸杞子菊花炭蜜丸 李脈左弦。
嘔吐。
發熱後。
脘中痞悶不爽。
宜慎口腹。
清肅上中二焦。
不緻再延成瘧。
進苦辛法。
(痞) 杏仁郁金山栀豆豉白蔻枳殼 孫高年發瘧。
寒熱夜作。
胸悶不欲食。
煩渴熱頻。
最慮其邪陷為厥。
進陽旦法。
桂枝黃芩花粉生白芍生左牡蛎煨姜南棗 姬瘧脈沉澀。
中脘痞結。
此屬裡症。
用瀉心法。
半夏川連橘紅枳實黃芩生姜汁 又脈沉。
右關大。
瘧未止。
寒熱子後作。
煩渴。
中悶不欲食。
醋炒半夏杏仁黃芩花粉草果生姜 陸瘧截。
虛氣痞結。
成身痛。
桂枝炒焦半夏姜汁廣皮白當歸茯苓 錢(氏)暑熱傷氣成瘧。
胸痞結。
嘔吐痰沫。
皆熱氣之結。
前醫瀉心法極是。
人參汁枳實汁黃連黃芩炒半夏杏仁濃樸姜汁 汪此濕熱與水谷交蒸。
全在氣分。
嘗得三焦分消清解。
既成間日瘧疾。
邪正互争。
原無大害。
初誤于混指傷寒六經。
再謬于參術守補。
緻邪彌漫。
神昏喘急。
谵妄痙搐。
皆邪無出路。
内閉則外脫。
求其協熱下利。
已不可得。
診脈細澀。
按腹膨滿。
夫痞滿屬氣。
燥實在血。
今洞利後而加腹滿。
諸氣皆結。
豈非閉塞而然。
潰敗決裂至此。
難望挽救。
細葉菖蒲根汁(二錢)草果仁(五分)茯苓皮(三錢)紫濃樸(一錢)綿茵陳(三錢) 辰砂益元散(五錢)連翹心(一錢半)金銀花(三錢) 另用牛黃丸一服用涼開水緩緩以茶匙挑化服。
潘(氏)伏邪發熱。
厥後成瘧。
間日一至。
咳嗽痰多。
惡心中痞。
其邪在肺胃之絡。
拟進苦辛輕劑。
杏仁黃芩半夏橘紅白蔻花粉 程(氏)脈右大。
寒熱微嘔。
脘痞不納。
四末瘧邪交于中宮。
當苦辛洩降。
酸苦洩熱。
邪勢再減二三。
必從清補可愈。
川連炒半夏姜汁黃芩知母草果炒濃樸烏梅肉 毛(氏)用玉女煎。
寒熱未已。
渴飲仍然。
嘔惡已減。
周身皆痛。
診脈兩手俱數。
舌色灰白邊赤。
汗洩不解。
拟用酸苦洩其在裡熱邪。
務以瘧止。
再調體質。
黃芩黃連草果白芍烏梅知母用秋露水煎藥。
又寒熱由四末以擾中宮。
胃口最當其殘害。
熱悶不饑。
胃傷邪留。
清熱利痰。
固為要法。
但有年氣弱。
兼之病經匝月。
清邪之中。
必佐輔正。
議用半夏瀉心法。
人參半夏黃連黃芩枳實姜汁 方勞瘧再發。
(勞瘧) 人參草果生姜烏梅秋露水煎。
又補中益氣湯加草果知母姜棗。
陳絡虛則痛。
陽微則脹。
左脅有瘧母。
邪留正傷。
此勞瘧。
人參當歸肉桂焦術炙草茯苓廣皮生姜南棗四劑後。
用五苓散一服。
某勞瘧畏寒。
下虛不納。
六味加肉桂五味。
某瘧未止。
熱陷下痢。
中痞不欲食。
(瘧兼熱痢) 人參川連黃芩生白芍廣皮炒當歸炒山楂幹姜枳實銀花 又瘧後勞複。
人參當歸白芍棗仁茯神廣皮生姜南棗 範(三三)脈小澀。
病起瘧後。
食物不和。
仍誦讀煩勞。
遂至左肋。
連及少腹。
常有厥起。
或攻胃脘。
或聚腹中。
凝着脹。
古語雲。
瘧不離乎肝膽。
亦猶咳不離乎肺也。
蓋肝得邪助。
木勢張揚。
中土必然受侮。
本氣自怯。
運納之權自減。
清陽既少展舒。
濁陰日踞。
漸為痞滿。
上年溫養辛甘久進。
未見病去。
其治體之法。
諒不能卻。
自述靜處病加。
煩動小安。
其為氣血久阻為郁。
議用通絡法。
以病根由瘧久。
邪留絡中耳。
(氣血凝絡) 紫降香桃仁小香附淡姜渣神曲雞肫皮南山楂韭根汁法丸 高瘧發既多邪入于絡。
絡屬血分。
汗下未能逐邪。
仲景制鼈甲煎丸一法。
搜剔絡中留伏之邪。
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瘧邪經月不解。
邪已入絡。
絡聚血。
邪攻則血下。
究竟寒熱煩渴。
目黃舌膩。
溺赤短少。
全是裡邪未清。
凡腥葷宜禁。
蔬食不助邪壅。
閱醫藥柴葛攻表。
消導通便。
與瘧無與。
用仲景鼈甲煎丸。
早十粒。
午十粒。
黃昏十粒。
開水送。
費瘧邪迫傷津液。
胃減不饑。
腸燥便紅。
左脅微堅。
有似瘧母結聚。
當宣絡熱。
以肅餘邪。
生地知母丹皮麻仁生鼈甲 某(氏)瘧邪内陷。
變成陰瘧。
久
眩暈。
間瘧。
安胃丸三錢椒梅湯送。
陳(氏)瘧母。
是瘧邪入絡。
與血氣扭結。
必凝然不動。
今述遇冷勞怒。
沖氣至脘。
痛必嘔逆。
必三日氣降痛緩。
而後水飲得入。
此厥逆之氣。
由肝入胃。
沖脈不和。
則經水不調。
延胡川楝子半夏蓬術蒲黃五靈脂姜汁 韓(二七)瘧不止。
欲吐。
炒半夏(一錢半)濃樸(一錢)青皮(一錢)炒焦知母(一錢半)草果仁(一錢)橘紅(一錢) 臨服調入姜汁一錢。
吳背寒。
瘧來漸晏。
邪有入陰之意。
此伏邪不肯解散。
都因久積煩勞。
未病先虛也。
飲水少腹如墜。
脘中痞結不舒。
中焦屢受邪迫。
陽氣先已餒弱。
議兩和太陰陽明法。
(脾胃) 草果知母半夏濃樸姜汁烏梅黃芩花粉 又進兩和陰陽。
寒熱已止。
診脈右濡。
明是氣衰。
宜和胃生津。
使餘邪不攻自解。
人參知母炙鼈甲生白芍烏梅肉大麥仁炒丹皮 又脈左數。
舌绛暮渴。
炒麥冬人參首烏白芍丹皮茯神另更衣丸二錢 陸(六十)口湧清涎。
不饑不食。
寒熱邪氣。
交會中焦。
脾胃日困。
半夏姜汁茯苓濃樸炒常山草果烏梅 又大半夏湯加草果烏梅。
淩(十三)瘧久。
脾胃氣傷。
不食倦怠。
半年不肯複元。
論理必用參術益氣。
但貧窘豈能久用。
然久延不蘇。
倘腹滿浮腫。
便難調治。
白術膏加砂仁末。
某(三一)瘧邪由四末以擾中宮。
脾胃受傷無疑。
但寒暑更遷。
病邪既久。
髒腑真氣自衰。
兩年來納谷不運。
漸覺衰微。
不耐風冷之侵。
并無凝痰聚氣見症。
此必胸中宗氣自餒。
緻清陽不司轉運。
當以仲景苓桂術甘湯。
又六君子湯去甘草加檀香泥桂枝木。
吳瘧已複瘧。
溺濁淋痛。
稚年脾瘧。
食物不慎。
色黃。
腹膨有滞。
脾胃愈衰。
東垣雲。
中氣不足。
溲便乃變。
初秋交冬。
疊加反複。
久則五疳勞瘵。
當慎于食物。
令脾胃氣靈可效。
宗
升降疏補法。
人參茯苓炙草廣皮使君子神曲楂肉麥芽澤瀉 祝此勞傷陽氣。
更感冷熱不正之氣。
身熱無汗。
肢冷腹熱。
自利。
舌灰白。
微嘔。
顯然太陰受病。
診脈小右濡。
不饑。
入夜昏谵語。
但如寐。
不加狂躁。
論脾為柔髒。
體陰用陽。
治法雖多。
從未及病。
當遵前輩冷香縮脾遺意。
人參益智仁茯苓新會皮生濃樸苡仁木瓜砂仁 又脈右弦。
來去不齊。
左小弱。
舌邊紅。
舌心白黃微绉。
鼻冷四肢冷。
熱時微渴。
不饑不思食。
前議太陰脾髒受病。
瘧邪從四末乘中。
必脾胃受病。
鼻準四肢皆冷。
是陽氣微弱。
因病再傷。
竟日不暖。
但形肉消爍。
不敢剛劫攻邪。
以宣通脾胃之陽。
在陰伏邪。
無發散清熱之理。
人參草果炒半夏生姜茯苓新會皮蒸烏梅肉二帖後加附子。
後又加牡蛎。
吳(十七)瘧傷脾胃。
腹中不和。
脈右澀。
食入脹甚。
前方通調氣血。
佐以洩木。
服之積滞既下。
痛随利減。
仍宜制木安土。
不可作陽虛溫補治。
生于術川連椒目麥芽雞肫皮廣皮濃樸炒山楂 陳(四六)瘧邪由四末以擾中。
皆陽明厥陰界域。
陽明衰。
則厥陰來乘。
津液少。
斯内風必動。
昔賢以麻屬氣虛。
木是濕痰敗血。
今戊亥頻熱。
行走淋汗。
顯然液虛。
陽動風生。
脂液不得灌溉肢末。
非濕痰氣分之恙。
(肝風) 冬桑葉(九蒸)熟首烏黑芝麻柏子仁茯神當歸杞子菊花炭蜜丸 李脈左弦。
嘔吐。
發熱後。
脘中痞悶不爽。
宜慎口腹。
清肅上中二焦。
不緻再延成瘧。
進苦辛法。
(痞) 杏仁郁金山栀豆豉白蔻枳殼 孫高年發瘧。
寒熱夜作。
胸悶不欲食。
煩渴熱頻。
最慮其邪陷為厥。
進陽旦法。
桂枝黃芩花粉生白芍生左牡蛎煨姜南棗 姬瘧脈沉澀。
中脘痞結。
此屬裡症。
用瀉心法。
半夏川連橘紅枳實黃芩生姜汁 又脈沉。
右關大。
瘧未止。
寒熱子後作。
煩渴。
中悶不欲食。
醋炒半夏杏仁黃芩花粉草果生姜 陸瘧截。
虛氣痞結。
成身痛。
桂枝炒焦半夏姜汁廣皮白當歸茯苓 錢(氏)暑熱傷氣成瘧。
胸痞結。
嘔吐痰沫。
皆熱氣之結。
前醫瀉心法極是。
人參汁枳實汁黃連黃芩炒半夏杏仁濃樸姜汁 汪此濕熱與水谷交蒸。
全在氣分。
嘗得三焦分消清解。
既成間日瘧疾。
邪正互争。
原無大害。
初誤于混指傷寒六經。
再謬于參術守補。
緻邪彌漫。
神昏喘急。
谵妄痙搐。
皆邪無出路。
内閉則外脫。
求其協熱下利。
已不可得。
診脈細澀。
按腹膨滿。
夫痞滿屬氣。
燥實在血。
今洞利後而加腹滿。
諸氣皆結。
豈非閉塞而然。
潰敗決裂至此。
難望挽救。
細葉菖蒲根汁(二錢)草果仁(五分)茯苓皮(三錢)紫濃樸(一錢)綿茵陳(三錢) 辰砂益元散(五錢)連翹心(一錢半)金銀花(三錢) 另用牛黃丸一服用涼開水緩緩以茶匙挑化服。
潘(氏)伏邪發熱。
厥後成瘧。
間日一至。
咳嗽痰多。
惡心中痞。
其邪在肺胃之絡。
拟進苦辛輕劑。
杏仁黃芩半夏橘紅白蔻花粉 程(氏)脈右大。
寒熱微嘔。
脘痞不納。
四末瘧邪交于中宮。
當苦辛洩降。
酸苦洩熱。
邪勢再減二三。
必從清補可愈。
川連炒半夏姜汁黃芩知母草果炒濃樸烏梅肉 毛(氏)用玉女煎。
寒熱未已。
渴飲仍然。
嘔惡已減。
周身皆痛。
診脈兩手俱數。
舌色灰白邊赤。
汗洩不解。
拟用酸苦洩其在裡熱邪。
務以瘧止。
再調體質。
黃芩黃連草果白芍烏梅知母用秋露水煎藥。
又寒熱由四末以擾中宮。
胃口最當其殘害。
熱悶不饑。
胃傷邪留。
清熱利痰。
固為要法。
但有年氣弱。
兼之病經匝月。
清邪之中。
必佐輔正。
議用半夏瀉心法。
人參半夏黃連黃芩枳實姜汁 方勞瘧再發。
(勞瘧) 人參草果生姜烏梅秋露水煎。
又補中益氣湯加草果知母姜棗。
陳絡虛則痛。
陽微則脹。
左脅有瘧母。
邪留正傷。
此勞瘧。
人參當歸肉桂焦術炙草茯苓廣皮生姜南棗四劑後。
用五苓散一服。
某勞瘧畏寒。
下虛不納。
六味加肉桂五味。
某瘧未止。
熱陷下痢。
中痞不欲食。
(瘧兼熱痢) 人參川連黃芩生白芍廣皮炒當歸炒山楂幹姜枳實銀花 又瘧後勞複。
人參當歸白芍棗仁茯神廣皮生姜南棗 範(三三)脈小澀。
病起瘧後。
食物不和。
仍誦讀煩勞。
遂至左肋。
連及少腹。
常有厥起。
或攻胃脘。
或聚腹中。
凝着脹。
古語雲。
瘧不離乎肝膽。
亦猶咳不離乎肺也。
蓋肝得邪助。
木勢張揚。
中土必然受侮。
本氣自怯。
運納之權自減。
清陽既少展舒。
濁陰日踞。
漸為痞滿。
上年溫養辛甘久進。
未見病去。
其治體之法。
諒不能卻。
自述靜處病加。
煩動小安。
其為氣血久阻為郁。
議用通絡法。
以病根由瘧久。
邪留絡中耳。
(氣血凝絡) 紫降香桃仁小香附淡姜渣神曲雞肫皮南山楂韭根汁法丸 高瘧發既多邪入于絡。
絡屬血分。
汗下未能逐邪。
仲景制鼈甲煎丸一法。
搜剔絡中留伏之邪。
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瘧邪經月不解。
邪已入絡。
絡聚血。
邪攻則血下。
究竟寒熱煩渴。
目黃舌膩。
溺赤短少。
全是裡邪未清。
凡腥葷宜禁。
蔬食不助邪壅。
閱醫藥柴葛攻表。
消導通便。
與瘧無與。
用仲景鼈甲煎丸。
早十粒。
午十粒。
黃昏十粒。
開水送。
費瘧邪迫傷津液。
胃減不饑。
腸燥便紅。
左脅微堅。
有似瘧母結聚。
當宣絡熱。
以肅餘邪。
生地知母丹皮麻仁生鼈甲 某(氏)瘧邪内陷。
變成陰瘧。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