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rong>汗少喘緩。

    肺病宛然。

    獨心下痞結不通。

    猶自微痛。

    非關誤下結胸。

    陷胸等法未妥。

    況舌白渴飲。

    邪在氣分。

    仿仲景堅開痞。

     生牡蛎黃芩川桂枝姜汁花粉炒黑蜀漆 照前方去花粉加知母草果。

     鼈甲煎丸(一百八十粒) 舌白。

    不大渴。

    寒戰後熱。

    神躁欲昏。

    而心胸飽悶更甚。

    瘧系客邪。

    先由四肢以擾中宮。

    痰嗽嘔逆。

    顯是肺胃體虛。

    邪聚閉塞不通。

    故神昏煩悶郁蒸。

    汗洩得以暫解。

    營衛之邪未清。

    寒熱漫延無已。

    此和補未必中竅。

    按經設法為宜。

     白蔻仁大杏仁焦半夏姜汁黃芩淡竹葉 寒熱。

    瘧邪交會中宮。

    邪聚必脹悶嘔逆。

    邪散則安舒。

    當心胸之間。

    并無停食之地。

    夫不正之氣為邪。

    穢濁彌漫。

    原非形質可以攻消。

    苟非芳香。

    何以開其蒙閉之穢濁。

    欲少望見效。

    舍此快捷方式。

    無成法可遵。

    道中知否耶。

    牛黃丸二服。

     (二九)熱多昏谵。

    舌邊赤。

    舌心黃。

    煩渴。

    脈弱。

    是心經熱瘧。

    醫投發散消導。

    津劫液涸。

    痙厥至矣。

    (心經瘧) 犀角竹葉連翹玄參麥冬銀花 前方複瘧昏迷。

    此皆陽氣上冒。

    救逆湯去姜加芍。

     鎮逆厥止。

    議養心脾營陰。

    乃病後治法。

     人參炙草杞子桂圓炒白芍棗仁茯神遠志 (四三)舌白渴飲。

    咳嗽。

    寒從背起。

    此屬肺瘧。

    (肺瘧)桂枝白虎湯加杏仁。

     脈寸大。

    汗退場門渴。

    伏邪因新涼而發。

    間日瘧來。

    議治手太陰。

     淡竹葉大杏仁滑石花粉淡黃芩橘紅 (氏)肺瘧脘痞。

     黃芩白蔻仁杏仁橘紅青蒿梗白芍 (妪)暑風入肺成瘧。

     淡黃芩杏仁滑石橘紅青蒿梗連翹 (六歲)冷暖不調。

    夜熱多汗。

    咳嗽。

    忌葷腥油膩。

    可免疳勞。

    溫邪如瘧。

    當治手太陰。

     竹葉心麥冬粳米飛滑石知母炙草 暑濕都傷氣分。

    不渴多嘔。

    寒起四肢。

    熱聚心胸。

    乃太陰瘧也。

    仍宜苦辛。

    或佐宣解裡熱之郁。

    (脾瘧) 川連黃芩炒半夏枳實白芍姜汁煩躁甚。

    另用牛黃丸一丸。

     寒起嘔痰。

    熱久不渴。

    多煩。

    中焦之邪。

    仍以太陰脾法。

     草果知母生姜烏梅炒半夏桂枝木早服鼈甲煎方。

     瘧久。

    舌白洩瀉。

    太陰脾傷。

    肌肉微浮。

    宜補中卻邪。

    大忌消克發散。

     人參草果白芍茯苓煨老姜炙草 脈濡。

    不渴。

    嘔痰不饑。

    是太陰脾瘧。

    當辛溫以理中焦之陽。

     生于術半夏草果紫濃樸茯苓姜汁 太陰脾瘧。

    必有寒濕凝阻其運動之陽。

    所防久虛變幻。

    浮腫腹脹。

    人參未能多用。

    權以生術代之。

    但與絡方少遜。

    佐以通藥則無礙。

     生于術桂枝木炒常山茯苓生鹿角生姜汁 (二二)寒起四末。

    渴喜熱飲。

    屬脾瘧狀。

    先當溫散。

     杏仁濃樸草果仁知母生姜半夏 既成間日寒熱瘧。

    嘔吐痰涎。

    其瘧邪大犯脾胃。

    故不饑不食。

    脈仍虛。

    舌白。

    治在太陰。

    不必攻表。

     人參半夏草果橘紅黃芩知母姜汁 (十歲)脈濡。

    寒熱。

    瘧日遲。

    腹微滿。

    四肢不暖。

    是太陰脾瘧。

    用露姜飲以升陽。

     人參(一錢)生姜(一錢)露一宿。

    溫暖服。

     用劫藥瘧止。

    新沐瘧來。

    陽弱失衛。

    外邪直侵入裡。

    證以瘧來不得汗。

    邪不從外解大着。

    (厥陰瘧) 川桂枝炮黑川烏生白術炒黑蜀漆全蠍濃樸姜汁丸 (五二)暑濕傷氣。

    瘧久傷陰。

    食谷煩熱愈加。

    邪未盡也。

    病已一月。

    不饑不飽。

    大便秘阻。

    仍有潮熱。

     全是津液暗傷。

    胃口不得蘇醒。

    甘寒清熱。

    佐以酸味。

    胃氣稍振。

    清補可投。

    (胃陰虛) 麥冬幹首烏烏梅肉知母火麻仁生白芍 陰虛。

    溫瘧雖止。

    而腰獨痛。

    先理陽明胃陰。

    俾得安谷。

    再商治腎。

     北沙參麥冬木瓜蜜水炒知母大麥仁烏梅 舌白。

    脈小。

    暑邪成瘧。

    麻黃劫汗傷陽。

    遂變痙症。

    今痰鹹有血。

    右脅痛引背部。

    不知饑飽。

    當先理胃津。

     大沙參桑葉麥冬茯神生扁豆苡仁 高年瘧。

    熱劫胃汁。

    遂不饑不飽。

    不食不便。

    渴不嗜飲。

    味變酸濁。

    藥能變胃方蘇。

    (胃逆不降) 人參川連枳實牡蛎淡幹姜生姜 脈數。

    左寸大。

    關弦。

    瘧後食大葷太早。

    胃氣受傷。

    不得下降。

    緻痞悶惡心。

    痰多唇燥。

    大便不利。

    俱是腑氣不宣之象。

    拟進溫膽湯法。

    以和胃氣。

     炒焦竹茹炒焦半夏草果仁生枳實杏仁橘紅金斛花粉 瘧後不饑。

    咽即吐。

    此脘膈痰與氣阻。

    胃不降。

    則不受納。

    仿溫膽湯意。

    佐以苦味降逆。

     鮮竹茹枳實炒半夏茯苓橘紅川連苦杏仁郁金汁 不饑。

    口湧甜水。

    瘧邪未清。

    肝胃不和。

    (肝胃) 川連幹姜枳實栝蒌仁半夏廣皮白姜汁 口湧甜水。

    脾瘅。

     川連黃芩濃樸半夏生幹姜廣皮煎送脾約丸。

     橘半枳術丸。

     寒自背起。

    沖氣由臍下而升。

    清涎上湧嘔吐。

    遂饑不能食。

    此瘧邪深藏厥陰。

    邪動必犯陽明。

    舌白形寒。

    寒勝。

    都主胃陽之虛。

    然徒補鈍守無益。

     人參半夏廣皮白姜汁川椒烏梅附子生幹姜 先厥而瘧。

    蛔蟲下出。

    嘔逆腹鳴。

    脘痞窒塞。

    此厥陰瘧疾。

    勿得亂治。

     川連淡幹姜姜汁川桂枝生白芍烏梅肉黃芩秋露水煎藥 陽微寒勝。

    瘧久不已理胃陽以壯中宮使四末之邪。

    不令徒犯脾胃。

     人參炒半夏生姜烏梅草果炒常山秋露水煎。

     辛酸兩和肝胃。

    已效。

     人參草果生姜生白芍烏梅炙鼈甲 體豐色白。

    陽氣本虛。

    夏秋伏暑。

    挾痰飲為瘧。

    寒熱夜作。

    邪已入陰。

    冷汗頻出。

    陽氣益傷。

    今診得脈小無力。

    舌白。

    虛象已着。

    恐延厥脫之慮。

    拟進救逆湯法。

     人參龍骨牡蛎炙草桂枝木炒蜀漆煨姜南棗 閩産。

    陽氣偏洩。

    今年久熱傷元。

    初瘧發散。

    不能去病。

    便是再劫胃陽。

    緻邪入厥陰。

    昏冒大汗。

    思肝腎同屬下焦。

    厥陽挾内風冒厥。

    吐涎沫膠痰。

    陽明胃中。

    久寒熱戕擾。

    空虛若谷。

    風自内生。

    閱醫藥不分經辨症。

    但以稱虛道實。

    宜乎鮮有厥效。

    議用仲景安胃洩肝一法。

     人參川椒烏梅附子幹姜桂枝川連生牡蛎生白芍 諸症略減。

    寒熱未止。

    尚宜實陽明。

    洩厥陰為法。

     人參炒半夏淡幹姜桂枝木茯苓生牡蛎 天暴冷。

    陽傷洩瀉。

    脈得左手似數而堅。

    口微渴。

    舌仍白。

    陰液既虧。

    飲水自救。

    非熱熾也。

    議通塞兩用。

    冀其寒熱再緩。

     人參淡附子桂枝木茯苓生牡蛎炒黑蜀漆 惡進谷食。

    舌幹龈脹。

    不饑不知味。

    寤多寐少。

    皆由瘧汗嘔逆。

    都令諸陽交升。

    胃氣不降。

    則不食。

    陽不下潛則無寐。

    肝風内震。

    則火升心熱。

    法當和胃陽。

    平肝氣。

    肝平胃醒。

    必谷進能寝矣。

     知母北沙參麥冬新會皮烏梅肉新谷露(沖) (七五)強截瘧疾。

    裡邪痞結。

    心下水飲。

    皆嘔吐無餘。

    病在胃口之上。

    老年陽衰。

    防其呃厥。

    舍瀉心之外無專方。

     人參枳實幹姜半夏川連黃芩 舌白。

    氣沖心痛。

    嗳噫味酸。

    嘔吐涎沫。

    皆胃虛肝乘。

    仿仲景胃中虛。

    客氣上逆。

    可與旋複花代赭石湯。

     旋複花代赭石人參半夏茯苓姜汁粳米 諸恙向安。

    寝食頗逸。

    平昔肝木易動。

    左脈較右脈弦長。

    味變酸木侮土。

    秋前宜慎。

     人參半夏茯苓廣皮生谷芽生白芍 瘧半月不止。

    左脅下已有瘧母。

    寒熱時。

    必氣痞嘔逆。

    乃肝邪乘胃。

    有邪陷厥陰之象。

    拟進瀉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