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母橘紅炒白芍半夏曲
張瘡家濕瘧。
忌用表散。
蒼術白虎湯加草果。
曹寒從背起。
汗洩甚。
面無淖澤。
舌色仍白。
邪未盡。
正先怯心虛痙震。
恐亡陽厥脫。
議用仲景救逆法加參。
(陽虛) 又舌绛口渴。
汗洩。
瘧來日晏。
寒熱過多。
身中陰氣大傷。
剛補勿進。
議以何人飲。
人參何首烏 孫陽虛之體。
伏暑成瘧。
涼藥隻宜少用。
身麻屬氣虛。
用生姜瀉心法。
半夏生姜汁茯苓炙甘草南棗肉 沈陽微複瘧。
桂枝當歸黃防風鹿角屑姜汁南棗 範(五三)勞瘧入陰。
夏月陽氣發洩。
仍然勞苦經營。
以緻再來不愈。
用藥以辛甘溫理陽為正。
但未易驟效耳。
人參當歸肉桂炙草川蜀漆生姜南棗 方寒甚于背。
陽脈衰也。
人參鹿茸炒當歸炙草鹿角霜官桂鼈甲煎丸 吳(六一)背寒。
舌白粉胎。
知饑食無味。
此為無陽。
溫中下以托邪。
生白術濃樸桂枝附子草果仁茯苓 又照方去茯苓加人參炙草生姜。
程寒熱經月不止。
屬氣弱留邪。
以益氣升陽。
補中益氣湯 又生鹿茸鹿角霜人參歸身茯苓炙草生姜 某(氏)建中法甚安。
知營衛二氣交餒。
夫太陽行身之背。
瘧發背冷。
不由四肢。
是少陰之陽不營太陽。
此汗大洩不已矣。
孰謂非柴葛傷陽之咎欤。
議用桂枝加熟附子湯。
人參桂枝湯加熟附子。
華(氏)二十歲。
天癸始通。
面黃汗洩。
内熱外冷。
先天既薄。
瘧傷不複。
内經謂陽維為病。
苦寒熱。
綱維無以振頓。
四肢骨節疼痛通。
八脈以和補。
調經可以卻病。
淡苁蓉鹿角霜當歸川芎杜仲小茴茯苓香附 顧(氏)進護陽方法。
諸症已減。
寒熱未止。
乃久病陽虛。
脈絡未充。
尚宜通補為法。
人參生鹿茸當歸紫石英茯苓炙草煨姜大棗 又經邪不盡。
寒熱未止。
緣瘧久營衛氣傷。
脈絡中空乏。
屢進補法。
僅能填塞絡中空隙。
不能驅除蘊伏之邪。
拟進養營法。
取其養正邪自卻之意。
人參當歸杞子生白芍茯神桂心炙草遠志煨姜南棗 袁(妪)脈弦緩。
寒戰甚則嘔吐噫氣。
腹鳴溏洩。
是足太陰脾寒也。
且苦辛寒屢用不效。
俱不對病。
反傷脾胃。
人參半夏草果仁生姜新會皮醋炒青皮 又靈樞 經雲。
中氣不足。
溲便為變。
況老年人驚恐憂勞。
深夜不得安寐。
遂緻寒戰瘧發。
當以病因而體貼谛視。
其為内傷實屬七八。
見瘧通套。
已屬非法。
若雲肺瘧。
則秋涼不發。
何傳及于冬令小雪。
當以勞瘧稱之。
夫勞必傷陽氣。
宜乎四末先冷。
瘧邪傷中。
為嘔惡腹鳴矣。
用露姜飲。
又陽陷入陰。
必目瞑欲寐。
寒則肉腠筋骨皆疼。
其籬護衛太怯。
杳不知饑。
焉得思谷。
老年人須血氣充溢。
使邪不敢陷伏。
古賢有取升陽法。
嫩毛鹿角人參當歸桂枝炙甘草 又前議勞傷陽氣。
當知内損邪陷之理。
凡女人天癸既絕之後。
其陰經空乏。
豈但營衛造偏之寒熱而已。
故溫脾胃。
及露姜治中宮營虛。
但畏寒不知熱為牝瘧。
蓋牝為陰。
身體重者。
亦是陰象。
此辛甘理陽。
鹿茸自督脈以煦提。
非比姜附但走氣分之剛暴。
驅邪益虛。
卻在營分。
奇經曰。
陽維脈為病發寒熱也。
鹿茸鹿角霜人參當歸浔桂茯苓炙草 又正氣和營瘧戰已止。
當小其制。
人參鹿茸當歸炒杞子沙苑茯苓炙草 某瘧後。
脾腎陽虛。
便溏畏寒。
肢體疲倦。
當防腫脹。
附子白術茯苓澤瀉苡仁生姜大棗 某陰瘧已亂汗多。
桂枝牡蛎生黃炙草歸身五味煨姜大棗 某脈沉。
舌白。
呃忒。
時時煩躁。
向系陽虛痰飲。
瘧發三次即止。
此邪窒不能宣越。
并非邪去病解。
今已變病。
陰冱痰濁阻塞于中。
緻上下氣機不相維續。
症勢險笃。
舍通陽一法。
無方可拟。
必得中陽流運。
瘧症複作。
庶有愈機。
淡附子(一錢半)生草果仁(錢半)生白芍(三錢)茯苓(三錢)生濃樸(一錢)姜汁(五分) 一劑此冷香真武合劑。
某伏暑冒涼發瘧。
以羌防蘇蔥。
辛溫大汗。
汗多。
衛陽大傷。
胃津亦被劫幹。
緻渴飲。
心煩無寐。
診脈左弱右促。
目微黃。
嗜酒必中虛谷少。
易于聚濕蘊熱。
勿謂陽傷驟補。
仿内經辛散太過。
當食甘以緩之。
(胃陽虛濕聚) 大麥仁炙草炒麥冬生白芍茯神南棗 又藥不對症。
先傷胃口。
宗内經辛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仲景謂之胃減。
有不饑不欲食之患。
議用金匮麥門冬湯。
蘇胃汁以開痰飲。
仍佐甘藥。
取其不損陰陽耳。
金匮麥門冬湯。
去棗米。
加茯神糯稻根須。
又脈右大。
間日寒熱。
目微黃身痛。
此平素酒濕。
挾時邪流行經脈使然。
前因辛溫大汗。
所以暫養胃口。
今脈症既定。
仍從瘧門調治。
草果知母人參枳實黃芩半夏姜汁 項瘧已過月。
形脈俱衰。
平素陽虛。
虛則邪難解散。
腹脹是太陰見症。
治從脾胃。
(脾胃陽虛) 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生于術(二錢)茯苓(二錢)草果仁(二錢)淡姜(一錢) 陳邪伏于裡。
積久而發。
道路已遠。
未能日有寒熱。
汗出不解。
攻表無謂。
平昔肛垂骱痛。
必有濕痰阻隧。
舌白不喜飲。
治在太陰陽明。
炒半夏濃樸草果知母姜汁杏仁 某遺洩損陰。
瘧熱再傷陰。
聲嘶火升。
乃水源不充。
易怒神躁。
水不涵木之象。
用何人飲。
佐清陰火。
(陰虛) 制首烏人參天冬麥冬知母茯苓 某(氏)瘧已半年。
今但微熱無汗。
身弱自乳。
血去傷陰。
此頭痛是陽氣浮越。
心痛如饑。
晡熱。
都是陰虛成勞。
若不斷乳。
經去不至為幹血。
則服藥亦無用。
生地(三錢)阿膠(一錢半)生白芍(一錢)炙黑甘草(四分)麥冬(一錢半) 火麻仁(一錢)粗桂枝木(三分) 某瘧後。
心悸氣怯。
便後有血。
是熱入傷陰。
用固本丸加首烏阿膠。
人參生地熟地天冬麥冬制首烏阿膠 某陰液消亡。
小溲短赤。
皆瘧熱所傷。
不饑不納。
陰藥勿以過膩。
甘涼養胃為穩。
人參生地天冬麥冬川斛蔗漿另服資生丸 鄭自來陰虛有遺洩。
瘧邪更傷其陰。
寐多盜汗。
身動氣促。
總是根本積弱。
不主斂攝。
此養陰一定成法。
(陰虛熱伏血分) 熟地生白芍五味炒山藥茯神芡實湖蓮肉 張脈數。
瘧來日遲。
舌幹渴飲。
積勞悒郁。
内傷居多。
緻邪氣乘虛。
漸劫陰氣。
熱邪墜于陰。
熱來小溲頻數。
故汗多不解。
議清陰分之熱。
以救津液。
活鼈甲知母草果鮮生地炒桃仁花粉 翁脈左弦。
暮熱早涼。
汗解。
渴飲。
治在少陽。
青蒿桑葉丹皮花粉鼈甲知母 沈(十九)用力失血。
無非陽乘攻絡。
瘧熱再傷真陰。
肌消食減。
自述夏暑汗洩。
頭巅脹大。
都是陰虛陽升。
清火皆苦寒。
未必能和身中之陽也。
鼈甲生白芍天冬首烏炙草茯神 某(氏)瘧熱傷陰。
小溲淋痛。
生地鼈甲丹皮知母茯苓澤瀉 朱(十五)瘧久後。
陰傷溺血。
炒焦六味加龜甲黃柏。
吳(十四)陰瘧後。
内熱。
清骨散 項陽氣最薄。
暑入為瘧。
先由肺病。
桂枝白虎湯。
氣分以通營衛為正治。
今中焦痞阻。
冷凍飲料不适。
熱邪宜清。
胃陽亦須扶護。
用半夏瀉心法。
(熱邪痞結) 半夏川連姜汁茯苓人參枳實 王汗出不解。
心下有形。
自按則痛。
語言氣窒不爽。
瘧來鼻準先寒。
邪結在上。
當開肺痹。
醫見瘧治瘧。
焉得中病。
(熱邪痞結肺痹) 桂枝杏仁炙草茯苓幹姜五味 又
忌用表散。
蒼術白虎湯加草果。
曹寒從背起。
汗洩甚。
面無淖澤。
舌色仍白。
邪未盡。
正先怯心虛痙震。
恐亡陽厥脫。
議用仲景救逆法加參。
(陽虛) 又舌绛口渴。
汗洩。
瘧來日晏。
寒熱過多。
身中陰氣大傷。
剛補勿進。
議以何人飲。
人參何首烏 孫陽虛之體。
伏暑成瘧。
涼藥隻宜少用。
身麻屬氣虛。
用生姜瀉心法。
半夏生姜汁茯苓炙甘草南棗肉 沈陽微複瘧。
桂枝當歸黃防風鹿角屑姜汁南棗 範(五三)勞瘧入陰。
夏月陽氣發洩。
仍然勞苦經營。
以緻再來不愈。
用藥以辛甘溫理陽為正。
但未易驟效耳。
人參當歸肉桂炙草川蜀漆生姜南棗 方寒甚于背。
陽脈衰也。
人參鹿茸炒當歸炙草鹿角霜官桂鼈甲煎丸 吳(六一)背寒。
舌白粉胎。
知饑食無味。
此為無陽。
溫中下以托邪。
生白術濃樸桂枝附子草果仁茯苓 又照方去茯苓加人參炙草生姜。
程寒熱經月不止。
屬氣弱留邪。
以益氣升陽。
補中益氣湯 又生鹿茸鹿角霜人參歸身茯苓炙草生姜 某(氏)建中法甚安。
知營衛二氣交餒。
夫太陽行身之背。
瘧發背冷。
不由四肢。
是少陰之陽不營太陽。
此汗大洩不已矣。
孰謂非柴葛傷陽之咎欤。
議用桂枝加熟附子湯。
人參桂枝湯加熟附子。
華(氏)二十歲。
天癸始通。
面黃汗洩。
内熱外冷。
先天既薄。
瘧傷不複。
内經謂陽維為病。
苦寒熱。
綱維無以振頓。
四肢骨節疼痛通。
八脈以和補。
調經可以卻病。
淡苁蓉鹿角霜當歸川芎杜仲小茴茯苓香附 顧(氏)進護陽方法。
諸症已減。
寒熱未止。
乃久病陽虛。
脈絡未充。
尚宜通補為法。
人參生鹿茸當歸紫石英茯苓炙草煨姜大棗 又經邪不盡。
寒熱未止。
緣瘧久營衛氣傷。
脈絡中空乏。
屢進補法。
僅能填塞絡中空隙。
不能驅除蘊伏之邪。
拟進養營法。
取其養正邪自卻之意。
人參當歸杞子生白芍茯神桂心炙草遠志煨姜南棗 袁(妪)脈弦緩。
寒戰甚則嘔吐噫氣。
腹鳴溏洩。
是足太陰脾寒也。
且苦辛寒屢用不效。
俱不對病。
反傷脾胃。
人參半夏草果仁生姜新會皮醋炒青皮 又靈樞 經雲。
中氣不足。
溲便為變。
況老年人驚恐憂勞。
深夜不得安寐。
遂緻寒戰瘧發。
當以病因而體貼谛視。
其為内傷實屬七八。
見瘧通套。
已屬非法。
若雲肺瘧。
則秋涼不發。
何傳及于冬令小雪。
當以勞瘧稱之。
夫勞必傷陽氣。
宜乎四末先冷。
瘧邪傷中。
為嘔惡腹鳴矣。
用露姜飲。
又陽陷入陰。
必目瞑欲寐。
寒則肉腠筋骨皆疼。
其籬護衛太怯。
杳不知饑。
焉得思谷。
老年人須血氣充溢。
使邪不敢陷伏。
古賢有取升陽法。
嫩毛鹿角人參當歸桂枝炙甘草 又前議勞傷陽氣。
當知内損邪陷之理。
凡女人天癸既絕之後。
其陰經空乏。
豈但營衛造偏之寒熱而已。
故溫脾胃。
及露姜治中宮營虛。
但畏寒不知熱為牝瘧。
蓋牝為陰。
身體重者。
亦是陰象。
此辛甘理陽。
鹿茸自督脈以煦提。
非比姜附但走氣分之剛暴。
驅邪益虛。
卻在營分。
奇經曰。
陽維脈為病發寒熱也。
鹿茸鹿角霜人參當歸浔桂茯苓炙草 又正氣和營瘧戰已止。
當小其制。
人參鹿茸當歸炒杞子沙苑茯苓炙草 某瘧後。
脾腎陽虛。
便溏畏寒。
肢體疲倦。
當防腫脹。
附子白術茯苓澤瀉苡仁生姜大棗 某陰瘧已亂汗多。
桂枝牡蛎生黃炙草歸身五味煨姜大棗 某脈沉。
舌白。
呃忒。
時時煩躁。
向系陽虛痰飲。
瘧發三次即止。
此邪窒不能宣越。
并非邪去病解。
今已變病。
陰冱痰濁阻塞于中。
緻上下氣機不相維續。
症勢險笃。
舍通陽一法。
無方可拟。
必得中陽流運。
瘧症複作。
庶有愈機。
淡附子(一錢半)生草果仁(錢半)生白芍(三錢)茯苓(三錢)生濃樸(一錢)姜汁(五分) 一劑此冷香真武合劑。
某伏暑冒涼發瘧。
以羌防蘇蔥。
辛溫大汗。
汗多。
衛陽大傷。
胃津亦被劫幹。
緻渴飲。
心煩無寐。
診脈左弱右促。
目微黃。
嗜酒必中虛谷少。
易于聚濕蘊熱。
勿謂陽傷驟補。
仿内經辛散太過。
當食甘以緩之。
(胃陽虛濕聚) 大麥仁炙草炒麥冬生白芍茯神南棗 又藥不對症。
先傷胃口。
宗内經辛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仲景謂之胃減。
有不饑不欲食之患。
議用金匮麥門冬湯。
蘇胃汁以開痰飲。
仍佐甘藥。
取其不損陰陽耳。
金匮麥門冬湯。
去棗米。
加茯神糯稻根須。
又脈右大。
間日寒熱。
目微黃身痛。
此平素酒濕。
挾時邪流行經脈使然。
前因辛溫大汗。
所以暫養胃口。
今脈症既定。
仍從瘧門調治。
草果知母人參枳實黃芩半夏姜汁 項瘧已過月。
形脈俱衰。
平素陽虛。
虛則邪難解散。
腹脹是太陰見症。
治從脾胃。
(脾胃陽虛) 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生于術(二錢)茯苓(二錢)草果仁(二錢)淡姜(一錢) 陳邪伏于裡。
積久而發。
道路已遠。
未能日有寒熱。
汗出不解。
攻表無謂。
平昔肛垂骱痛。
必有濕痰阻隧。
舌白不喜飲。
治在太陰陽明。
炒半夏濃樸草果知母姜汁杏仁 某遺洩損陰。
瘧熱再傷陰。
聲嘶火升。
乃水源不充。
易怒神躁。
水不涵木之象。
用何人飲。
佐清陰火。
(陰虛) 制首烏人參天冬麥冬知母茯苓 某(氏)瘧已半年。
今但微熱無汗。
身弱自乳。
血去傷陰。
此頭痛是陽氣浮越。
心痛如饑。
晡熱。
都是陰虛成勞。
若不斷乳。
經去不至為幹血。
則服藥亦無用。
生地(三錢)阿膠(一錢半)生白芍(一錢)炙黑甘草(四分)麥冬(一錢半) 火麻仁(一錢)粗桂枝木(三分) 某瘧後。
心悸氣怯。
便後有血。
是熱入傷陰。
用固本丸加首烏阿膠。
人參生地熟地天冬麥冬制首烏阿膠 某陰液消亡。
小溲短赤。
皆瘧熱所傷。
不饑不納。
陰藥勿以過膩。
甘涼養胃為穩。
人參生地天冬麥冬川斛蔗漿另服資生丸 鄭自來陰虛有遺洩。
瘧邪更傷其陰。
寐多盜汗。
身動氣促。
總是根本積弱。
不主斂攝。
此養陰一定成法。
(陰虛熱伏血分) 熟地生白芍五味炒山藥茯神芡實湖蓮肉 張脈數。
瘧來日遲。
舌幹渴飲。
積勞悒郁。
内傷居多。
緻邪氣乘虛。
漸劫陰氣。
熱邪墜于陰。
熱來小溲頻數。
故汗多不解。
議清陰分之熱。
以救津液。
活鼈甲知母草果鮮生地炒桃仁花粉 翁脈左弦。
暮熱早涼。
汗解。
渴飲。
治在少陽。
青蒿桑葉丹皮花粉鼈甲知母 沈(十九)用力失血。
無非陽乘攻絡。
瘧熱再傷真陰。
肌消食減。
自述夏暑汗洩。
頭巅脹大。
都是陰虛陽升。
清火皆苦寒。
未必能和身中之陽也。
鼈甲生白芍天冬首烏炙草茯神 某(氏)瘧熱傷陰。
小溲淋痛。
生地鼈甲丹皮知母茯苓澤瀉 朱(十五)瘧久後。
陰傷溺血。
炒焦六味加龜甲黃柏。
吳(十四)陰瘧後。
内熱。
清骨散 項陽氣最薄。
暑入為瘧。
先由肺病。
桂枝白虎湯。
氣分以通營衛為正治。
今中焦痞阻。
冷凍飲料不适。
熱邪宜清。
胃陽亦須扶護。
用半夏瀉心法。
(熱邪痞結) 半夏川連姜汁茯苓人參枳實 王汗出不解。
心下有形。
自按則痛。
語言氣窒不爽。
瘧來鼻準先寒。
邪結在上。
當開肺痹。
醫見瘧治瘧。
焉得中病。
(熱邪痞結肺痹) 桂枝杏仁炙草茯苓幹姜五味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