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陰氣先傷。

    陽氣獨發。

    猶是伏暑内動。

    當與金匮瘅瘧同例。

    (瘅瘧) 竹葉麥冬生地玄參知母梨汁蔗漿 發熱身痛。

    咳喘。

    暑濕外因。

    内阻氣分。

    有似寒栗。

    皆肺病也。

     竹葉連翹薄荷杏仁滑石郁金汁 微寒多熱。

    舌心幹。

    渴飲脘不爽。

    此屬瘅瘧。

    治在肺經。

     杏仁石膏竹葉連翹半夏橘紅 陰氣先傷。

    陽氣獨發。

    有瘅熱無寒之慮。

     鮮生地知母麥冬竹葉心滑石 未病。

    形容先瘦。

    既病。

    暮熱早涼。

    猶然行動安舒。

    未必真正重病傷寒也。

    但八九日。

    病來小愈。

    驟食粉團腥面。

    當宗食谷發熱。

    損谷則愈。

    仲景未嘗立方。

    此腹痛洞瀉。

    食滞阻其腸胃。

    大腑不司變化。

    究其病根。

    論幼科體具純陽。

    瘦損于病前。

    亦陽亢為消爍。

    仲景謂瘅瘧者。

    單熱不寒。

    本條雲。

    陰氣孤絕。

    陽氣獨發。

    熱灼煩冤。

    令人消爍肌肉。

    亦不設方。

    但雲以飲食消息之。

    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

    重後天胃氣耳。

    洞瀉既頻。

    津液更傷。

    苦寒多餌。

    熱仍不已。

    暮夜昏谵。

    自言胸中格拒。

    腹中不和。

    此皆病輕藥重。

    緻陰陽二氣之殘憊。

    法當停藥與谷。

    諒進甘酸。

    解其煩渴。

    方有斟酌。

     鼻煤。

    唇裂舌腐。

    頻與芩連。

    熱不肯已。

    此病本輕。

    藥重于攻擊。

    緻流行之氣。

    結閉不行。

    郁遏不通。

    其熱愈甚。

    上則不嗜飲。

    不納食。

    小溲頗利便必管痛。

    三焦皆閉。

    神昏螈有諸。

     連翹心(三錢)鮮石菖蒲汁(一錢半)川貝母(三錢)杏仁(二十粒)射幹(二分)淡竹葉(一錢半) 自停狠藥。

    日有向愈之機。

    胃困則痞悶不欲食。

    今雖未加餐。

    已知甘美。

    皆醒之漸也。

    童真無下虛之理。

    溲溺欲出。

    尿管必痛。

    良由肺津胃汁。

    因苦辛燥熱烈氣味。

    劫奪枯槁。

    腸中無以營運。

    庸醫睹此。

    必以分利。

    所謂泉源既竭。

    當滋其化源。

    九竅不和。

    都屬胃病。

     麥門冬(二錢)甜杏仁(四錢)甜水梨皮(三錢)蔗漿(一木杓) 舌赤。

    煩汗不寐。

    肢體忽冷。

    乃稚年瘅瘧。

    暑邪深入所緻。

     杏仁滑石竹葉西瓜翠衣知母花粉 熱甚而厥。

    幼稚瘧症皆然。

    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知母。

     風溫陽瘧。

    (溫瘧) 杏仁滑石連翹黃芩青蒿淡竹葉 脈右數。

    左小弱。

    面明。

    夏秋伏暑。

    寒露後發。

    微寒多熱。

    嘔逆。

    身痛。

    蓋素有痰火。

    暑必挾濕。

    病自肺經而起。

    緻氣不宣化。

    不饑不食。

    頻溺短縮。

    乃熱在氣分。

    當與溫瘧同例。

    忌葛柴足六經藥。

    桂枝白虎湯加半夏。

     按仲景雲。

    脈如平人。

    但熱無寒。

    骨節煩疼。

    微嘔而渴者。

    病名溫瘧。

    桂枝白虎湯主之。

    桂枝白虎湯。

     蓋今年夏秋久熱。

    口鼻吸暑。

    其初暑邪輕小。

    不緻病發。

    秋深氣涼外束。

    裡熱欲出。

    與衛營二氣交行。

    邪與二氣遇觸。

    斯為熱起。

    臨解必有微汗者。

    氣邪兩洩。

    然邪不盡。

    則混處氣血中矣。

    故聖人立法。

    以石膏辛寒。

    清氣分之伏熱。

    佐入桂枝。

    辛甘溫之輕揚。

    引導涼藥以通營衛。

    兼知母專理陽明獨勝之熱。

    而手太陰肺。

    亦得秋金肅降之司。

    甘草粳米和胃陰以生津。

    此一舉兼備。

    方下自注雲。

    一劑知。

    二劑已。

    知者。

    謂病已知其對症。

    已者。

    中病當愈之稱耳。

     寒少熱多。

    胸中痞脹。

    溫邪未解。

    謾言止截。

     淡黃芩炒半夏姜汁生白芍草果知母烏梅 照前方去半夏姜汁加鼈甲。

     間日寒熱。

    目黃口渴。

    溫邪兼雨濕外薄為瘧。

     滑石杏仁白蔻仁淡黃芩半夏郁金 脈數。

    舌紅口渴。

    熱邪已入血分。

     竹葉石膏生地丹皮知母青蒿梗 飲食不節。

    腹中不和。

    瘧邪攻胃。

     鮮首烏烏梅肉生鼈甲黃芩丹皮草果知母送保和丸二錢 人參生谷芽枳實汁茯苓廣皮炒半夏曲 舌黃煩渴。

    身痛。

    心腹中熱躁。

    暑熱不解為瘧。

    經言暑脈自虛。

    皆受從前疲藥之累瘁。

    (暑瘧) 石膏知母生甘草炒粳米麥冬竹葉 勞倦傷氣。

    遺洩傷陰。

    暑邪變瘧。

    熾則煩冤最盛。

    分解使邪勢輕。

    參術附。

    皆固閉邪氣也。

     草果仁知母淡黃芩川貝母青蒿花粉 暑傷氣分。

    上焦先受。

    河間法至精至妙。

    後醫未讀其書。

    焉能治病臻效。

    邪深則瘧來日遲。

     氣結必胸中混如痞。

    無形之熱。

    漸蒸有形之痰。

    此消導發散。

    都是劫津。

    無能去邪矣。

     石膏杏仁半夏濃樸知母竹葉 脈數。

    目黃。

    舌心幹白黃胎。

    口中粘膩。

    脘中痞悶。

    不思納谷。

    由于途次暑風客邪内侵募原。

    營衛不和。

    緻發瘧疾。

    夫暑必兼濕。

    濕也。

    熱也。

    皆氣也氣與邪搏。

    則清濁交混。

    升降自阻。

    古稱濕遏必熱自生矣。

    聖帝論病。

    本乎四氣。

    其論藥方。

    推氣味。

    理必苦降辛通。

    斯熱氣痞結可開。

    消導攻滞。

    香燥洩氣。

    置暑熱緻病之因于不治。

    不識何解。

     川連黃芩花粉桔梗白蔻仁郁金橘紅六一散 苦降能驅熱除濕。

    辛通能開氣宣濁。

    已經見效。

    當減其制。

    仍祖其意。

     川連桔梗白蔻仁濃樸茵陳茯苓皮銀花白通草 間日瘧。

    痰多脘悶。

    汗多心熱。

    伏暑内熾。

    忌與風寒表藥。

     滑石黃芩濃樸杏仁通草白蔻半夏栝蒌皮知母 黃芩草果知母半夏生白芍烏梅 (氏)微冷熱多。

    舌白。

    脘悶嘔惡。

    暑穢過募原為瘧。

     杏仁郁金滑石濃樸黃芩炒半夏白蔻橘紅 舌白脘悶。

    寒起四末。

    渴喜熱飲。

    此濕邪内蘊。

    脾陽不主宣達。

    而成濕瘧。

    (濕瘧) 濃樸(一錢半)杏仁(一錢半)草果仁(一錢)半夏(一錢半)茯苓(三錢)廣皮白(一錢半) (二五)瘧止。

    面浮漸及脘腹。

     苡仁桑白皮茯苓大腹皮姜皮廣皮 間瘧。

    寒熱俱微。

    此屬濕瘧。

     杏仁(三錢)濃樸(一錢)桂枝木(五分)飛滑石(三錢)草果(八分)炒半夏(一錢半)茯苓皮(三錢)綿茵陳(一錢半) (四八)寒來喜飲熱湯。

    發熱後反不渴。

    間瘧已四十日。

    今雖止。

    不饑不思食。

    五味入口皆變。

    初病舌白幹嘔。

    濕邪中于太陰脾絡。

    濕郁氣滞。

    喜熱飲暫通其郁。

    邪蒸濕中生熱。

    六腑熱灼。

    津不營運。

    至大便硬秘。

    此為氣痹濕結。

    當薄味緩調。

    令氣厘清肅。

    與脾約似同。

    但仲景氣血兼治。

     此病卻專傷氣分。

     炒黃半夏生益智仁綿茵陳廣皮濃樸茯苓 瘧止。

    舌白。

    不饑。

    大便旬日不通。

    此皆留邪堵塞經腑隧道之流行。

    久延必緻腹脹瘕。

     杏仁白蔻仁半夏濃樸生香附汁廣皮茯苓皮接服半硫丸二錢 脈右弦左弱。

    留邪未盡。

    大便粘稀。

    最防轉痢。

    較七八日前。

    勢減一二。

    但去疾務盡。

    苦辛寒逐其蘊伏。

    而通利小便。

    亦不可少。

     草果知母濃樸茯苓木通滑石 身痛。

    舌白口渴。

    自利。

    此濕溫客氣為瘧。

    不可亂投柴葛。

    仲景有濕家忌汗之律。

    (濕熱) 飛滑石杏仁郁金淡黃芩白蔻仁防己 濕甚為熱。

    心痛。

    舌白便溏。

    治在氣分。

     竹葉心麥冬郁金菖蒲飛滑石橘紅化服牛黃丸 心下觸手而痛。

    自利。

    舌白煩躁。

    都是濕熱阻氣分。

    議開内閉。

    用瀉心湯。

     川連淡黃芩幹姜半夏人參枳實 神氣稍清。

    痛處漸下至臍。

    濕傷在氣。

    熱結在血。

    吐咯帶血。

    猶是上行為逆。

    熱病瘀留。

    必從下出為順。

     川連黃芩幹姜半夏人參枳實白芍炒楂肉 舌白渴飲。

    身痛嘔惡。

    大便不爽。

    診脈濡小。

    乃暑濕從口鼻入。

    濕甚生熱。

    四末擾中。

    瘧發脘痞脹痹。

    當以苦辛寒清上徹邪。

    不可謂遺洩而病。

    辄與溫補助邪。

     黃芩知母白蔻郁金蒌皮濃樸杏仁半夏姜汁石膏 脈濡。

    口渴。

    餘熱尚熾。

     人參知母石膏竹葉甘草麥冬 熱緩。

    不欲食。

    津液受爍。

    當和胃生津。

     人參五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