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瀉

關燈
因長夏濕熱。

    食物失調。

    所謂濕多成五洩也。

    先用胃苓湯分利陰陽。

    (暑濕熱)胃苓湯去甘草。

     長夏濕勝為瀉。

    腹鳴溺少。

    腑陽不司分利。

    先宜導濕和中。

    胃苓湯。

     向年陰分傷及陽位。

    每有腹滿便溏。

    長夏入秋。

    常有滞下。

    此中焦氣分積弱。

    水谷之氣易于聚濕。

    或口鼻觸入穢邪。

    遂令脾胃不和。

    是夏秋調攝最宜加意。

    拟夏秋應用方備采。

    天暖氣蒸。

    南方最有中痧痞脹諸恙。

    未受病前。

    心懷疑慮。

    即飲芳香正氣之屬。

    毋令邪入為第一義。

     藿香梗白蔻仁橘紅桔梗杏仁郁金降香濃樸夏至後。

    熱勝濕蒸。

    氣傷神倦。

    用東垣益氣湯。

    若汗退場門渴。

    兼生脈散斂液。

     秋暑穢濁。

    氣從吸入。

    寒熱如瘧。

    上咳痰。

    下洞洩。

    三焦蔓延。

    小水短赤。

    議芳香辟穢。

    分利滲濕。

     藿香濃樸廣皮茯苓塊甘草豬苓澤瀉木瓜滑石檀香汁 進藥稍緩。

    所言穢濁。

    非臆說矣。

    其陰莖囊腫。

    是濕熱甚而下墜入腑。

    與方書莖款症有間。

     議河間法。

     濃樸杏仁滑石寒水石石膏豬苓澤瀉絲瓜葉 陰瘧久傷成損。

    俯不能卧。

    脊強。

    脈垂。

    足跗浮腫。

    乃督脈不用。

    漸至伛偻廢疾。

    近日暑濕内侵洩瀉。

    先宜分利和中。

     濃樸藿香廣皮茯苓澤瀉木瓜炒扁豆炒楂肉炒砂仁 (二一)氣短少續為虛。

    近日腹中不和。

    洩瀉暑傷。

    先以清暑和脾。

    預防滞下。

     濃樸廣皮炙草茯苓澤瀉炒扁豆麥芽木瓜炒楂肉砂仁 香砂異功散。

     (五七)平素操持積勞。

    五志之火易燃。

    上則鼻竅堵塞。

    下有肛痔腸紅。

    冬春溫邪。

    是陽氣發越。

    邪氣乘虛内伏。

    夫所伏之邪。

    非比暴感發散可解。

    況兼勞倦内傷之體。

    病經九十日來。

    足跗日腫。

    大便日行五六次。

    其形粘膩。

    其色黃赤紫滞。

    小便不利。

    必随大便而稍通。

    此腎關樞機已廢。

    二腸陽腑失司。

    所進水谷。

    脾胃不主營運。

    釀濕墜下。

    轉為瘀腐之形。

    正當土旺入夏。

    脾胃主氣。

    此濕熱内淫。

    由乎脾腎日傷。

    不得明理之醫。

    一誤再誤。

    必緻變現腹滿矣。

    夫左脈之緩澀。

    是久病陰陽之損。

    是合理也。

    而右脈弦大。

    豈是有餘形質之滞。

    即仲景所雲。

    弦為胃減。

    大則病進。

    亦由陽明脈絡漸弛。

    腫自下日上之義。

    守中治中。

    有妨食滋滿之弊。

    大旨中宜運通。

    下宜分利。

    必得小溲自利。

    腑氣開阖。

    始有轉機。

    若再延綿月餘。

    夏至陰生。

    便難力挽矣。

    四苓加椒目濃樸益智廣皮白。

     服分消方法五日。

    瀉減溺通。

    足跗浮腫未消。

    要知脾胃久困。

    濕熱滞濁。

    無以營運。

    所進水谷。

    其氣蒸變為濕。

    濕勝多成五瀉。

    欲使濕去。

    必利小便。

    然滲利太過。

    望六年歲之人。

    又當慮及下焦。

    久病入夏。

    正脾胃司令時候。

    脾髒宜補則健。

    胃腑宜疏自清。

    扶正氣。

    驅濕熱。

    乃消補兼施治去。

    晚服資生丸炒米湯送下。

    (早服)人參廣皮防己濃樸茯苓生術澤瀉神曲黃連吳萸 口腹不慎。

    濕熱内起。

    洩瀉複至。

    此濕多成五洩。

    氣瀉則腹脹矣。

    (濕熱) 人參茅術川連黃芩白芍廣皮茯苓澤瀉楂肉 脈緩大。

    腹痛洩瀉。

    小溲不利。

    此水谷内因之濕。

    郁蒸腸胃。

    緻清濁不分。

    若不清理分消。

    延為積聚粘膩滞下。

    議用芩芍湯。

     淡黃芩生白芍廣皮濃樸藿香茯苓豬苓澤瀉 脈緩澀。

    腹滿。

    痛瀉不爽。

    氣郁滞久。

    濕凝在腸。

    用丹溪小溫中丸。

     針砂小川連蒼術白術香附半夏廣皮青皮神曲漿丸。

     診脈肝部獨大。

    脾胃緩弱。

    平昔納谷甚少。

    而精神頗好。

    其先天充旺不待言矣。

    目今水瀉。

     少腹滿脹。

    少腹為厥陰肝位。

    由陰陽不分。

    濁踞于下。

    緻肝失疏洩。

    當以五苓散導水利濕。

    仿古急開支河之法。

     (九歲)久瀉兼發瘡痍。

    是濕勝熱郁。

    苦寒必佐風藥。

    合乎東垣脾宜升。

    胃宜降之旨。

     人參川連黃柏廣皮炙草生于術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神曲麥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