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關燈
不渴。

    當心似阻。

    昔形壯。

    今漸瘦。

    咳久不已。

    卧着則咳。

    痰出稍安。

    此清陽少旋。

     支脈結飲。

    議通上焦之陽。

    (胸次清陽少旋支脈結飲) 鮮薤白栝蒌皮半夏茯苓川桂枝姜汁 頭中冷痛。

    食入不消。

    筋脈中常似掣痛。

    此皆陽微不主流行。

    痰飲日多。

    氣隧日結。

    緻四末時冷。

    先以微通胸中之陽。

     幹薤白桂枝半夏茯苓栝蒌皮姜汁 微通其陽已效。

    痰飲阻氣。

    用茯苓飲去廣皮加姜汁。

     (三三)支脈聚飲。

    寒月喘甚。

    初因寒濕而得。

    故食辛稍安。

    (支脈結飲) 杏仁半夏濃樸苡仁茯苓姜汁法丸。

     支飲。

    脅痛咳逆。

    小青龍去麻辛。

     (氏)支脈結飲。

    阻氣喘脹。

    入脅則痛。

    厥逆為眩。

     茯苓桂枝半夏杏仁郁金糖炒石膏 支脈結飲。

    發必喘急。

    病發用。

     桂枝茯苓五味炙草 懸飲流入胃中。

    令人酸痛。

    湧噫酸水。

    當辛通其陽以驅飲。

    (懸飲) 桂枝木半夏茯苓炒黑川椒姜汁 照前方加淡附子。

     診脈右虛。

    左小弦。

    面色黃。

    少華采。

    左脅肋痛。

    五六年未愈。

    凡久恙必入絡。

    絡主血。

    藥不宜剛。

    病屬内傷。

    勿事膩補。

    錄仲景旋複花湯。

    加柏子仁歸須桃仁。

     初服旋複花湯。

    未應。

    另更醫謂是營虛。

    用參歸熟地桂芍炙草。

    服後大痛。

    醫又轉方。

    用金鈴半夏桃仁延胡茯苓。

    服之大吐大痛。

    複延餘治。

    餘再議方。

    謂肝絡久病。

    懸飲流入胃絡。

    緻痛不已。

    議太陽陽明開阖方法。

     人參茯苓炙草桂枝煨姜南棗服苦藥痛嘔。

    可知胃虛。

    以參苓阖陽明。

    用草桂開太陽。

    并辛香入絡。

    用姜棗通營衛。

    生姜恐伐肝。

    故取煨以護元氣。

    而微開飲氣也。

     前方服之痛止議丸方。

     人參半夏川椒茯苓桂枝煨姜南棗湯丸。

     夏季陽氣大升。

    痰多嗆咳。

    甚至夜不得卧。

    谷味皆變。

    大便或溏或秘。

    診脈右大而弦。

    議以懸飲流入胃絡。

    用開阖導飲法。

     人參茯苓桂枝炙草煨姜南棗 早診脈。

    兩手皆弦。

    右偏大。

    凡痰氣上湧。

    咳逆愈甚。

    日來小溲少。

    下焦微腫。

    議通太陽以撤飲邪。

     人參茯苓桂枝炙草五味幹姜 脈弦略數。

    不渴不思飲。

    此飲濁未去。

    清陽不主營運。

    前方甘溫。

    主乎開阖。

    能令胃喜。

    次法開太陽以撤飲邪。

    亦主陽通。

    據自述心下胃口。

    若物阻呆滞。

    其濁锢陽微大着。

    其治咳滋陰。

    适為陰濁橫幟矣。

    議用大半夏湯法。

    大半夏湯加炒黑川椒。

    内經止有積飲之說。

    本無痰飲之名。

    兩漢以前謂之淡飲。

    仲景始分痰飲。

    因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之義。

    而立大小青龍半夏苓桂術甘腎氣等湯。

    以及内飲外飲諸法。

    可謂闡發前賢。

    獨超千古。

    與後人所立風痰濕痰熱痰酒痰食痰之法迥異。

    總之痰飲之作。

    必由元氣虧乏。

    及陰盛陽衰而起。

    以緻津液凝滞。

    不能輸布。

    留于胸中。

    水之清者悉變為濁。

    水積陰則為飲。

    飲凝陽則為痰。

    若果真元充足。

    胃強脾健。

    則飲食不失其度。

    營運不停其機。

    何痰飲之有。

    故仲景雲。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乃後人不知痰飲之義。

    妄用滾痰丸。

    茯苓丸。

    消痰破氣。

    或滋填膩補等法。

    大傷脾胃。

    堆砌助濁。

    其于仲景痰飲之法。

    豈不大相乖謬乎。

    然痰與飲。

    雖為同類。

    而實有陰陽之别。

    陽盛陰虛。

    則水氣凝而為痰。

    陰盛陽虛。

    則水氣溢而為飲。

    故王晉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

    及外台飲三湯。

    從脾胃二經分痰飲立治法。

    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術甘。

    外台茯苓飲。

    腎氣丸。

    真武湯。

    分内飲外飲治法。

    而于痰飲之症。

    無遺蘊矣。

    愚曆考先生治痰飲之法。

    則又有不止于此者。

    然而病變有不同。

    治法亦有異。

    如脾腎陽虛。

    膀胱氣化不通者。

    取仲景之苓桂術甘湯。

    茯苓飲。

    腎氣真武等法。

    以理陽通陽。

    及固下益腎。

    轉旋運脾為主。

    如外寒引動宿飲上逆。

    及膀胱氣化不通。

    飲逆肺氣不降者。

    以小青龍合越婢等法。

    開太陽膀胱為主。

    如飲邪伏于經絡。

    及中虛濕熱成痰者。

    則有川烏蜀漆之溫經通絡。

    外台茯苓飲去甘草。

    少佐苦辛清滲理濕之法。

    其飲邪上沖膻中。

    及懸飲流入胃中而為病者。

    又有姜附南星菖蒲旋複川椒等。

    驅飲開濁。

    辛通陽氣等法。

    絲絲入扣。

    一以貫之。

    病情治法。

    胸有成竹矣。

    非深于得道者。

    其孰能之。

    (鄒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