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卧。
曾用小青龍湯。
減去麻黃細辛。
服後已得着枕而卧。
想更醫接用不明治飲方法。
交驚蟄陽氣發洩。
病勢再熾。
頃診脈來濡弱無神。
痰飲咳逆未已。
諒非前法可效。
宗仲景真武湯法。
以熟附配生姜。
通陽逐飲立法。
真武湯去白術加人參。
計不卧嗆喘。
泛起白沫。
都是腎病。
議通太陽膀胱。
(腎陽虛膀胱氣化不通降) 茯苓川桂枝淡幹姜五味子白芍炙草 顧飲邪泛溢。
喘嗽。
督損頭垂。
身動喘甚。
食則脘中痞悶。
卧則喘咳不得息。
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
二髒失司。
出納失職。
議用早進腎氣丸三錢。
以納少陰。
晚用小青龍法。
滌飲。
以通太陽經腑。
此皆聖人内飲治法。
與亂投膩補有間矣。
小青龍去麻辛甘芍。
加茯苓杏仁大棗。
某形盛面亮。
脈沉弦。
此屬痰飲内聚。
暮夜屬陰。
喘不得卧。
仲景謂飲家而咳。
當治其飲。
不當治咳。
今胸滿腹脹。
小水不利。
當開太陽以導飲逆。
小青龍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半夏幹姜五味杏仁石膏茯苓白芍 某服三拗湯。
音出喘緩。
可見苦寒沉降之謬。
素多嘔逆下血。
中焦必虛。
而痰飲留伏顯然。
議治其飲。
桂枝湯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太陽經氣不開。
小水不利。
下肢腫浮漸上。
着枕氣塞欲坐。
濁飲上幹。
竟有坐卧不安之象。
醫者但以肺病刻治。
于理未合。
急用小青龍法。
使膀胱之氣無阻礙。
濁飲痰氣自無逆沖之患矣。
桂枝杏仁幹姜五味半夏茯苓 章伏飲陰濁上幹。
因春地氣主升而發。
嘔吐不饑。
自然脾胃受傷。
六君子宣補方法。
未嘗不妙。
今診得吸氣甚微。
小溲晨通暮癃。
足跗浮腫。
其腑中之氣開阖失司。
最慮中滿。
夫太陽司開。
陽明司阖。
濁陰彌漫。
通腑即是通陽。
仿仲景開太陽一法。
牡蛎澤瀉防己茯苓五味幹姜 張(二七)嗆喘哮。
坐不得卧。
神迷如呆。
氣降則清。
水寒飲邪。
上沖膻中。
用逐飲開濁法。
(寒飲濁邪上沖膻中) 姜汁炒南星姜汁炙白附子茯苓桂枝炙草石菖蒲 某(三四)咳緩。
痰少。
脘中不爽。
肌腠瘙癢。
皆濕邪未盡。
痰飲竊踞之象。
當用六安法。
(肺胃濕痰) 杏仁白芥子炒半夏茯苓淡幹姜橘紅 王當年陽虛。
濁飲上泛喘急。
用真武湯丸而效。
因平素嗜酒少谷。
中虛濕聚。
熱蘊蒸痰。
目黃龈血。
未可為實熱論治。
議方用外台茯苓飲。
減甘草佐以微苦。
清滲理其濕熱。
以酒客忌甜故也。
(中虛濕熱) 茯苓(四兩)人參(二兩)苡仁(四兩)枳實(一兩)半夏(二兩)廣皮(二兩) 金石斛八兩。
煮汁為丸。
汪面色鮮明。
脘中漾漾欲嘔。
因郁勃熱氣。
蒸為痰飲。
宜暫緩參術。
務清中焦熱痰。
(中焦痰熱) 杏仁枳實汁橘紅栝蒌皮郁金半夏曲桔梗黑栀皮 張(氏)痰飲挾燥。
咳。
喉中癢。
(痰飲挾燥) 杏仁花粉茯苓象貝母橘紅半夏曲 陳(妪)痰飲挾氣火上踞。
脘痞脹不爽。
宜理氣熱。
(氣火不降) 半夏茯苓栝蒌皮黑栀皮橘紅郁金 某脈弦右澀。
面亮舌白。
口幹不喜飲。
頭重岑岑然。
胸脘痹塞而痛。
得嗳氣稍舒。
酒客谷少中虛。
痰飲聚蓄。
當此夏令。
地氣上升。
飲邪挾氣上阻清空。
遂令前症之來。
金匮雲。
脈弦為飲。
色鮮明者為留飲。
口幹不欲飲水者。
此為飲邪未去故也。
況汗出。
豈是風寒。
春夏溫邪。
辛溫發散為大禁。
自雲身體空飄。
年已六旬又四。
辛散再洩其陽。
不亦左乎。
半夏姜汁川連吳萸茯苓枳實竹瀝 潘(三八)遠客路途。
風寒外受。
熱氣内蒸。
痰飲日聚于髒之外。
絡脈之中。
凡遇風冷。
或曝烈日。
或勞碌形體。
心事不甯。
擾動絡中宿飲。
飲泛氣逆。
咳嗽。
氣塞喉底胸膈。
不思食物。
着枕嗆吐稠痰。
氣降自愈。
病名哮喘伏飲。
治之得宜。
除根不速。
到老年歲。
仍受其累耳。
(哮喘伏飲)小青龍湯去細辛。
童(五六)背寒。
短氣。
背痛映心。
貫脅入腰。
食粥噫氣脘痞。
瀉出黃沫。
飲邪伏濕。
乃陽傷竊發。
此溫經通絡為要。
緩用人參。
(飲伏經絡) 川桂枝生白術炒黑蜀漆炮黑川烏濃樸茯苓 葉(四十)脈右弦。
舌黃
曾用小青龍湯。
減去麻黃細辛。
服後已得着枕而卧。
想更醫接用不明治飲方法。
交驚蟄陽氣發洩。
病勢再熾。
頃診脈來濡弱無神。
痰飲咳逆未已。
諒非前法可效。
宗仲景真武湯法。
以熟附配生姜。
通陽逐飲立法。
真武湯去白術加人參。
計不卧嗆喘。
泛起白沫。
都是腎病。
議通太陽膀胱。
(腎陽虛膀胱氣化不通降) 茯苓川桂枝淡幹姜五味子白芍炙草 顧飲邪泛溢。
喘嗽。
督損頭垂。
身動喘甚。
食則脘中痞悶。
卧則喘咳不得息。
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
二髒失司。
出納失職。
議用早進腎氣丸三錢。
以納少陰。
晚用小青龍法。
滌飲。
以通太陽經腑。
此皆聖人内飲治法。
與亂投膩補有間矣。
小青龍去麻辛甘芍。
加茯苓杏仁大棗。
某形盛面亮。
脈沉弦。
此屬痰飲内聚。
暮夜屬陰。
喘不得卧。
仲景謂飲家而咳。
當治其飲。
不當治咳。
今胸滿腹脹。
小水不利。
當開太陽以導飲逆。
小青龍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半夏幹姜五味杏仁石膏茯苓白芍 某服三拗湯。
音出喘緩。
可見苦寒沉降之謬。
素多嘔逆下血。
中焦必虛。
而痰飲留伏顯然。
議治其飲。
桂枝湯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太陽經氣不開。
小水不利。
下肢腫浮漸上。
着枕氣塞欲坐。
濁飲上幹。
竟有坐卧不安之象。
醫者但以肺病刻治。
于理未合。
急用小青龍法。
使膀胱之氣無阻礙。
濁飲痰氣自無逆沖之患矣。
桂枝杏仁幹姜五味半夏茯苓 章伏飲陰濁上幹。
因春地氣主升而發。
嘔吐不饑。
自然脾胃受傷。
六君子宣補方法。
未嘗不妙。
今診得吸氣甚微。
小溲晨通暮癃。
足跗浮腫。
其腑中之氣開阖失司。
最慮中滿。
夫太陽司開。
陽明司阖。
濁陰彌漫。
通腑即是通陽。
仿仲景開太陽一法。
牡蛎澤瀉防己茯苓五味幹姜 張(二七)嗆喘哮。
坐不得卧。
神迷如呆。
氣降則清。
水寒飲邪。
上沖膻中。
用逐飲開濁法。
(寒飲濁邪上沖膻中) 姜汁炒南星姜汁炙白附子茯苓桂枝炙草石菖蒲 某(三四)咳緩。
痰少。
脘中不爽。
肌腠瘙癢。
皆濕邪未盡。
痰飲竊踞之象。
當用六安法。
(肺胃濕痰) 杏仁白芥子炒半夏茯苓淡幹姜橘紅 王當年陽虛。
濁飲上泛喘急。
用真武湯丸而效。
因平素嗜酒少谷。
中虛濕聚。
熱蘊蒸痰。
目黃龈血。
未可為實熱論治。
議方用外台茯苓飲。
減甘草佐以微苦。
清滲理其濕熱。
以酒客忌甜故也。
(中虛濕熱) 茯苓(四兩)人參(二兩)苡仁(四兩)枳實(一兩)半夏(二兩)廣皮(二兩) 金石斛八兩。
煮汁為丸。
汪面色鮮明。
脘中漾漾欲嘔。
因郁勃熱氣。
蒸為痰飲。
宜暫緩參術。
務清中焦熱痰。
(中焦痰熱) 杏仁枳實汁橘紅栝蒌皮郁金半夏曲桔梗黑栀皮 張(氏)痰飲挾燥。
咳。
喉中癢。
(痰飲挾燥) 杏仁花粉茯苓象貝母橘紅半夏曲 陳(妪)痰飲挾氣火上踞。
脘痞脹不爽。
宜理氣熱。
(氣火不降) 半夏茯苓栝蒌皮黑栀皮橘紅郁金 某脈弦右澀。
面亮舌白。
口幹不喜飲。
頭重岑岑然。
胸脘痹塞而痛。
得嗳氣稍舒。
酒客谷少中虛。
痰飲聚蓄。
當此夏令。
地氣上升。
飲邪挾氣上阻清空。
遂令前症之來。
金匮雲。
脈弦為飲。
色鮮明者為留飲。
口幹不欲飲水者。
此為飲邪未去故也。
況汗出。
豈是風寒。
春夏溫邪。
辛溫發散為大禁。
自雲身體空飄。
年已六旬又四。
辛散再洩其陽。
不亦左乎。
半夏姜汁川連吳萸茯苓枳實竹瀝 潘(三八)遠客路途。
風寒外受。
熱氣内蒸。
痰飲日聚于髒之外。
絡脈之中。
凡遇風冷。
或曝烈日。
或勞碌形體。
心事不甯。
擾動絡中宿飲。
飲泛氣逆。
咳嗽。
氣塞喉底胸膈。
不思食物。
着枕嗆吐稠痰。
氣降自愈。
病名哮喘伏飲。
治之得宜。
除根不速。
到老年歲。
仍受其累耳。
(哮喘伏飲)小青龍湯去細辛。
童(五六)背寒。
短氣。
背痛映心。
貫脅入腰。
食粥噫氣脘痞。
瀉出黃沫。
飲邪伏濕。
乃陽傷竊發。
此溫經通絡為要。
緩用人參。
(飲伏經絡) 川桂枝生白術炒黑蜀漆炮黑川烏濃樸茯苓 葉(四十)脈右弦。
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