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關燈
g>曹(四七)中年陽氣日薄。

    痰飲皆屬陰濁。

    上乾清道。

    為沖逆咳嗽。

    仲景治法。

    外飲治脾。

    内飲治腎。

    分晰甚明。

    昔年曾用桂苓澤術得效。

    是治支飲治法。

    數年真氣更衰。

    古人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

    須忌治嗽肺藥。

     先用小青龍去麻辛接服外台茯苓飲。

     (五七)昔肥今瘦為飲。

    仲景雲。

    脈沉而弦。

    是為飲家。

    男子向老。

    下元先虧。

    氣不收攝。

    則痰飲上泛。

     飲與氣湧。

    斯為咳矣。

    今醫見嗽。

    辄以清肺降氣消痰。

    久而不效。

    更與滋陰。

    不明痰飲皆屬濁陰之化。

    滋則堆砌助濁滞氣。

    試述着枕咳嗆一端。

    知身體卧着。

    上氣不下。

    必下沖上逆。

    其痰飲伏于至陰之界。

    腎髒絡病無疑。

    形寒畏風。

    陽氣微弱。

    而藩籬疏撤。

    仲景有要言不煩曰。

     飲邪必用溫藥和之。

    更分外飲治脾。

    内飲治腎。

    不讀聖經。

    焉知此理。

    (脾腎陽虛飲逆咳嘔) 桂苓甘味湯熟附都氣加胡桃。

     痛久氣亂。

    陽微。

    水谷不運。

    蘊釀聚濕。

    胃中之陽日薄。

    痰飲水濕。

    必傾囊上湧。

    而新進水谷之氣。

    與宿邪再聚複出。

    緻永無痊期。

    仲景雲。

    飲邪當以溫藥和之。

    又雲不渴者。

    此為飲邪未去故也。

    則知理陽通陽。

    誠有合于聖訓。

    斷斷然矣。

    真武湯。

     (四一)痰飲喘咳。

    肌肉麻痹。

    痞脹不堪納谷。

    冬寒日甚。

    春暖日減。

    全是陽氣已衰。

    陰濁逆幹犯上。

    肺藥治嗽。

    無非辛洩滋潤。

    蓋辛散則耗陽。

    滋清助陰濁。

    濁阻在陽分。

    氣不肅。

    為夜不得卧。

    小青龍意。

    主乎由上以洩水寒。

    直從太陽之裡以通膀胱。

    表中裡藥也。

    仲景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

    驅陰邪以複陽。

    一定成法。

     早腎氣去萸換白芍。

    炒楂炭水法丸。

    晚外台茯苓飲。

    姜棗湯法丸。

     (六十)腎虛不納氣。

    五液變痰上泛。

    冬藏失職。

    此病為甚。

    不可以肺咳消痰。

    常用八味丸。

    收納陰中之陽。

    臨時撤飲。

    用仲景桂苓味甘湯。

     未交冬至。

    一陽來複。

    老人下虛。

    不主固納。

    飲從下泛。

    氣阻升降。

    而為喘嗽。

    發散寒涼苦瀉諸藥。

    焉得中病。

    仲景雲飲家而咳。

    當治飲。

    不當治咳。

    後賢每每以老人喘嗽。

    從脾腎溫養定論。

    是恪遵聖訓也。

     桂枝茯苓五味子甘草湯代水。

    加淡姜棗。

     腸紅久病。

    不必攻治。

    今者氣沖喘嗽。

    脘脅痞阻。

    是飲濁上僭。

    最宜究悉。

     川桂枝(七分)茯苓(三錢)幹姜(一錢)五味子(同姜合搗一錢)杏仁(一錢半)白芍(一錢)炙草(五分)生左牡蛎(三錢) (二七)壯年下元久虛。

    收納氣洩。

    每交秋冬受冷。

    冷氣深入。

    伏飲夾氣上沖。

    為咳喘嘔吐。

    疏肺降氣不效者。

    病在腎絡中也。

    蓋精血少壯不旺。

    難以搜逐。

    病根不去謂此。

    絕欲一年。

    小暑艾灸。

     靜養一百二十天可愈。

    附都氣加車前。

    (腎陽虛飲逆喘咳嘔) (二九)勞力喘甚。

    肩背惡寒。

    飲泛上逆。

    皆系下元虛損。

    莫以喘用瀉肺等藥。

    薛氏八味丸。

     秋深天氣收肅。

    背寒喘咳。

    飲濁上泛。

    緣體中陽氣少振。

    不耐風露所緻。

    最宜暖護背部。

    進通陽以治飲。

     茯苓桂枝半夏姜汁苡仁炙草 早腎氣丸夜真武丸 脈虛微。

    春陽地升濁陰上幹。

    喘不得卧。

    治在少陰。

     人參淡熟附子豬膽汁 照前方加淡幹姜一錢半。

     脈弦。

    暮夜濁陰沖逆。

    通陽得效。

    議真武法。

    以撤其飲。

     人參淡附子生白芍茯苓姜汁 真武洩濁。

    脘通思食。

    能寐昨宵已有渴欲飲水之狀。

    考金匮雲。

    渴者飲邪欲去也。

    當健補中陽。

    以資納谷。

     人參生于術淡附子茯苓澤瀉 早服腎氣丸四五錢。

    晚用大半夏湯。

     人參半夏茯苓姜汁 脈弦右濡。

    陽微惡寒。

    飲濁上幹。

    咳吐涎沫。

    且食減胃衰。

    寒疝竊踞。

    陰濁見症。

    豈止一端。

    喻嘉言謂濁陰上加于天。

    非離照當空。

    氛霧焉得退避。

    反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

    陰霾沖逆肆虐。

    飲邪滔天莫制。

    議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

    掃群陰以驅飲邪。

    維陽氣以立基本。

    況尊年尤宜急護真陽為主。

     人參茯苓熟附子生姜汁南棗 十二月間。

    診得陽微。

    濁飲上幹為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