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關燈
小
中
大
寒熱。
下利血水。
最危之症。
(暑邪入厥陰) 川連黃芩幹姜生白芍川椒烏梅人參枳實 江暑邪深入厥陰。
舌縮。
少腹堅滿。
聲音不出。
自利。
上下格拒。
危期至速。
勉拟暑門酸苦洩熱。
輔正驅邪一法。
黃連淡幹姜烏梅生白芍半夏人參枳實 某(十八)勞傷挾暑。
肺氣受戕。
咳血口幹。
先清暑熱(暑兼血症) 鮮荷葉白扁豆大沙參茯神苡仁 朱(三二)三伏中。
陰氣不生。
陽氣不潛。
其頭脹身痛。
是暑邪初受。
暑濕熱必先傷氣分。
故舌白口渴身痛。
早晨清爽。
午夜煩蒸。
狀如溫瘧。
沐浴繞動血絡。
宿病得時邪而來。
仲景雲。
先治新病。
後理宿病。
是亦陰氣先傷。
陽氣獨發也。
鮮生地石膏知母元參連翹竹葉心荷葉汁 王(三九)雖是咳痰失血。
然強能食。
不知饑。
目黃晡熱。
舌心黃。
已現暑熱客邪症象。
此先宜清理肺胃。
莫因久恙而投膩補。
杏仁象貝母郁金川通草桑葉石膏橘紅苡仁 又晚服枇杷葉膏早六味加阿膠麥冬。
又阿膠雞子黃小生地麥冬桑葉炒黑丹皮 徐(三六)勞傷挾暑。
咳血不饑。
鮮荷葉汁(沖)大沙參生苡仁六一散綠豆皮杏仁橘紅白蔻仁 天之暑熱一動。
地之濕濁自騰。
人在蒸淫熱迫之中。
若正氣設或有隙。
則邪從口鼻吸入。
氣分先阻。
上焦清肅不行。
輸化之機。
失于常度。
水谷之精微。
亦蘊結而為濕也。
人身一小天地。
内外相應。
故暑病必挾濕者。
即此義耳。
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
或傷或中之候。
以及入心入肝。
為瘧為痢。
中痧霍亂。
暴厥卒死。
種種傳變之原。
各有精義可參。
茲不重悉。
想大江以南。
地卑氣薄。
濕勝熱蒸。
當此時候。
更須防患于先。
昔李笠翁記中所謂使天隻有三時而無夏。
則人之病也必稀。
此語最确。
蓋暑濕之傷。
驟者在當時為患。
緩者于秋後為伏氣之疾。
其候也。
脈色必滞。
口舌必膩。
或有微寒。
或單發熱。
熱時脘痞氣窒。
渴悶煩冤。
每至午後則甚。
入暮更劇。
熱至天明。
得汗則諸恙稍緩。
日日如是。
必要兩三候外。
日減一日。
方得全解。
倘如元氣不支。
或調理非法。
不治者甚多。
然是病比之傷寒。
其勢覺緩。
比之瘧疾。
寒熱又不分明。
其變幻與傷寒無二。
其愈期反覺纏綿。
若表之汗不易徹。
攻之便易溏瀉。
過清則肢冷嘔惡。
過燥則唇齒燥裂。
每遇秋來。
最多是症。
求之古訓。
不載者多。
獨己任編名之曰秋時晚發。
感症似瘧。
總當以感症之法治之。
要知伏氣為病。
四時皆有。
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
溫熱之氣。
投涼即安。
夫暑與濕。
為熏蒸粘膩之邪也。
最難驟愈。
若治不中。
暑熱從陽上熏。
而傷陰化燥。
濕邪從陰下沉。
而傷陽變濁。
以緻神昏耳聾。
舌幹龈血。
脘痞嘔惡。
洞洩肢冷。
棘手之候叢生。
竟至潰敗莫救矣。
參先生用意。
宗劉河間三焦論立法。
認明暑濕二氣。
何者為重。
再究其病。
實在營氣何分。
大凡六氣傷人。
因人而化。
陰虛者火旺。
邪歸營分為多。
陽虛者濕勝。
邪傷氣分為多。
一則耐清。
一則耐溫。
髒性之陰陽。
從此可知也。
于是在上者以辛涼微苦。
如竹葉連翹杏仁。
薄荷之類。
在中者以苦辛宣通。
如半夏瀉心之類。
在下者以溫行寒性。
質重開下。
如桂苓甘露飲之類。
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夾。
又須通變。
至于治氣分有寒溫之别。
寒者宗諸白虎法。
及天水散意。
溫者從乎二陳湯。
及正氣散法。
理營分知清補之宜。
清者如犀角地黃。
加入心之品。
補者有三才複脈等方。
又如濕熱沉混之蒼術石膏湯。
氣血兩燔之玉女法。
開閉逐穢。
與牛黃及至寶紫雪等劑。
扶虛進參附。
及兩儀諸法。
随其變幻。
審其陰陽。
運用之妙。
存乎心也。
附骥蕪詞。
高明教正。
(邵新甫) 徐評所列諸案。
皆平素伏暑之症為多。
其卒然受暑之病絕少。
若卒受之症。
則當以香茹飲為主。
不可不知也。
此老治暑邪。
能用輕清涼潤之品以和肺。
是其所長。
但暑邪深入。
必有悶亂煩躁等症。
近于霍亂。
此則更有治法。
至于病重症危。
屬熱邪橫逆。
不但人參不可輕用。
而桂附幹姜服之。
無不立斃。
乃亦仿仲景傷寒壞症治法。
輕于一試。
當時不知有害與否。
而耳食之徒。
竟以為必用之藥。
名本于此老。
我見死者甚多。
傷心慘目。
不得不歸咎于作俑之人也。
下利血水。
最危之症。
(暑邪入厥陰) 川連黃芩幹姜生白芍川椒烏梅人參枳實 江暑邪深入厥陰。
舌縮。
少腹堅滿。
聲音不出。
自利。
上下格拒。
危期至速。
勉拟暑門酸苦洩熱。
輔正驅邪一法。
黃連淡幹姜烏梅生白芍半夏人參枳實 某(十八)勞傷挾暑。
肺氣受戕。
咳血口幹。
先清暑熱(暑兼血症) 鮮荷葉白扁豆大沙參茯神苡仁 朱(三二)三伏中。
陰氣不生。
陽氣不潛。
其頭脹身痛。
是暑邪初受。
暑濕熱必先傷氣分。
故舌白口渴身痛。
早晨清爽。
午夜煩蒸。
狀如溫瘧。
沐浴繞動血絡。
宿病得時邪而來。
仲景雲。
先治新病。
後理宿病。
是亦陰氣先傷。
陽氣獨發也。
鮮生地石膏知母元參連翹竹葉心荷葉汁 王(三九)雖是咳痰失血。
然強能食。
不知饑。
目黃晡熱。
舌心黃。
已現暑熱客邪症象。
此先宜清理肺胃。
莫因久恙而投膩補。
杏仁象貝母郁金川通草桑葉石膏橘紅苡仁 又晚服枇杷葉膏早六味加阿膠麥冬。
又阿膠雞子黃小生地麥冬桑葉炒黑丹皮 徐(三六)勞傷挾暑。
咳血不饑。
鮮荷葉汁(沖)大沙參生苡仁六一散綠豆皮杏仁橘紅白蔻仁 天之暑熱一動。
地之濕濁自騰。
人在蒸淫熱迫之中。
若正氣設或有隙。
則邪從口鼻吸入。
氣分先阻。
上焦清肅不行。
輸化之機。
失于常度。
水谷之精微。
亦蘊結而為濕也。
人身一小天地。
内外相應。
故暑病必挾濕者。
即此義耳。
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
或傷或中之候。
以及入心入肝。
為瘧為痢。
中痧霍亂。
暴厥卒死。
種種傳變之原。
各有精義可參。
茲不重悉。
想大江以南。
地卑氣薄。
濕勝熱蒸。
當此時候。
更須防患于先。
昔李笠翁記中所謂使天隻有三時而無夏。
則人之病也必稀。
此語最确。
蓋暑濕之傷。
驟者在當時為患。
緩者于秋後為伏氣之疾。
其候也。
脈色必滞。
口舌必膩。
或有微寒。
或單發熱。
熱時脘痞氣窒。
渴悶煩冤。
每至午後則甚。
入暮更劇。
熱至天明。
得汗則諸恙稍緩。
日日如是。
必要兩三候外。
日減一日。
方得全解。
倘如元氣不支。
或調理非法。
不治者甚多。
然是病比之傷寒。
其勢覺緩。
比之瘧疾。
寒熱又不分明。
其變幻與傷寒無二。
其愈期反覺纏綿。
若表之汗不易徹。
攻之便易溏瀉。
過清則肢冷嘔惡。
過燥則唇齒燥裂。
每遇秋來。
最多是症。
求之古訓。
不載者多。
獨己任編名之曰秋時晚發。
感症似瘧。
總當以感症之法治之。
要知伏氣為病。
四時皆有。
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
溫熱之氣。
投涼即安。
夫暑與濕。
為熏蒸粘膩之邪也。
最難驟愈。
若治不中。
暑熱從陽上熏。
而傷陰化燥。
濕邪從陰下沉。
而傷陽變濁。
以緻神昏耳聾。
舌幹龈血。
脘痞嘔惡。
洞洩肢冷。
棘手之候叢生。
竟至潰敗莫救矣。
參先生用意。
宗劉河間三焦論立法。
認明暑濕二氣。
何者為重。
再究其病。
實在營氣何分。
大凡六氣傷人。
因人而化。
陰虛者火旺。
邪歸營分為多。
陽虛者濕勝。
邪傷氣分為多。
一則耐清。
一則耐溫。
髒性之陰陽。
從此可知也。
于是在上者以辛涼微苦。
如竹葉連翹杏仁。
薄荷之類。
在中者以苦辛宣通。
如半夏瀉心之類。
在下者以溫行寒性。
質重開下。
如桂苓甘露飲之類。
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夾。
又須通變。
至于治氣分有寒溫之别。
寒者宗諸白虎法。
及天水散意。
溫者從乎二陳湯。
及正氣散法。
理營分知清補之宜。
清者如犀角地黃。
加入心之品。
補者有三才複脈等方。
又如濕熱沉混之蒼術石膏湯。
氣血兩燔之玉女法。
開閉逐穢。
與牛黃及至寶紫雪等劑。
扶虛進參附。
及兩儀諸法。
随其變幻。
審其陰陽。
運用之妙。
存乎心也。
附骥蕪詞。
高明教正。
(邵新甫) 徐評所列諸案。
皆平素伏暑之症為多。
其卒然受暑之病絕少。
若卒受之症。
則當以香茹飲為主。
不可不知也。
此老治暑邪。
能用輕清涼潤之品以和肺。
是其所長。
但暑邪深入。
必有悶亂煩躁等症。
近于霍亂。
此則更有治法。
至于病重症危。
屬熱邪橫逆。
不但人參不可輕用。
而桂附幹姜服之。
無不立斃。
乃亦仿仲景傷寒壞症治法。
輕于一試。
當時不知有害與否。
而耳食之徒。
竟以為必用之藥。
名本于此老。
我見死者甚多。
傷心慘目。
不得不歸咎于作俑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