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三一)舌白頭脹。

    身痛肢疼。

    胸悶不食。

    溺阻。

    當開氣分除濕。

    (濕阻上焦肺不肅降) 飛滑石杏仁白蔻仁大竹葉炒半夏白通草 (二十)酒肉之濕助熱。

    内蒸釀痰。

    阻塞氣分。

    不饑不食。

    便溺不爽。

    亦三焦病。

    先論上焦。

    莫如治肺。

     以肺主一身之氣化也。

     杏仁栝蒌皮白蔻仁飛滑石半夏濃樸 (五五)酒客濕勝。

    變痰化火。

    性不喜甜。

    熱聚胃口犯肺。

    氣逆吐食。

    上中濕熱。

    主以淡滲。

    佐以苦溫。

     大杏仁金石斛飛滑石紫濃樸活水蘆根 心中熱。

    不饑不寐。

    目黃自利。

    濕熱内伏。

     淡黃芩連翹炒杏仁白通草滑石野赤豆皮 (二九)濕溫阻于肺衛。

    咽痛。

    足跗痹痛。

    當清上焦。

    濕走氣自和。

    (濕溫阻肺) 飛滑石竹葉心連翹桔梗射幹蘆根 病起旬日。

    猶然頭脹。

    漸至耳聾。

    正如内經病能篇所雲。

    因于濕。

    首如裹。

    此呃忒鼻衄。

    皆邪混氣之象。

    況舌色帶白。

    咽喉欲閉。

    邪阻上竅空虛之所。

    諒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

    病名濕溫。

    不能自解。

    即有昏痙之變。

    醫莫泛稱時氣而已。

     連翹牛蒡子銀花馬勃射幹金汁 (三二)時令濕熱之氣。

    觸自口鼻。

    由募原以走中道。

    遂緻清肅不行。

    不饑不食。

    但溫乃化熱之漸。

     緻機竅不為靈動。

    與形質滞濁有别。

    此清熱開郁。

    必佐芳香以逐穢為法。

    (濕熱穢氣阻竅) 栝蒌皮桔梗黑山栀香豉枳殼郁金降香末 吸受穢邪。

    募原先病。

    嘔逆。

    邪氣分布。

    營衛皆受。

    遂熱蒸頭脹。

    身痛經旬。

    神識昏迷。

    小水不通。

    上中下三焦交病。

    舌白。

    渴不多飲。

    是氣分窒塞。

    當以芳香通神。

    淡滲宣竅。

    俾穢濕濁氣。

    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通草淡竹葉牛黃丸二丸。

     濕邪中傷之後。

    脾胃不醒。

    不饑口渴。

    議清養胃津為穩。

    (濕熱傷胃津) 鮮省頭草知母川斛苡仁炒麥冬 (妪)體壯有濕。

    近長夏陰雨潮濕。

    着于經絡。

    身痛。

    自利發熱。

    仲景雲。

    濕家大忌發散。

    汗之則變痙厥。

    脈來小弱而緩。

    濕邪凝遏陽氣。

    病名濕溫。

    濕中熱氣。

    橫沖心胞絡。

    以緻神昏。

    四肢不暖。

     亦手厥陰見症。

    非與傷寒同法也。

    (濕溫邪入心胞) 犀角連翹心元參石菖蒲金銀花野赤豆皮煎送至寶丹。

     陽虛挾濕。

    邪熱内陷。

    所以神識如蒙。

    議用瀉心法。

    (濕熱内陷) 人參生幹姜黃芩川連枳實生白芍 (六一)此濕蘊氣中。

    足太陰之氣。

    不為鼓動營運。

    試以痞結胸滿。

    仲景列于太陰篇中。

    概可推求其理矣。

    (濕郁脾陽) 半夏(醋炒)茯苓川連濃樸通草湯煎。

     濕傷脾陽。

    腹膨。

    小溲不利。

     茅術濃樸茯苓澤瀉豬苓秦皮 五苓散。

     二術膏。

     四肢乍冷。

    自利未已。

    目黃稍退。

    而神倦不語。

    濕邪内伏。

    足太陰之氣不運。

    經言脾竅在舌。

    邪滞竅必少靈。

    以緻語言欲謇。

    必當分利。

    佐辛香以默運坤陽。

    是太陰裡症之法。

     生于術(三錢)濃樸(五分)茯苓(三錢)草果仁(七分)木瓜(五分)澤瀉(五分) 身體稍稍轉動。

    語謇神呆。

    猶是氣機未為靈轉。

    色脈非是有餘。

    而濕為陰邪。

    不徒偏寒偏熱已也。

     生于術茯苓苡仁郁金炒遠志石菖蒲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