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關燈
小
中
大
某大凡暑與熱。
乃地中之氣。
吸受緻病。
亦必傷人氣分。
氣結則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不饑不欲食。
不大便。
皆氣分有阻。
如天地不交。
遂若否卦之義。
然無形無質。
所以清之攻之不效。
(暑傷氣分上焦閉郁) 杏仁通草象貝栝蒌皮白蔻郁金汁 姚奔走氣亂。
複飲燒酒。
酒氣辛熱。
有升無降。
肺氣郁。
上下不通。
舌白消渴。
氣結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
周身膚腠皆痛。
汗大出不解。
無非暑濕熱氣。
始由肺受。
漫布三焦。
群醫消導苦藥。
但攻腸胃。
在上痞結仍然。
議淡滲佐以微辛。
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川白通草大豆黃卷馬兜鈴射幹苡仁 範伏暑阻其氣分。
煩渴。
咳嘔喘急。
二便不爽。
宜治上焦。
杏仁石膏炒半夏黑栀皮濃樸竹茹 又痰多咳嘔。
是暑郁在上。
醫家亂投沉降。
所以無效。
石膏杏仁炒半夏郁金香豉黑山栀 王舌白煩渴。
心中脹悶。
熱邪内迫。
氣分阻閉。
當治肺經。
倘逆傳膻中。
必緻昏厥。
杏仁郁金滑石黃芩半夏橘紅栝蒌皮 陳(四五)暑濕傷氣。
肺先受病。
諸氣皆痹。
當午後陽升。
煩喘更加。
夫無形氣病。
醫以重藥推消。
多見不效。
西瓜翠衣活水蘆根杏仁苡仁 又酒客中虛。
重鎮攻消。
清氣愈傷。
夫暑邪皆着氣分。
苟肺司清肅。
則其邪不攻自罷。
議仍以廓清為法。
若雨露從天下降。
炎HT自蕩掃無餘。
威喜丸二錢十服。
某(二二)身熱。
頭脹脘悶。
咳嗆。
此暑邪外襲于肺衛。
當清上焦。
絲瓜葉(三錢)大杏仁(三錢)香薷(七分)通草(一錢半)飛滑石(三錢)白蔻仁(五分) 陳脈左勁。
右濡。
頭痛脘悶。
麻痹欲厥。
舌白。
此暑邪内中。
蒙閉清空。
成瘧之象。
平昔陰虛。
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葉連翹飛滑石野郁金汁大杏仁川貝母 龔(二四)脈寸大。
頭暈。
脘中食不多下。
暑熱氣從上受。
治以苦辛寒方。
竹葉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張(四七)三瘧之邪在陰。
未經向愈。
春季洞利不食。
想春雨外濕。
水谷内聚亦濕。
即濕多成五洩之謂。
瘡痍僅洩經隧濕邪。
而裡之濕邪未驅。
長夏吸受暑邪。
上蒙清空諸竅。
咳嗽耳聾。
的系新邪。
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
連翹飛滑石嫩竹葉荷葉邊汁桑葉杏仁象貝黑山栀 程(三六)暑風必挾濕。
濕必傷于氣分。
斷瘧瘡發。
即濕邪内發之征。
濕伏熱蘊。
緻氣壅塞咽底脘中。
及至進谷無礙。
二便通調。
中下無病顯然。
白通草西瓜翠衣活水蘆根苡仁 吳連朝驟熱。
必有暑氣内侵。
頭熱目瞑。
吸短神迷。
此正虛邪痹。
清補兩難。
先與益元散三四錢。
用嫩竹葉心二錢。
煎湯涼用三四小杯。
常用綠豆煎湯服。
龔(六十)暑必挾濕。
二者皆傷氣分。
從鼻吸而受。
必先犯肺。
乃上焦病。
治法以辛涼微苦。
氣分上焦廓清則愈。
惜乎專以陶書六經看病。
仍是與風寒先表後裡之藥。
緻邪之在上。
漫延結锢。
四十餘日不解。
非初受六經。
不須再辨其謬。
經雲。
病自上受者治其上。
援引經義以論治病。
非邪僻也宗河間法。
杏仁栝蒌皮半夏姜汁白蔻仁石膏知母竹瀝秋露水煎。
又脈神頗安。
昨午發疹。
先有寒戰。
蓋此病起于濕熱。
當此無汗。
肌腠氣窒。
至膚間皮脫如麸。
猶未能全洩其邪。
風疹再發。
乃濕因戰栗為解。
一月以來病魔。
而肌無膏澤。
瘦削枯槁。
古謂瘦人之病。
慮涸其陰。
陰液不充。
補之以味。
然腥濁味。
徒助上焦熱痰。
無益培陰養液。
況宿滞未去。
腸胃氣尚窒鈍。
必淡薄調理。
上氣清爽。
痰熱不至複聚。
從來三時熱病。
怕反複于病後之複。
當此九仞。
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細生地銀花知母生甘草川貝丹皮橘紅(鹽水炒)竹瀝此煎藥方。
隻用二劑可停。
未大便時。
用地冬汁膏。
大便後。
可用三才湯。
池伏暑至深秋而發。
乃地中之氣。
吸受緻病。
亦必傷人氣分。
氣結則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不饑不欲食。
不大便。
皆氣分有阻。
如天地不交。
遂若否卦之義。
然無形無質。
所以清之攻之不效。
(暑傷氣分上焦閉郁) 杏仁通草象貝栝蒌皮白蔻郁金汁 姚奔走氣亂。
複飲燒酒。
酒氣辛熱。
有升無降。
肺氣郁。
上下不通。
舌白消渴。
氣結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
周身膚腠皆痛。
汗大出不解。
無非暑濕熱氣。
始由肺受。
漫布三焦。
群醫消導苦藥。
但攻腸胃。
在上痞結仍然。
議淡滲佐以微辛。
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川白通草大豆黃卷馬兜鈴射幹苡仁 範伏暑阻其氣分。
煩渴。
咳嘔喘急。
二便不爽。
宜治上焦。
杏仁石膏炒半夏黑栀皮濃樸竹茹 又痰多咳嘔。
是暑郁在上。
醫家亂投沉降。
所以無效。
石膏杏仁炒半夏郁金香豉黑山栀 王舌白煩渴。
心中脹悶。
熱邪内迫。
氣分阻閉。
當治肺經。
倘逆傳膻中。
必緻昏厥。
杏仁郁金滑石黃芩半夏橘紅栝蒌皮 陳(四五)暑濕傷氣。
肺先受病。
諸氣皆痹。
當午後陽升。
煩喘更加。
夫無形氣病。
醫以重藥推消。
多見不效。
西瓜翠衣活水蘆根杏仁苡仁 又酒客中虛。
重鎮攻消。
清氣愈傷。
夫暑邪皆着氣分。
苟肺司清肅。
則其邪不攻自罷。
議仍以廓清為法。
若雨露從天下降。
炎HT自蕩掃無餘。
威喜丸二錢十服。
某(二二)身熱。
頭脹脘悶。
咳嗆。
此暑邪外襲于肺衛。
當清上焦。
絲瓜葉(三錢)大杏仁(三錢)香薷(七分)通草(一錢半)飛滑石(三錢)白蔻仁(五分) 陳脈左勁。
右濡。
頭痛脘悶。
麻痹欲厥。
舌白。
此暑邪内中。
蒙閉清空。
成瘧之象。
平昔陰虛。
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葉連翹飛滑石野郁金汁大杏仁川貝母 龔(二四)脈寸大。
頭暈。
脘中食不多下。
暑熱氣從上受。
治以苦辛寒方。
竹葉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張(四七)三瘧之邪在陰。
未經向愈。
春季洞利不食。
想春雨外濕。
水谷内聚亦濕。
即濕多成五洩之謂。
瘡痍僅洩經隧濕邪。
而裡之濕邪未驅。
長夏吸受暑邪。
上蒙清空諸竅。
咳嗽耳聾。
的系新邪。
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
連翹飛滑石嫩竹葉荷葉邊汁桑葉杏仁象貝黑山栀 程(三六)暑風必挾濕。
濕必傷于氣分。
斷瘧瘡發。
即濕邪内發之征。
濕伏熱蘊。
緻氣壅塞咽底脘中。
及至進谷無礙。
二便通調。
中下無病顯然。
白通草西瓜翠衣活水蘆根苡仁 吳連朝驟熱。
必有暑氣内侵。
頭熱目瞑。
吸短神迷。
此正虛邪痹。
清補兩難。
先與益元散三四錢。
用嫩竹葉心二錢。
煎湯涼用三四小杯。
常用綠豆煎湯服。
龔(六十)暑必挾濕。
二者皆傷氣分。
從鼻吸而受。
必先犯肺。
乃上焦病。
治法以辛涼微苦。
氣分上焦廓清則愈。
惜乎專以陶書六經看病。
仍是與風寒先表後裡之藥。
緻邪之在上。
漫延結锢。
四十餘日不解。
非初受六經。
不須再辨其謬。
經雲。
病自上受者治其上。
援引經義以論治病。
非邪僻也宗河間法。
杏仁栝蒌皮半夏姜汁白蔻仁石膏知母竹瀝秋露水煎。
又脈神頗安。
昨午發疹。
先有寒戰。
蓋此病起于濕熱。
當此無汗。
肌腠氣窒。
至膚間皮脫如麸。
猶未能全洩其邪。
風疹再發。
乃濕因戰栗為解。
一月以來病魔。
而肌無膏澤。
瘦削枯槁。
古謂瘦人之病。
慮涸其陰。
陰液不充。
補之以味。
然腥濁味。
徒助上焦熱痰。
無益培陰養液。
況宿滞未去。
腸胃氣尚窒鈍。
必淡薄調理。
上氣清爽。
痰熱不至複聚。
從來三時熱病。
怕反複于病後之複。
當此九仞。
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細生地銀花知母生甘草川貝丹皮橘紅(鹽水炒)竹瀝此煎藥方。
隻用二劑可停。
未大便時。
用地冬汁膏。
大便後。
可用三才湯。
池伏暑至深秋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