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

關燈
(二十)脈數暮熱。

    頭痛腰疼。

    口燥。

    此屬溫邪。

    (溫邪入肺) 連翹淡豆豉淡黃芩黑山栀杏仁桔梗 溫邪化熱。

    肺痹喘急。

    消渴胸滿。

    便溺不爽。

    肺與大腸見症。

     淡黃芩知母鮮生地阿膠天冬花粉 積勞傷陽。

    衛疏。

    溫邪上受。

    内入乎肺。

    肺主周身之氣。

    氣窒不化。

    外寒似戰栗。

    其溫邪内郁。

     必從熱化。

    今氣短胸滿。

    病邪在上。

    大便瀉出稀水。

    肺與大腸表裡相應。

    亦由熱迫下洩耳。

    用辛涼輕劑為穩。

     杏仁桔梗香豉橘紅枳殼薄荷連翹茯苓 襁褓吸入溫邪。

    釀為肺脹危症。

     蘆根桃仁苡仁冬瓜子 久患虛損。

    原寝食安舒。

    自服陰柔膩補。

    不但減食不寐。

    脘中常悶。

    渴欲飲涼。

    此口鼻吸入溫邪。

    先幹于肺。

    誤補則邪愈熾。

    氣機阻塞。

    弱質不敢開洩。

    援引輕揚肅上。

    兼以威喜丸。

    淡以和氣。

    上焦得行。

    可進養胃法。

     白沙參苡仁天花粉桑葉郁金兼服威喜丸 溫邪發熱。

    津傷。

    口糜氣穢。

    (溫邪劫津) 卷心竹葉嘉定花粉知母麥冬金石斛連翹 春溫身熱。

    六日不解。

    邪陷劫津。

    舌绛。

    骨節痛。

    以甘寒熄邪。

     竹葉心知母花粉滑石生甘草梨皮 口鼻吸入熱穢。

    肺先受邪。

    氣痹不主宜通。

    其邪熱由中及于募原。

    布散營衛。

    遂為寒熱。

    既為邪踞。

    自然痞悶不饑。

    雖邪輕未為深害。

    留連不已。

    熱蒸形消。

    所謂病傷。

    漸至于損而後已。

    (熱傷胃津)桂枝白虎湯。

     氣分之熱稍平。

    日久胃津消乏。

    不饑不欲納食。

    大忌香燥破氣之藥。

    以景嶽玉女煎。

    多進可效。

    忌食辛辣肥膩自安。

    竹葉石膏湯加鮮枸杞根皮。

     伏邪發熱。

    煩渴。

    知饑無寐。

    乃胃津受傷所緻。

    拟進竹葉石膏湯加花粉。

     熱傷氣分。

    用甘寒方。

    白虎湯加竹葉。

     右脈未和。

    熱多口渴。

    若再劫胃汁。

    怕有脘痞不饑之事。

    當清熱生津。

    仍佐理痰。

    俟邪減便可再商。

     麥冬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竹葉半夏 (二八)仲景雲。

    陰氣先傷。

    陽氣獨發。

    不寒瘅熱。

    令人消爛肌肉。

    條例下不注方。

    但曰以飲食消息之。

    後賢謂甘寒生津。

    解煩熱是矣。

    今脈數。

    舌紫渴飲。

    氣分熱邪未去。

    漸次轉入血分。

    斯甘寒清氣熱中。

    必佐存陰。

    為法中之法。

     生地石膏生甘草知母粳米白芍竹葉心 (六十)溫邪熱入營中。

    心熱悶。

    脅肋痛。

    平素痰火。

    與邪膠結。

    緻米飲下咽皆脹。

    老年五液已涸。

    忌汗忌下。

    (熱入心營) 生地麥冬杏仁郁金汁炒川貝橘紅 少陰伏邪。

    津液不騰。

    喉燥舌黑。

    不喜飲水。

    法當清解血中伏氣。

    莫使液涸。

     犀角生地丹皮竹葉元參連翹 (妪)熱入膻中。

    夜煩無寐。

    心悸怔。

    舌绛而幹。

    不嗜湯飲。

    乃營中之熱。

    治在手經。

     犀角鮮生地黑元參連翹石菖蒲炒遠志 鮮生地元參天冬麥冬竹葉茯神金箔 陽升風動。

    治以鹹寒。

     生地阿膠天冬人參川斛茯神麥冬 營絡熱。

    心震動。

    複脈湯去姜桂參加白芍。

     (六九)高年熱病。

    八九日。

    舌燥煩渴。

    谵語。

    邪入心胞絡中。

    深怕液涸神昏。

    當滋清去邪。

    兼進牛黃丸。

    驅熱利竅。

    (熱邪入心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