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關燈
小
中
大
胃陽殘憊。
而邪結内踞可知矣。
考暑門時風煩躁。
清濁交亂者。
昔賢每以來複丹五六十粒。
轉運清濁為先。
攻補難施之際。
望其效靈耳。
來複丹。
吳目黃脘悶。
咽中不爽。
嘔逆。
寒少熱多。
暑濕客氣之傷。
三焦不通。
非風寒之症。
大竹葉黃芩杏仁滑石陳皮濃樸半夏姜汁 又暑濕熱。
皆氣也。
并釀蓄濁痰于胃。
遂口甜膩滞不饑。
議以宣氣理痰。
川貝母栝蒌皮杏仁黑山栀澤瀉另用二賢散 某(四一)診脈弦。
午後惡寒似熱。
不饑。
溺澀短赤。
暑熱炎蒸。
外襲肺衛。
遊行三焦。
緻氣分窒痹而然。
當用和法。
宜薄滋味庶杜瘧患。
杏仁香薷木通飛滑石茯苓濃樸白蔻仁淡竹葉 又照前方去香薷。
加半夏。
楊(二八)暑熱必挾濕。
吸氣而受。
先傷于上。
故仲景傷寒。
先分六經。
河間溫熱。
須究三焦。
大凡暑熱傷氣。
濕着阻氣。
肺主一身周行之氣。
位高。
為手太陰經。
據述病樣。
面赤足冷。
上脘痞塞。
其為上焦受病顯著。
緣平素善飲。
胃中濕熱久伏。
辛溫燥烈。
不但肺病不合。
而胃中濕熱。
得燥熱锢閉。
下利稀水即協熱下利。
故黃連苦寒。
每進必利甚者。
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于胃底也。
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
此石膏辛寒。
辛先入肺。
知母為味清涼。
為肺之母氣。
然不明肺邪。
徒曰生津。
焉是至理。
昔孫真人未診先問。
最不誤事。
再據主家說及病起兩旬。
從無汗洩。
經雲。
暑當汗出勿止。
氣分窒塞日久。
熱侵入血中。
咯痰帶血。
舌紅赤。
不甚渴飲。
上焦不解。
漫延中下。
此皆急清三焦。
是第一章旨。
故熱病之瘀熱。
留絡而為遺毒。
注腑腸而為洞利。
便為束手無策。
再論濕乃重濁之邪。
熱為熏蒸之氣。
熱處濕中。
蒸淫之氣。
上迫清竅。
耳為失聰。
不與少陽耳聾同例。
青蒿減柴胡一等。
亦是少陽本藥。
且大病如大敵。
選藥若選将。
苟非慎重。
鮮克有濟。
議三焦厘清治。
從河間法。
(初三日) 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大杏仁炒黃竹茹川通草瑩白金汁金銀花露 又暮診。
診脈後。
腹胸肌腠。
發現瘾疹。
氣分濕熱。
原有暗洩之機。
早間所談。
餘邪遺熱。
必兼解毒者為此。
下午進藥後。
診脈較大于早晨。
神識亦如前。
但舌赤中心甚幹燥。
身體扪之。
熱甚于早間。
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
瘦人慮其液涸。
然痰咯不清。
養陰藥無往而非膩滞。
議得早進清膈一劑。
而三焦熱穢之蓄。
當用紫雪丹二三匙。
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锢熱可解。
濁痰不粘。
繼此調理之方。
清營分。
滋胃汁。
始可瞻顧。
其宿垢欲去。
猶在旬日之外。
古人謂下不嫌遲。
非臆說也。
紫雪丹一錢六分。
知母竹葉心連翹心炒川貝竹瀝犀角元參金汁銀花露 又一劑後用。
竹葉心知母綠豆皮元參鮮生地金銀花 又一劑後。
去銀花綠豆皮。
加人參麥冬。
又初十申刻診。
經月時邪。
脈形小數。
小為病退。
數為餘熱。
故皮腠麸蛻。
氣血有流行之義。
思食欲餐。
胃中有醒豁之機。
皆佳兆也。
第舌赤而中心黃苔。
熱蒸既久。
胃津陰液俱傷。
緻咽物咽中若阻。
溺溲尿管猶痛。
咯痰濃濃。
宿垢未下。
若急遽攻奪。
恐真陰更涸矣。
此存陰為主。
而清腑兼之。
故亂進食物。
便是助熱。
惟清淡之味。
與病不悖。
自來熱病。
最怕食複勞複。
舉世共聞。
非臆說也。
細生地元參心知母炒川貝麥冬地骨皮銀花露竹瀝 又脈症如昨。
仍議滋清陰分餘熱。
佐清上脘熱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某脈虛。
傷暑。
頭重脘悶。
跗酸。
絲瓜葉(三錢)大杏仁(三錢)六一散(三錢)茯苓皮(三錢)漢防己(一錢半)綿茵陳(一錢)細木通(一錢)白蔻仁(五分) 某中惡暑厥。
(暑厥)蒼術白虎湯加滑石。
王暑邪寒熱。
舌白不渴。
吐血。
此名暑瘵重症。
(暑瘵) 西瓜翠衣竹葉心青荷葉汁杏仁飛滑石苡仁 萬暑邪不解。
陷入厥陰。
舌灰消渴。
心下闆實。
嘔惡吐蛔。
而邪結内踞可知矣。
考暑門時風煩躁。
清濁交亂者。
昔賢每以來複丹五六十粒。
轉運清濁為先。
攻補難施之際。
望其效靈耳。
來複丹。
吳目黃脘悶。
咽中不爽。
嘔逆。
寒少熱多。
暑濕客氣之傷。
三焦不通。
非風寒之症。
大竹葉黃芩杏仁滑石陳皮濃樸半夏姜汁 又暑濕熱。
皆氣也。
并釀蓄濁痰于胃。
遂口甜膩滞不饑。
議以宣氣理痰。
川貝母栝蒌皮杏仁黑山栀澤瀉另用二賢散 某(四一)診脈弦。
午後惡寒似熱。
不饑。
溺澀短赤。
暑熱炎蒸。
外襲肺衛。
遊行三焦。
緻氣分窒痹而然。
當用和法。
宜薄滋味庶杜瘧患。
杏仁香薷木通飛滑石茯苓濃樸白蔻仁淡竹葉 又照前方去香薷。
加半夏。
楊(二八)暑熱必挾濕。
吸氣而受。
先傷于上。
故仲景傷寒。
先分六經。
河間溫熱。
須究三焦。
大凡暑熱傷氣。
濕着阻氣。
肺主一身周行之氣。
位高。
為手太陰經。
據述病樣。
面赤足冷。
上脘痞塞。
其為上焦受病顯著。
緣平素善飲。
胃中濕熱久伏。
辛溫燥烈。
不但肺病不合。
而胃中濕熱。
得燥熱锢閉。
下利稀水即協熱下利。
故黃連苦寒。
每進必利甚者。
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于胃底也。
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
此石膏辛寒。
辛先入肺。
知母為味清涼。
為肺之母氣。
然不明肺邪。
徒曰生津。
焉是至理。
昔孫真人未診先問。
最不誤事。
再據主家說及病起兩旬。
從無汗洩。
經雲。
暑當汗出勿止。
氣分窒塞日久。
熱侵入血中。
咯痰帶血。
舌紅赤。
不甚渴飲。
上焦不解。
漫延中下。
此皆急清三焦。
是第一章旨。
故熱病之瘀熱。
留絡而為遺毒。
注腑腸而為洞利。
便為束手無策。
再論濕乃重濁之邪。
熱為熏蒸之氣。
熱處濕中。
蒸淫之氣。
上迫清竅。
耳為失聰。
不與少陽耳聾同例。
青蒿減柴胡一等。
亦是少陽本藥。
且大病如大敵。
選藥若選将。
苟非慎重。
鮮克有濟。
議三焦厘清治。
從河間法。
(初三日) 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大杏仁炒黃竹茹川通草瑩白金汁金銀花露 又暮診。
診脈後。
腹胸肌腠。
發現瘾疹。
氣分濕熱。
原有暗洩之機。
早間所談。
餘邪遺熱。
必兼解毒者為此。
下午進藥後。
診脈較大于早晨。
神識亦如前。
但舌赤中心甚幹燥。
身體扪之。
熱甚于早間。
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
瘦人慮其液涸。
然痰咯不清。
養陰藥無往而非膩滞。
議得早進清膈一劑。
而三焦熱穢之蓄。
當用紫雪丹二三匙。
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锢熱可解。
濁痰不粘。
繼此調理之方。
清營分。
滋胃汁。
始可瞻顧。
其宿垢欲去。
猶在旬日之外。
古人謂下不嫌遲。
非臆說也。
紫雪丹一錢六分。
知母竹葉心連翹心炒川貝竹瀝犀角元參金汁銀花露 又一劑後用。
竹葉心知母綠豆皮元參鮮生地金銀花 又一劑後。
去銀花綠豆皮。
加人參麥冬。
又初十申刻診。
經月時邪。
脈形小數。
小為病退。
數為餘熱。
故皮腠麸蛻。
氣血有流行之義。
思食欲餐。
胃中有醒豁之機。
皆佳兆也。
第舌赤而中心黃苔。
熱蒸既久。
胃津陰液俱傷。
緻咽物咽中若阻。
溺溲尿管猶痛。
咯痰濃濃。
宿垢未下。
若急遽攻奪。
恐真陰更涸矣。
此存陰為主。
而清腑兼之。
故亂進食物。
便是助熱。
惟清淡之味。
與病不悖。
自來熱病。
最怕食複勞複。
舉世共聞。
非臆說也。
細生地元參心知母炒川貝麥冬地骨皮銀花露竹瀝 又脈症如昨。
仍議滋清陰分餘熱。
佐清上脘熱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某脈虛。
傷暑。
頭重脘悶。
跗酸。
絲瓜葉(三錢)大杏仁(三錢)六一散(三錢)茯苓皮(三錢)漢防己(一錢半)綿茵陳(一錢)細木通(一錢)白蔻仁(五分) 某中惡暑厥。
(暑厥)蒼術白虎湯加滑石。
王暑邪寒熱。
舌白不渴。
吐血。
此名暑瘵重症。
(暑瘵) 西瓜翠衣竹葉心青荷葉汁杏仁飛滑石苡仁 萬暑邪不解。
陷入厥陰。
舌灰消渴。
心下闆實。
嘔惡吐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