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反胃

關燈
陽明厥陰之法。

    (肝郁氣逆) 半夏苦杏仁茯苓橘紅竹瀝姜汁 酒熱郁傷。

    脘中食阻而痛。

    治以苦辛寒。

    (酒熱郁傷肺胃) 小川連半夏香豉枳實茯苓姜汁 苦辛化燥。

    噎阻不舒。

    而大便不爽。

    治手太陰。

     鮮枇杷葉紫菀蘇子杏仁桃仁郁金 憂思郁結。

    凝痰阻礙。

    已屬噎塞之象。

    當怡情善調。

    (憂郁痰阻) 炒半夏(一錢半)茯苓(五錢)秫米(三錢)枳實(一錢炒)姜汁(三小匙沖) (四七)脈弦而小澀。

    食入脘痛格拒。

    必吐清涎。

    然後再納。

    視色蒼。

    眼筋紅黃。

    昔肥今瘦。

    雲是郁怒之傷。

    少火皆變壯火。

    氣滞痰聚日擁。

    清陽莫展。

    脘管窄隘。

    不能食物。

    噎膈漸至矣。

    法當苦以降之。

    辛以通之。

    佐以利痰清膈。

    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黃連杏仁桔梗土栝蒌皮半夏橘紅竹瀝姜汁 (五二)未老形衰。

    納谷最少。

    久有心下忽痛。

    略進湯飲不安。

    近來常吐清水。

    是胃陽日薄。

    噎膈須防。

    議用大半夏湯。

    補腑為宜。

    (胃陽虛) 人參半夏茯苓白香粳米姜汁河水煎 (五六)少食頗安。

    過飽食不肯下。

    間有冷膩涎沫湧吐而出。

    此有年胃陽久餒。

    最多噎膈反胃之慮。

    飲以熱酒。

    脘中似乎快爽。

    顯然陽微欲結。

    所幸二便仍通。

    濁尚下洩。

    猶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兩)茯苓(二兩)生益智仁(一兩)丁香皮(五錢)新會皮(一兩)淡幹姜(一兩) 上藥淨末分量。

    用香淡豆豉一兩洗淨煎汁法丸。

    淡姜湯服三錢。

     (六十)勞倦饑飽。

    皆傷胃陽。

    年及花甲。

    最慮噎膈翻胃。

    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

    與病不合。

     半夏姜汁香豉土栝蒌皮杏仁橘紅 (六七)有年陽微。

    酒濕濃味。

    釀痰阻氣。

    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

    脘窄不能納物。

    二便如昔。

    病在上中。

    議以苦降辛通。

    佐以養胃。

    用大半夏湯。

     半夏人參茯苓姜汁川連枳實 胃屬腑陽。

    以通為補。

    見症脘中窒塞。

    納食不易過膈。

    膚淺見識。

    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

    冀獲速功。

    不知老人日衰。

    愈投洩氣。

    斯沖和再無複振之理。

    故雲岐子九法。

    後賢立辨其非。

    夏季宜用外台茯苓飲加菖蒲。

    佐以竹瀝姜汁。

    辛滑可矣。

     (四十)脈濡緩無力。

    中年胸脅時痛。

    繼以早食晚吐。

    此屬反胃。

    乃胃中無陽。

    濁陰腐壅。

    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

     吳萸半夏荜茇淡幹姜茯苓 辛熱開濁。

    吐減。

    行走勞力。

    即吐痰水食物。

    陽氣傷也。

    用吳萸理中湯。

     脈緩。

    右關弦。

    知饑惡食。

    食入即吐。

    肢浮。

    便溏溺少。

    不渴飲。

    此胃陽衰微。

    開合之機已廢。

    老年噎膈反胃。

    乃大症也。

     人參茯苓淡附子淡幹姜炒粳米姜汁 通胃陽法服。

    腑病原無所補。

    隻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

    所服之劑。

    開肺即是洩氣。

    芩連苦寒劫陽。

    姜汁與幹姜附子并用。

    三焦之陽皆通耳。

    若枳樸仍是洩氣。

    與前義悖矣。

     人參茯苓淡附子淡幹姜 (五四)脈左小弦。

    右濡澀。

    五旬又四。

    陰陽日衰。

    勞煩奔走。

    陽愈傷。

    緻清氣欲結。

    食入脘痛。

    痰涎湧逆。

    皆噎膈反胃見症。

    其飲酒愈甚。

    由正氣先餒。

    非酒能緻病。

     川連枳實汁茯苓半夏廣皮白黑山栀姜汁竹瀝 (六十)胸脘痞悶。

    嗳逆。

    三四日必嘔吐粘膩。

    或黃綠水液。

    此屬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