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反胃

關燈


    六旬有年。

    是亦重病。

     川連半夏枳實郁金竹茹姜汁 脈沉微。

    陽氣大傷。

    陰濁僭踞。

    旦食不能暮食。

    周身掣痛。

    背脹。

    病狀着難愈之症。

    (陽虛陰濁凝滞) 人參附子幹姜茯苓澤瀉 (六二)腑陽不通降。

    濁壅為反胃。

    累遭病反。

    老年難以恢複。

    自能潛心安養。

    望其悠久而已。

    藥不能愈是病矣。

     人參附子幹姜公丁香姜汁和丸 積勞有年。

    陽氣漸衰。

    濁凝瘀阻。

    脘中常痛。

    怕成噎膈便塞之症。

    (陽衰脘痹血瘀) 桃仁紅花延胡川楝子半夏橘紅郁金汁栝蒌皮 兩關脈緩澀。

    食入氣阻。

    吐涎稍通。

    前已吐過瘀濁膠粘。

    此皆久積勞倦。

    陽氣不主旋運。

    為噎膈反胃之症。

    此病最多反複。

    必須身心安逸。

    方可卻病。

    徒藥無益耳。

     半夏姜汁桃仁韭白汁香豉栝蒌皮郁金 胃痛。

    得瘀血去而減。

    兩三年宿病複起。

    食進痞悶。

    怕其清陽結而成膈。

    大意益氣佐通。

    仍兼血絡為治。

     人參半夏茯苓新會皮木香生益智當歸桃仁水法丸。

    服三錢。

     (三三)早食暮吐。

    大便不爽。

    病在中下。

    初因勞傷胃痛。

    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枳實制大黃桃仁韭白汁 經雲。

    三陽結謂之膈。

    又雲一陽發病。

    其傳為膈。

    仲景雲。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丹溪謂噎膈反胃。

    名雖不同病出一體。

    多因氣血兩虛而成。

    然曆觀噎膈反胃之因。

    實有不同。

    大抵飲食之際。

    氣忽阻塞。

    飲食原可下咽。

    如有物梗塞之狀者。

    名曰噎。

     心下格拒。

    饑不能食。

    或食到喉間。

    不能下咽者。

    名曰膈。

    食下良久複出。

    或隔宿吐出者。

    名曰反胃。

    夫噎膈一症。

    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

    或縱情嗜欲。

    或恣意酒食。

    以緻陽氣内結。

    陰血内枯而成。

    治宜調養心脾。

    以舒結氣。

    填精益血。

    以滋枯燥。

    夫反胃乃胃中無陽。

     不能容受食物。

    命門火衰。

    不能熏蒸脾土。

    以緻飲食入胃。

    不能運化。

    而為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治宜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補土通陽以溫脾胃。

    故先生于噎膈反胃。

    各為立法以治之。

    其陽結于上。

    陰虧于下。

    而為噎膈者。

    用通陽開痞。

    通補胃腑。

    以及進退黃連。

    附子瀉心諸法。

    上熱下寒為治。

    其肝陰胃汁枯槁。

    及煩勞陽亢。

    肺胃津液枯而成噎膈者。

    用酸甘濟陰。

    及潤燥清燥為主。

    其液虧氣滞。

    及陽衰血瘀而成噎膈者。

    用理氣逐瘀。

    兼通血絡為主。

     其胃陽虛而為噎膈反胃。

    及憂郁痰阻而成者。

    用通補胃腑。

    辛熱開濁。

    以及苦降辛通。

    佐以利痰清膈為主。

    其肝郁氣逆而為噎膈者。

    兩通厥陰陽明為治。

    其酒熱郁傷肺胃。

    氣不降而為噎膈者。

    用輕劑清降。

    及苦辛寒開肺為主。

    而先生于噎膈反胃治法。

    可謂無遺蘊矣。

    張景嶽雲。

    治噎膈大法。

    當以脾腎為主。

    其理甚通。

    當宗之。

    又有飲膈熱膈。

    及憂氣恚食寒之膈。

    其主治各載本門。

    茲不複贅。

    (鄒滋九) 是證。

    每因血枯氣衰緻此。

    凡香燥消澀之藥。

    久在禁内。

    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

    而亦必谛審其為陽微濁踞者。

    其餘或苦辛洩滞而兼潤養。

    或酸甘化液而直滋清。

    或郁悶于氣分。

    而推揚谷氣。

    或勞傷于血分。

    而宣通瘀濁。

    總以調化機關。

    和潤血脈為主。

    陽氣結于上。

     陰液衰于下。

    二語。

    實為證之确切論也。

    (姚亦陶) 徐評果系膈症。

    百無一生。

    不必言治。

    若反胃則古人自有主方。

    不得泛用通治之品。

    此老尚未明也。

     案中多用人參。

    其意以為不食胃虛。

    不可不用參以補其精氣。

    不知噎膈之症。

    必有瘀血頑痰逆氣。

    阻膈胃氣。

    其已成者。

    百無一治。

    其未成者。

    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

    或可望其通利。

    若用人參.雖或一時精氣稍旺。

    而病根益深。

    永無愈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