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反胃

關燈
脈小澀。

    脘中隐痛。

    嘔惡吞酸。

    舌绛不多飲。

    此高年陽氣結于上。

    陰液衰于下。

    為關格之漸。

     當開痞通陽議治。

    (陽結于上陰衰于下關格) 川連人參姜汁半夏枳實汁竹瀝 陰陽逆亂。

    已成關格。

    議用附子瀉心湯。

    為上熱下寒主治。

     (七八)老人食入涎湧。

    吐痰略能咽粥。

    二便艱少。

    是陽不轉旋上結。

    陰枯于下便難。

    極難調治。

    勿用腥油味。

    脈弦大而搏。

    議妙香丸。

     妙香丸仍服。

    每五日服大半夏湯。

     老年形消。

    不食不便。

    氣沖湧涎。

    乃關格之症。

    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淡幹姜半夏姜汁人參茯苓附子生白芍 (七十)七旬有年。

    納食脘脹。

    大便幹澀。

    并不渴飲。

    痰氣凝遏阻陽。

    久延關格最怕。

     川連枇杷葉半夏姜汁杏仁枳殼 (六四)老人積勞久虛。

    因渴飲冷。

    再傷胃陽。

    洞洩複加嘔吐。

    不受湯飲食物。

    上不得入。

    下不得出。

     此為關格難治。

     人參半夏川連淡幹姜 清陽日結。

    腹窄不能納谷。

    陰液漸涸。

    腸失潤。

    大便難。

     桂枝川連半夏姜汁杏仁茯苓 (五四)夏間診視。

    曾說難愈之。

    然此病乃積勞傷陽。

    年歲未老。

    精神已竭。

    古稱噎膈反胃。

    都因陰枯而陽結也。

    秋分後複診。

    兩脈生氣日索。

    交早咽燥。

    晝日溺少。

    五液告涸。

    難任剛燥陽藥。

     是病諒非醫藥能愈。

    大半夏湯加黃連姜汁。

     脈寸口搏大。

    按之則澀。

    形瘦氣逆。

    上不納食。

    下不通便。

    老年積勞内傷。

    陽結不行。

    緻脘閉陰枯。

    腑乏津營。

    必二便交阻。

    病名關格。

    為難治。

     人參枳實川連生幹姜半夏茯苓 (五四)向來翻胃。

    原可撐持。

    秋季驟加驚憂。

    厥陽陡升莫制。

    遂廢食不便。

    消渴不已。

    如心熱。

    嘔吐涎沫。

    五味中喜食酸甘。

    肝陰胃汁。

    枯槁殆盡。

    難任燥藥通關。

    胃屬陽土。

    宜涼宜潤。

    肝為剛髒。

     宜柔宜和。

    酸甘兩濟其陰。

    (肝陰胃汁枯) 烏梅肉人參鮮生地阿膠麥冬汁生白芍 陽明汁幹成膈。

     梨汁柿霜玉竹天冬麥冬甜杏仁川貝生白芍三角胡麻 (五三)老年血氣漸衰。

    必得數日大便通爽。

    然後脘中納食無阻。

    此胃汁漸枯。

    已少胃氣下行之旨。

    噎症萌矣。

    病乃操持太過。

    身中三陽。

    燔燥爍津所緻。

    故藥餌未能全功。

    議用丹溪法。

    (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 麥冬汁鮮生地汁柏子仁汁甜杏仁什黑芝麻汁杜蘇子汁松子仁漿水浸布紙。

    絞汁濾清。

    炖自然膏。

     (六十)勞心勞力經營。

    向老自衰。

    平日服餌桂附生姜三十年。

    病食噎不下膈吐出。

    此在上焦之氣不化。

    津液不注于下。

    初病大便艱澀。

    按 經雲。

    味過辛熱。

    肝陽有餘。

    肺津胃液皆奪。

    為上燥。

     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麻仁鮮生地甜水梨桑葉石膏生甘草 脈澀左大。

    食入為噎。

    是屬液虧。

    先宜理氣。

    後用潤劑。

    (液虧氣滞) 半夏雲茯苓枇杷葉枳實竹瀝 舌黃微渴。

    痰多咳逆。

    食下欲噎。

    病在肺胃。

    高年姑以輕劑清降。

    (肺胃氣不降) 鮮枇杷葉杏仁郁金栝蒌皮山栀淡香豉 格拒食物。

    涎沫逆氣。

    自左上升。

    此老年悒郁所緻。

    必使腑通濁洩。

    僅可延年。

    議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