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乘土

關燈
(氏)經後寒熱。

    氣沖欲嘔。

    忽又如饑。

    仍不能食。

    視其鼻準亮。

    咳汗氣短。

    多藥胃傷。

    肝木升逆。

    非上焦表病。

     炙甘草小生地芝麻仁阿膠麥冬白芍牡蛎 照前方去牡蛎加人參。

     沖陽上逆。

    則煩不得安。

    仍是陰弱。

    夫胃是陽土。

    以陰為用。

    木火無制。

    都系胃汁之枯。

    故腸中之垢不行。

    既知陰虧。

    不必強動大便。

     人參鮮生地火麻仁天冬麥冬炙草 (氏)經候适來。

    肢骸若撤。

    環口肉蠕動。

    兩踝臂肘常冷。

    夫沖脈血下。

    跷維脈怯不用。

    沖隸陽明。

    厥陰對峙。

    因驚肝病。

    木乘土位。

    以緻胃衰。

    初則氣升至咽。

    久則懶食脘痞。

    昔人有治肝不應。

    當取陽明。

    陽明不阖。

    空洞若谷。

    厥氣上加。

    勢必嘔脹吞酸。

    然陽明胃腑。

    通補為宜。

    剛藥畏其劫陰。

    少濟以柔藥。

    法當如是。

     人參(二錢)半夏(姜汁炒三錢)茯苓(三錢)淡附子(七分)白粳米(五錢)木瓜(二錢) 胃虛益氣而用人參。

    非半夏之辛。

    茯苓之淡。

    非通劑矣。

    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陽。

    粳米以理胃陰。

    得通補兩和陰陽之義。

    木瓜以酸。

    救胃汁以制肝。

    兼和半夏附子之剛愎。

    此大半夏與附子粳米湯合方。

     (氏)肝病犯胃。

    心痛。

    幹嘔不能納食。

    肢冷洩瀉。

    腑經陽失流展。

    非虛寒也。

    金鈴子散加川連烏梅桂枝生姜。

     (氏)屢屢堕胎。

    下元氣怯。

    而寒熱久嗽。

    氣塞填胸。

    湧吐涎沫。

    乃郁勃嗔怒肝膽内寄之相火風木。

    内震不息。

    犯胃則嘔逆吞酸。

    乘胸侵咽。

    必脹悶喉痹。

    漸漸昏迷欲厥。

    久延不已。

    為郁勞之。

    此治嗽清肺。

    重鎮消痰。

    越醫越兇。

    考内經肝病主治三法。

    無非治用治體。

    又曰治肝不應。

    當取陽明。

    蓋陽明胃土。

    獨當木火之侵侮。

    所以制其沖逆之威也。

    是病原治法大略。

    安胃丸椒梅湯送。

     (妪)風洩已止。

    胃逆不納食。

     人參川連烏梅木瓜川斛橘紅 (氏)嗔怒動肝。

    氣逆惡心。

    胸脅閃動。

    氣下墜欲便。

    是中下二焦損傷不複。

    約束之司失職。

    拟進培土洩木法。

    亦臨時之計。

     烏梅幹姜川連川椒人參茯苓川楝生白芍 (氏)寡居多郁。

    宿病在肝。

    迩日暑邪深入。

    肝病必來犯胃。

    吐蛔下利得止。

    不思谷食。

    心中疼熱。

     仍是肝胃本症。

    況暑濕多傷氣分。

    人參輔胃開痞。

    扶胃有益。

    幸無忽緻疲可也。

     人參川連半夏姜汁枳實牡蛎 胃開思食。

    仍以制肝和胃。

     人參金石斛半夏枳實茯苓橘紅 (氏)季脅之傍。

    是虛裡穴。

    今跳躍如梭。

    乃陽明絡空也。

    況沖脈即血海。

    亦屬陽明所管。

    經行後而病忽變。

    前案申說已着。

    茲不複贅。

    大凡絡虛。

    通補最宜。

    身前沖氣欲脹。

    沖脈所主病。

    内經所謂男子内結七疝。

    女子帶下瘕聚。

    今也痛無形象。

    諒無結聚。

    隻以冷汗跗寒。

    食入惡心。

    鼻準明。

    環口色青。

    肝胃相對。

    一勝必一負。

    今日議理陽明之陽。

    佐以宣通奇脈。

    仲景于動氣一篇。

    都從陽微起見。

    仿以為法。

     人參茯苓淡熟附子生蕲艾桂枝木炒黑大茴紫石英生杜仲 (氏)上冬用溫通奇經。

    帶止經轉。

    兩月間。

    納谷神安。

    今二月初二日。

    偶涉嗔忿。

    即麻痹幹嘔耳聾。

    随即昏迷如厥。

    診脈寸強尺弱。

    食減少。

    口味淡。

    微汗。

    此厥陰之陽化風。

    乘陽明上犯。

    蒙昧清空。

    法當和陽益胃治之。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炒半夏(一錢半)生白芍(一錢)烏梅(七分肉)小川連(二分)淡生姜(二分)廣皮白(一錢) 此厥陰陽明藥也。

    胃腑以通為補。

    故主之以大半夏湯。

    熱擁于上。

    故少佐姜連以瀉心。

    肝為剛髒。

    參入白芍烏梅。

    以柔之也。

     三月初五日。

    經水不至。

    腹中微痛。

    右脅蠕蠕而動。

    皆陽明脈絡空虛。

    沖任無貯。

    當與通補入絡。

     人參(一錢)當歸(二錢)茺蔚子(二錢)香附(醋炒一錢)茯苓(三錢)小茴(一錢)生杜仲(二錢) 照方去茺蔚杜仲白芍官桂。

     (氏)久有痛經。

    氣血不甚流暢。

    驟加暴怒傷肝。

    少腹沖氣上犯。

    逆行于肺為咳。

    寒熱聲嗄。

    脅中拘急。

    不饑不納。

    乃左升右降不司轉旋。

    緻失胃氣下行為順之旨。

    故肝用宜洩。

    胃腑宜通。

    為定例矣。

     鈎藤丹皮桑葉半夏曲茯苓廣皮白 威喜丸。

     積勞内傷。

    脘悶脅脹。

    嘔吐格拒。

    眩暈不得卧。

    陽挾内風暴張。

    恐其忽然厥。

    議通胃平肝法。

     小川連姜汁半夏牡蛎川楝子生白芍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