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乘土

關燈
/strong>拒按為實。

    患目病來屬肝。

    痛必多嘔。

    大便秘澀。

    肝病及胃。

    當苦辛洩降。

    少佐酸味。

     小川連生淡幹姜半夏枳實黃芩生白芍 (五十)陽明脈衰。

    形寒。

    痞。

    饑不食。

    心痛。

    洞洩兼嘔。

     人參吳萸茯苓半夏生姜炒黃粳米 勞怒傷陽。

    氣逆血郁緻痛。

    痞脹便溏。

    風木侮土。

    前方既效。

    與通補陽明厥陰。

    大半夏湯去蜜加桃仁柏子仁當歸姜棗湯法丸。

     脈微小弱。

    是陽氣已衰。

    今年太陰司天。

    長夏熱洩氣分。

    不食不運。

    味變酸苦。

    脾胃先受困也。

    稍涉嗔怒。

    木乘土中。

    益加不安。

    從東垣培土制木法。

     人參廣皮茯苓益智木瓜淡姜渣 通補陽明。

    開洩厥陰。

     人參半夏茯苓橘紅吳萸白芍 (氏)氣滞脾弱。

    (肝脾) 逍遙散加郁金砂仁末。

     大便未結。

    腹中猶痛。

    食入有欲便之意。

    胃陽未複。

    肝木因時令尚橫。

    用洩木安土法。

    (肝脾胃) 人參木瓜濃樸茯苓益智仁青皮 鎮沖任。

    溫養下焦頗效。

    所議治嗽肺藥。

    寒涼清火。

    背謬顯然。

     炒黑杞子淡苁蓉小茴香拌炒當歸沙苑石殼建蓮茯神紫石英煎湯。

    煎藥。

     動怒。

    脘下痛。

    不飲食。

    是肝厥犯脾胃。

    病外生枝。

    最非善調之理。

    理氣皆破洩難用。

    議進制肝木益胃土一法。

     人參(一錢)炒焦白芍(一錢半)真枷南香(汁沖五小匙)炒焦烏梅(三分酸洩肝陽)茯苓(五錢切小塊甘淡益胃)化橘紅(五分宣通緩痛) 人參嫩鈎藤明天麻化橘紅炒烏梅肉茯苓伽南香 胃弱痰多。

    補虛宜通。

    肝陽易升。

    左頰赤。

    佐洩少陽。

    (肝膽胃) 人參炒半夏茯苓鈎藤經霜桑葉煨姜南棗 (五七)脾竅開舌。

    舌出流涎為脾病。

    克脾者少陽膽木。

    以養脾洩膽治。

    (膽脾) 人參于術天麻姜黃桑葉丹皮 補太陰。

    洩少陽。

     人參茯苓焦術炙草廣皮白芍炒丹皮桑葉 照方去甘草桑葉加木瓜。

     (五十)少陽木火。

    犯太陰之土。

    持齋淡薄。

    中虛熱灼。

    以補脾和肝。

    為久長調理。

    四君子加芩芍桑葉丹皮。

     能食運遲。

    香紋裂。

    左頤肉腫。

    不喜飲水。

    太陰脾陽郁。

    法當補土洩木。

     于術茯苓新會皮炙草煨益智柴胡丹皮白芍 (二九)脈小弱。

    是陽虛體質。

    由郁勃内動少陽木火。

    木犯太陰脾土。

    遂緻寝食不适。

    法當補土洩木。

     人參(一錢半)白術(一錢半)半夏(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廣皮(一錢)丹皮(三錢)桑葉(一錢)姜(一錢)棗(二錢) 肝為風木之髒。

    又為将軍之官。

    其性急而動。

    故肝髒之病。

    較之他髒為多。

    而于婦女尤甚。

     肝病必犯土。

    是侮其所勝也。

    本髒現症。

    仲景雲。

    厥陰之為病。

    消渴。

    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

    食則吐蛔。

    下之利不止。

    又内經所載肝病。

    難以盡述。

    大凡其脈必弦。

    脅或脹或疼。

    偏寒偏熱。

    先厥後熱。

    若一犯胃。

    則惡心幹嘔。

    脘痞不食。

    吐酸水涎沫。

    克脾則腹脹。

    便或溏。

    或不爽。

    肢冷肌麻。

    案中治法。

    有陰陽虛實之殊。

    略舉而叙述之。

    若肝陰胃陰未虧。

    肝陽亢逆犯胃。

    先生立法。

    用藥則遠柔用剛。

    洩肝如吳萸椒桂。

    通胃如半夏姜汁姜附。

    加益智枳樸等。

    則兼運脾陽。

    中虛必用人參。

    故大半夏湯。

    附子粳米湯。

    進退黃連湯。

    瀉心法。

    治中法。

    溫膽等湯是也。

    若肝陰胃汁已虛。

    木火熾盛。

    風陽擾胃。

    用藥忌剛用柔。

    養肝則阿膠生地白芍麻仁木瓜。

    養胃則人參麥冬知母粳米秫米等是也。

    至于平治之法。

    則剛柔寒熱兼用。

    烏梅丸。

    安胃丸。

    逍遙散。

    若四君六君異功戊己。

    則必加洩肝之品。

    用桑葉丹皮者。

    先生雲。

    桑葉輕清。

    清洩少陽之氣熱。

    丹皮苦辛。

    清洩肝膽之血熱。

    用金鈴子散者。

    川楝苦寒。

     直洩肝陽。

    延胡專理氣滞血澀之痛。

    此皆案中之綱領也。

    餘另分此一門者。

    因嘔吐不食。

     脅脹脘痞等恙。

    恐醫者但認為脾胃之病。

    不知實由肝邪所緻。

    故特為揭出。

    以醒後人之目耳。

    且世人但知風勞臌膈為四大重症。

    不知土敗木賊。

    肝氣日橫。

    脾胃日敗。

    延至不救者多矣。

    可不究心于此哉。

    (華岫雲) 徐評諸案大抵皆胸痹痞滿。

    及痰飲内蓄之症。

    治痞痹之方。

    最忌人參。

    而此欲其壯土以制木。

    用者甚多。

    必有遺病。

    至于蓄痰症。

    全不齒及。

    尤屬辨症不清。

    其中精思巧意。

    中病處頗多。

    亦得失參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