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關燈
小
中
大
朱形寒暮熱。
咳嗽震動。
頭中脘中脅骨皆痛。
先經嗽紅。
體氣先虛。
此時序冷熱不勻。
夾帶寒邪緻病。
脈得寸口獨大。
當清解上焦。
大忌溫散之劑。
(寒邪) 桑葉蘇梗杏仁象貝玉竹大沙參 某風溫上受。
吐血。
(風溫) 桑葉薄荷杏仁連翹石膏生甘草 徐陰虛風溫氣逆嗽血。
生扁豆玉竹白沙參茯苓桑葉郁金 顧(四十)寸口脈。
搏指而勁。
痰血能食。
初因風溫咳嗽。
震動絡血。
以清心營肺衛之熱。
小生地黑山栀地骨皮天花粉丹參連翹竹葉心 汪右脈大。
咽喉癢嗆。
頭中微脹。
此冬溫内侵。
陽氣不伏。
絡熱血得外溢。
當調其複邪。
(冬溫) 桑葉山栀皮連翹白沙參象貝牛蒡子 某脈小而勁。
少年體豐。
真氣易洩。
經月咳嗆。
自非外感。
因冬溫失藏。
咳頻震絡。
痰帶血出。
當薄味以和上焦。
氣熱得清。
病患可卻。
桑葉山栀杏仁郁金象貝花粉糯米湯代水 王(三五)脈右大。
溫邪震絡。
咳痰帶血。
(溫熱) 桑皮杏仁山栀皮花粉大沙參石膏 高溫邪上郁清空。
目赤頭脹。
咳嗆見血。
此屬客病。
不必為内損法。
連翹黑山栀草決明桑葉薄荷梗荷葉邊苦丁茶花粉藥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後。
喉燥癢欲嗆。
脈左搏堅。
玉竹南花粉大沙參川斛桑葉糯米飲煎。
高(二一)脈小澀。
欲涼飲。
熱阻。
氣升血冒。
仍議治上。
嫩竹葉飛滑石山栀皮郁金汁杏仁汁新荷葉汁 某春溫嗽痰。
固屬時邪。
然氣質有濃薄。
不可概以辛散。
且正在知識發動之年。
陰分自不足。
以至咳嗆失血。
當以甘寒潤降。
以肅肺金。
鮮枇杷葉甜杏仁南沙參川貝甜水梨甘蔗漿 郭熱傷元氣。
血後咳逆。
舌赤。
脈寸大。
(熱) 鮮生地麥冬玉竹地骨皮川斛竹葉心 又心眩。
不饑。
熱灼氣升。
鮮生地玄參丹參郁金汁銀花竹葉心綠豆皮 某脈澀。
咳嗽痰血。
不時寒熱。
此邪阻肺衛所緻。
(寒熱郁傷肺)葦莖湯加杏仁通草。
孫(二六)用力。
氣逆血亂。
咳出腥痰濁血。
用千金葦莖湯。
某邪郁熱壅。
咳吐膿血。
音啞。
麻杏甘膏湯加桔梗苡仁桃仁紫菀。
倪(二七)肛瘍潰膿雖愈。
陰氣已經走洩。
當陽氣弛張發洩。
今加嗽血痰多。
胃納減于平昔。
脈數促。
喘逆脘悶。
姑清肅上焦氣分。
(上焦氣分蓄熱) 蘇子杏仁香豉黑栀皮郁金蒌皮降香桔梗 汪(七十)天明至午。
嗽甚痰血。
春暖陽浮。
是腎虛不藏。
聞咳音重濁不爽。
先議輕清。
治氣分之熱。
桑葉南花粉黑栀皮桔梗甘草橘紅 某脈搏數。
舌心灰。
咳痰有血。
頻嘔絡傷。
緻血随熱氣上出。
仍理氣分。
桑葉花粉苡仁川貝黃芩茯苓 方夏熱洩氣。
胃弱沖逆。
失血。
(暑熱) 扁豆茯苓參三七茜草 施脈小數。
舌绛。
喉中癢。
咳嗆血。
因暑熱旬日。
熱入營絡。
震動而溢。
凡肺病為手太陰經。
逆傳必及膻中。
仍以手厥陰治。
竹葉心生地銀花連翹心玄參赤豆皮 高脈數。
汗出身熱。
吐血五日。
胸脘不舒。
舌色白。
此陰虛本質。
暑熱内侵營絡。
漸有時瘧之狀。
小溲莖中微痛。
宣通腑經為宜。
鮮生地連翹郁金汁滑石竹葉甘草梢 又氣阻不饑。
黑栀皮香豉蒌皮郁金杏仁橘紅 王(氏)入夏嗆血。
乃氣洩陽升。
幸喜經水仍來。
大體猶可無妨。
近日頭脹。
脘中悶。
上午煩倦。
是秋暑上受。
防發寒熱。
竹葉飛滑石杏仁連翹黃芩荷葉汁 江積瘀在絡。
動絡血逆。
今年六月初。
時令暴熱。
熱氣吸入。
首先犯肺。
氣熱血湧。
強降其血。
血藥皆屬呆滞。
而清空熱氣。
仍蒙閉于頭髓空靈之所。
諸竅痹塞。
鼻窒肉。
出納之氣。
都從口出。
顯然肺氣郁蒸。
緻腦髓熱蒸。
脂液自下。
古稱爍物消物莫如火。
但清寒直洩中下。
清空之病仍然。
議以氣分輕揚。
無取外散。
專事内通。
醫工遇此法則。
每每忽而失察。
(暑熱郁肺阻竅) 連翹牛蒡子通草桑葉鮮荷葉汁青菊花葉臨服。
入生石膏末。
煎一沸。
某(二三)以毒藥熏瘡。
火氣逼射肺金。
遂令咳嗆痰血。
咽幹胸悶。
診脈尺浮下焦陰氣不藏。
最慮病延及下。
即有虛損之患。
姑以輕藥。
暫清上焦。
以解火氣。
(火氣逼肺) 杏仁(三錢)綠豆皮(三錢)冬瓜子(三錢)苡仁(三錢)川貝(一錢半)兜鈴(七分) 趙(三三)咳逆自左而上。
血亦随之。
先以少陽膽絡治。
(木火升逆擾動陽絡) 生地丹皮澤蘭茯苓降香末荷葉汁 張(三六)耳目昏蒙。
甚于午前。
此屬少陽郁勃之升。
嘔惡痰血。
多是絡熱。
治以開洩。
莫投滋膩。
桑葉丹皮黑栀連翹菊葉蒌皮川貝橘紅 董(十七)色蒼能食。
脘有積氣。
兩年秋冬。
曾有嗆血。
此非虛損。
由乎體禀木火。
嗔怒拂逆。
肝膽相火擾動陽絡故也。
金斛山栀郁金丹參川貝蘇子鈎藤茯苓 又接用清氣熱。
安血絡方。
生地麥冬玄參知母花粉百部桔梗川貝蜜丸 嚴(四二)脈數澀小結。
痰血經年屢發。
仍能納食應酬。
此非精血損怯。
由乎五志過動。
相火内寄肝膽。
操持郁勃。
皆令動灼。
緻絡血上滲混痰火。
必靜養數月方安。
否則木火劫爍。
胃傷減食。
病由是日加矣。
丹皮薄荷梗菊花葉黑栀淡黃芩生白芍郁金川貝 顔入夏陽升。
疾走驚惶。
更令諸氣益升。
飲酒多食櫻桃。
皆辛熱甘辣。
絡中血沸上出。
議消酒毒和陽。
生地阿膠麥冬嘉定花粉川斛小黑豆皮 沈脈左堅上透。
是肝腎病。
血色紫。
乃既離絡中之色。
非久瘀也。
勞役暑蒸。
内陰不生有諸仿瓊玉意。
仍是陰柔之通劑。
(陰虛) 鮮生地人參茯苓琥珀末 張血止。
脈左大。
天冬生地人參茯神炙草生白芍女貞旱蓮 顧(二八)脈左堅。
陰傷失血。
緻咳。
複脈去參桂姜加白芍。
凡咳血之脈。
右堅者。
治在氣分。
系震動胃絡所緻。
宜薄味調養胃陰。
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
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緻。
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
脈弦脅痛者。
宜蘇子桃仁降香郁金等類。
成盆盈碗者。
葛可久花蕊石散。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症而條分縷晰。
從此再加分别。
則臨症有據矣。
趙(四一)虛不肯複謂之損。
納食不充肌膚。
卧眠不能着左。
遇節令痰必帶血。
脈左細。
右勁數。
是從肝腎精血之傷。
延及氣分。
倘能節勞安逸。
僅堪帶病永年。
損症五六年。
無攻病之理。
髒屬陰。
議平補足三陰法。
人參山藥熟地天冬五味女貞 張(四十)失血五六年。
脈虛氣喘。
不運不饑。
治在中下二焦。
望其安谷精生。
勿許攻病為上。
人參炙草白芍茯神炒熟地五味 某(二七)勞力血複來。
沖氣咳逆。
當用攝納為要。
熟地(四錢)參三七(一錢)大淡菜(一兩)牛膝炭(一錢半)川斛(三錢)茯神(三錢) 某(四一)脈弦。
脅痛已緩。
血仍來。
大淡菜(一兩)參三七(一錢)牛膝炭(一錢半)茯苓(二錢)川斛(三錢)小黑豆皮(三錢) 某(四七)失血後。
咳嗽。
咽痛音啞少陰已虧耗。
藥不易治。
糯稻根須(一兩)生扁豆(五錢)麥冬(三錢)川斛(一錢半)北沙參(一錢半)茯神(一錢半) 早服都氣丸淡鹽湯下。
某(三四)脈虛數。
失血。
心悸頭眩。
大淡菜(五錢)牛膝炭(一錢半)白扁豆(一兩)白茯苓(三錢)藕節(三枚洗)糯稻根須(五錢) 某(四九)血來稍緩。
猶能撐持步履。
乃禀賦強健者。
且能納谷。
陽明未敗可驗。
而脈象細澀。
陰傷奚疑。
北沙參(一錢半)扁豆(一兩)參三七(一錢半)炒麥冬(一錢)茯神(三錢)川斛(三錢) 施(二二)嗆血數發。
是陽氣過動。
診脈已非實熱。
夏至一陰來複。
預宜靜養迎其生氣。
秋分後再議。
生脈六味去丹澤加阿膠秋石蜜丸。
張脈右弦數。
左細澀。
陰損。
失血後久咳。
食減便溏。
熟地炭茯神建蓮五味芡實炒山藥 某(四三)失音咽痛。
繼而嗽血。
脈來澀數。
已成勞怯。
幸賴能食胃強。
勿見咳治咳。
庶幾帶病延年。
細生地(三錢)玄參心(一錢)麥冬(一錢半)細川斛(三錢)鮮蓮子肉(一兩)糯稻根須(五錢) 沙(三六)陰虛。
血後痰嗽。
必胃強加谷者。
陰藥可以效靈。
形羸食少。
滋膩久用。
必更反胃。
靜養望其漸複。
熟地炭萸肉五味川斛茯神芡實建蓮山藥 馬(五六)脈左堅右弱。
木火易燃。
營液久耗。
中年春季失血嗽痰。
由情志郁勃緻傷。
抑且少食羸。
古語謂瘦人之病。
慮虛其陰。
生地阿膠北沙參麥冬茯神川斛 某(女)脈左數。
側眠嗽血。
生地阿膠麥冬淡菜生白芍炙草 金(氏)脈細。
左小促。
幹咳有血。
寒熱身痛。
經水先期。
漸漸色淡且少。
此髒陰傷及腑陽。
奇脈無氣。
内損成勞。
藥難驟效。
生地阿膠牡蛎炙草麥冬南棗 盧(氏)沉着濃濃。
肝腎之血。
熟地炭炒杞子炒歸身牛膝炭茯神青鉛砂仁末 又照前方去牛膝青鉛加桂圓肉天冬。
缪(二八)勞傷。
血後咳。
夜熱食少。
清骨散加生地。
耿(三七)久損。
交節血溢。
青鉛六味去萸。
加炒牛膝川斛。
沖熱童便服。
某脈細弦數。
陰分不足。
痰中帶紅。
腸風。
春溫之後。
再劫津液。
以緻上下失血。
風淫于内。
宜鹹寒。
生地炭阿膠龜膠玄參白芍女貞茯苓豆皮 陶(二二)下虛。
陽動失血。
(陰虛陽升)六味去丹澤加阿膠淡菜。
陳日來寒暄不勻。
煩勞陽升。
咳嗆。
震動絡血上沸。
診脈左數。
五心熱。
知饑納谷。
議育陰和陽方法。
生地清阿膠天冬麥冬茯神川斛炒牛膝青鉛童便 陳(五一)形瘦。
脈促數。
吸氣如喘。
痰氣自下上升。
此屬腎虛氣不收攝。
失血後有此。
乃勞怯難愈大症。
用貞元飲。
鄒(二一)内傷驚恐。
肝腎髒陰日損。
陽浮。
引陰血以冒上竅。
二氣不交。
日加寒熱。
骨熱咽
咳嗽震動。
頭中脘中脅骨皆痛。
先經嗽紅。
體氣先虛。
此時序冷熱不勻。
夾帶寒邪緻病。
脈得寸口獨大。
當清解上焦。
大忌溫散之劑。
(寒邪) 桑葉蘇梗杏仁象貝玉竹大沙參 某風溫上受。
吐血。
(風溫) 桑葉薄荷杏仁連翹石膏生甘草 徐陰虛風溫氣逆嗽血。
生扁豆玉竹白沙參茯苓桑葉郁金 顧(四十)寸口脈。
搏指而勁。
痰血能食。
初因風溫咳嗽。
震動絡血。
以清心營肺衛之熱。
小生地黑山栀地骨皮天花粉丹參連翹竹葉心 汪右脈大。
咽喉癢嗆。
頭中微脹。
此冬溫内侵。
陽氣不伏。
絡熱血得外溢。
當調其複邪。
(冬溫) 桑葉山栀皮連翹白沙參象貝牛蒡子 某脈小而勁。
少年體豐。
真氣易洩。
經月咳嗆。
自非外感。
因冬溫失藏。
咳頻震絡。
痰帶血出。
當薄味以和上焦。
氣熱得清。
病患可卻。
桑葉山栀杏仁郁金象貝花粉糯米湯代水 王(三五)脈右大。
溫邪震絡。
咳痰帶血。
(溫熱) 桑皮杏仁山栀皮花粉大沙參石膏 高溫邪上郁清空。
目赤頭脹。
咳嗆見血。
此屬客病。
不必為内損法。
連翹黑山栀草決明桑葉薄荷梗荷葉邊苦丁茶花粉藥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後。
喉燥癢欲嗆。
脈左搏堅。
玉竹南花粉大沙參川斛桑葉糯米飲煎。
高(二一)脈小澀。
欲涼飲。
熱阻。
氣升血冒。
仍議治上。
嫩竹葉飛滑石山栀皮郁金汁杏仁汁新荷葉汁 某春溫嗽痰。
固屬時邪。
然氣質有濃薄。
不可概以辛散。
且正在知識發動之年。
陰分自不足。
以至咳嗆失血。
當以甘寒潤降。
以肅肺金。
鮮枇杷葉甜杏仁南沙參川貝甜水梨甘蔗漿 郭熱傷元氣。
血後咳逆。
舌赤。
脈寸大。
(熱) 鮮生地麥冬玉竹地骨皮川斛竹葉心 又心眩。
不饑。
熱灼氣升。
鮮生地玄參丹參郁金汁銀花竹葉心綠豆皮 某脈澀。
咳嗽痰血。
不時寒熱。
此邪阻肺衛所緻。
(寒熱郁傷肺)葦莖湯加杏仁通草。
孫(二六)用力。
氣逆血亂。
咳出腥痰濁血。
用千金葦莖湯。
某邪郁熱壅。
咳吐膿血。
音啞。
麻杏甘膏湯加桔梗苡仁桃仁紫菀。
倪(二七)肛瘍潰膿雖愈。
陰氣已經走洩。
當陽氣弛張發洩。
今加嗽血痰多。
胃納減于平昔。
脈數促。
喘逆脘悶。
姑清肅上焦氣分。
(上焦氣分蓄熱) 蘇子杏仁香豉黑栀皮郁金蒌皮降香桔梗 汪(七十)天明至午。
嗽甚痰血。
春暖陽浮。
是腎虛不藏。
聞咳音重濁不爽。
先議輕清。
治氣分之熱。
桑葉南花粉黑栀皮桔梗甘草橘紅 某脈搏數。
舌心灰。
咳痰有血。
頻嘔絡傷。
緻血随熱氣上出。
仍理氣分。
桑葉花粉苡仁川貝黃芩茯苓 方夏熱洩氣。
胃弱沖逆。
失血。
(暑熱) 扁豆茯苓參三七茜草 施脈小數。
舌绛。
喉中癢。
咳嗆血。
因暑熱旬日。
熱入營絡。
震動而溢。
凡肺病為手太陰經。
逆傳必及膻中。
仍以手厥陰治。
竹葉心生地銀花連翹心玄參赤豆皮 高脈數。
汗出身熱。
吐血五日。
胸脘不舒。
舌色白。
此陰虛本質。
暑熱内侵營絡。
漸有時瘧之狀。
小溲莖中微痛。
宣通腑經為宜。
鮮生地連翹郁金汁滑石竹葉甘草梢 又氣阻不饑。
黑栀皮香豉蒌皮郁金杏仁橘紅 王(氏)入夏嗆血。
乃氣洩陽升。
幸喜經水仍來。
大體猶可無妨。
近日頭脹。
脘中悶。
上午煩倦。
是秋暑上受。
防發寒熱。
竹葉飛滑石杏仁連翹黃芩荷葉汁 江積瘀在絡。
動絡血逆。
今年六月初。
時令暴熱。
熱氣吸入。
首先犯肺。
氣熱血湧。
強降其血。
血藥皆屬呆滞。
而清空熱氣。
仍蒙閉于頭髓空靈之所。
諸竅痹塞。
鼻窒肉。
出納之氣。
都從口出。
顯然肺氣郁蒸。
緻腦髓熱蒸。
脂液自下。
古稱爍物消物莫如火。
但清寒直洩中下。
清空之病仍然。
議以氣分輕揚。
無取外散。
專事内通。
醫工遇此法則。
每每忽而失察。
(暑熱郁肺阻竅) 連翹牛蒡子通草桑葉鮮荷葉汁青菊花葉臨服。
入生石膏末。
煎一沸。
某(二三)以毒藥熏瘡。
火氣逼射肺金。
遂令咳嗆痰血。
咽幹胸悶。
診脈尺浮下焦陰氣不藏。
最慮病延及下。
即有虛損之患。
姑以輕藥。
暫清上焦。
以解火氣。
(火氣逼肺) 杏仁(三錢)綠豆皮(三錢)冬瓜子(三錢)苡仁(三錢)川貝(一錢半)兜鈴(七分) 趙(三三)咳逆自左而上。
血亦随之。
先以少陽膽絡治。
(木火升逆擾動陽絡) 生地丹皮澤蘭茯苓降香末荷葉汁 張(三六)耳目昏蒙。
甚于午前。
此屬少陽郁勃之升。
嘔惡痰血。
多是絡熱。
治以開洩。
莫投滋膩。
桑葉丹皮黑栀連翹菊葉蒌皮川貝橘紅 董(十七)色蒼能食。
脘有積氣。
兩年秋冬。
曾有嗆血。
此非虛損。
由乎體禀木火。
嗔怒拂逆。
肝膽相火擾動陽絡故也。
金斛山栀郁金丹參川貝蘇子鈎藤茯苓 又接用清氣熱。
安血絡方。
生地麥冬玄參知母花粉百部桔梗川貝蜜丸 嚴(四二)脈數澀小結。
痰血經年屢發。
仍能納食應酬。
此非精血損怯。
由乎五志過動。
相火内寄肝膽。
操持郁勃。
皆令動灼。
緻絡血上滲混痰火。
必靜養數月方安。
否則木火劫爍。
胃傷減食。
病由是日加矣。
丹皮薄荷梗菊花葉黑栀淡黃芩生白芍郁金川貝 顔入夏陽升。
疾走驚惶。
更令諸氣益升。
飲酒多食櫻桃。
皆辛熱甘辣。
絡中血沸上出。
議消酒毒和陽。
生地阿膠麥冬嘉定花粉川斛小黑豆皮 沈脈左堅上透。
是肝腎病。
血色紫。
乃既離絡中之色。
非久瘀也。
勞役暑蒸。
内陰不生有諸仿瓊玉意。
仍是陰柔之通劑。
(陰虛) 鮮生地人參茯苓琥珀末 張血止。
脈左大。
天冬生地人參茯神炙草生白芍女貞旱蓮 顧(二八)脈左堅。
陰傷失血。
緻咳。
複脈去參桂姜加白芍。
凡咳血之脈。
右堅者。
治在氣分。
系震動胃絡所緻。
宜薄味調養胃陰。
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
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緻。
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
脈弦脅痛者。
宜蘇子桃仁降香郁金等類。
成盆盈碗者。
葛可久花蕊石散。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症而條分縷晰。
從此再加分别。
則臨症有據矣。
趙(四一)虛不肯複謂之損。
納食不充肌膚。
卧眠不能着左。
遇節令痰必帶血。
脈左細。
右勁數。
是從肝腎精血之傷。
延及氣分。
倘能節勞安逸。
僅堪帶病永年。
損症五六年。
無攻病之理。
髒屬陰。
議平補足三陰法。
人參山藥熟地天冬五味女貞 張(四十)失血五六年。
脈虛氣喘。
不運不饑。
治在中下二焦。
望其安谷精生。
勿許攻病為上。
人參炙草白芍茯神炒熟地五味 某(二七)勞力血複來。
沖氣咳逆。
當用攝納為要。
熟地(四錢)參三七(一錢)大淡菜(一兩)牛膝炭(一錢半)川斛(三錢)茯神(三錢) 某(四一)脈弦。
脅痛已緩。
血仍來。
大淡菜(一兩)參三七(一錢)牛膝炭(一錢半)茯苓(二錢)川斛(三錢)小黑豆皮(三錢) 某(四七)失血後。
咳嗽。
咽痛音啞少陰已虧耗。
藥不易治。
糯稻根須(一兩)生扁豆(五錢)麥冬(三錢)川斛(一錢半)北沙參(一錢半)茯神(一錢半) 早服都氣丸淡鹽湯下。
某(三四)脈虛數。
失血。
心悸頭眩。
大淡菜(五錢)牛膝炭(一錢半)白扁豆(一兩)白茯苓(三錢)藕節(三枚洗)糯稻根須(五錢) 某(四九)血來稍緩。
猶能撐持步履。
乃禀賦強健者。
且能納谷。
陽明未敗可驗。
而脈象細澀。
陰傷奚疑。
北沙參(一錢半)扁豆(一兩)參三七(一錢半)炒麥冬(一錢)茯神(三錢)川斛(三錢) 施(二二)嗆血數發。
是陽氣過動。
診脈已非實熱。
夏至一陰來複。
預宜靜養迎其生氣。
秋分後再議。
生脈六味去丹澤加阿膠秋石蜜丸。
張脈右弦數。
左細澀。
陰損。
失血後久咳。
食減便溏。
熟地炭茯神建蓮五味芡實炒山藥 某(四三)失音咽痛。
繼而嗽血。
脈來澀數。
已成勞怯。
幸賴能食胃強。
勿見咳治咳。
庶幾帶病延年。
細生地(三錢)玄參心(一錢)麥冬(一錢半)細川斛(三錢)鮮蓮子肉(一兩)糯稻根須(五錢) 沙(三六)陰虛。
血後痰嗽。
必胃強加谷者。
陰藥可以效靈。
形羸食少。
滋膩久用。
必更反胃。
靜養望其漸複。
熟地炭萸肉五味川斛茯神芡實建蓮山藥 馬(五六)脈左堅右弱。
木火易燃。
營液久耗。
中年春季失血嗽痰。
由情志郁勃緻傷。
抑且少食羸。
古語謂瘦人之病。
慮虛其陰。
生地阿膠北沙參麥冬茯神川斛 某(女)脈左數。
側眠嗽血。
生地阿膠麥冬淡菜生白芍炙草 金(氏)脈細。
左小促。
幹咳有血。
寒熱身痛。
經水先期。
漸漸色淡且少。
此髒陰傷及腑陽。
奇脈無氣。
内損成勞。
藥難驟效。
生地阿膠牡蛎炙草麥冬南棗 盧(氏)沉着濃濃。
肝腎之血。
熟地炭炒杞子炒歸身牛膝炭茯神青鉛砂仁末 又照前方去牛膝青鉛加桂圓肉天冬。
缪(二八)勞傷。
血後咳。
夜熱食少。
清骨散加生地。
耿(三七)久損。
交節血溢。
青鉛六味去萸。
加炒牛膝川斛。
沖熱童便服。
某脈細弦數。
陰分不足。
痰中帶紅。
腸風。
春溫之後。
再劫津液。
以緻上下失血。
風淫于内。
宜鹹寒。
生地炭阿膠龜膠玄參白芍女貞茯苓豆皮 陶(二二)下虛。
陽動失血。
(陰虛陽升)六味去丹澤加阿膠淡菜。
陳日來寒暄不勻。
煩勞陽升。
咳嗆。
震動絡血上沸。
診脈左數。
五心熱。
知饑納谷。
議育陰和陽方法。
生地清阿膠天冬麥冬茯神川斛炒牛膝青鉛童便 陳(五一)形瘦。
脈促數。
吸氣如喘。
痰氣自下上升。
此屬腎虛氣不收攝。
失血後有此。
乃勞怯難愈大症。
用貞元飲。
鄒(二一)内傷驚恐。
肝腎髒陰日損。
陽浮。
引陰血以冒上竅。
二氣不交。
日加寒熱。
骨熱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