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關燈
(五三)寒傷衛陽。

    咳痰。

    (寒) 川桂枝(五分)杏仁(三錢)苡仁(三錢)炙草(四分)生姜(一錢)大棗(二枚) (三九)勞傷陽氣。

    形寒咳嗽。

    桂枝湯加杏仁。

     (四四)寒熱咳嗽。

    當以辛溫治之。

    桂枝湯去芍加杏仁。

     (五十)形寒。

    咳嗽。

    頭痛。

    口渴。

    桂枝湯去芍加杏仁花粉。

     咳嗽寒熱。

     杏仁(三錢)嫩蘇梗(一錢)桔梗(一錢)桑皮(一錢)象貝母(一錢)生甘草(三分) (三一)脈沉細。

    形寒咳。

     桂枝(一錢)杏仁(三錢)苡仁(三錢)炙草(五分)生姜(一錢)大棗(二枚) (四一)咳嗽。

    聲音漸窒。

    診脈右寸獨堅。

    此寒熱客氣。

    包裹肺俞。

    郁則熱。

    先以麻杏石甘湯。

    (寒包熱) 葦莖湯。

     (四七)瘧屬外邪。

    瘧止聲音不揚。

    必是留邪幹于肺系。

    故咳嗽不已。

    納食起居如常。

    中下無病。

    但以搜逐上焦。

    勿令邪結。

    可望病已。

     麻黃杏仁生甘草射幹苡仁 (二八)風邪阻于肺衛。

    咳嗽面浮。

    當辛散之。

     麻黃(先煎去沫五分)杏仁(三錢)生甘草(三分)生石膏(三錢) (三十)風襲肺衛。

    咳嗽鼻塞。

    當以辛涼解散。

    (風) 杏仁嫩蘇梗桑皮象貝桔梗苡仁 (女)風熱上痹。

    痰多咳嗽。

     杏仁嫩蘇梗橘紅桑葉白沙參通草 (五二)風郁。

    咳不止。

     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橘紅桑皮連翹枳殼 煩勞衛疏。

    風邪上受。

    痰氣交阻。

    清竅失和。

    鼻塞音低。

    咳嗽甚。

    皆是肺病。

    辛以散邪。

    佐微苦以降氣為治。

    (風邪阻竅) 杏仁蘇梗辛荑牛蒡子苡仁橘紅桔梗枳殼 (二一)風溫。

    脈虛。

    嗽。

    (風溫) 桑葉薄荷杏仁象貝大沙參連翹 脈右搏數。

    風溫嗆咳。

     桑葉杏仁象貝苡仁栝蒌皮白沙參 (女)風溫發熱。

    咳。

     薄荷連翹杏仁桑皮地骨皮木通黃芩炒楂 (十歲)頭脹。

    咳嗽。

    此風溫上侵所緻。

     連翹(一錢半)薄荷(七分)杏仁(一錢半)桔梗(一錢)生甘草(三分)象貝(一錢) (十二)風溫上受。

    咳嗽。

    失音咽痛。

     杏仁薄荷連翹桔梗生甘草射幹 向來陽氣不充。

    得溫補每每奏效。

    近因勞煩。

    令陽氣弛張。

    緻風溫過肺衛以擾心營。

    欲咳心中先癢。

    痰中偶帶血點。

    不必過投沉降清散。

    以辛甘涼理上燥。

    清絡熱。

    蔬食安閑。

    旬日可安。

    (風溫化燥) 冬桑葉玉竹大沙參甜杏仁生甘草苡仁糯米湯煎。

     (二一)脈右浮數。

    風溫幹肺化燥。

    喉間癢。

    咳不爽。

    用辛甘涼潤劑。

     桑葉玉竹大沙參甜杏仁生甘草糯米湯煎 積勞更受風溫。

    咽幹熱咳。

    形脈不充。

    與甘緩柔方。

     桑葉(一錢)玉竹(五錢)南沙參(一錢)生甘草(五分)甜水梨皮(二兩) 風邪郁蒸化燥。

    發熱後。

    咳嗽口幹喉癢。

    先進清肺。

     杏仁花粉蘇子象貝山栀橘紅 (三六)風熱咳。

    經月不止。

     活水蘆根桑葉大沙參生苡仁地骨皮象貝滑石橘紅 風溫客邪化熱。

    劫爍胃津。

    喉間燥癢。

    嗆咳。

    用清養胃陰。

    是土旺生金意。

    (風溫化燥傷胃陰)金匮麥門冬湯。

     (二三)陰虛體質。

    風溫咳嗽。

    苦辛開洩肺氣加病。

    今舌咽幹燥。

    思得涼飲。

    藥劫胃津。

    無以上供。

    先以甘涼。

    令其胃喜。

    仿經義虛則補其母。

     桑葉玉竹生甘草麥冬(元米炒)白沙參蔗漿 外受風溫郁遏。

    内因肝膽陽升莫制。

    斯皆肺失清肅。

    咳痰不解。

    經月來。

    猶覺氣壅不降。

    進食頗少。

    大便不爽。

    津液久已乏上供。

    腑中之氣。

    亦不宣暢。

    議養胃陰以杜陽逆。

    不得泛泛治咳。

     麥冬沙參玉竹生白芍扁豆茯苓 溫邪外襲。

    咳嗽頭脹。

    當清上焦。

    (溫邪) 杏仁桑皮桔梗象貝通草蘆根 (二六)咳嗽痰黃。

    咽喉不利。

    此溫邪上侵。

    肺氣不清故耳。

     桑葉川貝母白沙參杏仁兜鈴鮮枇杷葉 (二八)陰虧。

    挾受溫邪。

    咳嗽頭脹。

    當以輕藥。

     桑葉杏仁川貝白沙參生甘草甜水梨皮 脈細數。

    咳嗽痰黃。

    咽痛。

    當清溫邪。

     桑葉杏仁川貝苡仁兜鈴鮮蘆根 照前方加白沙參冬瓜子。

     (四一)脈右弦大。

    咳嗽痰多黃。

    此屬溫邪上伏之故。

     桑葉杏仁白沙參南花粉兜鈴甜水梨肉 (二六)脈小數。

    能食。

    幹咳暮甚。

    冬藏失納。

    水虧溫伏。

    防其失血。

    用複脈法。

    複脈湯去參姜桂。

     (十七)冬季溫邪咳嗽。

    是水虧熱氣内侵。

    交驚蟄節嗽減。

    用六味加阿膠麥冬秋石金水同治。

    是瀉陽益陰方法。

    為調體治病兼方。

    近旬日前。

    咳嗽複作。

    納食不甘。

    詢知夜坐勞形。

    當暮春地氣主升。

    夜坐達旦。

    身中陽氣。

    亦有升無降。

    最有失血之虞。

    況體豐肌柔。

    氣易洩越。

    當暫停誦讀。

    數日可愈。

     桑葉甜杏仁大沙參生甘草玉竹青蔗漿 (二四)形瘦色蒼。

    體質偏熱。

    而五液不充。

    冬月溫暖。

    真氣少藏。

    其少陰腎髒。

    先已習習風生。

    乃陽動之化。

    不以育陰驅熱以卻溫氣。

    泛泛乎辛散。

    為暴感風寒之治。

    過辛洩肺。

    肺氣散。

    斯咳不已。

    苦味沉降。

    胃口戕。

    而腎關傷。

    緻食減氣怯。

    行動數武。

    氣欲喘急。

    封藏納固之司漸失。

    内損顯然。

    非見病攻病矣。

    靜養百日。

    猶冀其安。

    (陰虛感溫邪) 麥冬(米拌炒)甜沙參生甘草南棗肉沖入青蔗漿一杯。

     (二五)氣分熱熾。

    頭脹痰嗽。

    (氣分熱) 連翹石膏杏仁郁金薄荷山栀 照前方去山栀加蒌皮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