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關燈
幹不寐。

    陰分虛。

    其熱甚于夜。

    阿膠雞子黃湯。

     勞動陽升。

    血自左溢。

     阿膠參三七甜北沙參茯神生白扁豆炒麥冬 (二二)少壯情志未堅。

    陰火易動。

    遺精淋瀝有諸。

    腎水既失其固。

    春木地氣上升。

    遂痰中帶血。

    入夏暨秋。

    胃納不減。

    後天生旺頗好。

    不緻勞怯之憂。

    但酒色無病宜節。

    有病宜絕。

    經年之内屏絕。

    必得卻病。

     熟地(水制)萸肉山藥茯神湖蓮遠志五味黃柏芡實金櫻膏丸。

     (十六)知識太早。

    真陰未充。

    龍火易動。

    陰精自洩。

    痰吐帶血。

    津液被爍。

    幸胃納安谷。

    保養少動宜靜。

    固陰和陽可痊。

     熟地(水制)萸肉山藥茯苓芡實遠志五味牡蛎白蓮須蜜丸。

     (四二)心腎精血不安。

    火風陽氣熾。

    失血眩暈。

    心悸溺精。

    若過用心作勞。

    不能複元矣。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芡實遠志建蓮五味海參膠 (十七)陰虛有遺。

    痰嗽有血。

    誦讀久坐陽升。

     桑葉生扁豆北沙參麥冬霍山石斛生甘草苡仁茯苓 (二八)失血在五年前。

    咳頻嘔哕。

    氣自上沖逆。

    乃下元精血之虛。

    非外邪寒熱之咳。

    痰出腥氣。

    亦從下出。

    節欲勿勞力。

    胃壯可免勞怯。

    都氣丸。

     (二七)左脈弦數。

    失血後。

    咳嗽音嘶少寐。

    陰虧。

    陽升不潛之候。

    當滋養為主。

     生地炭(三錢)生牡蛎(五錢)阿膠(一錢半)麥冬(一錢半)茯神(三錢)川斛(三錢) (三四)屢屢失血。

    飲食如故。

    形瘦面赤。

    禀質木火。

    陰不配陽。

    據說服桂枝治外感。

    即得此恙。

    凡辛溫氣味宜戒可以無妨。

    六味加阿膠龜甲天冬麥冬。

     (二三)形瘦脈數。

    寸口搏指。

    浮陽易動上冒。

    都屬陰精不旺。

    幸胃納尚佳。

    數發不緻困頓。

    然須戒酒淡欲。

    怡情靜養。

    水足火不妄動。

    絡血自必甯靜矣。

    六味加龜甲秋石。

     (二八)屢遭客熱傷陰。

    逢夏氣洩吐血。

    下午火升咳嗽。

    液虧。

    陰火自灼。

    胃口尚健。

    安閑絕欲可安。

     熟地萸肉龜甲淡菜膠五味山藥茯苓建蓮蜜丸 内經分上下失血。

    為陰絡陽絡。

    是腑絡取胃。

    髒絡論脾。

    今飲食甚少。

    柔膩姑緩。

    上下交病。

     治在中焦。

    其午火升煩嗽。

    亦因血去陰傷。

    以胃藥從中鎮補。

    使生氣自充也。

     人參茯苓白術炙草扁豆白芍山藥 因觸脅氣閃。

    絡血複上。

    過戌亥時自緩。

    早上診脈。

    細促無神。

    左目珠痛。

    假寐喉息有音。

    足胫冰冷。

    皆血冒不已。

    孤陽上升。

    從肝腎引陽下納法。

     人參熟地炭炒杞子茯神淡菜炒牛膝(四服) 每下午戌亥。

    少陰厥陰龍相上越。

    絡中之血。

    随氣火上升。

    考五行之中。

    無形有聲。

    莫如風火。

    此皆情志之變動。

    必須陽潛陰固。

    方免反複也。

     人參河車膠大熟地五味炒杞子茯苓炒牛膝倘嗆逆有聲加青鉛。

    喉癢痛。

    加阿膠秋石。

    火升用秋石湯煎藥。

    加女貞子。

    便秘加鹹苁蓉柏子仁。

    血止幾日。

    或涉思慮惱怒。

    複有脅痛減食不甘。

    乃少陽木火犯脾。

    當洩膽益土。

    用四君加丹皮桑葉。

     (二六)脈左垂右弦。

    陰精不足。

    胃納亦少。

    初冬痰中見紅。

    冬春寐有盜汗。

    難藏易洩。

    入夏當防病。

     發。

    諸凡節勞安逸。

    經年可望安康。

     熟地阿膠五味萸肉秋石山藥茯神川斛旱蓮草膏丸。

     脈左細數。

    肉消肌爍氣沖咳嗽嘔吐失血是肝腎内損下元不主納氣厥陽上冒所緻非肺咳矣。

    當交夏氣升血溢。

    姑以鎮納。

    望其血止。

    青鉛六味加牛膝白芍。

     脈兩手已和。

    惟煩動恍惚欲暈。

    議靜藥益陰和陽。

    三才湯加金箔。

     講誦煩心五志之陽皆燃。

    恰值芒種節陰未來複陽氣升騰絡中血不甯靜随陽洩以外溢。

    午後上竅煩熱陰不戀陽之征緻頭中微痛。

    主以和陽鎮逆。

     生地阿膠牛膝炭生白芍茯神青鉛 (二七)脈小數。

    入尺澤。

    夏季時令發洩。

    失血形倦。

    治宜攝固下焦。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建蓮五味芡實線魚膠金櫻膏丸。

     (三九)脈左堅。

    冬令失血。

    能食而咳。

    脊痛腰酸。

    乃腎髒不固少納。

    腎脈虛餒。

    五液不承。

    寐則口幹喉燥。

    宜固陰益氣。

    固本丸加阿膠芡實蓮肉丸。

     (二二)形色充偉。

    脈長關搏。

    述冬季血痰血。

    交夏不病。

    蓋夏月藏陰。

    冬月藏陽。

    陽不潛伏。

    升則血溢降則遺精。

    乃禀陽體。

    而性情喜動之累耳。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龜腹甲心秋石龍骨遠志 (二九)性情過動失血。

    失血貴甯靜。

    不宜疏動。

    疏動則有泛溢之虞。

    瘦人陽有餘。

    陰不足。

    補陰潛陽法。

    (補陰丸) (五十)脈數咳血。

    曾咯腥痰若作肺癰。

    體質木火。

    因煩勞陽升逼肺。

    肺熱不能生水。

    陰愈虧而陽愈熾。

    故血由陽而出也。

    當金水同治為主。

     熟地(四兩)生地(二兩)天冬(二兩)麥冬(二兩)茯神(二兩)龜版(三兩)海參膠(二兩)淡菜膠(二兩)川斛膏(四兩)女貞(一兩半)北沙參(二兩)旱蓮草(一兩半) 膠膏丸。

     (二四)向有失血。

    是真陰不旺。

    夏至陰生。

    伏天陽越于表。

    陰伏于裡。

    理宜然矣。

    無如心神易動。

    暗吸腎陰。

    絡脈聚血。

    陽觸乃溢。

    陰伏不固。

    随陽奔騰。

    自述下有沖突逆氣。

    血湧如泉。

    蓋任脈為擔任之職。

    失其擔任。

    沖陽上沖莫制。

    皆腎精肝血不主内守。

    陽翔為血溢。

    陽墜為陰遺。

    腰痛足胫畏冷。

    何一非精奪下損現症。

    經言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藥味宜取質靜填補。

    重者歸下。

     莫見血以投涼。

    勿因嗽以理肺。

    若此治法。

    元海得以立基。

    沖陽不來犯上。

    然損非旬日可複。

     須寒暑更遷。

    凝然不動。

    自日逐安适。

    調攝未暇縷悉也。

     人參(三錢)熟地(炒松成炭四錢冷水洗一次)鮮河車膏(一錢和服)茯苓(一錢半)炒黑枸杞子(一錢半)北五味(一錢研)沙苑(一錢半)紫石英(五錢生研) 血脫益氣。

    用人參熟地兩儀煎方。

    謂人參同陰藥則補陰。

    茯苓入陽明。

    能引陰藥入于至陰之鄉。

    河車血肉溫養。

    同石英收鎮沖脈。

    兼以包固大氣之散越。

    五味酸收。

    領其氣液。

     枸杞溫潤。

    同沙苑之松靈入肝絡。

    參方中之藥。

    應乎取味。

    況肝腎之病。

    同一治也。

     (二十)脈左數入尺。

    是真陰下虧。

    先有血症。

    畢姻後。

    血複來下午火升嗆咳。

    陰中陽浮保扶胃口以填陰。

     阿膠淡菜生扁豆麥冬炙草茯神 (二八)思慮太過。

    心陽擾動。

    吸傷腎陰。

    時時莖舉。

    此失血皆矯陽獨升。

    夜不得寐。

    歸家談笑怡情可安。

     人中白龜腹甲知母黃柏 交夏陽氣大升。

    陰根失涵。

    火升血溢。

    必在晡刻。

    沖年大忌。

    身心少持。

    必使陽和陰守為要。

     生地阿膠淡菜牛膝炭茯神川斛 口氣腥臊。

    血色混濁。

    下元無根。

    恐難接續還元。

    事已至急。

    與王先生同議攝陰陽法。

     人參川熟附熟地五味炙草青鉛 脈動極無序。

    血湧如泉。

    汗出畏冷。

    少焉熱躁。

    此無根之陽上冒。

    血凝成塊。

    非涼藥可止。

     熟地炭生龍骨茯神五味浔桂生白芍鹽水炒牛膝 人參生龍骨熟地炭茯神炒杞子五味 (二五)陽動失血。

    皆系陰虧。

    如心悸咽幹咳嗽。

    都是陽浮上亢。

    必久進填實髒陰。

    斯浮越自和。

    面亮油光。

    皆下虛少納。

    都氣加龜版人乳粉。

    蜜丸。

     陰根愈薄。

    陽越失交。

    初夏發洩。

    血湧吸短。

    心腹皆熱。

    豈止澀之藥可療。

    益氣攝陰。

    乃據理治法。

     人參熟地五味子 上年脅痹。

    已屬絡傷。

    今夏四月。

    陽氣升發。

    絡中血沸上溢。

    陰分熱蒸。

    下午乃甚。

    喉癢而嗆。

     心中嘈雜。

    肝風内震顯然。

    (陰虛肝風動) 鮮生地阿膠丹參鹽水炒牛膝女貞子川斛童便 咳嗽繼以失血。

    經言三焦皆傷。

    喉痛失音。

    乃陰液無以上承。

    厥陽燔燎不已。

    病深難于奏功。

    憑理而論。

    鎮胃制肝。

    乃和陽熄風之義。

     淮小麥南棗阿膠茯苓北沙參天冬 脈數。

    血後咳甚。

    痰腥。

    肢腫。

    陽升内風鼓動。

    最屬難治。

     生地阿膠天冬麥冬生白芍茯神 味進辛辣。

    助熱之用。

    緻肺傷嗽甚。

    其血震動不息。

    陽少潛伏。

    而夜分為甚。

    清氣熱而不妨胃口。

    甘寒是投。

    與内經辛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恰符。

     生甘草玉竹麥冬川貝沙參桑葉 肝陽易逆。

    内風欲沸。

    不得着左卧。

    惡辛氣。

    喜甘潤。

    治肝體用。

    潤劑和陽。

     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牡蛎小麥 (十九)血去絡傷。

    陽氣上蒸。

    胸脅微痛。

    非有形滞濁。

    脈得左關前動躍如浮。

    頭中微暈。

    陽氣化風何疑。

     鮮生地玄參心麥冬地骨皮知母川斛 左脈形略斂仍堅。

    微暈。

    喉燥脘痛。

    熱蒸。

    陽明津衰。

    厥陰陽風自動。

    而胃氣欲逆。

    大便不爽。

    是其明征。

    熄風和陽。

    必用柔緩。

    少佐宣暢脘氣。

    亦暫進之法。

     鮮生地麥冬火麻仁桑葉郁金生香附汁 複脈去參姜桂加白芍。

     血後氣沖。

    形寒。

    法當溫納。

    (血後沖氣上逆) 茯苓(三錢)粗桂枝(八分)炙草(五分)五味(七分) 早晨未進飲食。

    咳逆自下焦上沖。

    有欲嘔之象。

    虛裡左脅。

    呼吸牽引震動。

    背部四肢寒冷。

    入暮心腹熱灼。

    而舌上幹辣。

    夫陽虛生外寒。

    陰虛生内熱。

    陽屬腑氣。

    主乎外衛。

    陰屬髒真。

    主乎内營。

    由絡血大去。

    新血未充。

    谷味精華。

    不得四布。

    知味容納。

    而健運未能自然。

    脅右少舒。

    全系胃絡。

    下焦陰精損傷。

    中焦胃陽不振。

    夏至初。

    陰不主來複。

    交節絡血再動。

    總是既損難以驟複之征。

    大意下焦陰陽。

    宜潛宜固。

    中焦營衛。

    宜守宜行。

    用藥大旨如此。

    至于潛心滌慮。

    勿擾情志。

    再于子午參以靜功。

    俾水火交。

    陰陽偶。

    是藥餌已外工夫。

    皆培植生氣之助。

    (陰陽血虛) 養營湯去黃遠志。

     自服養營湯。

    溫補足三陰髒法。

    半月來諸症皆減。

    惟午餘心腹中熱未罷。

    凡精血久損。

    理必質重味濃填納空隙。

    隻因中焦運納不旺。

    況長夏時令。

    熱最耗氣。

    議早進通陽守陰。

    晚用益中消暑。

    冀其生旺。

    非攻病也。

    午服生脈散。

    (早服)人參熟地杞子當歸苁蓉肉桂茯神五味 (妪)操持怫郁。

    五志中陽動極。

    失血嗆咳有年。

    皆緣性情内起之病。

    草木難以奏安。

    今形色與脈。

    日現衰憊。

    系乎生氣克削。

    慮春半以後。

    地氣升。

    陽氣洩。

    久病傷損。

    裡真少聚。

    冬春天冷主藏。

    總以攝補足三陰髒。

    扶持帶病延年。

    就是人工克盡矣。

     人參炒白芍熟地炭五味炙草建蓮 (四五)閱病原是腎虛嗽血。

    年分已久。

    腎病延傳脾胃。

    遂食減腹膨。

    病是老勞。

    難以速功。

    行走喘促。

    元海無納氣之權。

    莫以清寒理嗽。

    急急收納根蒂。

    久進可得其益。

    (陰陽并虛腎氣上逆) 人參人乳粉坎枸杞沙苑五味茯苓胡桃 髒脈附背。

    督脈行身之背。

    足少陰真氣不攝。

    唾中有血。

    吸氣少入。

    而腰脊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