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關燈
ong>張(二九)館課誦讀。

    動心耗氣。

    凡心營肺衛受傷。

    上病延中。

    必漸減食。

    當世治咳。

    無非散邪清熱。

    皆非内損主治法。

    黃建中湯去姜。

     脈左細。

    右空搏。

    久咳吸短如喘。

    肌熱日瘦。

    為内損怯症。

    但食納已少。

    大便亦溏。

    寒涼滋潤。

    未能治嗽。

    徒令傷脾妨胃。

    昔越人謂上損過脾。

    下損及胃。

    皆屬難治之例。

    自雲背寒忽熱。

    且理心營肺衛。

    仲景所雲元氣受損。

    甘藥調之。

    二十日議建中法。

    黃建中去姜。

     虛損脈弦。

    久嗽食減。

    小建中去姜。

     (二七)脈來虛弱。

    久嗽。

    形瘦食減。

    汗出吸短。

    久虛不複謂之損。

    宗内經形不足。

    溫養其氣。

    黃建中湯去姜加人參五味。

     (二四)脈弦右大。

    久嗽。

    背寒盜汗小建中去姜加茯神。

     (三九)五年咳嗽。

    遇風冷咳甚。

    是肌表衛陽疏豁。

    議固劑緩其急。

    黃建中湯。

     (三六)勞力神疲。

    遇風則咳。

    此乃衛陽受傷。

    宜和經脈之氣。

    勿用逐瘀攻傷之藥。

    當歸桂枝湯合玉屏風散。

     久咳神衰肉消。

    是因勞内傷。

    醫投苦寒沉降。

    緻氣洩汗淋。

    液耗夜熱。

    胃口傷殘。

    食物頓減。

     黃建中去姜。

     脾胃脈部獨大。

    飲食少進。

    不喜飲水。

    痰多咳頻。

    是土衰不生金氣。

    建中去饴加茯神接服四君子湯。

     風溫咳嗽。

    多勞。

    氣分不充。

    戊己湯。

     人參茯苓于術炙草廣皮炒白芍 勞嗽。

    喜得辛暖之物。

    異功加煨姜南棗。

     (妪)病去五六。

    當調寝食于醫藥之先。

    此平素體質。

    不可不論。

    自來納谷恒少。

    大便三日一行。

     胃氣最薄。

    而滋膩味濃藥慎商。

    從來久病。

    後天脾胃為要。

    咳嗽久非客症。

    治脾胃者。

    土旺以生金。

    不必窮究其嗽。

     人參鮮蓮子新會皮茯神炒麥冬生谷芽 脈虛。

    久嗽減食。

    四君子加南棗。

     初咳不得卧。

    今左眠咳甚。

    并不口渴欲飲。

    周身汗出。

    此積勞内傷。

    木反乘金。

    不饑不納。

    滋膩難投。

    惟以培中土。

    制木生金。

    合乎内傷治法。

    (勞倦陽虛) 川桂枝茯苓淡幹姜五味子生甘草大棗 (二一)咳逆欲嘔。

    是胃咳也。

    當用甘藥。

    (胃咳) 生扁豆(一兩)北沙參(一錢半)麥冬(米拌炒一錢半)茯神(三錢)南棗(三錢)糯稻根須(五錢) 伏邪久咳。

    胃虛嘔食。

    殆内經所謂胃咳之狀耶。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半夏苡仁 (二七)脈沉短氣。

    咳甚。

    嘔吐飲食。

    便溏洩。

    乃寒濕郁痹漬陽明胃。

    營衛不和。

    胸痹如。

    無非陽不旋運。

    夜陰用事。

    濁泛嘔吐矣。

    庸醫治痰順氣。

    治肺論咳。

    不思内經胃咳之狀。

    咳逆而嘔耶。

    小半夏湯加姜汁。

     氣左升。

    腹膨。

    嘔吐涎沫黃水。

    吞酸。

    暴咳不已。

    是肝逆乘胃射肺。

    緻坐不得卧。

    (肝犯胃肺)安胃丸三錢。

     (妪)久咳涎沫。

    欲嘔。

    長夏反加寒熱。

    不思食。

    病起嗔怒。

    氣塞上沖。

    不能着枕。

    顯然肝逆犯胃沖肺。

    此皆疏洩失司。

    為郁勞之症。

    故滋膩甘藥。

    下咽欲嘔矣。

    小青龍去麻辛甘加石膏。

     (氏)久有痛經。

    氣血不甚流暢。

    驟加暴怒。

    肝陽逆行。

    乘肺則咳。

    病家雲。

    少腹沖氣上幹。

    其咳乃作。

    則知清潤肺藥。

    非中之法。

    今寒熱之餘。

    咳不聲揚。

    但脅中拘急。

    不饑不納。

    乃左升右降不司旋轉。

    而胃中遂失下行為順之旨。

    古人以肝病易于犯胃。

    然則肝用宜洩。

    胃腑宜通。

    為定例矣。

     桑葉丹皮鈎藤茯苓半夏廣皮威喜丸(三錢) 脈弦右甚。

    嗽。

    午潮熱。

    便溏畏風。

    以大腸嗽治之。

    (大腸嗽) 生于術(一錢半)茯苓(三錢)赤石脂(一錢)禹糧石(二錢)姜汁(四分)大棗(三枚) 照前方加白芍炙甘草。

     脈數。

    右長左弦。

    上咳下溏。

     生于術(一錢半)茯苓(三錢)炙草(五分)木瓜(一錢)姜汁(四分)大棗肉(四錢) (四三)咳嗽十月。

    醫從肺治無效。

    而巅脹喉痹脘痞。

    顯是厥陽肝風。

    議鎮補和陽熄風。

    (肝風) 生牡蛎阿膠青黛淡菜 昨議上焦肺病。

    百日未痊。

    形肌消爍。

    悉由熱化。

    久熱無有不傷陰液。

    拟鹹補如阿膠雞子黃。

    複入芩連苦寒。

    自上清氣熱以補下。

    雖為暫服之方。

    原非峻克之劑。

    細思手經之病。

    原無遽入足經之理。

    但人身氣機。

    合乎天地自然。

    肺氣從右而降。

    肝氣由左而升。

    肺病主降日遲。

     肝橫司升日速。

    咳嗆未已。

    乃肝膽木反刑金之兆。

    試言及久寐寤醒。

    左常似閃爍。

    嘈雜如饑。

     及至進食。

    未覺胃中安适。

    此肝陽化風。

    旋擾不息。

    緻嗆無平期。

    即倏熱之來。

    升至左頰。

    其左升太過。

    足為明驗。

    倘升之不已。

    入春肝木司權。

    防有失血之累。

    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

    陰陽既造其偏以緻病。

    所以清寒滋陰。

    不能驟其速功。

     阿膠雞子黃生地天冬女貞實糯稻根須 脅痛久嗽(脅痛)旋複花湯加桃仁柏子仁。

     寒熱。

    右脅痛。

    咳嗽。

     蘆根(一兩)杏仁(三錢)冬瓜子(三錢)苡仁(三錢)枇杷葉(三錢)白蔻仁(三分) 咳為氣逆。

    嗽為有痰。

    内傷外感之因甚多。

    确不離乎肺髒為患也。

    若因于風者。

    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

    辛溫散之。

    因于暑者。

    為熏蒸之氣。

    清肅必傷。

    當與微辛微涼。

    苦降淡滲。

    俾上焦蒙昧之邪。

    下移出腑而後已。

    若因于濕者。

    有兼風兼寒兼熱之不同。

    大抵以理肺治胃為主。

    若因秋燥。

    則嘉言喻氏之議最精。

    若因于火者。

    即溫熱之邪。

    亦以甘寒為主。

    但溫熱猶有用苦辛之法。

    非比秋燥而絕不用之也。

    至于内因為病。

    不可不逐一分之。

    有剛亢之威。

    木扣而金鳴者。

    當清金制木。

    佐以柔肝入絡。

    若土虛而不生金。

    真氣無所禀攝者。

    有甘涼甘溫二法。

    合乎陰土陽土以配剛柔為用也。

    又因水虛而痰泛。

    元海竭而諸氣上沖者。

    則有金水雙收。

    陰陽并補之治。

    或大劑滋填鎮攝。

    葆固先天一元精。

    至于飲邪竊發。

    亦能緻嗽。

    另有專門。

    兼參可也。

    以上諸法。

    皆先生臨證權衡之治。

    非具慧心手眼。

    能如是乎。

    (邵新甫) 徐評凡述醫案。

    必擇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數則。

    以立法度。

    以啟心思。

    為後學之所法。

    今載百餘方。

    重複者八九。

    此非醫案。

    乃逐日之總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