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關燈
小
中
大
短喘促。
此乃下元根蒂已薄。
冬藏不固。
春升生氣淺少。
急當固納攝下。
世俗每以辛涼理嗽。
每緻不救矣。
水制熟地五味湖蓮芡實茯神青鹽羊内腎 某(二七)氣沖咳逆。
行動頭脹。
下體自汗。
都氣丸。
樂(二九)熱病兩三反複。
真陰必傷。
當戌亥時厥昏汗出者。
乃虛陽上冒。
肝腎根蒂不牢。
沖脈震動。
則諸脈俱逆。
陽洩為汗耳。
此咳嗽乃下焦陰不上承。
非肺病也。
急當收攝固納。
閱醫蘇子鈎藤。
皆洩氣鋒芒之藥。
施于陰陽兩損之體。
最宜斟酌。
都氣加青鉛。
朱(五三)吸氣息音。
行動氣喘。
此咳嗽是腎虛氣不收攝。
形寒怯冷。
護衛陽微。
腎氣丸頗通。
形氣不足。
加人參河車。
王(五十)氣急嗽逆。
足冷。
當用攝納。
水中藏火法。
薛氏加減八味丸三錢。
淡鹽湯送下。
郭(二八)形瘦。
脈垂尺澤。
久嗽嘔逆。
半年不愈。
是腎虛厥氣上幹。
醫藥清寒治肺者不少。
誤人匪淺。
坎人乳粉杞子五味胡桃肉茯神巴戟肉萸肉山藥漿丸。
某(六二)冬季咳嗽吐痰。
漸至卧則氣沖。
喘急起坐。
今三載矣。
經以肺腎為俯仰之髒。
是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
老年患此。
按脈右弦左沉。
為腎氣不收主治。
不必因痔患而畏辛熱。
腎氣丸去牛膝肉桂加沉香蜜丸。
張(三十)冬季喘嗽。
似屬外因。
表散沓進反緻失音。
不得着枕卧眠。
今戌亥時濁陰上幹而喘急氣逆為甚。
仍議引導納氣歸腎。
六味加附子車前補骨脂胡桃沉香。
朱虛勞。
食減便瀉。
已無清肺治嗽之法。
必使胃口旺。
冀其久延。
此非藥餌可效之病。
人參(秋石泡湯拌烘)茯神山藥建蓮芡實苡仁诃子皮用糯稻根須煎湯。
煎藥。
沈(十九)勞嗽食減便瀉。
汗出。
陰損已及陽腑。
中宜扶胃。
下固腎陰為治。
大忌清肺寒涼。
希冀治嗽。
熟地熟冬術五味芡實湖蓮山藥 某氣弱。
久嗽痰多。
午前為甚。
早服都氣丸三錢午服異功散。
某久咳。
損及中州。
脾失輸化。
食減神倦。
肺無所資。
至咳不已。
診得兩手脈弦細數。
精氣内損。
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熟地阿膠燕窩海參天冬茯苓紫石英紫衣胡桃肉 孫脈搏大。
陽不下伏。
咳頻喉痹。
暮夜為甚。
先從上治。
(陰虛火炎) 生雞子白生扁豆皮玉竹白沙參麥冬地骨皮 周(四八)脈來虛芤。
形色衰奪。
久患漏瘍。
陰不固攝。
經營勞動。
陽氣再傷。
冬月客邪緻咳。
都是本體先虛。
春深入夏。
天地氣洩。
身中無藏。
日加委頓。
理固當然。
此豈治咳治血者。
議補三陰髒陰方法。
人參(秋石湯拌)熟地麥冬扁豆茯神白粳米 施(氏)脈細數。
幹咳咽燥。
脊酸痿弱。
此本病欲損。
阿膠雞子黃北沙參麥冬茯神小黑豆皮 某左脈弦數。
遺洩。
久嗽痰黃。
當用填補。
炒熟地芡實扁豆女貞茯神糯稻根須 丁(六三)秋令。
天氣下降。
上焦先受燥化。
其咳症最多。
屢進肺藥無功。
按 經雲。
久咳不已。
則三焦受之。
是不專于理肺可知矣。
六旬又三。
形體雖充。
而真氣漸衰。
古人于有年久嗽。
都從脾腎子母相生主治。
更有咳久。
氣多發洩。
亦必益氣。
甘補斂攝。
實至理也。
茲議攝納下焦于早服。
而純甘清燥暮進。
填實在下。
清肅在上。
凡藥味苦辛宜忌。
為傷胃洩氣預防也。
(腎陰胃陰兼虛) 早服水制熟地(八兩)白雲苓(乳蒸四兩)五味子(去核蒸烘三兩)建蓮(去心衣三兩)淮山藥(乳蒸四兩)車前子(三兩)淮牛膝(鹽水拌蒸烘三兩)柴衣胡桃肉霜(連紫皮研三兩) 上為末。
用蒸熟豬脊髓去膜搗丸。
服二三錢。
開水送。
晚用益胃土以生金方法。
真北沙參(有根有須者四兩)生黃薄皮(三兩)麥冬(去心二兩)生白扁豆(囫囵連皮四兩)生細甘草(一兩)南棗肉(四兩) 淡水煎汁。
濾清收膏。
臨成加真柿霜二兩收。
晚上開水化服五錢。
徐(四八)色萎脈濡。
心悸。
嗆痰咳逆。
勞心經營。
氣餒陽虛。
中年向衰病加。
治法中宮理胃。
下固腎真。
務以加谷為安。
縷治非宜。
煎藥用大半夏湯。
早服附都氣丸。
(中氣虛) 某色白肌柔。
氣分不足。
風溫上受而咳。
病固輕淺。
無如羌防辛溫。
膏知沉寒。
藥重已過病所。
陽傷背寒。
胃傷減谷。
病恙仍若。
身體先憊。
問誰之過欤。
小建中湯。
又苦辛洩肺損胃。
進建中得安。
宗内經辛走氣。
以甘緩其急。
然風溫客氣。
皆從火化。
是清養胃陰。
使津液得以上供。
斯燥癢咳嗆自緩。
土旺生金。
虛則補母。
古有然矣。
金匮麥門冬湯。
王亂藥雜投。
胃口先傷。
已經減食便溏。
何暇紛紛治嗽。
急急照顧身體。
久病宜調寝食。
異功去白術加炒白芍炒山藥。
高甘藥應驗。
非治嗽而嗽減。
病根不在上。
腹鳴便忽溏。
陰中之陽損傷。
人參冬白術雲茯苓炙甘草炒白芍南棗 徐(二六)勞損咳嗽。
用建中法得效。
乃無形之氣受傷。
故益氣之藥。
氣醇味甘。
中土甯。
金受益。
然必安谷加餐。
庶幾可禦長夏濕熱蒸逼。
真氣緻洩反複。
異功加歸姜棗。
某内損虛症。
經年不複。
色消奪。
畏風怯冷。
營衛二氣已乏。
納谷不肯充長肌肉。
法當創建中宮。
大忌清寒理肺。
希冀止嗽。
嗽不能止。
必緻胃敗減食緻劇。
黃建中湯去姜。
陳(二七)脈細促。
久嗽寒熱。
身痛汗出。
由精傷及胃。
黃建中湯去姜。
許(二七)久嗽不已。
則三焦受之。
一年來病。
咳而氣急。
脈得虛數。
不是外寒束肺。
内熱迫肺之喘急矣。
蓋餒弱無以自立。
短氣少氣。
皆氣機不相接續。
既曰虛症。
虛則補其母。
黃建中湯。
李(三四)久嗽經年。
背寒足跗常冷。
汗多。
色白。
嗽甚不得卧。
此陽微衛薄。
外邪易觸。
而濁陰挾飲上犯。
議和營衛。
兼護其陽。
黃建中湯去饴糖加附子茯苓。
任(五六)勞力傷陽。
自春至夏病加。
煩倦神羸不食。
豈是嗽藥可醫。
内經有勞者溫之之訓。
東垣有甘溫益氣之方。
堪為定法。
歸建中湯。
此乃下元根蒂已薄。
冬藏不固。
春升生氣淺少。
急當固納攝下。
世俗每以辛涼理嗽。
每緻不救矣。
水制熟地五味湖蓮芡實茯神青鹽羊内腎 某(二七)氣沖咳逆。
行動頭脹。
下體自汗。
都氣丸。
樂(二九)熱病兩三反複。
真陰必傷。
當戌亥時厥昏汗出者。
乃虛陽上冒。
肝腎根蒂不牢。
沖脈震動。
則諸脈俱逆。
陽洩為汗耳。
此咳嗽乃下焦陰不上承。
非肺病也。
急當收攝固納。
閱醫蘇子鈎藤。
皆洩氣鋒芒之藥。
施于陰陽兩損之體。
最宜斟酌。
都氣加青鉛。
朱(五三)吸氣息音。
行動氣喘。
此咳嗽是腎虛氣不收攝。
形寒怯冷。
護衛陽微。
腎氣丸頗通。
形氣不足。
加人參河車。
王(五十)氣急嗽逆。
足冷。
當用攝納。
水中藏火法。
薛氏加減八味丸三錢。
淡鹽湯送下。
郭(二八)形瘦。
脈垂尺澤。
久嗽嘔逆。
半年不愈。
是腎虛厥氣上幹。
醫藥清寒治肺者不少。
誤人匪淺。
坎人乳粉杞子五味胡桃肉茯神巴戟肉萸肉山藥漿丸。
某(六二)冬季咳嗽吐痰。
漸至卧則氣沖。
喘急起坐。
今三載矣。
經以肺腎為俯仰之髒。
是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
老年患此。
按脈右弦左沉。
為腎氣不收主治。
不必因痔患而畏辛熱。
腎氣丸去牛膝肉桂加沉香蜜丸。
張(三十)冬季喘嗽。
似屬外因。
表散沓進反緻失音。
不得着枕卧眠。
今戌亥時濁陰上幹而喘急氣逆為甚。
仍議引導納氣歸腎。
六味加附子車前補骨脂胡桃沉香。
朱虛勞。
食減便瀉。
已無清肺治嗽之法。
必使胃口旺。
冀其久延。
此非藥餌可效之病。
人參(秋石泡湯拌烘)茯神山藥建蓮芡實苡仁诃子皮用糯稻根須煎湯。
煎藥。
沈(十九)勞嗽食減便瀉。
汗出。
陰損已及陽腑。
中宜扶胃。
下固腎陰為治。
大忌清肺寒涼。
希冀治嗽。
熟地熟冬術五味芡實湖蓮山藥 某氣弱。
久嗽痰多。
午前為甚。
早服都氣丸三錢午服異功散。
某久咳。
損及中州。
脾失輸化。
食減神倦。
肺無所資。
至咳不已。
診得兩手脈弦細數。
精氣内損。
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熟地阿膠燕窩海參天冬茯苓紫石英紫衣胡桃肉 孫脈搏大。
陽不下伏。
咳頻喉痹。
暮夜為甚。
先從上治。
(陰虛火炎) 生雞子白生扁豆皮玉竹白沙參麥冬地骨皮 周(四八)脈來虛芤。
形色衰奪。
久患漏瘍。
陰不固攝。
經營勞動。
陽氣再傷。
冬月客邪緻咳。
都是本體先虛。
春深入夏。
天地氣洩。
身中無藏。
日加委頓。
理固當然。
此豈治咳治血者。
議補三陰髒陰方法。
人參(秋石湯拌)熟地麥冬扁豆茯神白粳米 施(氏)脈細數。
幹咳咽燥。
脊酸痿弱。
此本病欲損。
阿膠雞子黃北沙參麥冬茯神小黑豆皮 某左脈弦數。
遺洩。
久嗽痰黃。
當用填補。
炒熟地芡實扁豆女貞茯神糯稻根須 丁(六三)秋令。
天氣下降。
上焦先受燥化。
其咳症最多。
屢進肺藥無功。
按 經雲。
久咳不已。
則三焦受之。
是不專于理肺可知矣。
六旬又三。
形體雖充。
而真氣漸衰。
古人于有年久嗽。
都從脾腎子母相生主治。
更有咳久。
氣多發洩。
亦必益氣。
甘補斂攝。
實至理也。
茲議攝納下焦于早服。
而純甘清燥暮進。
填實在下。
清肅在上。
凡藥味苦辛宜忌。
為傷胃洩氣預防也。
(腎陰胃陰兼虛) 早服水制熟地(八兩)白雲苓(乳蒸四兩)五味子(去核蒸烘三兩)建蓮(去心衣三兩)淮山藥(乳蒸四兩)車前子(三兩)淮牛膝(鹽水拌蒸烘三兩)柴衣胡桃肉霜(連紫皮研三兩) 上為末。
用蒸熟豬脊髓去膜搗丸。
服二三錢。
開水送。
晚用益胃土以生金方法。
真北沙參(有根有須者四兩)生黃薄皮(三兩)麥冬(去心二兩)生白扁豆(囫囵連皮四兩)生細甘草(一兩)南棗肉(四兩) 淡水煎汁。
濾清收膏。
臨成加真柿霜二兩收。
晚上開水化服五錢。
徐(四八)色萎脈濡。
心悸。
嗆痰咳逆。
勞
氣餒陽虛。
中年向衰病加。
治法中宮理胃。
下固腎真。
務以加谷為安。
縷治非宜。
煎藥用大半夏湯。
早服附都氣丸。
(中氣虛) 某色白肌柔。
氣分不足。
風溫上受而咳。
病固輕淺。
無如羌防辛溫。
膏知沉寒。
藥重已過病所。
陽傷背寒。
胃傷減谷。
病恙仍若。
身體先憊。
問誰之過欤。
小建中湯。
又苦辛洩肺損胃。
進建中得安。
宗内經辛走氣。
以甘緩其急。
然風溫客氣。
皆從火化。
是清養胃陰。
使津液得以上供。
斯燥癢咳嗆自緩。
土旺生金。
虛則補母。
古有然矣。
金匮麥門冬湯。
王亂藥雜投。
胃口先傷。
已經減食便溏。
何暇紛紛治嗽。
急急照顧身體。
久病宜調寝食。
異功去白術加炒白芍炒山藥。
高甘藥應驗。
非治嗽而嗽減。
病根不在上。
腹鳴便忽溏。
陰中之陽損傷。
人參冬白術雲茯苓炙甘草炒白芍南棗 徐(二六)勞損咳嗽。
用建中法得效。
乃無形之氣受傷。
故益氣之藥。
氣醇味甘。
中土甯。
金受益。
然必安谷加餐。
庶幾可禦長夏濕熱蒸逼。
真氣緻洩反複。
異功加歸姜棗。
某内損虛症。
經年不複。
色消奪。
畏風怯冷。
營衛二氣已乏。
納谷不肯充長肌肉。
法當創建中宮。
大忌清寒理肺。
希冀止嗽。
嗽不能止。
必緻胃敗減食緻劇。
黃建中湯去姜。
陳(二七)脈細促。
久嗽寒熱。
身痛汗出。
由精傷及胃。
黃建中湯去姜。
許(二七)久嗽不已。
則三焦受之。
一年來病。
咳而氣急。
脈得虛數。
不是外寒束肺。
内熱迫肺之喘急矣。
蓋餒弱無以自立。
短氣少氣。
皆氣機不相接續。
既曰虛症。
虛則補其母。
黃建中湯。
李(三四)久嗽經年。
背寒足跗常冷。
汗多。
色白。
嗽甚不得卧。
此陽微衛薄。
外邪易觸。
而濁陰挾飲上犯。
議和營衛。
兼護其陽。
黃建中湯去饴糖加附子茯苓。
任(五六)勞力傷陽。
自春至夏病加。
煩倦神羸不食。
豈是嗽藥可醫。
内經有勞者溫之之訓。
東垣有甘溫益氣之方。
堪為定法。
歸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