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
關燈
小
中
大
汗出。
是元氣虛。
陰火盛。
宜補中。
生脈四君子湯。
楊(二八)内損。
陰及陽分。
即為勞怯。
胃弱少納。
當以建中湯加人參。
朱(二七)既暮身熱。
汗出早涼。
仍任勞辦事。
食減半。
色脈形肉不足。
病屬内損勞怯。
人參小建中湯。
楊(三二)知饑減食。
外寒忽然。
久病行走喘促。
坐卧稍安。
此勞傷不複。
議從中以益營衛。
九蒸冬術炙甘草煨姜南棗 汪(三九)此勞力傷陽之勞。
非酒色傷陽之勞也。
胃口消憊。
生氣日奪。
豈治嗽藥可以奏功。
黃建中湯去姜。
仲(三八)久勞内損。
初春已有汗出。
入夏食減。
皆身中不耐大氣洩越。
右脈空大色痿黃。
衰極難複。
無卻病方法。
議封固一法。
人參黃熟于術五味 嚴(二八)脈小右弦。
久嗽晡熱。
着左眠稍适。
二氣已偏。
即是損怯。
無逐邪方法。
清洩莫進。
當與甘緩。
黃建中去姜。
又建中法頗安。
理必益氣以止寒熱。
人參黃焦術炙草歸身廣皮白煨升麻煨柴胡 王(二六)脈大而空。
亡血失精。
午食不運。
入暮反脹。
陰傷已及陽位。
纏綿反複至矣。
歸芍異功散。
劉(女)年十六。
天癸不至。
頸項瘿痰。
入夏寒熱咳嗽。
乃先天禀薄。
生氣不來。
夏令發洩緻病。
真氣不肯收藏。
病屬勞怯。
不治。
戊己湯去白術。
某陽傷背寒。
胃傷谷減。
小建中湯。
某畏風面冷。
衛外陽微。
參建中去姜加茯神。
華(二十)此勞怯損傷不複之病。
已經食減。
便溏。
欲嘔。
腹痛。
二氣交傷。
然後天為急。
舍仲景建中法。
都是盲醫矣。
建中湯去糖加人參。
尹(四九)中年衰頹。
身動喘嗽。
脈細無神。
食減過半。
乃下元不主納氣。
五液蒸變粘涎。
未老先衰。
即是勞病。
(腎氣不納) 人參坎紫衣胡桃炒菟絲子茯苓五味炒砂仁山藥漿丸。
金(七十)寤則心悸。
步履如臨險阻。
子後沖氣上逆。
此皆高年下焦空虛。
腎氣不納所緻。
八味丸三錢。
先服四日。
淡苁蓉(一兩)河車膠(一具)紫石英(二兩)小茴(五錢)杞子(三兩)胡桃肉(二兩)牛膝(一兩半)五味(一兩)茯苓(二兩)沙苑(一兩半)補骨脂(一兩)桑椹子(二兩) 紅棗肉丸。
王久客勞傷。
氣分痹阻。
則上焦清空諸竅不利。
初病在氣。
久則入血。
身痛目黃。
食減形瘦。
由病患及乎元虛。
攻補未能除病。
思人身左升屬肝。
右降屬肺。
當兩和氣血。
使升降得宜。
若再延挨。
必瘀滞日甚。
結為腑聚矣。
(氣血滞升降阻)旋複花湯加桃仁歸須蒌皮。
郁(氏)失血咳嗽。
繼而暮熱不止。
經水仍來。
六七年已不孕育。
乃肝腎沖任皆損。
二氣不交。
延為勞怯。
治以攝固。
包舉其洩越。
(肝腎沖任皆虛) 鮮河車膠黃柏熟地淡苁蓉五味茯神蜜丸 屠(二八)勞力傷陽。
延三年。
損傷延及中宮。
狀如反胃。
諸氣欹斜。
交會失序。
遂有寒熱。
脫力損傷脾胃。
牛屬坤土。
當以霞天膏。
(勞力傷脾胃) 朱(十二)奔走之勞。
最傷陽氣。
能食不充肌膚。
四肢常自寒冷。
乃經脈之氣。
不得貫串于四末。
有童損之憂。
(勞動傷經脈) 苁蓉(二兩)當歸(二兩)杞子(一兩)茯苓(二兩)川芎(五錢)沙苑(五錢) 黃鳝一條為丸。
邢(四四)努力傷。
身痛無力。
歸桂枝湯去姜加五加皮。
虛損之症。
經義最詳。
其名不一。
考内經論五髒之損。
治各不同。
越人有上損從陽。
下損從陰之議。
其于針砭所莫治者。
調以甘藥。
金匮遵之而立建中湯。
急建其中氣。
俾飲食增而津血旺。
以緻充血生精。
而複其真元之不足。
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
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
蓋舍此别無良法可醫。
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
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
(賴先生) 引伸三才。
固本。
天真。
大造。
桂枝龍骨牡蛎。
複脈等湯。
以及固攝諸方。
平補足三陰法。
為兼治五髒一切之虛。
而大開後人聾聩。
可為損症之一助也。
夫金匮又雲。
男子脈大為勞。
極虛亦為勞。
夫脈大為氣分洩越。
思慮郁結。
心脾營損于上中。
而營分萎頓。
是歸脾。
建中。
養營。
四君。
五味。
異功等湯之所宜也。
脈極虛亦為勞。
為精血内奪。
肝腎陰不自立。
是六味。
八味。
天真。
大造。
三才。
固本。
複脈等湯。
以及平補足三陰。
固攝諸法所宜也。
然仲景以後。
英賢輩出。
豈無闡揚幽隐之人。
而先生以上。
又豈無高明好學之輩。
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
而能治虛勞者。
不少概見。
即如東垣丹溪輩。
素稱前代名醫。
其于損不肯複者每以參術為主。
有用及數斤者。
其意謂有形精血難複。
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
亦即仲景建中諸湯。
而擴充者也。
又厥後張景嶽以命門陰分不足。
是為陰中之陰虛。
以左歸飲。
左歸丸為主。
命門陽分不足者。
為陰中之陽虛。
以右歸飲。
右歸丸為主。
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
固本。
天真。
大造等湯。
以及平補足三陰。
固攝諸法。
而又别無所見也。
故後人稱仲景先生善治虛勞者。
得其旨矣。
(鄒滋九) 久虛不複謂之損。
損極不複謂之勞。
此虛勞損三者。
相繼而成也。
參其緻病之由。
原非一種。
所現之候。
難以縷析。
大凡因煩勞傷氣者。
先生用治上治中。
所以有甘涼補肺胃之清。
津。
柔劑養心脾之營液。
或甘溫氣味。
創建中宮。
不使二日偏。
營衛得循行之義。
又因縱欲傷精者。
當治下而兼治八脈。
又須知填補精血精氣之分。
益火滋陰之異。
或靜攝任陰。
溫理奇陽之妙處。
若因他症失調。
蔓延而緻者。
當認明原委。
随其機勢而調之。
揣先生之用意。
以分其體質之陰陽為要領。
上中下見症為着想。
傳變至先後天為生死斷訣。
若逐節推求。
一一有根可考。
非泛泛然而湊用幾味補藥。
漫言為治也。
(邵新甫) 徐評此老治虛勞之法。
不外清肺養胃滋腎。
雖無大害。
而毫無意義。
輕者可愈。
重者病日增而已。
至其所遵仲景之法。
又大失先賢本旨。
當時仲景之所謂虛勞者。
乃虛寒之症。
故其脈浮大芤遲。
又方中用饴糖。
乃因腹中痛而設。
今日之所謂虛勞。
乃陰竭而浮火上炎。
脈皆細數。
與建中湯正相反。
乃亦以此為治。
此所謂耳食之學也。
餘曾目睹此老治陰虛火升之人。
與建中而變喉痹血冒者。
不下數人。
當時此老竟不悟也。
故附記于此。
是元氣虛。
陰火盛。
宜補中。
生脈四君子湯。
楊(二八)内損。
陰及陽分。
即為勞怯。
胃弱少納。
當以建中湯加人參。
朱(二七)既暮身熱。
汗出早涼。
仍任勞辦事。
食減半。
色脈形肉不足。
病屬内損勞怯。
人參小建中湯。
楊(三二)知饑減食。
外寒忽然。
久病行走喘促。
坐卧稍安。
此勞傷不複。
議從中以益營衛。
九蒸冬術炙甘草煨姜南棗 汪(三九)此勞力傷陽之勞。
非酒色傷陽之勞也。
胃口消憊。
生氣日奪。
豈治嗽藥可以奏功。
黃建中湯去姜。
仲(三八)久勞内損。
初春已有汗出。
入夏食減。
皆身中不耐大氣洩越。
右脈空大色痿黃。
衰極難複。
無卻病方法。
議封固一法。
人參黃熟于術五味 嚴(二八)脈小右弦。
久嗽晡熱。
着左眠稍适。
二氣已偏。
即是損怯。
無逐邪方法。
清洩莫進。
當與甘緩。
黃建中去姜。
又建中法頗安。
理必益氣以止寒熱。
人參黃焦術炙草歸身廣皮白煨升麻煨柴胡 王(二六)脈大而空。
亡血失精。
午食不運。
入暮反脹。
陰傷已及陽位。
纏綿反複至矣。
歸芍異功散。
劉(女)年十六。
天癸不至。
頸項瘿痰。
入夏寒熱咳嗽。
乃先天禀薄。
生氣不來。
夏令發洩緻病。
真氣不肯收藏。
病屬勞怯。
不治。
戊己湯去白術。
某陽傷背寒。
胃傷谷減。
小建中湯。
某畏風面冷。
衛外陽微。
參建中去姜加茯神。
華(二十)此勞怯損傷不複之病。
已經食減。
便溏。
欲嘔。
腹痛。
二氣交傷。
然後天為急。
舍仲景建中法。
都是盲醫矣。
建中湯去糖加人參。
尹(四九)中年衰頹。
身動喘嗽。
脈細無神。
食減過半。
乃下元不主納氣。
五液蒸變粘涎。
未老先衰。
即是勞病。
(腎氣不納) 人參坎紫衣胡桃炒菟絲子茯苓五味炒砂仁山藥漿丸。
金(七十)寤則心悸。
步履如臨險阻。
子後沖氣上逆。
此皆高年下焦空虛。
腎氣不納所緻。
八味丸三錢。
先服四日。
淡苁蓉(一兩)河車膠(一具)紫石英(二兩)小茴(五錢)杞子(三兩)胡桃肉(二兩)牛膝(一兩半)五味(一兩)茯苓(二兩)沙苑(一兩半)補骨脂(一兩)桑椹子(二兩) 紅棗肉丸。
王久客勞傷。
氣分痹阻。
則上焦清空諸竅不利。
初病在氣。
久則入血。
身痛目黃。
食減形瘦。
由病患及乎元虛。
攻補未能除病。
思人身左升屬肝。
右降屬肺。
當兩和氣血。
使升降得宜。
若再延挨。
必瘀滞日甚。
結為腑聚矣。
(氣血滞升降阻)旋複花湯加桃仁歸須蒌皮。
郁(氏)失血咳嗽。
繼而暮熱不止。
經水仍來。
六七年已不孕育。
乃肝腎沖任皆損。
二氣不交。
延為勞怯。
治以攝固。
包舉其洩越。
(肝腎沖任皆虛) 鮮河車膠黃柏熟地淡苁蓉五味茯神蜜丸 屠(二八)勞力傷陽。
延三年。
損傷延及中宮。
狀如反胃。
諸氣欹斜。
交會失序。
遂有寒熱。
脫力損傷脾胃。
牛屬坤土。
當以霞天膏。
(勞力傷脾胃) 朱(十二)奔走之勞。
最傷陽氣。
能食不充肌膚。
四肢常自寒冷。
乃經脈之氣。
不得貫串于四末。
有童損之憂。
(勞動傷經脈) 苁蓉(二兩)當歸(二兩)杞子(一兩)茯苓(二兩)川芎(五錢)沙苑(五錢) 黃鳝一條為丸。
邢(四四)努力傷。
身痛無力。
歸桂枝湯去姜加五加皮。
虛損之症。
經義最詳。
其名不一。
考内經論五髒之損。
治各不同。
越人有上損從陽。
下損從陰之議。
其于針砭所莫治者。
調以甘藥。
金匮遵之而立建中湯。
急建其中氣。
俾飲食增而津血旺。
以緻充血生精。
而複其真元之不足。
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
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
蓋舍此别無良法可醫。
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
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
(賴先生) 引伸三才。
固本。
天真。
大造。
桂枝龍骨牡蛎。
複脈等湯。
以及固攝諸方。
平補足三陰法。
為兼治五髒一切之虛。
而大開後人聾聩。
可為損症之一助也。
夫金匮又雲。
男子脈大為勞。
極虛亦為勞。
夫脈大為氣分洩越。
思慮郁結。
心脾營損于上中。
而營分萎頓。
是歸脾。
建中。
養營。
四君。
五味。
異功等湯之所宜也。
脈極虛亦為勞。
為精血内奪。
肝腎陰不自立。
是六味。
八味。
天真。
大造。
三才。
固本。
複脈等湯。
以及平補足三陰。
固攝諸法所宜也。
然仲景以後。
英賢輩出。
豈無闡揚幽隐之人。
而先生以上。
又豈無高明好學之輩。
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
而能治虛勞者。
不少概見。
即如東垣丹溪輩。
素稱前代名醫。
其于損不肯複者每以參術為主。
有用及數斤者。
其意謂有形精血難複。
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
亦即仲景建中諸湯。
而擴充者也。
又厥後張景嶽以命門陰分不足。
是為陰中之陰虛。
以左歸飲。
左歸丸為主。
命門陽分不足者。
為陰中之陽虛。
以右歸飲。
右歸丸為主。
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
固本。
天真。
大造等湯。
以及平補足三陰。
固攝諸法。
而又别無所見也。
故後人稱仲景先生善治虛勞者。
得其旨矣。
(鄒滋九) 久虛不複謂之損。
損極不複謂之勞。
此虛勞損三者。
相繼而成也。
參其緻病之由。
原非一種。
所現之候。
難以縷析。
大凡因煩勞傷氣者。
先生用治上治中。
所以有甘涼補肺胃之清。
津。
柔劑養心脾之營液。
或甘溫氣味。
創建中宮。
不使二日偏。
營衛得循行之義。
又因縱欲傷精者。
當治下而兼治八脈。
又須知填補精血精氣之分。
益火滋陰之異。
或靜攝任陰。
溫理奇陽之妙處。
若因他症失調。
蔓延而緻者。
當認明原委。
随其機勢而調之。
揣先生之用意。
以分其體質之陰陽為要領。
上中下見症為着想。
傳變至先後天為生死斷訣。
若逐節推求。
一一有根可考。
非泛泛然而湊用幾味補藥。
漫言為治也。
(邵新甫) 徐評此老治虛勞之法。
不外清肺養胃滋腎。
雖無大害。
而毫無意義。
輕者可愈。
重者病日增而已。
至其所遵仲景之法。
又大失先賢本旨。
當時仲景之所謂虛勞者。
乃虛寒之症。
故其脈浮大芤遲。
又方中用饴糖。
乃因腹中痛而設。
今日之所謂虛勞。
乃陰竭而浮火上炎。
脈皆細數。
與建中湯正相反。
乃亦以此為治。
此所謂耳食之學也。
餘曾目睹此老治陰虛火升之人。
與建中而變喉痹血冒者。
不下數人。
當時此老竟不悟也。
故附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