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關燈
小
中
大
一錢)川連(水炒六分)犀角(二錢鎊)元參(二錢)鮮生地(五錢)丹參(一錢)卷心竹葉(二錢)
又苦味和陽。
脈左頗和。
但心悸少寐。
已見營氣衰微。
仿金匮酸棗仁湯方。
仍兼和陽。
益心氣以通肝絡。
酸棗仁(炒黑勿研五錢)茯神(三錢)知母(一錢)川芎(一分)人參(六分同煎)天冬(去心一錢) 陳脈左數。
右弦緩。
有年。
形盛氣衰。
冬春之交。
真不相維續。
内風日熾。
左肢麻木不仁。
舌歪言謇。
此屬中絡。
調理百日。
戒酒肉。
可望向愈。
(痰火阻絡) 羚羊角陳膽星丹皮橘紅連翹心石菖蒲鈎藤川斛 又羚羊角元參連翹花粉川貝母橘紅竹瀝 又丹溪雲。
麻為氣虛。
木是濕痰敗血。
診左脈濡澀。
有年偏枯。
是氣血皆虛。
方書每稱左屬血虛。
右屬氣虛。
未必盡然。
人參半夏廣皮茯苓歸身白芍炙草桑枝 又經絡為痰阻。
大便不爽。
昨日跌仆氣亂。
痰出甚艱。
轉方以宣經隧。
炒半夏石菖蒲廣橘紅茯苓膽星枳實竹瀝姜汁 葉初春肝風内動。
眩暈跌仆。
左肢偏痿。
舌絡不和。
呼吸不爽。
痰火上蒙。
根本下衰。
先宜清上痰火。
羚羊角茯苓橘紅桂枝半夏郁金竹瀝姜汁 又風熱爍筋骨為痛。
痰火氣阻。
呼吸不利。
照前方去郁金竹瀝姜汁。
加白蒺藜鈎藤。
又炒半夏茯苓鈎藤橘紅金石斛石菖蒲竹瀝姜汁 又人參半夏枳實茯苓橘紅蒺藜竹瀝姜汁 風為百病之長。
故醫書鹹以中風列于首門。
其論症。
則有真中類中。
中經絡血脈髒腑之分。
其論治。
則有攻風劫痰。
養血潤燥。
補氣培元之治。
蓋真中雖風從外來。
亦由内虛。
而邪得以乘虛而入。
北方風氣剛勁。
南方風氣柔和。
故真中之病。
南少北多。
其真中之方。
前人已大備。
不必贅論。
其類中之症。
則河間立論雲。
因煩勞則五志過極。
動火而卒中。
皆因熱甚生火。
東垣立論。
因元氣不足。
則邪湊之。
令人僵仆卒倒如風狀。
是因乎氣虛。
而丹溪則又雲。
東南氣溫多濕。
由濕生痰。
痰生熱。
熱生風。
故主乎濕。
三者皆辨明類中之由也。
類者僞也。
近代以來。
醫者不分真僞。
每用羌防星半烏附細辛。
以祛風豁痰。
虛症實治。
不啻如枘鑿之殊矣。
今葉氏發明内風。
乃身中陽氣之變動。
肝為風髒。
因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榮。
故肝陽偏亢。
内風時起。
治以滋液熄風。
濡養營絡。
補陰潛陽。
如虎潛固本複脈之類是也。
若陰陽并損。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
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是也。
更有風木過動。
中土受戕。
不能禦其所勝。
如不寐不食。
衛疏汗洩。
飲食變痰。
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屬。
或風陽上僭。
痰火阻竅。
神識不清。
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
或辛涼清上痰火。
法雖未備。
實足以補前人之未及。
至于審症之法。
有身體緩縱不收。
耳聾目瞀。
口開眼合。
撒手遺尿。
失音鼾睡。
此本實先撥。
陰陽樞紐不交。
與暴脫無異。
并非外中之風。
乃純虛症也。
故先生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
恐純剛難受。
必佐陰藥。
以挽回萬一。
若肢體拘攣。
半身不遂。
口眼邪。
舌強言謇。
二便不爽。
此本體先虛。
風陽夾痰火壅塞。
以緻營衛脈絡失和。
治法急則先用開關。
繼則益氣養血。
佐以消痰清火。
宣通經隧之藥。
氣充血盈。
脈絡通利。
則病可痊愈。
至于風痱。
風懿。
風痹。
癱瘓。
乃風門之兼症。
理亦相同。
案中種種治法。
餘未能盡宣其理。
不過略舉大綱。
分類叙述。
以便後人觀覽。
餘門仿此。
(華岫雲) 徐評凡風淫所勝之病。
自内經以及唐宋名家。
皆以辛涼甘寒為本。
而佐以驅風益血之藥。
至河間有地黃飲子之法。
此乃治腎虛痱症。
有類中風。
并非以此方治中風之急症。
乃近日諸醫遇中風之症。
總以人參附桂為開手第一方。
輕者不起。
重者立斃。
問所從來。
曰本之葉先生。
餘始亦信其說果從葉氏出。
及閱此書。
乃知此翁學有淵源。
心思靈變。
與前人所論。
分毫不背。
其人參亦于病勢已退後。
用以培元養氣。
當病甚時。
必于驅風之藥同用。
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
無不中度。
乃今之竊附其門牆。
盜取其餘論者。
事事相反。
此翁有知。
能無痛恨。
而以此等邪說誣此翁以害人者。
對此書能無愧死。
脈左頗和。
但心悸少寐。
已見營氣衰微。
仿金匮酸棗仁湯方。
仍兼和陽。
益心氣以通肝絡。
酸棗仁(炒黑勿研五錢)茯神(三錢)知母(一錢)川芎(一分)人參(六分同煎)天冬(去心一錢) 陳脈左數。
右弦緩。
有年。
形盛氣衰。
冬春之交。
真不相維續。
内風日熾。
左肢麻木不仁。
舌歪言謇。
此屬中絡。
調理百日。
戒酒肉。
可望向愈。
(痰火阻絡) 羚羊角陳膽星丹皮橘紅連翹心石菖蒲鈎藤川斛 又羚羊角元參連翹花粉川貝母橘紅竹瀝 又丹溪雲。
麻為氣虛。
木是濕痰敗血。
診左脈濡澀。
有年偏枯。
是氣血皆虛。
方書每稱左屬血虛。
右屬氣虛。
未必盡然。
人參半夏廣皮茯苓歸身白芍炙草桑枝 又經絡為痰阻。
大便不爽。
昨日跌仆氣亂。
痰出甚艱。
轉方以宣經隧。
炒半夏石菖蒲廣橘紅茯苓膽星枳實竹瀝姜汁 葉初春肝風内動。
眩暈跌仆。
左肢偏痿。
舌絡不和。
呼吸不爽。
痰火上蒙。
根本下衰。
先宜清上痰火。
羚羊角茯苓橘紅桂枝半夏郁金竹瀝姜汁 又風熱爍筋骨為痛。
痰火氣阻。
呼吸不利。
照前方去郁金竹瀝姜汁。
加白蒺藜鈎藤。
又炒半夏茯苓鈎藤橘紅金石斛石菖蒲竹瀝姜汁 又人參半夏枳實茯苓橘紅蒺藜竹瀝姜汁 風為百病之長。
故醫書鹹以中風列于首門。
其論症。
則有真中類中。
中經絡血脈髒腑之分。
其論治。
則有攻風劫痰。
養血潤燥。
補氣培元之治。
蓋真中雖風從外來。
亦由内虛。
而邪得以乘虛而入。
北方風氣剛勁。
南方風氣柔和。
故真中之病。
南少北多。
其真中之方。
前人已大備。
不必贅論。
其類中之症。
則河間立論雲。
因煩勞則五志過極。
動火而卒中。
皆因熱甚生火。
東垣立論。
因元氣不足。
則邪湊之。
令人僵仆卒倒如風狀。
是因乎氣虛。
而丹溪則又雲。
東南氣溫多濕。
由濕生痰。
痰生熱。
熱生風。
故主乎濕。
三者皆辨明類中之由也。
類者僞也。
近代以來。
醫者不分真僞。
每用羌防星半烏附細辛。
以祛風豁痰。
虛症實治。
不啻如枘鑿之殊矣。
今葉氏發明内風。
乃身中陽氣之變動。
肝為風髒。
因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榮。
故肝陽偏亢。
内風時起。
治以滋液熄風。
濡養營絡。
補陰潛陽。
如虎潛固本複脈之類是也。
若陰陽并損。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
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是也。
更有風木過動。
中土受戕。
不能禦其所勝。
如不寐不食。
衛疏汗洩。
飲食變痰。
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屬。
或風陽上僭。
痰火阻竅。
神識不清。
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
或辛涼清上痰火。
法雖未備。
實足以補前人之未及。
至于審症之法。
有身體緩縱不收。
耳聾目瞀。
口開眼合。
撒手遺尿。
失音鼾睡。
此本實先撥。
陰陽樞紐不交。
與暴脫無異。
并非外中之風。
乃純虛症也。
故先生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
恐純剛難受。
必佐陰藥。
以挽回萬一。
若肢體拘攣。
半身不遂。
口眼邪。
舌強言謇。
二便不爽。
此本體先虛。
風陽夾痰火壅塞。
以緻營衛脈絡失和。
治法急則先用開關。
繼則益氣養血。
佐以消痰清火。
宣通經隧之藥。
氣充血盈。
脈絡通利。
則病可痊愈。
至于風痱。
風懿。
風痹。
癱瘓。
乃風門之兼症。
理亦相同。
案中種種治法。
餘未能盡宣其理。
不過略舉大綱。
分類叙述。
以便後人觀覽。
餘門仿此。
(華岫雲) 徐評凡風淫所勝之病。
自内經以及唐宋名家。
皆以辛涼甘寒為本。
而佐以驅風益血之藥。
至河間有地黃飲子之法。
此乃治腎虛痱症。
有類中風。
并非以此方治中風之急症。
乃近日諸醫遇中風之症。
總以人參附桂為開手第一方。
輕者不起。
重者立斃。
問所從來。
曰本之葉先生。
餘始亦信其說果從葉氏出。
及閱此書。
乃知此翁學有淵源。
心思靈變。
與前人所論。
分毫不背。
其人參亦于病勢已退後。
用以培元養氣。
當病甚時。
必于驅風之藥同用。
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
無不中度。
乃今之竊附其門牆。
盜取其餘論者。
事事相反。
此翁有知。
能無痛恨。
而以此等邪說誣此翁以害人者。
對此書能無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