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關燈
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

    獨甚于四肢者。

    風淫末疾之謂也。

     經雲。

    風淫于内。

    治以甘寒。

    夫痰壅無形之火。

    火灼有形之痰。

    甘寒生津痰火風兼治矣。

     天冬(四兩)麥冬(八兩)長白沙參(八兩)明天麻(四兩煨)白蒺藜(照前制四兩)甜梨汁(一斤)蘆根汁(流水者可用八兩)青蔗漿(一斤)鮮竹瀝(八兩)柿霜(四兩) 先将二冬沙參天麻白蒺藜加泉水煎汁濾過。

    配入四汁同熬成膏。

    後加柿霜收。

    每日下午食遠服五錢。

    百滾水調服。

     下虛上實。

    君相火亢。

    水涸液虧。

    多有暴怒跌仆之虞。

    此方滋液救焚。

    使補力直行下焦。

    不助上熱。

    議鐵甕申先生瓊玉膏方。

     鮮生地水洗淨搗自然汁二斤。

    綿紙濾清。

    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

    另置一鉛罐。

    或圓鉛球。

    盛前藥封堅固。

    用鐵鍋滿盛清水。

    中做井字木架。

    放罐在上。

    桑柴火煮三晝夜。

    頻添水不可住火。

    至三日後。

    連器浸冷水中。

    一日頃取出。

    入後項藥。

     人參(蒸烘研細末六兩)白茯苓(蒸研粉十六兩)真秋石(銀罐内候冷研一兩) 三味拌入前膏。

    如幹豆沙樣。

    收貯小口瓷瓶内。

    紮好勿令洩氣。

    每早百滾水調服五六錢。

     又立冬後三日。

    診得左脈小弦動數。

    右手和平略虛。

    問得春夏平安。

    交秋後有頭暈。

    左目流淚。

    足痿無力。

    不能行走。

    舌生紅刺。

    微咳有痰。

    此皆今年天氣大熱已久。

    熱則真氣洩越。

    虛則内風再旋。

    經言痿生大熱。

    熱耗津液。

    而舌刺咳嗽流淚者。

    風陽升于上也。

    上則下焦無氣矣。

     故補肝腎以攝納腎氣為要。

    而清上安下。

    其在甘涼不傷脾胃者宜之。

     制首烏(四兩)杞子(炒一兩半)天冬(去心二兩)茺蔚子(蒸二兩)黃甘菊(一兩半)黑豆皮(二兩)茯苓(蒸二兩)川石斛(熬膏八兩)虎骨膠(二兩水溶) 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

    虎骨膠搗丸。

    早上滾水服三四錢。

     久熱風動。

    津液日損。

    舌刺咳嗽。

    議以甘藥養其胃陰。

    老年納谷為寶。

     生扁豆(四兩)麥冬(四兩)北沙參(三兩)天花粉(二兩)甘蔗漿(十二兩)柿霜(二兩)白花百合(四兩) 熬膏。

    加饴糖兩許。

    每服時滾水調服三四錢。

    晚上服。

     液燥下虧。

    陽挾内風上引。

    陰不上承。

    舌絡強則言謇。

    氣不注脈則肢痿乏力步趨。

    凡此皆肝腎髒陰本虛。

    鎮補之中。

    微逗通陽為法。

    以髒液虛。

    不受純溫藥耳。

     水制熟地(四兩)阿膠(二兩)女貞實(二兩)豆皮(二兩)淡肉苁蓉(一兩)茯神(二兩)旱蓮草(二兩)川石斛(三兩) 用精羯羊肉膠為丸。

    早上滾水服四五錢。

     暫服煎方。

     生地沙參茺蔚子黑豆皮川斛牛膝 晚服丸方。

     九蒸桑葉(八兩)三角胡麻(四兩)九制首烏(三兩)白茯神(三兩)人參(二兩)炙甘草(一兩)酸棗仁(二兩炒)苡仁(二兩) 上為末。

    桂圓肉三兩煎湯法丸。

    每服三錢。

    百滾水下。

     今年天符歲會。

    上半年陽氣大洩。

    見病都屬肝胃。

    以厥陰為風髒。

    而陽明為盛陽耳。

    陰陽不肯相根據。

    勢必暴來厥中。

    過大暑可免。

    以暑濕大熱。

    更多開洩。

    緻元氣不為相接耳。

    然此本虛标實。

    氣火升騰所緻。

    經旨以苦寒鹹潤酸洩。

    少佐微辛為治。

    議進補陽明洩厥陰法。

     人參(一錢)生牡蛎(五錢)生白芍(二錢)烏梅肉(四分)川黃連(鹽水炒六分)熟半夏(醋炒清水漂洗一錢) 上午服。

    (丸方)人參(二兩)茯苓(三兩生)鹽水炒黃連(五錢)半夏(醋炒水洗淨一兩半)鹽水炒廣皮(二兩)枳實(麸炒一兩半)白蒺藜(雞子黃制一兩半)生白芍(一兩半)烏梅肉(蒸一兩) 為末。

    竹瀝法丸。

    早上服三錢。

    百滾湯下。

     夏月進酸苦洩熱。

    和胃通隧。

    為陽明厥陰治甚安。

    入秋涼爽。

    天人漸有收肅下降之理。

    緣有年下虧。

    木少水涵。

    相火内風旋轉。

    熏灼胃脘。

    逆沖為嘔。

    舌絡被熏。

    則绛赤如火。

    消渴便阻。

     猶剩事耳。

    凡此仍屬中厥根萌。

    當加慎靜養為宜。

     生雞子黃(一枚)阿膠(一錢半)生白芍(三錢)生地(三錢)天冬(去心一錢)川連(一分生) 上午服。

     心火亢上。

    皆為營液内耗。

    先以補心湯。

    理心之用。

     人參(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