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風論
論曰: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
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
外有八邪之相蕩,内有喜怒之交侵,真氣内弱,風邪襲之。
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為拘攣,其候不一。
風者,善行而數變。
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病之長也。
蓋内不得通,外不得洩,此謂之病生于變亂也。
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斜,可用三聖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或牙關緊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咽者,煎三聖散,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風,散熱除濕潤燥,養液之藥,排而用之。
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醋、荞面動風之物及引痰之食。
大凡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酸滿悶,按之有聲,皆因風。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在上謂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通聖散加半夏之辛。
仲景雲:此痰結胸中而緻也。
大凡風痫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也。
或有切牙者,先用葶苈苦酒湯吐之;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次服加減通聖散。
顯切牙證,用導赤散治之則愈。
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礞石、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之。
《經》雲:重劑以鎮之。
大凡人病雷頭懶幹,俗呼之謬名也。
頭痛昏眩,皆因浴發而得之,即為首風。
此因邪風在于胸中熱甚,化而為痰,風之所緻也。
可以茶調散吐之;吐訖,次用藏用丸下之;後可服烏荊丸。
若是雷頭者,上部多有赤腫結核,或面熱無汗。
《經》雲:火郁發之、開導之、決之。
可用針出血則愈。
《靈樞經》雲: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豈不妙哉!衰老者,可用涼膈解毒,消風散熱為治;年壯者,可以蕩滌積熱,大黃、牽牛,氣血宣通,便無壅滞而愈。
凡人患目腫,經年不瘥,俗言頭風所注。
更加頭痛者,豈非頭風者欤?此乃足厥陰肝之經,手少陰心之經,兼五髒俱有大熱也。
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後用大黃越桃飲子。
治肝熱者,羌活、決明散服之,大有神效矣!凡目有淚出,俗言作冷淚者,非也。
《内經》曰:肝液不禁,此大熱熏蒸于肝也。
熱極生風,風沖于外,火發于内,風熱相抟,此大淚出也。
内外皆治,可以愈也。
治外以貝母一枚,白膩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細研,臨卧點之;治内者,祛風散熱之劑,可用當歸飲子服之;陽熱極甚者,目睛發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湯,加漢防己、草龍膽,送下神芎丸五、七十丸,利三、五行則愈。
凡人病痰發者,其證不一,蓋有五焉: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諸痰在于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唾喘滿,或時發潮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加減飲子,或疏風丸,間而服之。
《内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人但冒風邪溫病,前三日在表,未入于裡。
其候頭項強痛,身熱惡風寒,有汗無汗,腰痛不得俯仰,可用益元散五錢,通聖散五錢,相合服之,名曰“雙解散”。
用水一大碗,生姜十餘片,連須蔥白五、七莖,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钗子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用蔥醋酸辣湯,再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
《氣交變大論》雲: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劇,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
其病熱郁,可用辛涼之劑,萬舉萬全。
夫擾攘之世,藥宜辛涼以解火。
治世民衆安靜,如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亦無加害。
亦可加蔥白、鹽、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
《内經》曰:因其輕而揚之。
揚者,發揚也。
吐、汗之後,宜大将息,旬日之後,不可犯之,犯之其病複作也。
凡傷寒疫疠一法:若無藥之處,可用酸齑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葉,飲訖;候少時,用钗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蔥醋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而瘥。
《内經》曰:酸苦湧洩為陰。
傷寒三日,頭痛身熱,病在上,宜湧之,湧後以淡粥養之。
又一法:用鳳凰台散,嗅于鼻内,連嚏二、三十次。
嗅藥時,坐于暖室中。
嚏罷,以漿水粥投之,衣被蓋之,汗出而愈。
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導引,若無藥處用之。
令人盤兩足而坐,以兩手交十指,攀頭後風池、風府二穴,此風之門也,向前仰首,數至于地,如此連折,點地一百二十數;急以酸醋白湯投之,汗出即解。
凡男子婦人小兒,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風、寒、濕三氣相雜至,合為痹。
先用黃芩芍藥湯吐之;吐訖,次用通解丸,通經而瀉之;瀉訖,更用辛甘之劑汗之;汗瀉之後,可用當歸清涼飲子,兼烏荊丸、除濕丹,和血行經之藥則愈矣。
凡人病痰證發者,比前論更多,有三證顯,證共成五也: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諸痰在口,上焦毒熏于頭者,諸陽之會首也。
故令病患頭重目澀,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滿,時發寒熱。
可用赤小豆湯吐之;吐後,各随其證而治之。
可服消風去熱。
導濕化痰者,可服通聖加半夏導氣之劑,豈不妙哉!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
可服加減連翹飲子、除濕丹、無憂散。
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
五者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選而用之。
若根據法服之,決有神效。
論火熱二門 凡傷寒、中風、溫疫、時氣、冒暑,感四時不正之氣。
若邪毒之氣,人或感之,始于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
三日少陽受之,前三日在于表陽也,後三日在于裡陰也。
《内經·熱論》,通謂之傷寒。
熱病者,言一身之熱氣也;傷寒者,外感于寒邪也。
夫傷寒之寒熱者,惡寒為表熱裡和,故惡寒脈浮大也;發熱為裡熱表和,故發熱脈滑實也。
可以吐法而解之,用拔雪湯主之。
生姜、蔥白、豆豉同煎葶苈苦酒湯,上而越之。
若病患脈沉實者,或不大便,喘滿語,不必拘日數,急攻于裡,可用通解丸;胃中渴燥者,大承氣湯下之。
慎不可用銀粉、巴豆粉霜、杏仁、芫花熱性之藥,用之必緻危殆。
仲景雲:調理傷寒者,皆在汗、下之理。
當明表裡,無不愈矣!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深可慎之。
汗、下之後,切宜慎口,可服淡粥而養之,不然,其病複作。
又論傷寒七八日,潮熱腹滿,發黃有斑者,何髒使然?《内經》雲: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此四經受病也,仲景雲,兩寸口脈俱浮滑,胸中有痰攻上者,可用瓜蒂散吐之;吐後,随證調治處藥。
發黃之證,皆因陽明中風,太陽中濕,瘀血與宿谷相抟,令人發黃。
煎栀子茵陳蒿湯,調加減五苓散服之後,利小便快者,如皂角色汁,此為效矣。
發斑者,心經受熱,故有此證。
詳斑輕重用藥之理:輕者斑紅,可用越桃飲子;重者斑紫,毒瓦斯胃中盛也,大青四物湯、元參升麻湯主之。
潮熱腹滿者,謂邪熱在胃中也,可以蕩滌邪熱,流濕潤燥,宜急治之。
雜病寸口脈沉實者,亦在胸中。
有啟玄子注雲:上盈不愈者,吐而奪之,此病乃瘳矣。
斑黑者,危而難治也。
黃病血病,問其小便利與不利也,驗又有頭痛數日不止者,此乃六陽受病也。
手之三陽,從手走至于頭;足之三陽,從上走至于下。
蓋六陽之聚會也。
久痛不愈者,令人喪目
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
外有八邪之相蕩,内有喜怒之交侵,真氣内弱,風邪襲之。
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為拘攣,其候不一。
風者,善行而數變。
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病之長也。
蓋内不得通,外不得洩,此謂之病生于變亂也。
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斜,可用三聖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或牙關緊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咽者,煎三聖散,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風,散熱除濕潤燥,養液之藥,排而用之。
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醋、荞面動風之物及引痰之食。
大凡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酸滿悶,按之有聲,皆因風。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在上謂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通聖散加半夏之辛。
仲景雲:此痰結胸中而緻也。
大凡風痫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也。
或有切牙者,先用葶苈苦酒湯吐之;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次服加減通聖散。
顯切牙證,用導赤散治之則愈。
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礞石、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之。
《經》雲:重劑以鎮之。
大凡人病雷頭懶幹,俗呼之謬名也。
頭痛昏眩,皆因浴發而得之,即為首風。
此因邪風在于胸中熱甚,化而為痰,風之所緻也。
可以茶調散吐之;吐訖,次用藏用丸下之;後可服烏荊丸。
若是雷頭者,上部多有赤腫結核,或面熱無汗。
《經》雲:火郁發之、開導之、決之。
可用針出血則愈。
《靈樞經》雲: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豈不妙哉!衰老者,可用涼膈解毒,消風散熱為治;年壯者,可以蕩滌積熱,大黃、牽牛,氣血宣通,便無壅滞而愈。
凡人患目腫,經年不瘥,俗言頭風所注。
更加頭痛者,豈非頭風者欤?此乃足厥陰肝之經,手少陰心之經,兼五髒俱有大熱也。
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後用大黃越桃飲子。
治肝熱者,羌活、決明散服之,大有神效矣!凡目有淚出,俗言作冷淚者,非也。
《内經》曰:肝液不禁,此大熱熏蒸于肝也。
熱極生風,風沖于外,火發于内,風熱相抟,此大淚出也。
内外皆治,可以愈也。
治外以貝母一枚,白膩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細研,臨卧點之;治内者,祛風散熱之劑,可用當歸飲子服之;陽熱極甚者,目睛發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湯,加漢防己、草龍膽,送下神芎丸五、七十丸,利三、五行則愈。
凡人病痰發者,其證不一,蓋有五焉: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諸痰在于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唾喘滿,或時發潮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加減飲子,或疏風丸,間而服之。
《内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人但冒風邪溫病,前三日在表,未入于裡。
其候頭項強痛,身熱惡風寒,有汗無汗,腰痛不得俯仰,可用益元散五錢,通聖散五錢,相合服之,名曰“雙解散”。
用水一大碗,生姜十餘片,連須蔥白五、七莖,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钗子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用蔥醋酸辣湯,再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
《氣交變大論》雲: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劇,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
其病熱郁,可用辛涼之劑,萬舉萬全。
夫擾攘之世,藥宜辛涼以解火。
治世民衆安靜,如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亦無加害。
亦可加蔥白、鹽、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
《内經》曰:因其輕而揚之。
揚者,發揚也。
吐、汗之後,宜大将息,旬日之後,不可犯之,犯之其病複作也。
凡傷寒疫疠一法:若無藥之處,可用酸齑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葉,飲訖;候少時,用钗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蔥醋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而瘥。
《内經》曰:酸苦湧洩為陰。
傷寒三日,頭痛身熱,病在上,宜湧之,湧後以淡粥養之。
又一法:用鳳凰台散,嗅于鼻内,連嚏二、三十次。
嗅藥時,坐于暖室中。
嚏罷,以漿水粥投之,衣被蓋之,汗出而愈。
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導引,若無藥處用之。
令人盤兩足而坐,以兩手交十指,攀頭後風池、風府二穴,此風之門也,向前仰首,數至于地,如此連折,點地一百二十數;急以酸醋白湯投之,汗出即解。
凡男子婦人小兒,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風、寒、濕三氣相雜至,合為痹。
先用黃芩芍藥湯吐之;吐訖,次用通解丸,通經而瀉之;瀉訖,更用辛甘之劑汗之;汗瀉之後,可用當歸清涼飲子,兼烏荊丸、除濕丹,和血行經之藥則愈矣。
凡人病痰證發者,比前論更多,有三證顯,證共成五也: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諸痰在口,上焦毒熏于頭者,諸陽之會首也。
故令病患頭重目澀,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滿,時發寒熱。
可用赤小豆湯吐之;吐後,各随其證而治之。
可服消風去熱。
導濕化痰者,可服通聖加半夏導氣之劑,豈不妙哉!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
可服加減連翹飲子、除濕丹、無憂散。
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
五者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選而用之。
若根據法服之,決有神效。
論火熱二門 凡傷寒、中風、溫疫、時氣、冒暑,感四時不正之氣。
若邪毒之氣,人或感之,始于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
三日少陽受之,前三日在于表陽也,後三日在于裡陰也。
《内經·熱論》,通謂之傷寒。
熱病者,言一身之熱氣也;傷寒者,外感于寒邪也。
夫傷寒之寒熱者,惡寒為表熱裡和,故惡寒脈浮大也;發熱為裡熱表和,故發熱脈滑實也。
可以吐法而解之,用拔雪湯主之。
生姜、蔥白、豆豉同煎葶苈苦酒湯,上而越之。
若病患脈沉實者,或不大便,喘滿語,不必拘日數,急攻于裡,可用通解丸;胃中渴燥者,大承氣湯下之。
慎不可用銀粉、巴豆粉霜、杏仁、芫花熱性之藥,用之必緻危殆。
仲景雲:調理傷寒者,皆在汗、下之理。
當明表裡,無不愈矣!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深可慎之。
汗、下之後,切宜慎口,可服淡粥而養之,不然,其病複作。
又論傷寒七八日,潮熱腹滿,發黃有斑者,何髒使然?《内經》雲: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此四經受病也,仲景雲,兩寸口脈俱浮滑,胸中有痰攻上者,可用瓜蒂散吐之;吐後,随證調治處藥。
發黃之證,皆因陽明中風,太陽中濕,瘀血與宿谷相抟,令人發黃。
煎栀子茵陳蒿湯,調加減五苓散服之後,利小便快者,如皂角色汁,此為效矣。
發斑者,心經受熱,故有此證。
詳斑輕重用藥之理:輕者斑紅,可用越桃飲子;重者斑紫,毒瓦斯胃中盛也,大青四物湯、元參升麻湯主之。
潮熱腹滿者,謂邪熱在胃中也,可以蕩滌邪熱,流濕潤燥,宜急治之。
雜病寸口脈沉實者,亦在胸中。
有啟玄子注雲:上盈不愈者,吐而奪之,此病乃瘳矣。
斑黑者,危而難治也。
黃病血病,問其小便利與不利也,驗又有頭痛數日不止者,此乃六陽受病也。
手之三陽,從手走至于頭;足之三陽,從上走至于下。
蓋六陽之聚會也。
久痛不愈者,令人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