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胸膈亦有宿痰故也。
先以羌活散湧之,以川芎石膏散、白虎湯,選而服之則愈矣。
又一法:治頭痛不愈者,可煎連須蔥白豆豉湯,多服之,後吐為效;吐後,可服川芎薄荷湯,辛涼之劑,清上之藥,疏風丸散之類。
仲景雲:傷寒頭痛,脈寸口急而頭痛是也。
凡男子有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狀,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滿,面目浮腫者,或身體俱熱,或有自汗。
《内經》雲:病名傷寒夾勞之證也。
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
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後,初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散、當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湯,擇而用之。
《内經》謂:男女之證,皆同類,用其治法也。
根據此調治,無不取效矣。
凡人病心胸痞悶,不欲飲食,身體壯熱,口燥舌幹,大小便不利。
有一工治之,說下元虛冷,便投暖藥十數服,其病不愈。
又一醫所論與前亦同,又投暖藥五、七日,其證轉加困弱。
請餘治之。
診脈而說曰:審問日數、飲食、大小便何似?小便赤色,大便黑色。
便言傷寒瘀血之證,初用大黃芍藥湯二劑,次服犀角地黃湯二服,後用通經丸一服,換過大便黃色,以為效驗。
此藥服十餘服,方可病瘥矣。
凡男子婦人,所顯證候,皮膚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兼有頭痛頰赤,心忪,唇幹舌燥,日晡潮熱,夜有盜汗,涕唾稠粘,胸膈不利,或時喘嗽,五心煩熱,睡卧不安,飲食減少,多思水漿,經脈不通,病名曰何病?《奇病論》曰:女子不月,血滞之病也;男子腎虛,精不足也。
凡治此證,降心火、益腎水,此之謂也。
可先用通解丸,瀉三、二行,次服當歸飲子,又用加減五苓散、木香三棱丸、人參黃散、犀角散之類,詳其虛實,選而用之。
若咯膿咯血,大小便血,但亡血者,不可宣吐,勿服酸辛熱物姜附之類藥,不可不戒慎也。
若犯諸亡血之證者,不可發汗,不可溫補。
脾胃之藥若服之,雖進飲食,不生肌肉,此病轉加危笃,乃成虛勞之病也。
凡醫人不明發表攻裡,亂投湯劑,有誤性命。
更大忌夏月燔灸中脘、臍下、關元、氣海背俞、三裡等。
燔灸千百壯者,全無一效,使病者反受其殃,豈不痛哉?虛勞之疾,私嗜肉、食、面、辛酸之物,不可食之。
但可食者,謹按神農食療而與之。
菠棱葵菜、冰水清涼之物,不可禁也。
且圖寒涼滑利腸胃,使氣血并無壅礙燥澀。
《經》曰: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若不忌慎,緻令病患胃口閉澀,則形體漸瘦,此乃死之由也。
諸勞皆仿此。
但諸人咯膿血、衄血、大小便血者,可服三黃丸、黃連解毒丸、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大黃、芍藥、犀角地黃湯,大作劑料,時時呷之。
《内經》曰:所謂邪熱傷于肝心之病,根據此調治,萬舉萬全矣。
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緻虛損,面色黧黑,飲食無味,心胸痞悶,四肢倦怠,肌體餘熱,大小便不利,治之奈何?《内經》曰:不可熱補之。
夫男子腎虛,水不足也,凡補虛之劑,多用烏、附、天雄之類,豈知腎惡燥也!女子陰虛,血不足也。
凡補虛多以陽劑,是以知陽勝而陰虧也。
不可用性熱之藥補之,空心可服加減八物丸、當歸飲子、減桂五苓散。
煩渴,加益元,名曰淡滲散。
更服通解丸,顯仁丸亦可服之,大有神效。
凡人有髒毒下血,何謂也?《生氣通天論》曰:邪熱傷肝,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為痔。
故膿血者,血随熱行,參差入于腸胃之間,乃成瀉血也。
若身體壯熱,則為難治;身涼者,可治也。
可先調中消血,蕩除積血,瀉之三、二行;瀉後,服芍藥柏皮丸、黃連解毒湯、五苓散、益元散各停,新汲水調下五、七錢。
甚者取地黃汁半盞,服之則愈矣。
凡下利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癢皆屬于心火也。
可用通解丸加減瀉之,量其虛實用之;次用消濕散加生姜、大棗、芍藥服之;瀉訖,又用新水調五苓散服之。
又一法,煎燈心湯,調下益元散五、七錢。
此病大忌油膩腥葷熱物。
濕熱門 凡吐嘔而瀉,病名曰何也?《内經·熱論》雲:此乃轉筋霍亂之證也。
何氣使然?此乃邪氣在于中焦,使陰陽二氣,不能升降。
其證心痛而吐,吐則先腹痛而瀉,心腹俱痛則吐瀉并作,使緻揮霍之間,自然撩亂。
此證喜寒涼之物,可用冰水調五苓、益元則愈矣。
大忌熱物。
轉筋之病,治之奈何?《經》曰:勞者溫之。
溫者,溫存之意也。
又一法:生姜湯、益元散、白術散、禹功散,加冰沉冷,細細呷之。
渴未止者,頻頻飲之。
如無冰,新汲水亦得。
用之,大忌白粥米湯。
桂附種種之燥藥,不可服之,服之必死。
如無藥處,可服地漿。
地漿者,掘地作坑,注新水于其中攪渾,旋旋取澄清者,飲三、五盞,立愈。
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内經》曰:此病暴速注瀉。
久而不愈者,為湧洩注下。
此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注暴速故也。
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華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
不可用禦米殼、幹姜、豆蔻、聖散子之類,縱然瀉止,腸胃氣滞不通,變為腹脹。
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上古天真論》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故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則天癸精血之形亦異,陰靜而海滿血溢,陽動而應合精洩。
二者通和,故能有子。
《易·系辭》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人禀天地而成形也。
風門 凡中風,失音悶亂,口眼斜。
《内經》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
感則害人,有倉卒之變,故百病皆生于風也。
可用三聖散,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
如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粥藥不能下者,用此藥。
如無此證,可三聖散吐之;次服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
切忌雞、豬、魚、兔、酒、醋、荞面動風之物、引痰之食。
吐痰之法,在凡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如水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
仲景曰:此寒痰結在胸中而緻然也。
凡痫病至于呆證者,用三聖散吐之,于暖室中勿令透風,可以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凡雷頭懶幹,俗呼之謬名也。
此疾胸中有寒痰,由多沐之所緻也。
可以茶調散吐訖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訖三、五行;然後服愈風餅子則愈矣。
此雷頭者,是頭上有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可用針出血則愈。
凡赤目經年不愈,是謂頭風所注,更加頭痛,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洗心散、八正散之類。
赤目腫作,是足厥陰肝經有熱,用利小便、瀉肝經、除風熱之寒藥則愈矣。
凡風沖泣下,俗呼為冷淚者,謬也。
《内經》曰:太陽不能禁固,因風沖于外,火焚于内,熱相抟,由此泣下。
《内經》曰:熱則五液皆出。
熱甚則淚出,治之以貝毋一枚,白膩者佳,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研細點之,臨卧。
治法曰:風宜辛散,寒宜甘發。
氣遇寒則凝,血得熱則散。
凡諸痰在于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滿,時發潮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搜風丸之類。
《内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裡,頭痛,身熱惡寒。
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水一大碗,入生姜十餘片,連須蔥白十餘莖,豆豉一
先以羌活散湧之,以川芎石膏散、白虎湯,選而服之則愈矣。
又一法:治頭痛不愈者,可煎連須蔥白豆豉湯,多服之,後吐為效;吐後,可服川芎薄荷湯,辛涼之劑,清上之藥,疏風丸散之類。
仲景雲:傷寒頭痛,脈寸口急而頭痛是也。
凡男子有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狀,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滿,面目浮腫者,或身體俱熱,或有自汗。
《内經》雲:病名傷寒夾勞之證也。
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
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後,初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散、當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湯,擇而用之。
《内經》謂:男女之證,皆同類,用其治法也。
根據此調治,無不取效矣。
凡人病心胸痞悶,不欲飲食,身體壯熱,口燥舌幹,大小便不利。
有一工治之,說下元虛冷,便投暖藥十數服,其病不愈。
又一醫所論與前亦同,又投暖藥五、七日,其證轉加困弱。
請餘治之。
診脈而說曰:審問日數、飲食、大小便何似?小便赤色,大便黑色。
便言傷寒瘀血之證,初用大黃芍藥湯二劑,次服犀角地黃湯二服,後用通經丸一服,換過大便黃色,以為效驗。
此藥服十餘服,方可病瘥矣。
凡男子婦人,所顯證候,皮膚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兼有頭痛頰赤,心忪,唇幹舌燥,日晡潮熱,夜有盜汗,涕唾稠粘,胸膈不利,或時喘嗽,五心煩熱,睡卧不安,飲食減少,多思水漿,經脈不通,病名曰何病?《奇病論》曰:女子不月,血滞之病也;男子腎虛,精不足也。
凡治此證,降心火、益腎水,此之謂也。
可先用通解丸,瀉三、二行,次服當歸飲子,又用加減五苓散、木香三棱丸、人參黃散、犀角散之類,詳其虛實,選而用之。
若咯膿咯血,大小便血,但亡血者,不可宣吐,勿服酸辛熱物姜附之類藥,不可不戒慎也。
若犯諸亡血之證者,不可發汗,不可溫補。
脾胃之藥若服之,雖進飲食,不生肌肉,此病轉加危笃,乃成虛勞之病也。
凡醫人不明發表攻裡,亂投湯劑,有誤性命。
更大忌夏月燔灸中脘、臍下、關元、氣海背俞、三裡等。
燔灸千百壯者,全無一效,使病者反受其殃,豈不痛哉?虛勞之疾,私嗜肉、食、面、辛酸之物,不可食之。
但可食者,謹按神農食療而與之。
菠棱葵菜、冰水清涼之物,不可禁也。
且圖寒涼滑利腸胃,使氣血并無壅礙燥澀。
《經》曰: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若不忌慎,緻令病患胃口閉澀,則形體漸瘦,此乃死之由也。
諸勞皆仿此。
但諸人咯膿血、衄血、大小便血者,可服三黃丸、黃連解毒丸、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大黃、芍藥、犀角地黃湯,大作劑料,時時呷之。
《内經》曰:所謂邪熱傷于肝心之病,根據此調治,萬舉萬全矣。
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緻虛損,面色黧黑,飲食無味,心胸痞悶,四肢倦怠,肌體餘熱,大小便不利,治之奈何?《内經》曰:不可熱補之。
夫男子腎虛,水不足也,凡補虛之劑,多用烏、附、天雄之類,豈知腎惡燥也!女子陰虛,血不足也。
凡補虛多以陽劑,是以知陽勝而陰虧也。
不可用性熱之藥補之,空心可服加減八物丸、當歸飲子、減桂五苓散。
煩渴,加益元,名曰淡滲散。
更服通解丸,顯仁丸亦可服之,大有神效。
凡人有髒毒下血,何謂也?《生氣通天論》曰:邪熱傷肝,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為痔。
故膿血者,血随熱行,參差入于腸胃之間,乃成瀉血也。
若身體壯熱,則為難治;身涼者,可治也。
可先調中消血,蕩除積血,瀉之三、二行;瀉後,服芍藥柏皮丸、黃連解毒湯、五苓散、益元散各停,新汲水調下五、七錢。
甚者取地黃汁半盞,服之則愈矣。
凡下利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癢皆屬于心火也。
可用通解丸加減瀉之,量其虛實用之;次用消濕散加生姜、大棗、芍藥服之;瀉訖,又用新水調五苓散服之。
又一法,煎燈心湯,調下益元散五、七錢。
此病大忌油膩腥葷熱物。
濕熱門 凡吐嘔而瀉,病名曰何也?《内經·熱論》雲:此乃轉筋霍亂之證也。
何氣使然?此乃邪氣在于中焦,使陰陽二氣,不能升降。
其證心痛而吐,吐則先腹痛而瀉,心腹俱痛則吐瀉并作,使緻揮霍之間,自然撩亂。
此證喜寒涼之物,可用冰水調五苓、益元則愈矣。
大忌熱物。
轉筋之病,治之奈何?《經》曰:勞者溫之。
溫者,溫存之意也。
又一法:生姜湯、益元散、白術散、禹功散,加冰沉冷,細細呷之。
渴未止者,頻頻飲之。
如無冰,新汲水亦得。
用之,大忌白粥米湯。
桂附種種之燥藥,不可服之,服之必死。
如無藥處,可服地漿。
地漿者,掘地作坑,注新水于其中攪渾,旋旋取澄清者,飲三、五盞,立愈。
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内經》曰:此病暴速注瀉。
久而不愈者,為湧洩注下。
此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注暴速故也。
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華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
不可用禦米殼、幹姜、豆蔻、聖散子之類,縱然瀉止,腸胃氣滞不通,變為腹脹。
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上古天真論》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故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則天癸精血之形亦異,陰靜而海滿血溢,陽動而應合精洩。
二者通和,故能有子。
《易·系辭》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人禀天地而成形也。
風門 凡中風,失音悶亂,口眼斜。
《内經》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
感則害人,有倉卒之變,故百病皆生于風也。
可用三聖散,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
如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粥藥不能下者,用此藥。
如無此證,可三聖散吐之;次服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
切忌雞、豬、魚、兔、酒、醋、荞面動風之物、引痰之食。
吐痰之法,在凡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如水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
仲景曰:此寒痰結在胸中而緻然也。
凡痫病至于呆證者,用三聖散吐之,于暖室中勿令透風,可以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凡雷頭懶幹,俗呼之謬名也。
此疾胸中有寒痰,由多沐之所緻也。
可以茶調散吐訖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訖三、五行;然後服愈風餅子則愈矣。
此雷頭者,是頭上有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可用針出血則愈。
凡赤目經年不愈,是謂頭風所注,更加頭痛,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洗心散、八正散之類。
赤目腫作,是足厥陰肝經有熱,用利小便、瀉肝經、除風熱之寒藥則愈矣。
凡風沖泣下,俗呼為冷淚者,謬也。
《内經》曰:太陽不能禁固,因風沖于外,火焚于内,熱相抟,由此泣下。
《内經》曰:熱則五液皆出。
熱甚則淚出,治之以貝毋一枚,白膩者佳,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研細點之,臨卧。
治法曰:風宜辛散,寒宜甘發。
氣遇寒則凝,血得熱則散。
凡諸痰在于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滿,時發潮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搜風丸之類。
《内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裡,頭痛,身熱惡寒。
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水一大碗,入生姜十餘片,連須蔥白十餘莖,豆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