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燥形 臂麻不便八十九 郾城梁賈人,年六十餘,忽曉起梳發,覺左手指麻,斯須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須頭一半麻;比及梳畢,從脅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

    往問他醫,皆雲風也。

    或藥或針,皆不解。

    求治于戴人。

    戴人曰:左手三部脈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澀痹也。

    不可純歸之風,亦有火燥相兼。

    乃命一湧一洩一汗,其麻立已。

    後以辛涼之劑調之,潤燥之劑濡之,惟小指次指尚麻。

    戴人曰:病根已去,此餘烈也。

    方可針溪谷。

    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針之,用《靈樞》中雞足法,向上卧針,三進三引訖,複卓針起,向下卧針送入指間皆然,手熱如火,其麻全去。

    昔劉河間作《原病式》,常以麻與澀,同歸燥門中,真知病機者也。

     燥形 大便燥結九十 戴人過曹南省親,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澀,無他證。

    常不敢飽食,飽則大便極難,結實如針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飛,鼻中血出,肛門連廣腸痛,痛極則發昏,服藥則病轉劇烈。

    巴豆、芫花、甘遂之類皆用之,過多則困,瀉止則複燥,如此數年,遂畏藥性暴急不服,但卧病待盡。

    戴人過診其兩手脈息,俱滑實有力。

    以大承氣湯下之,繼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藥,使食菠菱、葵菜及豬羊血作羹,百餘日充肥。

    親知見駭之。

    嗚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種:燥于外則皮膚皺揭;燥于中則精血枯涸;燥于上則咽鼻焦幹;燥于下則便溺結閉。

    夫燥之為病,是陽明化也。

    水寒液少,故如此。

    然可下之,當擇之藥之。

    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下濕;大黃樸硝可以下燥。

    《内經》曰:辛以潤之,鹹以軟之。

    《周禮》曰:以滑養竅。

     燥形 孕婦便結九十一 戴人過東杞,一婦人病大便燥結,小便淋澀,半生不娠,惟常服疏導之藥,則大便通利,暫廢藥則結滞。

    忽得孕,至四、五月間,醫者禁疏導之藥,大便根據常為難,臨圊則力努,為之胎墜。

    凡如此胎墜者三。

    又孕,已經三、四月,弦望前後,溲溺結澀,甘分胎隕,乃訪戴人。

    戴人診其兩手脈,俱滑大。

    脈雖滑大,以其且妊,不敢陡攻。

    遂以食療之,用花堿煮菠菱葵菜,以車前子苗作茹,雜豬羊血作羹,食之半載,居然生子,其婦燥病方愈。

    戴人曰:餘屢見孕婦利膿血下迫,極努損胎,但同前法治之愈者,莫知其數也。

    為醫拘常禁,不能變通,非醫也,非學也。

    識醫者鮮,是難說也。

     燥形 偏頭痛九十二 一婦人年四十餘,病額角上耳上痛,俗呼為偏頭痛。

    如此五、七年,每痛大便燥結如彈丸,兩目赤色,眩運昏澀,不能遠視。

    世之所謂頭風藥、餅子風藥、白龍丸、芎犀丸之類,連進數服。

    其痛雖稍愈,則大便稍秘,兩目轉昏澀。

    其頭上針灸數千百矣。

    連年着灸,其兩目且将失明,由病而無子。

    一日問戴人。

    戴人診其兩手脈,急數而有力,風熱之甚也。

    餘識此四、五十年矣,遍察病目者,不問男子婦人,患偏正頭痛,必大便澀滞結硬,此無他。

    頭痛或額角,是三焦相火之經及陽明燥金勝也。

    燥金勝,乘肝則肝氣郁,肝氣郁則氣血壅,氣血壅則上下不通,故燥結于裡,尋至失明。

    治以大承氣湯,令河水煎三兩,加芒硝一兩,煎殘頓令溫,合作三、五服,連服盡。

    蕩滌腸中垢滞結燥,積熱下洩如湯,二十餘行。

    次服七宣丸、神功丸以潤之,菠菱葵菜,豬羊血為羹以滑之。

    後五、七日、十日,但遇天道晴明,用大承氣湯,夜盡一劑,是痛随利減也,三劑之外,目豁首輕,燥澤結釋,得三子而終。

     燥形 腰胯痛九十三 一男子六十餘,病腰尻脊胯皆痛,數載不愈,晝靜夜躁,大痛往來,屢求自盡天年。

    旦夕則痛作,必令人以手捶擊,至五更雞鳴則漸減,向曙則痛止。

    左右及病者,皆作神鬼陰譴,白虎齧。

    朝禱暮祝,觋巫僧道禁師至,則其痛以減。

    又夢鬼神,戰鬥相擊。

    山川神廟,無不祭者。

    淹延歲月,肉瘦皮枯,飲食減少,暴怒日增,惟候一死。

    有書生曰:既雲鬼神虎齧,陰譴之禍,如此禱祈,何無一應?聞陳郡有張戴人,精于醫,可以問其鬼神白虎與病乎?彼若術窮,可以委命。

    其家人從之。

    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沉滞堅勁,力如張。

    謂之曰:病雖瘦,難于食,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堅燥。

    其左右曰:有五、六日,或八、九日,見燥糞一、兩塊,如彈丸結硬不可言,曾令人剜取之,僵下一、兩塊,渾身燥癢,皮膚皺揭枯澀如麸片。

    戴人既得病之虛實,随用大承氣湯,以姜棗煎之,加牽牛頭末二錢,不敢言是瀉劑。

    蓋病者聞暖則悅,聞寒則懼,說補則從,說瀉則逆。

    此弊非一日也。

    而況一齊人而敷之,衆楚人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