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風一
夫風者,厥陰風木之主也。
諸風掉眩,風痰風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留飲飧洩,痰實嘔逆旋運,口抽搦,僵仆目眩,小兒驚悸狂妄,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偏正頭痛,首風沐風,手足攣急,肝木為病,人氣在頭。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湯防風湯祛風丸排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 暑二 夫暑者,為少陰君火之主也。
諸痛癢瘡瘍,癰疽腫毒,及胃煩熱,嗌幹咳喘,唾血洩血,腫,肩胛皆内痛,心痛,肺脹,腹脹,郁悶。
風溫病多發,風傷于榮,溫傷于衛。
血為榮,氣為衛。
其脈兩手多沉,自汗出,身重,多睡必鼾。
三日以裡,且宜辛涼解之,或辛溫解之。
如不已,表證未罷,大不可下。
如下則胃中虛空。
四日之外,表熱入裡,則谵語口幹,發疹潮熱,直視失溲者,十死八、九。
肺金為病,人氣在胸。
及小兒瘡疹丹,但發人氣在腹。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 濕三 夫濕者,為太陰濕土之主也。
諸濕腫滿,霍亂洩注,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痹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饑,熱痛始作。
三陽受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可汗而已。
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已。
或七日不愈,再傳至十三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矣,腎水為病。
五苓散葶苈木香散白術木香湯益元散大橘皮湯神助散桂苓白術丸 火四 夫火者,少陽相火之主也。
諸暴死,發熱惡寒,痛病大作,傳為水腫,面黃身痿,洩注膿血,赤白為利,癰腫疽毒,丹瘍疹,小兒疳瀉,腹脹,暴下如水,心胸中熱,甚則鼽衄,胸脅皆痛,耳聾口苦舌幹,與髒毒下血,米谷不化,腸鳴切痛,消渴上喘,肺金為病。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散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 燥五 夫燥者,是陽明燥金之主也。
諸氣憤郁,腸胃幹涸,皮膚皴揭,脅痛,寒瘧,喘咳,腹中鳴,注洩溏,脅肋暴痛,不可反側,嗌幹面塵,肉脫色惡,及丈夫疝,婦人少腹痛、帶下赤白,瘡瘍痤疖,喘咳潮熱,大便澀燥,及馬刀挾瘿之瘡,肝木為病。
神功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 寒六 夫寒者,是太陽寒水之主也。
諸寒冷濕痹,肘臂攣急,秋濕既多,寒咳為嗽,痰厥心痛,心中澹澹大動,胸脅胃脘痛不可食,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不禁,目盲,堅痞,色炱,渴而飲冷積水,足浮腫,囊縮,四肢冷,爪甲青,心火為病。
姜附湯四逆湯二姜湯術附湯大已寒丸理中湯 解利傷寒七 夫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裡,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水一大碗,入生姜十餘片,蔥白連須者十餘莖,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先以多半投之;良久,用钗子于咽喉中探引吐了,不宜漱口;次用少半,亦稍熱投之,更用蔥醋酸辣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
如遇世亂,《内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盛,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若用辛涼之劑解之,則萬舉萬全也。
若遇治世人安,可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
亦加蔥根白、豆豉,上湧而表汗。
《内經》曰:因其輕而揚之。
揚者,發揚也。
吐汗發揚寒熱之邪。
既吐汗之後,必大将息,旬日之後,其邪不複作也。
又一法,或于無藥之處,可用酸齑汁一大碗,煎三、五,去菜葉,猛服訖;少間,用钗子咽喉中探引吐了,如此三次;後煎蔥酸辣湯投之,以衣被蓋覆,汗出則解。
《内經》曰:酸苦湧洩為陰。
湧者,吐也。
傷寒三日,頭痛身熱,是病上也。
在上者,固宜湧之,然後以淡漿粥養之,一、二日則愈矣。
又一法,可用不卧散解之,于兩鼻内聞之,連嚏噴三、二十次,以衣被蓋覆。
用此藥時,當于暖室中,嚏罷,以酸辣漿粥投之,汗出如洗。
嚏噴者,用吐法也。
此法可與雙解散為表裡也。
又有導引一法,可于一閑處用之。
先教病患盤腳而坐,次用兩手交十指,攀腦後風池風府,二穴乃是風門也;向前叩首,幾至于地,如此連點一百二十數;急以蔥醋粥辛辣湯投之,汗出立解。
傷寒、溫疫、時氣、冒風、中暑,俱四時不正之氣也。
人若初感之,皆頭痛、惡寒、身熱,及寒熱往來,腰脊強,是太陽經受之也。
《内經》曰:可先治外而後治内。
先用生姜、蔥白、豆豉煎雙解散,上湧及汗出則解。
如不解者,至五、六日,或不大便,喘滿語實熱,兩手脈沉,可用調胃、大、小承氣湯下之,慎不可用銀粉、巴豆霜、杏仁、芫花熱藥,下之則必死。
此先治外,而後治内也。
如大汗之後,慎不可食葵羹、藿菜及羊、豬、雞、犬、魚、兔等肉。
惟不先明,必緻重困,後必難治也。
傷寒七、八日,發黃有斑,潮熱腹滿者,或痰實作止,雖諸承氣湯下過者,仲景曰:寸口脈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
然傷寒寸口脈浮滑者可用,雜病寸口脈沉者可
諸風掉眩,風痰風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留飲飧洩,痰實嘔逆旋運,口抽搦,僵仆目眩,小兒驚悸狂妄,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偏正頭痛,首風沐風,手足攣急,肝木為病,人氣在頭。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湯防風湯祛風丸排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 暑二 夫暑者,為少陰君火之主也。
諸痛癢瘡瘍,癰疽腫毒,及胃煩熱,嗌幹咳喘,唾血洩血,腫,肩胛皆内痛,心痛,肺脹,腹脹,郁悶。
風溫病多發,風傷于榮,溫傷于衛。
血為榮,氣為衛。
其脈兩手多沉,自汗出,身重,多睡必鼾。
三日以裡,且宜辛涼解之,或辛溫解之。
如不已,表證未罷,大不可下。
如下則胃中虛空。
四日之外,表熱入裡,則谵語口幹,發疹潮熱,直視失溲者,十死八、九。
肺金為病,人氣在胸。
及小兒瘡疹丹,但發人氣在腹。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 濕三 夫濕者,為太陰濕土之主也。
諸濕腫滿,霍亂洩注,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痹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饑,熱痛始作。
三陽受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可汗而已。
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已。
或七日不愈,再傳至十三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矣,腎水為病。
五苓散葶苈木香散白術木香湯益元散大橘皮湯神助散桂苓白術丸 火四 夫火者,少陽相火之主也。
諸暴死,發熱惡寒,痛病大作,傳為水腫,面黃身痿,洩注膿血,赤白為利,癰腫疽毒,丹瘍疹,小兒疳瀉,腹脹,暴下如水,心胸中熱,甚則鼽衄,胸脅皆痛,耳聾口苦舌幹,與髒毒下血,米谷不化,腸鳴切痛,消渴上喘,肺金為病。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散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 燥五 夫燥者,是陽明燥金之主也。
諸氣憤郁,腸胃幹涸,皮膚皴揭,脅痛,寒瘧,喘咳,腹中鳴,注洩溏,脅肋暴痛,不可反側,嗌幹面塵,肉脫色惡,及丈夫疝,婦人少腹痛、帶下赤白,瘡瘍痤疖,喘咳潮熱,大便澀燥,及馬刀挾瘿之瘡,肝木為病。
神功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 寒六 夫寒者,是太陽寒水之主也。
諸寒冷濕痹,肘臂攣急,秋濕既多,寒咳為嗽,痰厥心痛,心中澹澹大動,胸脅胃脘痛不可食,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不禁,目盲,堅痞,色炱,渴而飲冷積水,足浮腫,囊縮,四肢冷,爪甲青,心火為病。
姜附湯四逆湯二姜湯術附湯大已寒丸理中湯 解利傷寒七 夫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裡,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水一大碗,入生姜十餘片,蔥白連須者十餘莖,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先以多半投之;良久,用钗子于咽喉中探引吐了,不宜漱口;次用少半,亦稍熱投之,更用蔥醋酸辣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
如遇世亂,《内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盛,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若用辛涼之劑解之,則萬舉萬全也。
若遇治世人安,可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
亦加蔥根白、豆豉,上湧而表汗。
《内經》曰:因其輕而揚之。
揚者,發揚也。
吐汗發揚寒熱之邪。
既吐汗之後,必大将息,旬日之後,其邪不複作也。
又一法,或于無藥之處,可用酸齑汁一大碗,煎三、五,去菜葉,猛服訖;少間,用钗子咽喉中探引吐了,如此三次;後煎蔥酸辣湯投之,以衣被蓋覆,汗出則解。
《内經》曰:酸苦湧洩為陰。
湧者,吐也。
傷寒三日,頭痛身熱,是病上也。
在上者,固宜湧之,然後以淡漿粥養之,一、二日則愈矣。
又一法,可用不卧散解之,于兩鼻内聞之,連嚏噴三、二十次,以衣被蓋覆。
用此藥時,當于暖室中,嚏罷,以酸辣漿粥投之,汗出如洗。
嚏噴者,用吐法也。
此法可與雙解散為表裡也。
又有導引一法,可于一閑處用之。
先教病患盤腳而坐,次用兩手交十指,攀腦後風池風府,二穴乃是風門也;向前叩首,幾至于地,如此連點一百二十數;急以蔥醋粥辛辣湯投之,汗出立解。
傷寒、溫疫、時氣、冒風、中暑,俱四時不正之氣也。
人若初感之,皆頭痛、惡寒、身熱,及寒熱往來,腰脊強,是太陽經受之也。
《内經》曰:可先治外而後治内。
先用生姜、蔥白、豆豉煎雙解散,上湧及汗出則解。
如不解者,至五、六日,或不大便,喘滿語實熱,兩手脈沉,可用調胃、大、小承氣湯下之,慎不可用銀粉、巴豆霜、杏仁、芫花熱藥,下之則必死。
此先治外,而後治内也。
如大汗之後,慎不可食葵羹、藿菜及羊、豬、雞、犬、魚、兔等肉。
惟不先明,必緻重困,後必難治也。
傷寒七、八日,發黃有斑,潮熱腹滿者,或痰實作止,雖諸承氣湯下過者,仲景曰:寸口脈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
然傷寒寸口脈浮滑者可用,雜病寸口脈沉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