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喉舌緩急砭藥不同解二十一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

    喉以候氣,故喉氣通于天;咽以咽物,故咽氣通于地;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合,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是以舌抵上,則會厭能閉其咽矣。

    四者相交為用,阙一則飲食廢而死矣!此四者,乃氣與食出入之門戶最急之處。

    故《難經》言“七沖門”。

    而會厭之下為吸門,及其為病也,一言可了。

    一言者何?曰火。

    《内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王太仆注雲: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

    二火皆主脈,并絡于喉。

    氣熱則内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而不通則死矣!夫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少陰上挾咽。

    此二者,誠是也。

    至于足陽明,下人迎,循喉嚨;足太陰,挾咽連舌本;手太陽,循咽下膈;足厥陰,循喉嚨之後。

    此數經皆言咽喉,獨少陽不言咽喉。

    而《内經》言“一陰一陽,謂之喉痹。

    ”何也?蓋人讀十二經,多不讀《靈樞經》中經别第十一篇,具載十二經之正。

    其文雲:足少陽之正,繞脾入毛際,合于厥陰,别者入季脅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颌,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别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是手少陽三焦之氣,與手心主少陰之氣相合,而行于喉嚨也。

     推十二經,惟足太陽别項下,其餘皆湊于喉嚨。

    然《内經》何為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蓋君相二火獨勝,則熱結正絡,故痛且速也。

     餘謂一言可了者,火是也。

    故十二經中,言嗌幹嗌痛,咽腫颔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

    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為也。

    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

    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

    《内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間耳。

    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

    後之醫者,各詳其狀,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

    熱氣上行,結薄于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

    一為單,二為雙也。

    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閉喉。

    熱結于舌下,複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脹。

    熱結于舌中,舌為之腫,名曰木舌脹。

    木者,強而不柔和也。

    熱結于咽,項腫繞于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

    喉痹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

    此八種之名雖詳,若不歸之火,則相去遠矣。

     其微者可以鹹軟之,而大者以辛散之。

    今之醫者,皆有其藥也,如薄荷、烏頭、僵蠶、白礬、樸硝、銅綠之類也。

    至于走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

    《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

    昔餘以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餘以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

    計所出血,幾至盈鬥。

    又治一男子纏喉風腫,表裡皆作,藥不能下,餘以涼藥灌于鼻中,下十餘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陽起石燒赤,與伏龍肝各等分細末,每日以新水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

    又嘗治一貴婦喉痹,蓋龍火也,雖用涼藥而不可使冷服,為龍火宜以火逐之。

    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

    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侍婢攜火爐,坐藥铫于上,使藥常極熱,不至大沸,通口時時呷之,百餘次,龍火自散。

     此法以熱行寒,不為熱病格故也。

    大抵治喉痹,用針出血,最為上策。

    但人畏針,委曲旁求,瞬息喪命。

    凡用針而有針創者,宜搗生姜一塊,調以熱白湯,時時呷之,則創口易合。

     《銅人》中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病速者,恐遲則殺人。

    故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

    《内經》:火郁發之。

    發,謂發汗。

    然喉咽中,豈能發汗。

    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後之君子,毋執小方,而曰吾藥不動髒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獲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遺後悔可矣! 五積六聚治同郁斷二十二 先賢說五積六聚甚明,惟治法獨隐。

    其言五積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者是也;心之積,名曰伏梁,起于臍,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複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俗呼為食勞黃也;肺之積,名曰息贲,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腎之積,名曰贲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此五積之狀,前賢言之,豈不分明。

    遍訪醫門,人人能道。

     及問治法,不過三棱、廣術、幹漆、砂、陳皮、礞石、巴豆之類。

    複有不明标本者,又從而補之。

    豈有病積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補之乎。

    至于世之磨積取積之藥,餘初學醫時,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為改轍。

    因考《内經》,驟然大悟。

    《内經》曰:木郁則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洩之,水郁折之。

    王太仆曰:達謂吐,發謂汗,奪謂下,洩為利小便,折謂折其沖逆。

     此五者,五運為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與五積若不相似然。

    蓋五積者,因受勝己之邪,而傳于己之所勝,适當旺時,拒而不受,複還于勝己者,勝己者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肝之積。

    得于季夏戊巳日;心之積,得于秋庚辛日;脾之積,得于冬壬癸日;肺之積,得于春甲乙日;腎之積,得于夏丙丁日。

    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

    豈待司天克運,然後為之郁哉?且積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或傷酸、苦、甘、辛、鹹之食,或停溫、涼、熱、寒之飲,或受風、暑、燥、寒、火、濕之邪。

    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方寸大而去之。

    不幸而遇庸醫,強補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積。

     夫肥氣者,不獨氣有餘也,其中亦有血矣。

    蓋肝藏血故也。

    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熱藥散之則益甚,以火灸之,則彌聚。

    況伏梁證有二,名同而實異,不可不詳焉。

    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腸胃之外,有大膿血,此伏梁義同肚癰;其一伏梁,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是為風根,不可動,動則為水溺澀之病。

    此二者,《内經》雖言不可動,止謂不可大下,非謂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氣者。

    舉世皆言寒則痞,《内經》以為濕則痞。

    雖因飲冷而得,其陽氣為濕所蓄,以熱攻之則不散,以寒攻之,則濕去而寒退矣。

     息贲者,喘息憤而上行也。

    此舊說也。

    餘以謂贲者,贲門也。

    手太陰之筋,結胸裡而貫贲,入贲,下抵季脅,其病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贲。

    手心主結于臂,其病胸痛息贲。

    又雲:肺下則居贲迫,肝善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贲,兩脅為息贲。

    若是言之,是積氣于贲而不散。

     此《靈樞》說五髒處,言此贲自是多,故予發之。

    贲豚者,贲與奔同。

    《銅人》言或因讀書得之,未必皆然也。

    腎主骨,此積最深難療,大忌吐湧,以其在下,止宜下之。

    故予嘗以獨聖散吐肥氣,疑之以降火之藥調之。

    又嘗治痞氣,萬舉萬全,先以瓜蒂散,吐其酸苦黃膠腥腐之物三、二升,次以導水、禹功,下二、三十行,末以五苓淡劑等藥調之。

    又嘗治息贲,用瓜蒂散,不計四時,置之燠室中,更以火一爐,以助其汗,吐、汗二法齊行。

    此病不可逗留,久則傷人。

    又嘗治贲豚,以導水通經,三日一下之,一月十下,前後百行,次用治血化氣磨積之藥調之。

    此積雖不傷人,亦與人偕老。

     若六聚之物,在腑屬陽而無形,亦無定法。

    故此而行之,何難之有?或言餘之治積太峻。

    予曰:不然。

    積之在髒,如陳莖之在江河。

    且積之在髒,中間多着脂膜曲折之處,區臼之中;陳莖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灣洄薄之地。

    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

    積之在髒,理亦如之。

    故予先以丸藥驅逐新受之食,使無梗塞。

    其碎着之積,已離而未下。

     次以散藥滿胃而下。

    橫江之筏,一壅而盡。

    設未盡者,以藥調之。

    惟堅積不可用此法,宜以漸除。

    《内經》曰:堅者削之。

    今人言塊癖是也。

    因述九積圖,附于篇末,以俟來哲,知餘用心獨苦久矣,而世無知者。

    食積,酸心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

     酒積,目黃口幹,葛根、麥之類,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槟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

     涎積,咽如拽鋸,朱砂、膩粉之類,甚者瓜蒂、甘遂。

     痰積,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類,甚者瓜蒂、藜蘆。

     癖積,兩脅刺痛,三棱、廣術之類,甚者甘遂、蠍梢。

     水積,足胫脹滿,郁李、商陸之類,甚者甘遂、芫花。

     血積,打撲肭瘀,産後不月,桃仁、地榆之類,甚者虻蟲、水蛭。

     肉積,瘤核疠,膩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九積皆以氣為主,各據所屬之狀而對治之。

    今人總此諸藥,并為一方,曰:可治諸積,大謬也!吾無此病,焉用此藥?吾無彼病,焉用彼藥?十羊九牧,何所适從?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二十三 病派之分,自巢氏始也。

    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也。

    何者?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

    且俗謂噎食一證,在《内經》苦無多語,惟曰:三陽結,謂之膈。

    三陽者,謂大腸、小腸、膀胱也。

    結,謂結熱也。

    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

    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塞。

    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複出也。

     謂胃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亦明矣。

    豈非三陽俱結于下,廣腸枯涸,所食之物,為咽所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