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偶有所遇厥疾獲瘳記十一
餘昔過夏邑西,有婦人病腹脹如鼓,飲食乍進乍退,寒熱更作而時吐嘔,且三年矣。
師觋符咒,無所不至,惟俟一死。
會十月農隙,田夫聚獵,一犬役死,磔于大樹根盤,遺腥在其上。
病婦偶至樹根,頓覺昏愦,眩瞀不知人,枕于根側,口中蟲出,其狀如蛇,口眼皆具。
以舌舐其遺腥。
其人驚見長蟲,兩袖裹其手,按蟲頭極力而出之,且二尺許,重幾斤。
剖而視之,以示諸人,其婦遂愈。
蟲亦無名。
此正與華元化治法同。
蓋偶得吐法耳!又有一書生,瘧間日一作。
将秋試,及試之日,乃瘧之期。
書生憂甚,誤以蔥蜜合食,大吐涎數升,瘀血宿食皆盡,同室驚畏,至來日入院,瘧亦不發,亦偶得吐法耳!正隆間有聖旨,取汴梁諸匠氏。
有木匠趙作頭,鐵匠杜作頭,行次失路,迷至大宅乞宿。
主人不納,曰:“家中有人重病,不敢納君。
”杜作頭曰:“此趙公乃汴梁太醫之家,今蒙上司見召,迷路至此。
蓋病者當愈,而遇此公也。
”主人默而入,良久複出,将邀二人入室,與之食已。
主人起,請曰:“煩太醫看病,何如?”趙見而笑曰:“一藥可愈。
”二人竊議曰:“來時所攜熟藥,寄他車上,此中實無奈何。
”杜曰:“此甚易耳!”潛出門,得牛糞一塊,作三十粒,下以溫水。
少頃,病患覺胸中如蟲行,一湧而出,狀若小蜣一、二升,以手探之,又約一升,頓覺病去。
明日,主人出謝曰:“百歲老人,未嘗見此神效之藥也!”禮餞二人,遂歸。
嗚此二子,小人也,欲苟一時之寝,遂以穢物治人,亦偶得吐法耳!又有一婦,病風痫,從六、七歲因驚風得之。
自後三、二年,間一、二作,至五、七年,五、七作,逮三十餘歲至四十歲,日作或一日十餘作,以至昏癡健忘,求死而已。
會興定歲大饑,遂采百草而食,于水瀕采一種草,狀若蔥屬,泡蒸而食之。
食訖,向五更覺心中不安,吐涎如膠,連日不止,約一、二鬥,汗出如洗,初昏困,後三日,輕健非曩之比,病去食進,百脈皆和。
省其所食,不知何物。
訪問諸人,乃憨蔥苗也。
憨蔥苗者,《本草》所謂藜蘆苗是也。
《圖經》雲:藜蘆苗吐風病。
此亦偶得吐法耳!又有一婦,年三十餘,病滑洩經年。
皆雲虛中有積,以無憂散,五、七日一服,至二十服不效。
又服纏積丹、軟金丸諸藥,皆不效。
其人服藥愈速,病勢愈甚,食飲日減。
人或謂曰:“此休息痢也。
”宜灸中脘及左右穴,臍下氣海及膀胱穴,以三裡引之,每年當冬至日夏至日灸之。
前後僅萬餘壯。
忽門外或者曰:“此病我屢谙,蓋大傷飲之故。
即目桃花正開,俟其落時,以長棘針刺之,得數十萼,勿犯人手,以白面和作餅子,文武火燒令熟,嚼爛,以米飲湯下之。
”病患如其言服之。
不一、二時,瀉如傾,前後瀉六、七日,僅數百行,昏困無所知覺,惟索冷水,徐徐而飲。
至六、七日,少省。
爾後食日進,神日昌,氣血日和。
不數年,生二子。
此人本不知桃花萼有取積之神效,亦偶得瀉法耳!餘昔過株林,見一童子,誤吞銅鐵之物,成疾而羸,足不勝身。
會六、七月,淫雨不止,無薪作食,過饑數日。
一旦,鄰牛死,聞作粳飯,病患乘饑頓食之。
良久,瀉注如傾,覺腸中痛,遂下所吞之物。
餘因悟《内經》中“肝苦急,食甘以緩之”。
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
且腸中久空,又遇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
亦偶得瀉法耳!頓有老人,年八十歲,髒腑澀滞,數日不便,每臨後時,目前星飛,頭目昏眩,鼻塞腰痛,積漸食減,縱得食,便結燥如彈。
一日,友人命食血藏葵羹油渫菠菜,遂頓食之。
日日不乏,前後皆利,食進神清,年九十歲,無菠菜寒,利腸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寬腸利小溲。
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為急切。
此亦偶得瀉法耳!昔一士人趙仲溫,赴試暴病,兩目赤腫,睛翳不能識路,大痛不任,欲自尋死。
一日,與同侪釋悶,坐于茗肆中。
忽鈎窗脫鈎,其下正中仲溫額上,發際裂長三、四寸,紫血流數升,血止自快,能通路而歸,來日能辨屋脊,次見瓦溝,不數日複故,此不藥不針,誤出血而愈矣!夫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亦偶得出血法耳!嗚呼!世人欲論治大病,舍汗、下、吐三法,其餘何足言哉?此一說,讀之者當大笑耳,今之醫者,宜熟察之可也。
人能謹察其真中之誤,精究其誤中之真,反複求之,無病不愈。
餘之所以書此者,庶後之君子,知餘之用心非一日也。
又有病目不睹者,思食苦苣,頓頓不阙。
醫者以為有蟲。
曾不周歲,兩目微痛如蟲行,大漸明,俄然大見。
又如北方貴人,愛食乳酪牛酥羊生魚脍鹿脯豬臘海味甘肥之物,皆蟲之萌也。
然而不生蟲者,蓋筵會中多胡荽、蕪荑、醬鹵汁,皆能殺此二者,亦偶得服食法耳!智者讀此,當觸類而長之。
攻裡發表寒熱殊塗箋十二 有一言而可以該醫之旨者,其惟發表攻裡乎?雖千枝萬派,不過在表在裡而已矣。
欲攻其裡者,宜以寒為主;欲發其表者,宜以熱為主。
雖千萬世,不可易也。
《内經》言之詳矣!今人多錯解其旨,故重為之箋。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
此寒熱二字,謂六氣中司氣之寒熱。
司氣用寒時,用藥者不可以寒藥;司氣用熱時,用藥者不可以熱藥,此常理也。
惟攻裡發表則反之。
然而攻裡發表,常分作兩塗。
若病在表者,雖畏日流金之時,不避司氣之熱,亦必以熱藥發其表;若病在裡者,雖堅冰積雪之時,不避司氣之寒,亦必以寒藥攻其裡,所謂發表者。
出汗是也;所謂攻裡者,湧洩是也。
王太仆注雲:汗洩下痢,皆以其不住于中也。
夫不住其中,則其藥一去不留,雖以寒藥犯司氣之寒,熱藥犯司氣之熱,亦無害也。
若其藥留而不出,适足以司氣增邪,是謂不發不攻。
寒熱内賊,其病益甚,無病者必生病,有病者必甚,若司氣用寒之時,病在表而不在裡,反以寒藥冰其裡,不湧不洩,堅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若司氣用熱之時,病在裡而不在表,反以熱藥燥其中,又非發汗,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癢、瞀郁、注下、螈、腫脹、嘔吐、鼽衄、頭痛、骨節攣、肉痛、血洩、淋閉之病生矣。
以此知非熱不能解表,非寒不能攻裡。
是解表常宜熱,攻裡常宜寒。
若反此法,是謂妄造。
今之用藥者,以荊黃湯解表,以姜桂藥攻裡,此與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何異哉?故非徒不效,輕者危,甚者死。
夫《本草》一書,不過酸、苦、甘、辛、鹹、淡六味而已。
聖人既以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又以淡味滲洩為陽。
是辛、甘、淡三味以解表,酸、苦、鹹三味以攻裡。
發表與滲洩,非解表而何?湧洩非攻裡而何?此二者,聖人之法盡矣!蔑以加矣!然則醫之法,果多乎哉?攻裡以寒,解表以熱而已矣。
雖然,表病而裡不病者,可專以熱藥發其表;裡病而表不病者,可專以寒藥攻其裡;表裡俱病者,雖可以熱解表,亦可以寒攻裡,此仲景之大、小柴胡湯,雖解表亦兼攻裡,最為得體。
今之用藥者,隻知用熱藥解表,不察裡之已病,故前所言熱證皆作矣。
醫者不知罪由己作,反謂傷寒變證,以誣病患,非一日也。
故劉河間自制通聖散加益元散,名為雙解。
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劉河間一人而已。
然今之議者,以為雙解不可攻裡,謗議紛纭,坐井小天,誠可憾也!豈知雙解煎以蔥須、豆豉,湧而汗之,一劑立雪所苦。
縱不全瘥,亦可小瘳。
向所謂熱證,亦複不作。
俟六經傳畢,微下而已。
今醫者不知其濟物無窮之功,乃妄作損胃無窮之謗,憤劉河間有能醫之名,設堅白之論,以求世譽。
孰肯剖璞一試,而追悔和氏之刖足哉?餘之所以屢書此者,歎知音之難遇也。
近者,餘之故人某官,不欲斥言其名,因病頭項強,狀類傷寒,服通聖散,雖不得其法,猶無害也,醫者見其因通聖散也,立毀其非仲景之藥也。
渠不察其熱已甚矣,複以辛熱發之。
汗出不解,發黃血洩竟如前所言。
後雖以承氣下之,不能已。
又複下之,至絕汗出,其脈猶搏擊。
然餘親見其子,言之甚詳。
至今士大夫,皆不知辛熱一發之過也,獨歸罪于通聖散。
嗚呼!甚矣,道之難明也!頃,餘之舊契,讀孟堅《漢書·藝文志》,載五苦六辛之說,而顔師古輩,皆無注解。
渠特以問餘。
餘顧其《内經》諸書中,亦不見其文。
既相别矣,乘蹇且十裡外,飒然而悟。
欲複回以告,予之舊契,已歸且遠。
乃令載之以示來者。
夫五者,五髒;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
病在裡者,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洩之;病在表者,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
此五苦六辛之意也。
顔師古不注,蓋阙其疑也。
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餘又徐思:五積六聚,其用藥亦不外于是。
夫五積在髒,有常形屬裡,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洩之;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宜以辛溫之藥,發之、汗之。
與前五苦六辛亦合。
亦有表熱而可用柴胡之涼者,猶宜熱而行之。
裡寒而可用姜附之熱者,猶宜寒而行之。
餘恐來者,不明《内經》發表攻裡之旨,故并以孟堅五苦六辛之說,附于卷 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诠十三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
表實者,裡必虛;裡實者,表必虛;經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必虛,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實實虛虛,其誤人之迹常着,故可得而罪也。
惟庸工之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誤人而不見其迹。
渠亦自不省其過,雖終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補藥也,何罪焉?”病患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而亦不知覺。
夫粗工之與謬工,非不誤人,惟庸工誤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
醫者與其逆病患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患之心而獲利也,豈複計病者之死生乎?嗚呼!世無真實,誰能别之?今餘着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該治病之法也,庶幾來者有所憑借耳。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氣也。
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何也?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
及其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
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自去。
”世間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
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橫骛而不可制矣。
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今予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複也。
況予所論之法,谙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來者言也。
天苦、甘、辛、鹹、淡。
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
此為發病之三也。
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諸風寒之邪,結搏皮膚之間,藏于經絡之内,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
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湧而出之。
寒濕固冷,熱客
師觋符咒,無所不至,惟俟一死。
會十月農隙,田夫聚獵,一犬役死,磔于大樹根盤,遺腥在其上。
病婦偶至樹根,頓覺昏愦,眩瞀不知人,枕于根側,口中蟲出,其狀如蛇,口眼皆具。
以舌舐其遺腥。
其人驚見長蟲,兩袖裹其手,按蟲頭極力而出之,且二尺許,重幾斤。
剖而視之,以示諸人,其婦遂愈。
蟲亦無名。
此正與華元化治法同。
蓋偶得吐法耳!又有一書生,瘧間日一作。
将秋試,及試之日,乃瘧之期。
書生憂甚,誤以蔥蜜合食,大吐涎數升,瘀血宿食皆盡,同室驚畏,至來日入院,瘧亦不發,亦偶得吐法耳!正隆間有聖旨,取汴梁諸匠氏。
有木匠趙作頭,鐵匠杜作頭,行次失路,迷至大宅乞宿。
主人不納,曰:“家中有人重病,不敢納君。
”杜作頭曰:“此趙公乃汴梁太醫之家,今蒙上司見召,迷路至此。
蓋病者當愈,而遇此公也。
”主人默而入,良久複出,将邀二人入室,與之食已。
主人起,請曰:“煩太醫看病,何如?”趙見而笑曰:“一藥可愈。
”二人竊議曰:“來時所攜熟藥,寄他車上,此中實無奈何。
”杜曰:“此甚易耳!”潛出門,得牛糞一塊,作三十粒,下以溫水。
少頃,病患覺胸中如蟲行,一湧而出,狀若小蜣一、二升,以手探之,又約一升,頓覺病去。
明日,主人出謝曰:“百歲老人,未嘗見此神效之藥也!”禮餞二人,遂歸。
嗚此二子,小人也,欲苟一時之寝,遂以穢物治人,亦偶得吐法耳!又有一婦,病風痫,從六、七歲因驚風得之。
自後三、二年,間一、二作,至五、七年,五、七作,逮三十餘歲至四十歲,日作或一日十餘作,以至昏癡健忘,求死而已。
會興定歲大饑,遂采百草而食,于水瀕采一種草,狀若蔥屬,泡蒸而食之。
食訖,向五更覺心中不安,吐涎如膠,連日不止,約一、二鬥,汗出如洗,初昏困,後三日,輕健非曩之比,病去食進,百脈皆和。
省其所食,不知何物。
訪問諸人,乃憨蔥苗也。
憨蔥苗者,《本草》所謂藜蘆苗是也。
《圖經》雲:藜蘆苗吐風病。
此亦偶得吐法耳!又有一婦,年三十餘,病滑洩經年。
皆雲虛中有積,以無憂散,五、七日一服,至二十服不效。
又服纏積丹、軟金丸諸藥,皆不效。
其人服藥愈速,病勢愈甚,食飲日減。
人或謂曰:“此休息痢也。
”宜灸中脘及左右穴,臍下氣海及膀胱穴,以三裡引之,每年當冬至日夏至日灸之。
前後僅萬餘壯。
忽門外或者曰:“此病我屢谙,蓋大傷飲之故。
即目桃花正開,俟其落時,以長棘針刺之,得數十萼,勿犯人手,以白面和作餅子,文武火燒令熟,嚼爛,以米飲湯下之。
”病患如其言服之。
不一、二時,瀉如傾,前後瀉六、七日,僅數百行,昏困無所知覺,惟索冷水,徐徐而飲。
至六、七日,少省。
爾後食日進,神日昌,氣血日和。
不數年,生二子。
此人本不知桃花萼有取積之神效,亦偶得瀉法耳!餘昔過株林,見一童子,誤吞銅鐵之物,成疾而羸,足不勝身。
會六、七月,淫雨不止,無薪作食,過饑數日。
一旦,鄰牛死,聞作粳飯,病患乘饑頓食之。
良久,瀉注如傾,覺腸中痛,遂下所吞之物。
餘因悟《内經》中“肝苦急,食甘以緩之”。
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
且腸中久空,又遇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
亦偶得瀉法耳!頓有老人,年八十歲,髒腑澀滞,數日不便,每臨後時,目前星飛,頭目昏眩,鼻塞腰痛,積漸食減,縱得食,便結燥如彈。
一日,友人命食血藏葵羹油渫菠菜,遂頓食之。
日日不乏,前後皆利,食進神清,年九十歲,無菠菜寒,利腸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寬腸利小溲。
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為急切。
此亦偶得瀉法耳!昔一士人趙仲溫,赴試暴病,兩目赤腫,睛翳不能識路,大痛不任,欲自尋死。
一日,與同侪釋悶,坐于茗肆中。
忽鈎窗脫鈎,其下正中仲溫額上,發際裂長三、四寸,紫血流數升,血止自快,能通路而歸,來日能辨屋脊,次見瓦溝,不數日複故,此不藥不針,誤出血而愈矣!夫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亦偶得出血法耳!嗚呼!世人欲論治大病,舍汗、下、吐三法,其餘何足言哉?此一說,讀之者當大笑耳,今之醫者,宜熟察之可也。
人能謹察其真中之誤,精究其誤中之真,反複求之,無病不愈。
餘之所以書此者,庶後之君子,知餘之用心非一日也。
又有病目不睹者,思食苦苣,頓頓不阙。
醫者以為有蟲。
曾不周歲,兩目微痛如蟲行,大漸明,俄然大見。
又如北方貴人,愛食乳酪牛酥羊生魚脍鹿脯豬臘海味甘肥之物,皆蟲之萌也。
然而不生蟲者,蓋筵會中多胡荽、蕪荑、醬鹵汁,皆能殺此二者,亦偶得服食法耳!智者讀此,當觸類而長之。
攻裡發表寒熱殊塗箋十二 有一言而可以該醫之旨者,其惟發表攻裡乎?雖千枝萬派,不過在表在裡而已矣。
欲攻其裡者,宜以寒為主;欲發其表者,宜以熱為主。
雖千萬世,不可易也。
《内經》言之詳矣!今人多錯解其旨,故重為之箋。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
此寒熱二字,謂六氣中司氣之寒熱。
司氣用寒時,用藥者不可以寒藥;司氣用熱時,用藥者不可以熱藥,此常理也。
惟攻裡發表則反之。
然而攻裡發表,常分作兩塗。
若病在表者,雖畏日流金之時,不避司氣之熱,亦必以熱藥發其表;若病在裡者,雖堅冰積雪之時,不避司氣之寒,亦必以寒藥攻其裡,所謂發表者。
出汗是也;所謂攻裡者,湧洩是也。
王太仆注雲:汗洩下痢,皆以其不住于中也。
夫不住其中,則其藥一去不留,雖以寒藥犯司氣之寒,熱藥犯司氣之熱,亦無害也。
若其藥留而不出,适足以司氣增邪,是謂不發不攻。
寒熱内賊,其病益甚,無病者必生病,有病者必甚,若司氣用寒之時,病在表而不在裡,反以寒藥冰其裡,不湧不洩,堅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若司氣用熱之時,病在裡而不在表,反以熱藥燥其中,又非發汗,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癢、瞀郁、注下、螈、腫脹、嘔吐、鼽衄、頭痛、骨節攣、肉痛、血洩、淋閉之病生矣。
以此知非熱不能解表,非寒不能攻裡。
是解表常宜熱,攻裡常宜寒。
若反此法,是謂妄造。
今之用藥者,以荊黃湯解表,以姜桂藥攻裡,此與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何異哉?故非徒不效,輕者危,甚者死。
夫《本草》一書,不過酸、苦、甘、辛、鹹、淡六味而已。
聖人既以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又以淡味滲洩為陽。
是辛、甘、淡三味以解表,酸、苦、鹹三味以攻裡。
發表與滲洩,非解表而何?湧洩非攻裡而何?此二者,聖人之法盡矣!蔑以加矣!然則醫之法,果多乎哉?攻裡以寒,解表以熱而已矣。
雖然,表病而裡不病者,可專以熱藥發其表;裡病而表不病者,可專以寒藥攻其裡;表裡俱病者,雖可以熱解表,亦可以寒攻裡,此仲景之大、小柴胡湯,雖解表亦兼攻裡,最為得體。
今之用藥者,隻知用熱藥解表,不察裡之已病,故前所言熱證皆作矣。
醫者不知罪由己作,反謂傷寒變證,以誣病患,非一日也。
故劉河間自制通聖散加益元散,名為雙解。
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劉河間一人而已。
然今之議者,以為雙解不可攻裡,謗議紛纭,坐井小天,誠可憾也!豈知雙解煎以蔥須、豆豉,湧而汗之,一劑立雪所苦。
縱不全瘥,亦可小瘳。
向所謂熱證,亦複不作。
俟六經傳畢,微下而已。
今醫者不知其濟物無窮之功,乃妄作損胃無窮之謗,憤劉河間有能醫之名,設堅白之論,以求世譽。
孰肯剖璞一試,而追悔和氏之刖足哉?餘之所以屢書此者,歎知音之難遇也。
近者,餘之故人某官,不欲斥言其名,因病頭項強,狀類傷寒,服通聖散,雖不得其法,猶無害也,醫者見其因通聖散也,立毀其非仲景之藥也。
渠不察其熱已甚矣,複以辛熱發之。
汗出不解,發黃血洩竟如前所言。
後雖以承氣下之,不能已。
又複下之,至絕汗出,其脈猶搏擊。
然餘親見其子,言之甚詳。
至今士大夫,皆不知辛熱一發之過也,獨歸罪于通聖散。
嗚呼!甚矣,道之難明也!頃,餘之舊契,讀孟堅《漢書·藝文志》,載五苦六辛之說,而顔師古輩,皆無注解。
渠特以問餘。
餘顧其《内經》諸書中,亦不見其文。
既相别矣,乘蹇且十裡外,飒然而悟。
欲複回以告,予之舊契,已歸且遠。
乃令載之以示來者。
夫五者,五髒;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
病在裡者,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洩之;病在表者,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
此五苦六辛之意也。
顔師古不注,蓋阙其疑也。
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餘又徐思:五積六聚,其用藥亦不外于是。
夫五積在髒,有常形屬裡,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洩之;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宜以辛溫之藥,發之、汗之。
與前五苦六辛亦合。
亦有表熱而可用柴胡之涼者,猶宜熱而行之。
裡寒而可用姜附之熱者,猶宜寒而行之。
餘恐來者,不明《内經》發表攻裡之旨,故并以孟堅五苦六辛之說,附于卷 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诠十三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
表實者,裡必虛;裡實者,表必虛;經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必虛,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實實虛虛,其誤人之迹常着,故可得而罪也。
惟庸工之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誤人而不見其迹。
渠亦自不省其過,雖終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補藥也,何罪焉?”病患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而亦不知覺。
夫粗工之與謬工,非不誤人,惟庸工誤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
醫者與其逆病患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患之心而獲利也,豈複計病者之死生乎?嗚呼!世無真實,誰能别之?今餘着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該治病之法也,庶幾來者有所憑借耳。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氣也。
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何也?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
及其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
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自去。
”世間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
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橫骛而不可制矣。
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今予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複也。
況予所論之法,谙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來者言也。
天苦、甘、辛、鹹、淡。
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
此為發病之三也。
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諸風寒之邪,結搏皮膚之間,藏于經絡之内,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
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湧而出之。
寒濕固冷,熱客